楊芙蓉
慢性萎縮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gastritis,CAG)為脾胃病科常見疾病,是慢性胃炎的一個階段,主要以胃黏膜腺體萎縮、數目減少,或伴有腸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為特征,通常表現為胃脘隱痛、脹滿,噯氣時作,食欲不振,或伴有形體消瘦、貧血等全身表現,往往缺乏特異性,極易被人們所忽視而漏診[1]。CAG病程漫長,通常由淺表性胃炎發展而來,而歷經長期演變,可向胃黏膜腸上皮化生、胃黏膜上皮內瘤變轉化,并最終發展為胃癌,為常見胃癌癌前病變[2]。有研究數據統計[3],此病在確診后5年內胃癌發病率約為0.1%,目前針對CAG的治療主要以促進胃動力、保護胃黏膜、抗幽門螺桿菌等為主要手段,但往往療效欠佳。中醫特色護理以中醫思想為指導,對患者辨證施護,可以提高護理治療效果。中藥穴位敷貼可通過藥物藥力及對穴位刺激作用雙重途徑來治療疾病,具有簡單易行、療效可靠、安全性高的優點。本研究采用中醫特色護理聯合溫脾散穴位敷貼對脾胃虛寒型萎縮性胃炎進行治療及護理,療效顯著,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7年1月—2021年1月于荷澤市中醫醫院收治的90例萎縮性胃炎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及觀察組各45例,2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本研究經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方如實掌握研究方案具體內容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表1 2組患者一般情況比較 (例,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2組患者均符合CAG中西醫診斷標準建參;②年齡≥18歲;③經胃鏡及組織學檢查確診;④中醫辨證屬脾胃虛寒證;⑤資料完整,依從性良好。排除標準:①合并消化道潰瘍、穿孔或出血;②病理檢查確診為胃癌;③合并嚴重心、腦、肝、腎等重要臟器器質性病變或功能障礙;④高敏體質;⑤局部皮膚破潰感染;⑥合并嚴重心理疾病及精神病。
1.3 方法2組患者均進行CAG健康教育,指導患者合理膳食。對照組在抑酸護胃、促進胃動力等治療及常規護理基礎上予以溫脾散穴位敷貼。溫脾散藥物組成如下:太子參15 g,白術15 g,木香15 g,香附 15 g,黃芪15 g,茯苓15 g,藿香15,陳皮15 g,炙甘草 6 g。上方研末后以蜂蜜調之,每次取適量置于敷貼上并貼于選定穴位。敷貼取穴: 脾俞、胃俞、上脘、中脘、足三里,每次敷貼4~6 h后取下, 隔日1次,4周為一個療程。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施行中醫特色護理,①整體觀念,辨證施護:全面把握病情,做到因時制宜,做好四時護理,根據四時的不同特點,實行針對性生活起居護理,做好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防止病邪侵襲。②心理護理:加強與患者溝通,隨時了解患者心理狀況,關心情緒變化。以中醫心理學知識為指導,運用中醫七情制勝法,指導患者調節緊張、焦慮、悲觀情緒。③合理膳食:指導患者合理膳食,忌食辛辣油膩及甜食,禁煙酒。④按摩護理:患者取臥位,護理人員取患者足三里、中脘等穴,點按選定穴位,每分鐘按壓15~20次,以患者有酸脹、發熱感覺為宜,1次/d。⑤運動療法:鼓勵并指導患者進行運動鍛煉,堅持適當有氧運動,如打太極、練八段錦等。⑥耳穴壓豆:采用王不留行籽貼于脾、胃、神門、交感、內分泌等穴及耳廓陽性點,指導患者每日自行按壓3~5次,每次每穴1~2 min,留置時間3~5 d。⑦中藥熱熨:中藥熱熨敷:將粗鹽粒1000 g,加吳茱萸200 g,裝入布袋中。加熱至50~60 ℃,在胃脘部移動熱熨敷。每次15~30 min,每日1~2次。
1.4 觀察指標①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5]對患者治療前后進行中醫證候評分,指標包括:胃脘嘈雜、痞滿、胃痛、噯氣、嘔吐清水、食欲不振、大便溏薄7個方面,根據癥狀及體征嚴重程度由輕到重分別記0、2、4、6分,計算中醫證候評分。②采用疼痛數字評分(NRS)、舒適度評分(VAS)評估2組患者干預前后疼痛及舒適度情況, NRS評分具體如下:0分表示無痛;1~3分表示輕度疼痛,不影響睡眠;4~6 分表示中度疼痛,影響睡眠;7~10 分表示重度疼痛,無法忍受。VAS評分具體如下:0~2分表示舒適,3~4分表示輕度不適,5~6分表示中度不適,7~8分表示重度不適,9~10分表示極重度不適。③分別于治療前后采用EGEG-5D5型胃電圖儀檢測患者餐前及餐后半小時胃電幅值。④比較2組患者治療后護理滿意度。

