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市順義區龍灣屯鎮有一家農場,名為“分享收獲”。350畝的面積雖不大,卻被聯合國糧農組織寫入了可持續農業案例集。
農場的兩位掌門人,石嫣、程存旺夫婦都是中國人民大學的農學博士。兩人打小兒在城市長大,卻選擇走出書齋、躬耕鄉野,把農場打理得蔥蘢熱鬧。很多人在博士夫婦的帶領下親近土地,種瓜點豆。
有機農場 讓農作物和動物按自然規律生長
車子一路駛向京城東北,景色越來越美。約一小時后,到達了“分享收獲”的柳莊戶農場。
“你要找掌柜的嗎?她在草莓大棚,我帶你去。”一位工作人員帶記者在農場穿行,四周都是冷棚,一座座排列舒朗。
石嫣今年40歲,被大伙兒稱作“掌柜的”。石嫣的愛人程存旺的昵稱是“鎮長”,因為他曾在南方某地掛職副鎮長。
鉆進草莓大棚,濃濃的牛糞味兒直沖鼻子,石嫣正蹲在壟間查看草莓長勢。她清瘦而樸素,高顴骨,一根頭繩扎著長發。“今年草莓種得晚,這是最后一茬兒了。”她招呼記者:“自己摘了嘗嘗,放心吃,沒打過藥。”
不打藥,是農場十年來一以貫之的最重要原則,也正因如此,這里的農產品符合嚴苛的有機標準。一年四季,“分享收獲”農場會先后栽種100多種蔬菜水果,全都不使用化肥、激素和殺蟲劑、除草劑。
撥開翠綠的葉子翻看草莓,時不時能碰到有蟲眼兒的。“菜果不打藥,不怕生蟲嗎?”記者問。
“這樣問的人太多了。可你不覺得這問題本身就本末倒置了嗎?”石嫣說:“就好像我們問一個健康的人,你為什么不吃藥啊?不怕生病嗎?”
在她看來,菜果長蟲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兒,沒什么好緊張的,更不能“未雨綢繆”去打藥。重要的是能夠早發現,及時通風、排澇,通過精心的管理將病蟲害控制在合理范圍內,只要不成災就好。
萬物有時。讓農作物和動物按照自然規律生長,也是農場的重要原則。在這里,菜不催熟、蛋不催產、豬不催長,奶牛也不會為了高產而接連孕育小牛犢。
有機蔬菜、水果采摘下來,還帶著露水,運到不遠處的分揀房,經過簡單的裝箱,快遞送往訂戶家。一家人吃多少就訂多少,沒有好看的包裝,吃的就是新鮮與健康。
伉儷情深 每一頓飯都是親近土地的機會
夫婦倆性格互補,石嫣開朗,程存旺則內斂訥言。但兩人對農業的認識卻完全一致:“我們希望讓更多人親近土地,重建人與土地的連接。”
石嫣是在城市里長大的。在26歲之前,她和其他女孩一樣,喜歡漂亮衣服、名牌包,也有點兒小虛榮,“農業”僅僅是書本上的遙遠詞匯。轉折源于她在中國人民大學讀書期間,赴美國明尼蘇達訪學,在農場住了半年。
日復一日,這位高材生干的都是苦差事,因為不能打藥,所以每天要除草,又累又乏味。指甲縫里的泥土怎么洗也洗不干凈,手掌皸裂,涂再多護手霜也不頂用。“太煎熬了,我幾乎都要放棄了,只想趕緊回北京。”石嫣說,直到吃到自己親手種的蔬菜,那種美味讓她一下子明白了,自然生長的蔬菜是多么珍貴。
回到北京,石嫣和同學們在鳳凰嶺開墾“小毛驢農場”。正是在那里,她和師弟程存旺成為戀人。
如今,“分享收獲”農場仍掛著他們結婚時的照片。沒有婚紗、舞臺,更沒有車隊,照片中,新郎騎自行車載著頭戴花環的石嫣在鄉間小路上穿梭,兩人都笑得燦爛。
時隔11年,同學們對那場特殊的婚禮還記憶猶新:所有食材都是有機的,提倡賓客贈送農產品以代替禮金,所有餐食都吃光。就連兩人的對戒也很特別——是請村里的老師傅,用核桃皮打磨的。
此后不久,他們就在順義租地開辦“分享收獲”農場。“很多人覺得,農業只是農民的事兒,跟城里人沒關系。”石嫣搖頭否定:“應該把腳下的土地當作身體的一部分,應該把每一頓飯當成親近土地的機會。”
沉默的程存旺談起土地時,居然也滔滔不絕:“十年前,農場土壤的有機質含量是1.5%。去年再檢測,已經超過了5%。
夫妻兩人多年躬耕鄉野,臉頰被曬成小麥色,還生出了細小雀斑。石嫣總穿一身運動裝,平時不施脂粉,只在記者要為她拍照時,匆匆涂上了楓葉色口紅。
分享與收獲
五湖四海的新農人紛紛來到農場
農場辦公室門口,一面展板上印著幾十位農場職工的照片。他們有的拎著葡萄,有的抱著南瓜、白菜,笑得非常燦爛。照片下面寫著他們的年齡,其中多數是80后,也不乏90后,甚至00后。
侯紀春是種植技術員,在“分享收獲”干了兩年多,草莓、甜瓜大棚都由他一手打理。他生在農村,“小時候,農村特別美,山青水綠。可后來,不合理使用氨肥讓土壤板結,村口小河也渾了。土壤的理化性質被破壞了,千百年形成的有機質,多珍貴啊,這都是人工合成不了的東西。”侯紀春說,所以,當他聽說北京有一對博士夫婦,開了個不使農藥、化肥的農場,他立馬兒收拾好行李就來了。
在石掌柜的農場里,侯紀春的夢想實現了。“我每天下棚四五次,植株有一點點兒衰弱的信號,我就趕緊補救,降低病菌著床率。”侯紀春說,常見的白粉病等蟲害,一次都沒有成災。
五湖四海的新農人被有機農業的魅力吸引,紛紛來到農場。開拖拉機的帥小伙兒是85后南京人曉龍,他大學學的是服裝設計,碩士學陶藝,卻一直挺迷茫。直到來到農場,他終于找到了生活的篤定感,“你種的是菠菜,就一定能收獲菠菜”。
(朱松梅 曾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