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1年,我國糧食產量連續七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實現了糧食生產十八年連續豐收。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確實,連年豐收為我國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底氣和有力保障。那么,這是否意味著我國已經真正“牢牢地端穩飯碗”?其實,豐收不代表我們完全沒有糧食安全之憂。作為重要的糧油資源,“大豆嚴重依賴進口”已經成為我國農業發展、糧食安全的重大“卡脖子”問題。那么,這個“卡脖子”問題有多嚴峻?有哪些潛在危險?目前形勢如何?又將如何解決?
數據告訴你,進口大豆“卡脖子”多嚴峻
很多人對我國“大豆靠進口”已經形成了固有印象。其實,我國是大豆的原產國,1995年以前,我國是傳統大豆出口國。但是,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特別是畜牧業迅速崛起,我國對大豆的需求逐年增加,從而導致我國成為了國際大豆主要進口國,進口依賴度達到85%以上。2020年進口規模10032.7萬噸,出口僅8萬噸。主要進口來源國為巴西、美國、阿根廷,來自這三個國家的大豆占總進口量的95%以上。
從國產大豆產量來看,2020年中國大豆產量達1960.18萬噸,較2019年增加了151萬噸,同比增長8.35%,2021年中國大豆產量明顯下滑,且低于2019年水平,2021年中國大豆產量為1640萬噸,較2020年減少了320.18萬噸,同比減少16.33%。
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我國大豆自給量占到很少一部分。2020年國產大豆供給量僅為需求量的1/6左右,5/6以上甚至更多的大豆供給都掌握在“別人”的手中。
日益復雜的國際環境,以及隨時可能發生的貿易摩擦,這對于“端穩自己的飯碗”,保證糧食安全大局極為不利。我國也深以為意,正在積極嘗試改變此種現象,保證大豆種植面積,促進大豆產能。
政策不斷完善,撬動大豆生產恢復
近十幾年來,我國不斷出臺相關政策,以促進大豆產能。隨著政策的不斷完善,我國大豆生產恢復總體利好。從政策措施來看,2008年以來,大致可分為三個調控階段,分別為2008~2013年臨時收儲政策期間、2014~2016年目標價格補貼試點期間、2017~2020年的生產者補貼政策期間。
2008~2013年實行臨時收儲政策,每年在東北產區按一定價格向農民敞開收購大豆,目的是為了穩定大豆價格,解決農民賣糧難的問題。這一時期,東北產區和黃淮海產區播種面積連年下降,總產量也隨之跌至2013年的最低水平。黑龍江、河南、安徽、湖北等主產省的大豆種植面積對大豆產量的拖累程度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實現面積增長并對當地產量有促進作用的只有西南產區。
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逐步建立農產品目標價格制度”,當年5月目標價格補貼試點在東北產區啟動。該政策意在對大豆種植者進行更有針對性的補貼,之前實施的補貼政策多數落在收購環節,本次補貼政策改革試點主要在東北產區,持續時間為3年。不過,總體補貼效果并沒有達到預期,主要是因為各地方在實施過程中存在差異,導致各地補貼真正到達種植者手中的最終時間和數目相差較大。
因為效果不理想,大豆目標價格補貼政策實施三年后,轉而實行生產者補貼政策。該政策根據實際的大豆播種面積給予大豆生產者相應補貼,以促進大豆種植生產。
總體而言,政策調控的不斷完善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我國大豆生產,特別是2019年大豆振興計劃實施以來,以增加種植面積促進大豆恢復性生產效果明顯。
2016~2020年中國播種面積連年上漲,從1.14億畝上漲至1.4億畝,增長0.26億畝,增長22.8%。2021年,中國大豆播種面積下降至1.26億畝。
農業農村部再放“大招”,提升大豆自給率
今年,《“十四五”全國種植業發展規劃》提出了“大豆播種面積達到1.6億畝,產量達到2300萬噸,推動提升大豆自給率”的目標。
如何才能完成目標,解決卡脖子難題?
解決大豆耕地面積還是關鍵。這就需要更好地解決玉米、大豆爭地的現實問題。
前不久,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會同全國農技中心和四川農業大學,組織編發了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指南,包括《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技術》《全國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模式圖》和短視頻等系列,并大力推廣,力求通過提高種植科技技術,解決這一難題。
那么,這項技術的順利推進又將產生怎樣的效果?
四川農業大學教授楊文鈺及其團隊是該技術的創始團隊。楊文鈺表示,這一技術起始于2000年,歷經超過20年的不斷創新,填補了多項技術空白,破解了間套作高低位作物不能協調高產與綠色穩產的世界難題。尤為重要的是,該項技術應用前景廣闊。現有玉米種植面積,如果80%進行帶狀間套種植,可多產大豆5544萬噸;即便是只有50%,也可多產大豆3465萬噸。
當然,要想“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技術”順利推進,發揮出最大優勢,少不了全程機械化的有力支撐。
因此,近期農業農村部農業機械化管理司關于印發《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配套機具應用指引》,要求河北、山西、內蒙古、江蘇、安徽、山東、河南、湖南、廣西、重慶、四川、貴州、云南、陜西、甘肅、寧夏等省、自治區,結合實際,因地制宜分區域、分模式研究細化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機具配套方案和操作技術規范,加強培訓指導,為提高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質量效益提供有效機具裝備支撐保障。
此后,內蒙古、江蘇、安徽、河南、湖南、重慶、四川、貴州、云南、寧夏、廣西等十幾個省、自治區積極響應推進,已開始開展將大豆玉米一體化播種機納入購置補貼范圍的相關工作,為推廣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技術,以及推動其農業機械化發展起到了杠桿作用。
不論是國家、政府機構,還是種植技術科研團隊、農機生產研發企業都在努力,不斷優化完善政策,不斷創新種植技術,不斷研發生產適合新形式、新技術條件的農機,都在為推動大豆自給目標,“端穩中國人自己的飯碗”,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而努力!
相信在政策利好、先進種植技術的支撐下,大豆自給自足的目標將逐步實現,中國糧油安全的卡脖子難題將得到解決!
(本刊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