2.1 中醫證候積分經治療,2組中醫證候積分較治療前顯著降低(P<0.05),觀察組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分,
2.2 NRS及VAS評分治療后,2組NRS及VAS評分均較治療前顯著下降(P<0.05),觀察組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NRS及VAS評分比較 (分,
2.3 胃動力觀察組治療后餐前、餐后胃電圖幅值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2組患者胃動力檢測結果比較 (例,
2.4 護理滿意度觀察組總滿意率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5。

表5 2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 (例,%)
CAG發病與年齡存在一定相關性,老年人群CAG發病率較高,有數據顯示50歲以上的CAG發病率高達50%[6],隨著中國人口老齡化的進展,CAG的發病率逐年升高,同時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提高及胃鏡檢查的普及,此病的檢出率也有所上升,CAG歷經長期演變,可最終發展為胃癌,如何提高CAG臨床療效,控制疾病發展成為研究及臨床的重點。此病發病機制復雜,普遍認為其發病與Hp感染、膽汁反流、免疫因素、某些血管活性因子及細胞因子等原因有關,現代醫學針對CAG主要采取抑酸護胃、保護胃黏膜、促進胃動力、抗Hp等綜合治療手段,但往往療效不如人意,部分患者在病情控制后容易復發,與此同時,長期西藥治療還存在諸多不良反應[7,8]。
中醫針對此病有豐富的臨床經驗,采取中醫特色護理干預及中醫適宜技術,有利于調節患者臟腑功能,繼而延緩病情發展。CAG在中醫學理論中屬于“胃脘痛”“痞滿”等范疇,脾胃虛寒證為其常見證型。張景岳有言,胃脘痛證,多由寒、食、氣不順所致,闡明了此病與飲食不潔、外邪入侵、氣機失調有關。在疾病初期,多以實證常見,而久病不愈,易損傷胃絡,轉為虛證[9]。針對此病多虛的特點,治療當溫中健脾、和胃寬中。
溫脾散由太子參、白術、木香、香附、黃芪、茯苓、藿香、陳皮、炙甘草等藥物組成,方中以太子參、黃芪、白術、茯苓、炙甘草甘溫之品補脾益氣,兼能生血,木香、香附辛香而散,理氣醒脾,疏理中焦氣機,與大量益氣健脾藥配伍,復中焦運化之功,又能防大量益氣補血藥滋膩礙胃,使補而不滯,滋而不膩,如此,中焦既平,氣機既暢, 諸癥悉除。脾虛則易生痰濕,故加以陳皮、藿香快氣和中、祛濕化痰。將上述藥物研磨成粉,采用穴位敷貼的方式緊貼特定穴位,在穴位選擇上,以脾俞、胃俞、上脘、中脘、足三里等穴位為主,諸穴遠近共治,共奏健脾和胃、理氣寬中之效。穴位敷貼可通過藥物的作用及藥物對相關穴位所產生的良性刺激使患者經脈調達,氣血通暢,促使患者臟腑功能在最短時間內恢復正常[9]。與此同時,經穴位藥物直接吸收,可避免因內服而受肝臟及各種消化酶、消化液對藥物成分的破壞,從而提高了藥效,更好地發揮了治療作用[10]。除此之外,穴位敷貼取材方便、成本低廉,安全性高,極易在基層醫院開展[11]。中醫特色護理主要以中醫理論為指導,根據不同患者自身特點制定針對性護理方案,其中包含分時護理、膳食指導、情志護理、耳穴壓豆、中藥熱熨敷、按摩、運動療法等多個方面,其中,耳穴壓豆通過疏通經絡,調整臟腑氣血功能,促進機體陰陽平衡,達到溫中散寒,理氣止痛功效。中藥熱熨敷,利用溫熱之力使藥性通過體表透入經絡、血脈從而達到溫經通絡、行氣活血、散寒止疼等作用,尤其適用于脾胃虛寒型胃脘痛及痞滿患者[12]。而傳統八段錦、太極等功法鍛煉有助于提高身體素質,改善免疫力[13]。而根據藥食同源原理對患者進行膳食指導,有助于確保患者飲食均衡、營養充沛,可最大程度避免出現營養不均及貧血[14]。
本研究采用中醫特色護理聯合溫脾散穴位敷貼對脾胃虛寒型萎縮性胃炎進行治療及護理干預,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在中醫證候積分、NRS評分及VAS評分改善程度方面顯著優于對照組,提示本方案能夠有效減輕脾胃虛寒型萎縮性胃炎患者主觀癥狀,緩解腹脹,增加患者舒適度。而通過對2組患者治療前后分別進行餐前及餐后半小時胃電幅值檢測發現,觀察組治療后餐前、餐后胃電圖幅值顯著優于對照組,客觀上證實了本方案在促進脾胃虛寒型萎縮性胃炎患者胃動力方面具有顯著意義。而最后對2組患者護理滿意度進行調研發現,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更高。
綜上所述,中醫特色護理聯合溫脾散穴位敷貼可有效減輕脾胃虛寒型萎縮性胃炎患者主觀癥狀,緩解腹脹,增加患者舒適度,促進胃動力,并能夠提高護理滿意度,有利于護理質量的改進及良好醫患關系的維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