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江美
摘要:本文以一節初中英語課為例,對文本話題內容、文本語意、文本語言等進行了深度分析,并通過設計提問、預測、概括、探究、推斷、文本評價和綜合類活動,從讀前激發思維、讀中發展思維、讀后發散思維三個維度,闡述了如何通過分析閱讀文本,設計多種認知層次活動,從而達到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目的。
關鍵詞:文本分析;閱讀教學;活動設計;思維能力
一、文本話題內容分析
本節課的授課內容選自外研版英語初中三年級上冊Module9 Great inventions Unit2 Will books be replaced by the Internet?本模塊講的是歷史上的重大發明對人類生活的影響以及意義。現代學校的教育離不開科技創新這個主題,因此學生對“發明”這個話題還是很感興趣的。第一單元通過Tony和他爸爸的對話引出了電腦和互聯網的發明給人們的生活帶來的方便,如:(1)The photos can be seen on the Internet by other classes, even people living in other countries.(2)The Internet and the computer have changed our lives.本節課是第二單元,課文介紹了造紙術和印刷術的發明以及它們在人類歷史發展中的作用,然而隨著因特網的出現,那么傳統的紙質“書本”是否會被“電腦”取代呢?通過對這一個話題的討論,引導學生大膽想象、積極培養自己的創造性思維。
(1)文本語意分析
本節課的文本內容以人們生活中常用的傳統印刷品作為切入口,著重介紹了我國古代造紙術和印刷術的發明以及現代因特網的出現,分析了人們可以利用因特網進行閱讀、寫作、查找資料等很多的事情,相比較于傳統印刷品,它具有很多的優點。對于作者提出的本文的中心話題:將來紙質書本會不會被網絡取代?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以正反方的形式展開討論PK,鼓勵學生找出更多的理由來支持自己的觀點,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和發散性思維。
(2)文本語言分析
這篇文本中蘊含著很多含有被動語態的句子。這些被動語態結構的運用能更好地體現重要的發明對人類歷史的發展所帶來的影響以及它們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這篇文章中含有被動的經典句子有:
①Paper was first created about2,000 years ago.
②Books were only produced one at a time by hand.
③A larger amount of information of information can be stored in more varied forms on the Internet than in books.
④Will books be replaced by the Internet?
在學習這篇文章時,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被動語態的知識,但是一般將來時的被動語態以及含情態動詞的被動語態他們還不熟悉,因此,筆者在教學中通過問題“What can it be used for?”“Will it be used in the future?”來引導學生尋找答案,。
2.教學目標
通過以上分析,筆者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1)學生能夠在文本閱讀中熟練認讀和理解下列單詞和詞組:printing, development, trade, result, spread, introduced, amount, store, varied, form, connection, single, direction, replace
(2)學生能夠認識到重要發明對于人類生活的意義;
(3)學生能夠從文章中獲取有關傳統印刷品和因特網對比的信息;
(4)學生能夠運用所學詞匯和句型表達自己的觀點。
二、課例呈現與評析
1.讀前激活學生思維
蘇霍姆林斯基(1984)說過,如果教師不想辦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于傳授知識,則不動情感的腦力勞動會帶來疲憊。讀前活動的設計應從背景知識、學生興趣兩個方面激活學生思維。
(1)設計提問活動,激活學生的想象思維
上課開始時,筆者首先讓學生觀看一段視頻,視頻是一段關于紙質閱讀和電子閱讀的探討,看完以后筆者提出第一個問題:Which do you prefer, paper books or E-books?學生一定會結合自己生活中的實際對兩種方式進行對比,從而引發他們積極的思考。
(2)設計預測活動,激活學生的邏輯推理思維
預測是一項重要的閱讀技能,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無論預測結果準確與否,預測都能使學生更接近文本主題。與腦海一片空白相比,帶著預測閱讀能使閱讀更具趣味,目的性更強,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并充分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王薔,2006)。
學生提問后,筆者出示了本課的標題—Will books be replaced by the Internet?并讓學生根據這個標題對作者的觀點進行預測。當學生有一些與文章內容不符的預測時,通過接下來的自主閱讀及教師的及時點播,能夠及時糾正過來。而糾錯的過程也會激發學生積極地思考,有助于提高其預測能力。教師在點撥時也可以讓預測準確的學生互相交流,他們會產生更多的思維碰撞。
(1)設計概括段落主題句的活動,發展學生的抽象概括思維能力
在完成閱讀活動時,通常的閱讀思維模式是先概括后細節,先抽象后具體。概括出文章的主旨和段落大意是閱讀的關鍵。在這個活動中,為了減輕學生的理解難度,以便分充調動每一位學生的積極性,只要學生把文章中的五個段落與已給的段落標題進行配對。a) The world before printed books. b)The world after the invention of printing. c)Life with paper and printing. d) Technology and books. e) The future of books.提醒學生在完成這個任務時關注各個段落中的關鍵詞或關鍵句,即學會尋找文本的關鍵信息。這個任務基本上的學生都順利完成。
(2)設計探究類問題,發展學生的分析和綜合思維能力
教學過程中,教師既要注重語言技能的訓練,又要重視思維能力的發展和提高,所以要有意識地設計一些思索性的問題,給學生創設盡可能多的思索機會。學生只有注重課文信息,不斷進行比較、分析、推理、概括、批判、創造等思維活動,才能更有效地汲取課文的精華,拓寬知識視野,發展思維能力。本節課中,授課教師首先針對文章細節設計了閱讀后回答問題的活動。
1.what happened after the paper was invented?
2.Why were the books expensive and rare before the invention of printing?
3.Why were the books produced more quickly and cheaply?
4.Why did ideas and knowledge spread faster?
5.What’s the advantage of the Internet?
以上幾個問題把握住了文章的主要要素。在學生回答完這些細節問題后,筆者接著提出了一個深層問題: What’s the advantage of the printing books nowadays?因為文章中只談到了現在的因特網相較于傳統印刷品的優點,那么學生要反過來思考傳統的印刷術還有沒有因特網無法比擬的優點呢?接下來筆者又提出如下問題:
1. Why is it hard to imagine a world without prints?
2. What will happen to the books in the future? Why?
這兩個問題把學生從文本引回到現實生活中。在回答時,學生所表達的觀點是多元的和開放的,這幾個問題既發展了學生的綜合分析思維能力,又引導學生挖掘了作者的寫作意圖,就是通過對比傳統印刷品和正在發展中的因特網,讓人們去思考印刷品是否會被因特網取代。而且還實現了德育滲透,即每個人都應面向未來,要有長遠意識,創新意識。這些問題的思考也為后面的語言輸出做好了鋪墊。
通過這個環節,學生學會了評價文章中代表作者觀點的句子,并能提出自己的觀點和看法,這樣做既培養留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又拓寬了他們的思維面。并為下一個活動的設置做好了鋪墊。
參考文獻:
[1]程瑜.2008.初中英語閱讀語言輸出活動有效性探究[J].英語教師教育部.2012.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