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燕芳 安明偉 唐 勇 付文強 易思彬 周 瓊 溫依琪
便秘型腸易激綜合征(IBS-C)主要表現為排出塊狀便或便質過硬,同時伴有排便費力、排便不盡感或肛門直腸阻塞或梗阻感,常需輔助通便[1]。目前,中醫將IBS-C歸于“便秘”范疇,在《黃帝內經》中就有“腹脹后不利”“痛而閉不通”等描述。目前, 西醫對其發病機制仍不清楚,常認為其發病與動力紊亂、腦腸軸的改變、炎癥和免疫紊亂等因素相關,治療以緩解癥狀為主。中醫在治療IBS-C時可明顯改善及緩解其癥狀,還能降低復發率和提高安全性。通過對臨床運用中藥治療IBS-C有效文獻的數據分析,采用因子分析、關聯規則和聚類分析等數據挖掘方法,得到處方中各藥物的使用頻次、處方及藥物應用規律。為中藥治療IBS-C提供參考及借鑒。
1.1 文獻來源檢索中國知網(CNKI)、維普數據庫(VIP)、萬方數據庫及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數據庫(CBM)建庫至2020年12月的文獻,選擇的主題詞/關鍵詞/篇名為“IBS-C” AND“中藥”OR “中醫”OR“中醫藥”。
1.2 納入標準文獻類型為隨機對照試驗,臨床隊列研究;研究對象符合IBS-C的西醫診斷;干預措施以單獨使用中藥為治療方案;研究結果為中藥有效治療IBS-C。
1.3 排除標準西醫診斷不明確或無診斷標準;無具體中藥處方;綜述類、動物實驗研究、蒙醫及藏醫治療的文獻;處方用藥一樣。
1.4 數據錄入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一部》[2]將所有的方藥進行統一規范處理。比如“炒白術”和“生白術”統一為“白術”。錄入信息包括文獻的名字,所用中藥的規范名稱。文獻檢索及錄入由2名研究者進行,保證數據的準確性。
1.5 數據分析采用Excel 2019表格分析藥物的頻次、四氣五味及歸經;SPSS Modeler 18.0軟件進行組方規律分析、SPSS Statistics 26.0進行藥物的因子分析和聚類分析。
2.1 文獻檢索本研究共篩選出111 篇文獻,共含中藥125味,所納入的文獻最早出自1998 年,將文獻中的方劑錄入Excel 2019 中建立IBS-C文獻數據庫。
2.2 用藥頻次分析治療IBS-C的中藥用白芍、白術、柴胡的頻次最多。見表1。

表1 藥物頻次分析(≥20次)
2.3 四氣五味與歸經分析
2.3.1 四氣五味分析中藥治療IBS-C的藥物四氣分類,以溫性最多,五味以苦味最多,其次為辛、甘。見圖1、圖2。

圖1 藥物四氣分析

圖2 藥物五味分析
2.3.2 藥物歸經分析藥物歸經分析可知,藥物主歸脾、胃、肺、肝、大腸經。見圖3。

圖3 藥物歸經分析
2.4 藥物關聯分析通過SPSS Modeler 18.0軟件的Apriori 算法對治療IBS-C的高頻藥物(頻數≥20次)進行關聯規則分析得出:支持度最高的藥物組合為白芍-甘草,支持度大于15%的藥物組合涉及到的藥物有白芍、甘草、白術、柴胡、枳殼、檳榔、烏藥、陳皮、當歸、茯苓、黃芪、黨參、枳實、厚樸、炙甘草。見表2。網絡展示圖。見圖4。

表2 IBS-C藥物組合

圖4 IBS-C網絡圖
2.5 因子分析通過對使用頻數≥20次的高頻藥物進行主成分分析,得到碎石圖見圖5。高頻數據由大到小18個藥物為主要因子,提取了8個公因子,公因子分布情況見圖6。通過Kaiser 正態化最大方差法進一步分析,從而確定各因子代表藥物。見表3。

表3 因子分析中公因子的藥物組成及載荷系數

注:橫坐標軸序號1~18與表1中藥物頻數高低排序一致。

圖6 高頻藥物旋轉載荷圖
2.6 藥物聚類分析應用SPSS Statistics 26.0 軟件中的系統聚類算法對治療IBS-C的高頻中藥(頻次≥20次)藥物進行聚類分析,納入18 味中藥,繪制樹狀圖,見圖7。根據樹狀圖聚類方分為4類用藥聚類組合。見表4。

