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研究普外科手術后切口感染的原因,并分析預防措施。方法:選取本院在2020年1月~2022年5月收治的普外科術后患者共計1482例,分析普外科手術患者發生切口感染的因素,并對其進行歸納與研討,提出對應預防措施。結果:選取的1482例患者發生切口感染的患者數量共計76例,經臨床診斷發現的共計28例,經分泌物細菌培養診斷發現的共計48例,表現為典型的手術部位感染。結論:普外科切口術后感染的影響因素包括年齡、住院時間、切口類型及手術類型等,不同影響因素引發切口感染的方式存在差異,為了降低普外科手術切口感染發生率,需控制傳染源,對易感人群進行特殊保護,從根源切斷感染途徑。
關鍵詞:切口感染;普外科手術;感染原因;預防措施
普外科切口感染是普外科術后常見并發癥之一,是醫院感染的主要表現形式。切口感染影響患者預后,不僅會加重患者經濟負擔,還會給患者身心帶來嚴重損害,甚至威脅患者生命。本文對我院近兩年收治的普外科手術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分析患者術后感染發生原因及患者體征特點,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基礎資料
選取我院在2020年1月~2022年5月收治的普外科手術患者共計1482例,其中男性患者共計826例,女性患者共計656例,患者最小年齡為13歲,最大年齡為75歲;最短住院時間為5天,最長住院時間為106天。I類普外切口共計328例,II類普外切口共計672例,III類普外切口共計482例。
1.2 篩選標準
根據衛生院頒布的《醫院感染診斷標準》,對普外科手術切口感染類型分為淺表 感染與深部感染兩類。前者表現為感染窗口紅腫熱痛,或伴有膿性分泌物。后者感染部位經引流后可出現明顯膿液,感染部位包括隱蔽型與開口型兩類,患者體溫大于38攝氏度。深部感染患者切口分泌物經細菌培養表現為陽性,并且白細胞數量比正常人群高。
1.3 方法
本研究篩選出影響普外科術后感染的核心因素,包括住院時間、切口類型、手術過程、患者年齡。從此類參量入手,判斷患者切口感染成因,并提出對應解決措施。
1.4 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采取SPSS 24.0版本的軟件進行統計,將“(n/%),χ2”表示及檢驗數據的計數資料,將“t,( )”表示及檢驗計量資料,如果對研究參量出顯著的特征,表明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比較分析中非正態分布數據采用Mann-Whitney U檢驗方法,正態分布參數采用t檢驗。出現頻率或占比用百分比表示。
2.結果
2.1 普外科切口感染與患者年齡的關系
根據表1可知,年齡在61歲至70歲之間的患者切口感染發生率相比其他年齡區間的患者高,并且隨著患者年齡的增長,普外科切口感染發生率呈上升趨勢,可認為切口感染發生率與年齡呈正比關系。不同年齡區間患者切口感染發生率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普外科切口感染與患者住院時間的關系
根據表2可知,患者住院時間超過一個月后切口感染幾率明顯高于住院時間短的患者,隨著住院時間的增長,患者發生切口感染的幾率顯著提升,意味著住院時間與患者切口感染發生率有顯著關聯。不同住院時間區間的患者表現出的感染發生率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價值(P<0.05)。
2.3 切口感染與切口類型的關系
根據表3,不同切口類型對患者發生切口感染有直接影響。隨著切口等級的提升,患者發生感染的幾率上漲,III類切口發生切口感染的幾率高達9.13%,顯著高于I類切口與II類切口,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4 細菌學結果
1482例患者切口感染總例數攻擊76例,感染力共計5.13%。在76例切口感染患者中,男性換則會共有32例,占比為42.1%;女性患者為44例,女性切口感染發生率高于男性患者。所有切口感染患者中,共有28例患者是在抽診中發現,共有48例患者是在細菌培養后確診。在48例切口感染患者中,共包含病原菌感染、大腸埃希菌感染、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腸球菌感染、銅綠假單胞菌感染。起重病原菌感染幾率最高,占比79.2%。
3.討論
經上文分析,住院時間、切口類型、患者年齡及手術過程均對切口感染發生率有直接影響,與住院時間、切口級別、患者年齡呈顯著的正相關關系。為了降低切口感染發生率,需在手術方面注重器械滅菌,合理界定備皮時間,科學利用抗菌藥物。在切口感染預防方面,需縮短術前患者住院時間,盡可能擇優排列手術次序,若患者伴有手術部位之外的感染需處理后進行手術。備皮過程中需在手術日進行,將手術位置毛發清除干凈,避免毛發中藏匿細菌。手術中需避免手術人員流動,確保手術室環境清潔且器械滿足滅菌標準。手術后需對患者進行有效護理,保證患者創口干凈,嚴格執行換藥標準,保證引流操作的科學性及及時性,依照患者病情及時拔除引流管。
參考文獻:
[1]葉德勤.循證護理在預防外科術后切口感染中的應用價值分析[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5,9(11):229-230.
[2]王鈺琦,沈喆安,吳興雷,孫登勛,茅國峰.50例術后切口感染MRSA的患者的臨床回顧性分析[J/OL].醫學研究雜志:1-6[2022-06-10].
[3]張鶯,喻武,程文夫,胡夢琪,陳紅.2018-2019年某院普外科術后切口感染病原學及其危險因素[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21,31(16):2477-2480.
[4]劉亞飛. 普外科Ⅱ類手術切口術后感染的病原學調查及藥敏分析[D].新鄉醫學院,
2020.DOI:10.27434/d.cnki.gxxyc.2020.000335.
作者簡介:張會強(1984.11),男 漢族 河北廊坊 主治醫師 從事臨床醫學14年,擅長急診創傷、普外科及泌尿外科疾病的診斷及治療
畢業院校:華北煤炭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