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蕾,高承龍,劉 銳
(1.延邊大學 融合學院,吉林 延吉 133002;2.延邊大學 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吉林 延吉133002;3.哈爾濱師范大學 寒區地理環境監測與空間信息服務黑龍江省重點實驗室,黑龍江 哈爾濱 150025)
黨的“十九大”首次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其總要求明確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堅持農村農業優先發展[1]。我國“十四五”規劃中也提出了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的成果,快速推進新型城農村鎮化建設。近年來,我國農村地區新型城鎮化建設初顯成效,各地按照《國家新城市化規劃2014-2020》特色小鎮的建設總體要求,構建出金融、旅游、文化、科技、創新等多產業融合的,集生態優美、產業豐富、內涵充實的具有特色產業與文化的特色鄉村新型城鎮[2]。
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位于吉林省東北部,是我國最大的朝鮮族聚居地,是我國重要的對俄、朝邊疆口岸,同時也是東北地區歷史最久、范圍最廣、犧牲最多、貢獻最大的革命老區,在全省、全國擁有厚重、獨特、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和文化價值。在當前鄉村振興背景下,研究以延邊州汪清縣東光鎮為例,提出紅色小鎮建設發展思路,充分挖掘區域紅色資源,依托地區豐富的特色物貿資源、鄉村旅游資源,以全域旅游助推鄉村振興,以鄉村振興發掘紅色文化,以紅色文化帶動鄉村發展,開發具有鮮明紅色文化的集民族風情、風景觀光、愛國教育、民俗體驗于一體的特色鄉村城鎮化建設,探索出一條具有民族風情的紅色特色小鎮建設與振興之路。
東光鎮,舊稱汪清溝,位于吉林省東北部,隸屬于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汪清縣,距縣城2.4 km,境內地形以山地為主,地勢南低北高,行政區面積1256.39 km2,現人口1.1萬人,下轄31個行政村[3]。東光鎮紅色資源十分豐富,曾是中共東北抗聯東滿特委所在地遺址、第二和第五區蘇維埃政府所在地遺址,擁有嘎呀河抗日根據地、尖山子戰斗舊址、董長榮烈士犧牲地等一大批紅色文化資源(表1)[4],是延邊地區重要的紅色文化重鎮,具有區域典型代表性。當前該地產業以種植業和采摘業為主,政府加大紅色旅游開發投入,紅色文化產業初具發展。
根據東光鎮現有紅色資源基礎,規劃以“魅力東光、紅色之旅”為主題,堅持“紅色底蘊、民俗風情、生態宜居、活力發展”的理念。發揮紅色資源優勢,在東光鎮形成結點,連接各鄉村紅色景點,大力宣傳帶動,結合歷史史料故事,制定符合城郊1~2日游精品路線,打造重走抗聯紅色文旅。利用朝鮮族民族風情優勢,發展具有紅色民俗體驗農家樂,如抗聯之家(農家樂)、游擊大隊(飯館)等民俗體驗場所。生態宜居方面在政府投資、招商引資和引導廣大村民參與下,以歷史背景和民族風情為載體,改造自然村落風貌和小城鎮的居住環境,建設具有紅色風情的獨特鄉村風貌,讓游客進入東光鎮即能找到紅色氛圍的感覺[5]。并且擴寬產業鏈,以紅色文化為主線,帶動多產業發展,如發展當地山野農副產品經銷、養生度假村建設等項目。形成具有鮮明紅色主題的鄉村體驗地,將東光鎮打造成為重要的“邊疆紅色生態旅游特色小鎮”[6,7]。

表1 延邊汪清東光鎮區域各類紅色遺址數量統計
