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大類招生是一種新的人才選拔和培養模式,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大部分重點高校都采用了這種招生錄取和培養模式,而一般本科院校也在逐漸施行中。本文立足于一般本科院校,分析探討一般本科院校施行大類招生的優點和可行性。
【關鍵詞】新高考改革;一般本科院校;大類招生
【基金項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8年度教育考試研究專項課題“新高考改革背景下招生志愿填報服務體系建設”的研究成果(課題編號:XJK018JKB007)。
作者簡介:王偉(1983—),女,懷化學院(湖南省懷化市)。
2021年全國已經有14個?。▍^、市)實行新高考,2024年又將有7個?。▍^、市)進入高考改革年,屆時全國大部分省(區、市)都將實行新高考改革。新新高考改革更加重視學生對專業的自主選擇,從已經實施新高考改革的?。▍^、市)來看,遼寧省、重慶市、河北省、山東省和浙江省實行“院校+專業”的模式,而其余9個省(區、市)實行“院校+專業組”模式。在此大背景下,專業對學生的重要性越發凸顯。普通高校,尤其是地方綜合性本科院校的專業設置和培養方向的影響會越來越突出。而高校實施大類招生或大類培養,可以有效減少高考填報志愿時考生專業選擇的矛盾,彌補學生在入學前對專業認知模糊等不足。將專業選擇放在學生入校后半年或者一年進行,更加尊重考生的專業選擇權,讓學生在對學校和專業深入了解后再選擇,對他們的職業發展更有利。
一、實行大類招生的優點
對一般本科院校來說,采用大類招生模式有較為明顯的優點。在傳統的“院校+專業”模式下,院校不同專業對學生的吸引力差距較大,可能導致部分專業招生計劃不能完成,從而給學校管理和辦學資源配置帶來困難。同一專業在不同的?。▍^、市)冷熱不均衡,有的專業在某些省份可能必須通過征集志愿才可以勉強完成招生計劃,這種情況下錄取分數一般較低,這樣會出現同一班級學生分差過大、水平不均的情況,從而導致學校組織教學的難度增加。有的專業在部分省(區、市)分配的名額有限,甚至有些科類只有一個專業供學生填報,這樣很難吸引到優質生源。在實際錄取過程中,還可能出現個別專業因考生體檢受限只能退檔的情況,導致錄取率降低。針對這些問題,高校在自身專業設置暫時無法大量調整的情況下,可以實行大類招生。從學校層面來講,學校可以利用大類招生增加專業對學生的吸引力。同時,地方綜合性本科院校可以用3—5年的時間,通過大類招生和專業分流的方式,進行專業整合和調整,逐步淘汰一些對學生吸引力不夠、應用性不強、社會需求量小且發展前景較差的專業,從而優化學校的專業設置,提高辦學質量。從考生層面分析,專業大類中包含多個專業,他們可以進校對專業進行深入了解后再進行選擇,這樣對他們的職業生涯規劃更有利。高校實施大類招生,也是考生的愿望。我校近兩年的新生問卷調查結果顯示,70%左右的學生希望學校按照大類招生。
二、目前國內高校實行大類招生的現狀及發展預測
2001年北京大學開設元培計劃實驗班,開啟大類招生,此舉受到不少高校的追捧。大類招生一般是指在學科門類下,將相近專業歸并為類,按專業大類招生,學生進校后1—2年內按大類培養,然后實施專業分流,再按專業培養。學生進校后,對大類相關專業有了全面的了解,可以結合自己的興趣、能力和性格進行職業生涯規劃,選擇自己更加心儀的專業。隨著大類招生的發展,結合一些國家基礎項目的實施,目前也有高校的大類專業橫跨學科門類,采取理科實驗班或工科實驗班等形式進行大類招生。這種打破學科門類進行跨學科招生的大類招生,目前經教育部批準,主要有北京大學等30所重點高校實施(見表1)。
經過十余年的發展,大類招生不再是重點大學的專利,越來越多的普通本科院校也逐步加入了大類招生的行列。2020年湖南省理工類高校招生數據顯示(見表2),在第一批本科招生的院校按大類招生的比例已經超過招生院??倲档?0%,而在第二批本科招生的院校按大類招生的比例則是21.46%,在第三批本科招生的院校按大類招生的比例僅有10.6%。據初步統計,實行大類招生的專業大類主要是電氣類、機械類、材料類、計算機類、數學類、電子信息類、生物工程類、經濟學類和工商管理類等。同時,研究人員在分析統計近10年在湖南省理工類投放招生計劃的高校時發現,實施大類招生的高校比例從2013年的17.22%上升到2021年的38.24%(見表3)。統計分析顯示,更多普通高校采用的模式是對部分比較成熟的專業按大類招生,對部分比較單一或者不好加入大類的專業按專業招生。
從以上情況分析得出,經過十余年的發展,大類招生已經越來越受到高校和考生的青睞。截至2021年,全國已經有接近40%的高校加入了大類招生的隊伍,是2013年實行大類招生的院校數量的兩倍以上。不過同時也可以看出,受辦學條件等因素的影響,一些普通本科院校實施大類招生的困難相對較多,實施的比例相對較低,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校的招生和考生的選擇。
三、普通本科院校實施大類招生的必要性和實踐模式
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普通本科高校應該積極創造條件,順應考生專業選擇的需求,實行大類招生。
