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工困惑:
我讀初二的女兒剛剛參加完期末考試,還沒出成績她就告訴我考砸了,說自己肚子不舒服影響了發揮。我一聽就氣不打一處來,都告訴她了考試前別亂吃東西,她前一天晚上還吃了許多亂七八糟的零食。也不光是這一次,似乎每次遇到重要的考試,女兒都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頭疼、沒睡好、帶錯筆了……我就想不通了,怎么能次次考試都出狀況呢?
專家建議:
您女兒一考試就出狀況,一兩次還可以說是巧合,次次都如此,也許的確存在較深層的心理因素。根據您的描述,我想到了一個心理學術語——自我阻礙(個體采取行動將失敗原因外化,以回避或降低不佳表現帶來的負面影響)。幾乎人人都希望自己變得更優秀、更成功,為什么還會有人阻礙自己進步呢?結合您女兒的情況,有可能她難以面對,或者懼怕承受考砸了的結果,所以干脆在潛意識中先制造外因來阻撓自己的考試。如此一來,考不好就不是自己水平不夠,而是有這樣或者那樣的外因導致了考試不順利,保護了自己的自尊心。再深究這種自我阻撓背后的原因,往往都出自于過高的社會期待。對于一個初中二年級的孩子來說,這種過高的期待可能來自于自己的父母。

如果能夠讓孩子卸下一些防御,她可能就會停止自我阻礙,用更積極的策略來應對考試。
接受“失敗”。讓孩子知道人生中必然出現“失敗”,但要將大大小小的失敗看作是一種反饋,而非是對自我價值的評判或者宣告。一次考試沒考好,說明學習方式或者復習計劃出現了問題,但絕對不代表孩子本身不聰明、不優秀。這樣的想法不僅要告訴孩子,也需要家長自己內化于心,發自內心地尊重孩子,看到孩子的優點。
從“失敗”中學習。如果細看許多成功者的經歷,他們都體驗過無數的失敗,并將失敗當作是寶貴的財富。創立了特斯拉的馬斯克就說過:“失敗是可怕的,但如果毫無失敗的風險,就意味著你在做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考試后,暫時忘掉刺眼的分數,把錯誤的題目分門別類地謄抄到專門的錯題集上,再一一“攻略”這些錯題,每“攻略”一道,自己就成長了一步。
降低“失敗”的頻率。到底什么是失敗?考試排名處于中下游,似乎不太“成功”,但如果已經進步了不少呢?在制定學習目標的時候,最好是孩子跳一跳就能夠到的那種,能夠驅動孩子去實現目標,還能夠真正讓孩子體會到成功的快感,即使沒有達到目標,孩子也能自主去尋求改變,而不會被巨大的差距挫敗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