生態保護是基礎:東光鎮自然和文化資源十分豐富,在前期粗放型的旅游開發過程中很容易造成當地的生態環境破壞[8]。因此,民族地區開發生態建設應該先行,依托紅色資源優勢開發適應生態的可持續發展的規劃策略,建立生態鄉村模式下的紅色生態之旅,減少人為活動對環境的影響,保證生態環境和歷史遺跡的原汁原味,探尋一條民族地區特色鄉村建設的科學、綠色、可持續發展的之路。
政策保障是動力:黨的“十九大”以來,東光鎮發展已經進入快車道,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農民生活水平有了顯著提升,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城鄉二元結構的不平衡性逐漸凸顯,村鎮發展進入了瓶頸期。因此,民族地區紅色文化資源優勢與外部環境的國家相關扶持政策相結合[9],是探索區域發展的內在動力,這樣可以解開鄉鎮地區發展的層層束縛,鎮領導有更多話語權,村民委員會廣泛參與,才是發展長久之路。
特色產業是重點:有學者認為要想富民強區,實現精準脫貧,必須大力發展地區特色產業,不斷壯大區域特色經濟,民族地區具有鮮明的區域特色,發展民族經濟就是要緊緊圍繞“特色”做文章,加快形成“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人特我專”的經濟發展方向,依靠特色產業解決民族地區貧困問題,促進民族地區經濟發展[10]。當前,東光鎮最大產業優勢就是紅色資源,在紅色資源的引領下,發展各項產業是解決鄉村振興的出路關鍵。
紅色鄉村建設的最大特點是文化帶動產業發展戰略,立足本地紅色資源優勢,推進特色鄉村建設。
延邊州紅色資源具有以下特點:①歷史久:歷史最早可追溯到1928年,中共滿洲省委在延邊地區相繼建立起中共延邊區委、東滿特委和各縣區黨組織,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日本侵略軍占領延邊,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先后在東滿地區創建了10余處抗日游擊根據地;②數量多:目前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紅色遺址有6個,州級文物保護單位的紅色遺址有18個,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的紅色遺址有34個,未定級別的紅色遺址有257個[4];③分布廣:延邊地區紅色資源分布廣,境內山地眾多,遺跡在各縣市中均有大量分布,形成資源散布的形式;④種類全:延邊地區紅色資源種類齊全,擁有重要機構及黨組織所在地遺址;黨組織重大活動、會議遺址;抗日根據地、密營地遺址;歷史事件(暴動、起義)遺址;烈士墓紀念碑(館)、陵園;抗日戰爭跡地遺址;慘案地遺址;歷史人物故居、活動地、殉難地遺址等一大批重要歷史資源。延邊是一片紅色革命的熱土,曾經是抗日戰爭的東滿根據地、解放戰爭的可靠后方、抗美援朝的前沿陣地。延邊的紅色旅游資源與地方山水生態資源、民族文化資源相得益彰,相輔相成,成為延邊這塊紅色土地上一道道亮麗的風景[11]。當前延邊地區豐富的紅色資源,為各地深入挖掘提供了必要條件,各地要摸清歷史脈絡,梳理本地紅色歷史和遺址,建立本地獨特的紅色資源地,并以此打出紅色招牌,為鄉村振興和農村發展助力。
集中本地紅色資源優勢,以全域旅游助推鄉村振興,在紅色文化引領下,依托延邊地區豐富的特色物貿資源、鄉村旅游資源,開發具有鮮明紅色文化的民族風情、風景觀光、愛國教育、民俗體驗于一體的特色鄉村建設[12],實現游客的學習性、觀賞性、參與性,結合本地觀光、度假、養老、餐飲等服務行業,壯大鄉村紅色文化旅游,通過“旅游+紅色文化”“旅游+朝鮮民俗”“旅游+風景觀光”,發展近郊型文化旅游產品,有效推動美麗鄉村建設,促進特色城鎮化建設[13]。