(一)實行大類招生有利于學生提高專業選擇的精確度
在未進入大學前,很多考生和家長對大學專業基本處于一知半解的狀態。很多情況下,同一個專業在不同大學的培養方向不一樣,如果學生僅從名稱上去理解專業,那么對所報專業的認知可能會存在偏差。如交通運輸專業,西南交通大學培養的是軌道交通方向,大連海事大學培養的是水上交通方向,而長安大學培養的是公路交通方向。學生如果事前了解不充分,可能會選到自己不喜歡的專業方向,從而影響大學的學習生活以及后續的就業。再比如地理科學和地理信息科學這兩個專業,雖然同屬于地理科學類,但是培養方向和就業方向差距很大。地理科學專業側重培養在相關部門從事教學、科研和業務管理工作的高素質專門人才;而地理信息科學專業,有些高校側重編程開發,有些則側重地學測量,大多數側重用編程將地理學和各學科結合進行空間信息分析。
(二)有利于提高學生進校后學習的積極性
進入大學后,沒有了高考的壓力,無須像在高中那樣整日埋頭苦學,再加上大學生活的豐富多彩和管理的相對自由,很多大學新生會在入學后感覺到迷茫,部分學生會存在對大學學習過于松懈的現象。傳統的招生模式下,大部分學生在入學前專業方向就已經定下了,將來的就業方向也基本確定了,只要不出什么大差錯,順利畢業,就能找到對口的工作,因此大學的學習在一些學生看來就顯得沒那么重要了,考試能及格,順利畢業就行。而如果高校實施大類招生,進行大類培養,1—2年后再進行專業分流,那么學生就會面臨二次分流的壓力。因為大部分學校會對專業分流設置一定的條件,其中學生的學習成績和在校表現往往是硬性指標。這種壓力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促使學生盡快適應大學的學習模式,找到大學的學習方法,從而有利于形成更加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高校一般會在大學一年級開設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該課程可以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職業興趣、性格特質、價值觀等,從而幫助學生確定職業生涯的發展目標。學生可以按照自己對職業的了解,認真選擇專業大類中所包含的專業,在最終專業分流時能有清晰的目標。總之,大類招生模式下,學生會在綜合培養期為實現自己的目標而更加努力學習,更加積極主動地實現學習目標。
(三)有利于普通本科院校的專業建設
地方性普通高校的辦學目標側重于培養服務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應用型人才,應該更加注重辦學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高校如果采取的是按專業招生的模式,受限于專業實力和師資力量等各種因素,往往有部分專業的招生需要依靠調劑錄取完成。調劑錄取雖然保證了高校專業招生計劃的完成,但長此以往并不利于專業的建設。高校新專業申報和舊專業淘汰的動力不足,在進行專業更新時,高校往往考慮到一些實際困難,就擱置了改革的念頭,這對學校整體專業的優化是非常不利的。而高校按大類招生后,專業的二次分流實際上就是對專業前期教學和專業就業前景的雙重考驗,如果專業不被學生認可或者就業前景不好,就不會被學生選擇,這樣也就倒逼二級學院一方面把相關專業努力辦好,一方面思考舊專業的淘汰和新專業的申報,強化專業建設。
綜上,高校實施大類招生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顯而易見,那么,為什么很多普通本科院校推行大類招生還是存在很大的困難呢?根本原因就是內在動力不足,外加條件限制。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校必然要采取應對措施,設立與之相對應的大類培養管理機制。而普通本科高校實施大類招生,也要根據自身辦學實際逐步推進。第一,摸清家底,明確辦學定位,選擇實施大類招生的方向和模式,對學科進行整合、組合和調整。第二,要配合大類招生,進行學校機構及二級學院的調整、整合,同一個招生大類的專業一般應設在同一個學院,如果有跨學院的情況,那么需要打通學院與學院間的培養通道,實現師資共享。第三,修訂學生管理、教學管理等規范性文件,建立大類招生管理制度體系。第四,循序漸進,認真總結和借鑒其他高校實施大類招生的經驗和教訓,注意對關鍵環節的把控。根據本校學科和專業建設的實際,科學合理地制訂實施方案,成熟一個,推進一個,分專業、分類實施,并在實施過程中不斷探索、不斷完善,找到一條最適合本校的大類招生特色之路。
【參考文獻】
[1]李華.高考綜合改革背景下高校大類招生的探索與實踐[J].北華航天工業學院學報,2021(04):57-59.
[2]肖文江.一般本科院校實行大類招生可行性探析[J].景德鎮學院學報,2015(01):119-121.
[3]李查.大類招生培養內涵、現實困境與路徑探析[J].教育教學論壇,2021(22):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