圖7 高頻聚類分析譜系圖

表4 IBS-C聚類分析樹狀圖藥組提取
IBS-C的主要癥狀為大便性狀改變并伴有排便不適感,發病根本在于大腸傳導失司,其發病與脾的運化、胃的通降、肺的肅降、肝的疏泄條達等功能失調相關。
3.1 高頻藥物分析頻數統計結果顯示,用藥頻次在20次以上的中藥有18味,可將其分為5類,其中益氣健脾藥有白術、甘草、茯苓、黨參、黃芪;潤腸通便藥有大黃、火麻仁、杏仁、當歸、白芍;理氣藥有枳實、枳殼、陳皮、檳榔、木香、烏藥、厚樸;行氣止痛藥有甘草、白芍、木香、烏藥;疏肝解郁藥有柴胡。臨床上認為IBS-C的病機是肝氣郁結,疏泄失司,肝病及脾,導致脾失健運,大腸傳導功能失調,糟粕內停[3]。故臨床治以疏肝行氣、健脾導滯、潤腸通便為主。
3.2 四氣五味歸經分析通過藥性分析可知,以溫性藥為最。溫性中藥有溫中散寒、溫經通脈之功,溫熱藥能夠提高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性, 促進呼吸、代謝、循環系統的活動[4]。故治療IBS-C使用溫性藥物,可促進糞便排泄及止腹痛。五味以苦、辛、甘為要。味苦能瀉,通泄腸道以瀉下通便;味辛“能行”,可行氣;味甘能補、能緩,可緩急止痛、健脾。綜合分析可知,IBS-C臨床用藥以通下、行氣、健脾為主,與六腑以通為用及便秘的治療以通下為原則相一致。根據所統計歸經分布情況可知,脾經頻數最高,其次為胃經、肺經、肝經。脾主運化,胃主腐熟水谷,脾氣上升,胃氣下降,脾胃健運,升降協調,則食物殘渣下輸大腸,糞便有節度地排出。根據五行相克關系可知,肝脾功能相互影響,若肝氣郁滯,則肝氣上乘犯脾,脾失健運,大腸傳導功能失司,“通”“降”失常;當氣機宣暢不利或有失疏泄,脾氣虛弱運化無權,糟粕無力下行滯留腸道[5]。IBS-C病位在大腸,肺與大腸臟腑相表里,肺的功能主要體現在治理和調節大腸的氣機與大腸津液的輸布、運行和排泄2個方面,當肺失肅降, 則氣機不暢, 大腸傳導失司, 而致大便秘結[6]。綜合分析可見,IBS-C病位雖在大腸,但治療多從脾、胃、肺、肝經入手。
3.3 關聯規則及高頻藥物因子分析關聯規則分析得到的核心用藥組合有24對,其中置信度及支持度最高的為白芍-甘草,同時白芍也是使用頻次最高的中藥,白芍性苦、酸,具有柔肝止痛、通便的功效,現代藥理研究表明,白芍主要成分可作用于腸道,使大腸黏液分泌增多,促進腸道運動而起到瀉下的作用[7]。甘草性甘,可調和諸藥、緩急止痛。“芍藥-甘草”酸甘合用,可緩急止痛及運脾益陰潤下降泄以通便[8],故可治療便秘、腹痛等疾。其次為白芍-白術、柴胡,白芍可柔肝止痛、通便,芍藥與大黃一樣有通腑下泄的特性[9]。白術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的功效,現代藥理研究表明白術可興奮胃腸M受體和乙酰膽堿受體[7],常用于治療便秘。柴胡功效為疏肝解郁,《神農本草經》言其“愈大腸停積”“去腸胃中結氣,飲食積聚……推陳出新”,可興奮平滑肌。三藥合用,可疏肝健脾,肝脾健運,則有助于糟粕排泄,為臨床上治療IBS-C的常用藥對。因子分析中公因子有8類, 其中F1為行氣導滯藥、理氣健脾藥,F2為潤腸通便藥、疏肝健脾藥,F3為補氣健脾藥,F4為破氣導滯藥,F5為潤腸通便藥、行氣止痛藥,F6為健脾利水藥,F7為通便藥,F8為行氣藥,可見治療IBS-C重在疏肝行氣、健脾導滯、潤腸通便。
3.4 聚類分析聚類分析得到的方子有4類,類1含有檳榔、烏藥、木香、枳實、大黃,為六磨湯的主要藥物。六磨湯可增加胃腸蠕動, 具有解痙、鎮靜作用[10],還可調節SP、NPY、5-HT、SS等腦腸肽分泌,從而改善患者腦腸肽分泌,明顯緩解便秘、腹痛癥狀[11]。類2含有火麻仁、杏仁,是麻子仁丸中的常用藥對。《藥品化義》云麻仁善潤腸以通便。肺與大腸相表里,腸道積熱,腑氣不通,降肺氣則助通腸腑[12],故常與杏仁相配伍,《本草求真》云杏仁:“苦則下氣,潤則通秘,溫則宣滯行痰”,故火麻仁與杏仁為治療便秘“潤下法”的經典配伍。類3含有白術、茯苓、當歸、黨參、陳皮、黃芪、陳皮,為補中益氣湯的主要藥物。補中益氣湯不僅可以調節胃腸道運動、平滑肌收縮及電解質、水等物質代謝[13],還可促進腸胃功能恢復[14]。類4含有白芍、柴胡、甘草、枳殼、厚樸,為四逆散的主要藥物。四逆散可明顯增強胃排空和小腸推進功能[15]。同時,有助于促進胃壁平滑肌收縮,緩解胃腸道功能障礙,升高胃泌素、胃動素的表達,以改善便秘等癥狀[16]。
綜上,基于高頻藥物、四氣五味歸經、關聯規則、因子及聚類分析2020年前中醫藥治療IBS-C的文獻,初步探討出,中醫治療IBS-C從脾、胃、肺、肝入手,常以疏肝行氣、健脾導滯、潤腸通便為法,從而使脾胃健運、氣機升降運動有序以恢復大腸傳導功能,臨證常選用白芍、白術、柴胡、甘草、枳實等中藥,以六磨湯、補中益氣湯、四逆散等為基礎方治療IBS-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