紅色鄉村建設涉及各種資源的集約、集中使用,制定科學的鄉村建設規劃是強化紅色鄉村建設的重要保障,通過加強紅色鄉村建設的整體規劃、鄉鎮層面的鄉村規劃編制,強化規劃的整體性、系統性和前瞻性。另一方面,產業發展深度融合是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保障。通過立足區域資源優勢,引導和培育了具有一定優勢、市場競爭力的現代農業產業發展,同時與縣域農業、養老度假、休閑觀光等新興產業以及民族民俗文化創意產業的多業態項目化深度融合,“旅游+”產業的輻射,以實現一、二、三產的融合聯動,使紅色鄉村由內而外地綻放,吸引更多游客和產業前來。
國家美麗鄉村建設指出,宜居、宜業、宜游是鄉村建設的主攻方向,以集約高效的生產空間、宜居適度的生活空間、山清水秀的生態空間,建設美麗鄉村。同時,通過紅色文化的背景,引導鄉村建設的地域空間優化,打造富有紅色風情的獨特鄉村景觀,把抗聯文化、紅色革命、愛國教育融入建設的景觀風貌,以歷史背景和民族風情為載體,優化村莊布局,提升基礎設施配套,改造自然村落風貌和小城鎮的居住環境,引導廣大村民參與,把環境改善與鄉村資源開發相結合[14],打造特色的宜居新家園,提升區域居民幸福感。
充分考慮該村的獨特地理環境,規劃形成以東光鎮主城為核心,外圍產業模塊為組團,輻散紅色線路為支撐的基本規劃功能骨架。主城區主力發展旅游接待和特色產品經銷產業,使得游客能駐足停留,帶動消費和產業發展,可以興建東滿抗聯博物館、文創步行街等基礎設施。外圍產業模塊要圍繞主城區發展山野產品種植、休閑生態農業、民俗農家樂體驗等產業,發揮城郊地域優勢,吸引更多投資進入[15]。串聯各鄉村紅色景點,制定從東光鎮輻散的紅色線路,根據功能需求,村莊道路規劃形成似方里網狀格局,重點考慮加強橫向串聯網絡、豐富縱向通達系統,打通與外界的交通連接網絡。
積極開展村莊環境整治,改造生態和人居環境。基礎設施方面:新建高標準水泥路,并配備太陽能環保路燈,形成暢通的村級道路網絡。電力、給排水、供熱、信息網絡等基礎設施配套完善,垃圾污水要得到有效處理,形成村村通公路、垃圾有處理、污水有處排的設施格局。旅游服務設施方面:景區入口處加強公共設施配套建設,配建生態停車場,游客在此換乘游覽電瓶車進行游覽,也可選擇步行生態步道自主參觀,避免對村域內部道路造成壓力,以體現村域內綠色出行的設計理念。
特色是小鎮建設的靈魂,這是“特而強”“聚而合”“小而美”原則的必要環節,只有產業做強才能實現功能的聚合和疊加[16]。東光鎮建設找準紅色底蘊這條特色路線,實現特色產業功能疊加,注重產品宣傳和持久活力,不斷疊加更多創意產品來吸引游客,比如舉辦抗聯文化節、重走抗聯路品牌宣傳活動;加大互聯網宣傳力度,利用自媒體和各旅游平臺進行宣傳,讓紅色東光特色品牌映入人心。最后,借鑒國內許多優秀的特色小鎮發展特色產業的模式[17],取長補短,制定適合本地的發展觀念,以特色產業的聚合功能,融合各種產業,打造文化特色小鎮。
在鄉村振興的背景下,東光鎮從自身實際情況出發,提出特色小鎮建設發展途徑:①挖掘紅色資源,打出紅色招牌;②集中資源優勢,推進紅色之旅;③規劃引領建設,促進產村融合;④建設美麗鄉村,樹立旅游形象。并提出了特色小鎮建設實施策略:劃分鎮域功能結構、改善生態和人居環境以及長遠發展模式探索。
借助紅色資源帶來多源效應,以紅色旅游為核心、鄉村產業為依托、綠色生態為基礎,提高鄉村生態、產業、經濟、文化全方位發展,改善配套環境,進一步推動城鄉一體化建設,助力鄉村振興政策發展。促進特色邊疆地區城鎮化建設,同時也為全國其他地區特色鄉村建設提供借鑒和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