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南英
(海東市樂都區(qū)自然資源和林業(yè)草原局,青海 海東 810799)
青楊(PopuluscathayanaRehd.)是青海省最古老、最主要的鄉(xiāng)土樹種之一,楊柳科,楊屬落葉喬木,高可達30m。生長快,萌蘗強,樹冠豐滿,樹干通直,是重要的庭蔭樹、行道樹,可用于河灘綠化、防護林、固堤護岸及用材林,其木材紋理直,結構細,質輕柔,加工易,可做家具、箱板及建筑用材[1],深受群眾歡迎。但如果造林密度不適會嚴重影響其生態(tài)、社會、經(jīng)濟效益[2]。因此,研究青楊最適宜的造林密度,是一個急待解決的問題[3]。
為此,結合高廟鎮(zhèn)晁馬家村河灘地青楊造林設置了青楊速生豐產密度試驗標準地,現(xiàn)將2012~2019年來的試驗結果整理如下。
試驗地位于海東市樂都區(qū)東北部湟水河中下游,選擇在立地條件較好的樂部區(qū)高廟鎮(zhèn)晁馬家村河灘地,位于東經(jīng)102°09′~102°47′、北緯36°16′~36°46′,海拔1850 m,氣候為內陸半干旱性氣候,年均氣溫6.9 ℃, 平均氣溫年較差為25.8 ℃。年均日照時數(shù)為2664.6 h,區(qū)內降雨少而集中,年均降雨量為329.6 mm,年均蒸發(fā)量1613 mm,無霜期217 d。標準地地面平坦、坡度小于50°,植被為冰草、灰條、刺蓋等。原為一片底產青楊 人工林,由于缺乏撫育管理,導致林分天窗裸露[4]、病蟲害泛濫,在2011年被審批皆伐。2012年春季開始造林密度試驗,造林地土壤養(yǎng)分狀況分析見表1。
從表1可看出;高廟鎮(zhèn)晁馬家造林地土壤養(yǎng)分較充足,土層厚,無論有機質或全氮含量均較高,屬于上中等水平。

表1 造林地土壤養(yǎng)分狀況
設置不同密度的標準地,并在每年的9月20日進行每木檢尺[5]。系統(tǒng)地連續(xù)積累資料、匯總求出最適宜造林密度。
造林地總面積15.6 hm2,在其中2.67 hm2中,從東到西分別設置1、2、3、4號4塊標準地,每一塊標準地東西寬60 m,南北長100 m。面積6000 m2,其余地塊另行營造青楊林(圖1)。

圖1 標準地位置示意
整地于2011年10月份進行,首先清除林地上采伐后遺留的枝梢、挖出伐根[6],然后采用穴狀局部整地,全面細致地清出植樹穴范圍內的雜草,穴的規(guī)格為60 cm×60 cm×60 cm。
青楊是喜光樹種,早期生長迅速。為了求出最適宜的造林密度,根據(jù)對現(xiàn)有8~20齡319塊青楊林分的外業(yè)調查[7],3 m×3 m的密度過密、4 m×5 m的密度過稀、最適密度就在3 m×3 m~4 m×5 m之間,因而設置了4 m×5 m 、4 m×4 m、3 m×4 m、3 m×3 m 4種株行距進行調查,栽植時東西為行距,南北為株距。
采用三年生根二年生干、無病蟲害、根系完整無機械損傷的Ⅰ級苗木,不能有主干、枝條折斷、平均苗高3.2 m、胸徑2.0 cm。共需苗木1841株。具體如表2所示。

表2 標準地苗木數(shù)量
于2012年3月25日開始造林,栽植時將苗木細弱枝、過密枝、多余蘗生枝剪除[8],減少苗木水份蒸騰。栽植前將一些細弱根、風干根剪除[9]、利于早發(fā)新根。栽時將苗木放在穴的正中、根系自然舒展,采用三埋兩踩一提苗的方法[10]。栽植深度以不高于苗木原土印3 cm為宜,再在栽植穴周圍做20 cm高的圍埂、利于蓄水。
造林后,立即進行澆水,7、8 d后待水基本干后進行扶正、踩實、整堰整理,然后再進行第二遍澆水。
楊樹根蘗能力很強,在前1、2、3年及時抹芽和清除根部萌蘗生條,并于第4年進行了修枝[11],修枝強度為樹冠的1/3。每年及時鋤去栽植穴內的雜草和進行病蟲害防治。
由于進行了細致整地、栽植穴內除草松土、澆水等管護,1號標準地枯死1株,2號標準地枯死2株,3、4號標準地全部成活,并在當年秋季對1、2號標準地進行了補植(從標準地外移入同齡同規(guī)格苗木)。因而2012~2019年4個標準地的保存率均達100%。
不同造林密度的青楊( 2019年 )平均樹冠生長情況的調查見表3。

表3 不同密度與平均樹冠生長的關系
從表3可以看出:株行距為4 m×5 m和4 m×4 m的林分,平均冠幅最大,且樹冠尚未達到郁閉,還有充足的光照條件和伸展余地;而密度較大的3 m×3 m和3 m×4 m的林分,樹冠已經(jīng)明顯郁閉。青楊屬強陽性喜光樹種,所以立木樹冠生長受到了抑制,特別是3 m×3 m的林分,無論株間或行間的樹冠已交織在一起,平均冠幅明顯下降。也就是說林分平均冠幅隨造林密度的增大而遞減[12],密度越大,平均冠幅就越小。
4.2.1 造林密度與平均胸徑生長的關系
從表4看出: 2013年不同密度胸徑相差0.3 cm、2015年0.5 cm、2017年相差2.7 cm、2019年相差5.0 cm。

表4 不同密度與平均胸徑生長的關系 cm
從圖2可以看出:青楊在造林初期的2013年、2015年,不同密度之間各個體基本上處于孤立狀態(tài)[13],林木個體胸徑差異不大, 可是到了2017、2019年,個體間的矛盾逐漸突出, 胸徑生長相差達到5.0 cm。說明造林密度小,立木就能得到較多的水分和礦質營養(yǎng)及充足的光照條件,促進了樹木的生長,
4.2.2 造林密度與平均樹高生長的關系
從表5可以看出,在較密林分( 3 m×3 m和3 m×4 m) 2019年時樹高總生長量比同齡較稀林分(4 m×4 m和4 m×5 m〉分別高出1 m左右。

圖2 不同密度與平均胸徑生長柱形
3.2.3 造林密度與材積生長的關系
從表6可以看出,2013、2015年單株材積相近。以后隨著林分年齡的增長,林分的平均單株材積之間相差日趨變大[14]。至2019年時平均單株材積相差0.073 m3。

表5 不同密度與平均樹高生長的關系 m

表6 不同密度與單株材積的關系 m3
從表7可以看出,2019年時標準地2(4 m×4 m)材積最大39.375 m3,標準地4(3 m×3 m)材積最小24.642 m3,相差14.733 m3。

表7 不同密度與每標準地材積的關系 m3
(1)平均冠幅隨造林密度的增大而遞減,密度越大,平均冠幅就越小。
(2)平均胸徑隨密度增大而減小。
(3)平均高隨密度增加而增高。
(4)幼年階段青楊的樹高、胸徑在不同密度林分之間雖有差別,但不明顯,因此單株材積相近,而后期林分密度對胸徑生長的影響不斷增長[15],不同造林密度的林分平均單株材積相差逐漸增大。
(5)青楊在幼年階段、造林株數(shù)對單位面積的材積起了主導作用,但時間較短[16],隨著林齡的增加密度小的林分的材積量將會大幅度地超過較密林分。

圖3 不同密度標準地材積柱形
從圖3看出:2019年時4 m×4 m株行距木材材積最大,因而、青海最適宜的青楊造林密度為4 m×4 m。今后青楊造林宜采用此密度,以達到最大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