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 絲 李 銘 郭村曉 蔡蕓蔓 王秋云 秦 竹△
抑郁癥是由外界環境或自身因素引起,主要以持久性的情緒低落、反應遲鈍、興趣減退、認知功能和意志活動減弱為表現的一種心境障礙,臨床癥狀多見精神萎靡、記憶力減退、失眠多夢、食欲不佳、懶言少語、悲觀憂慮、情緒易怒、性情冷漠等,嚴重者甚至會出現輕生行為[1]。據相關數據顯示[2,3],抑郁癥將極有可能成為全球第一大疾病,目前中國大學生抑郁癥的檢出率高達48.24%,全球患有抑郁癥的大學生人數也在不斷增加。抑郁癥的發病機制復雜多樣及其調控因素尚未明確,認為可能與單胺類神經遞質及其受體表達、神經細胞可塑性、相關信號通路、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細胞因子分泌等方面有關[4]。西醫治療此病主要以三環類抗抑郁藥 (TCA)、5-HT及NA再攝取抑制藥(SNRIs)、單胺氧化酶抑制劑 (MAOI)等抗抑郁藥物和電休克療法為主[5,6],但存在耐受性差,見效緩慢等不良作用[7]。近年來,中醫藥對此病的治療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顯著的療效,且具有療效好、不良作用小、無成癮性、方便操作等特點,可直接作用于多靶點,起到整體調節的效果[8,9],受到醫生和患者的重視。現就中醫藥對大學生抑郁癥相關防治進行簡要綜述。
抑郁癥屬于中醫“郁證”“臟躁”“不寐”“百合病”等范疇。《素問》中記載:“百病生于氣也,怒則氣上……思則氣結”,而“結氣病者”多由“憂思所生”,說明情志不暢易阻礙氣機運行,直接或間接導致抑郁癥的產生,張景岳認為:“凡氣血一有不調而致病者,皆得謂之郁證”,清代醫家何夢瑤也認為肝郁不舒會導致抑郁,說明人體氣血不和、氣機失調是郁證發生的根本原因。而氣機郁滯,郁久化火,易生痰火、瘀血、濕濁等病理產物;臟腑氣血失和,日久多致氣血陰陽兩虛,則可出現肝失疏泄,心神失養,脾失健運等虛實夾雜證,故有“一有怫郁,諸病生焉”的說法。現代醫家也在前人的思想上提出自己的觀點,認為情志不暢易導致氣機升降失常,五臟臟腑氣血陰陽失調則易引起肝失疏泄、脾失健運、心失所養,從而導致此病發生[10,11]。綜上,抑郁癥的產生多與情緒和臟腑氣血運行異常有關,病位多涉及肝、脾、心等臟腑。常見分型有肝氣郁結型、痰氣郁結型、瘀血內阻型、心脾兩虛型、心腎不交型、脾腎陽虛型等[12]。
2.1 針刺療法現代動物實驗研究表明[13-15],針刺可調節抑郁大鼠的血清代謝、神經內分泌系統、相關神經遞質、信號傳導通路、炎癥反應和DNA甲基化、組蛋白修飾、外側韁核中βCaMKⅡ、GluR1蛋白含量等起到抗抑郁的作用。太鑫等[16]通過針刺百會、四神聰等主穴并結合心理療法對37例抑郁癥大學生進行治療,臨床研究發現該法對改善抑郁癥癥狀有顯著療效。張文悅[17]對中國某幾所高校1270名大學生進行相關心理問卷調查,并對輕度抑郁大學生分別采用針刺結合心理教育進行干預,研究觀察發現該法有效提高輕度抑郁大學生的生存質量、健康總評、環境滿意度以及改善良好的社會關系。
2.2 艾灸療法有相關學者[18,19]通過采用“通督調氣法”用麥粒灸百會、太沖、合谷等穴位來刺激抑郁模型大鼠進行觀察,研究發現艾灸具有激發經氣、通調督脈、疏肝解郁、宣通陽氣的功效,可降低抑郁模型大鼠炎癥小體NLRP3含量和上調 BDNF 蛋白表達量從而促進海馬神經元的修復和再生的功能,有助于改善其抑郁癥狀,且療效與氟西汀相當(P>0.05)。謝小東[20]對80例抑郁癥大學生分別用艾灸(百會、期門、足三里穴)結合耳穴治療和單純耳穴進行分組治療,6周后臨床觀察發現灸法結合耳穴組較單純耳穴組對改善大學生抑郁癥狀的治療效果更好。
2.3 耳穴療法耳穴貼壓法屬于中醫特色外治法之一,《黃帝內經》中記載耳朵為宗脈氣血之所聚,故經常刺激耳朵可間接調節人體氣血運行,因其具有安全、簡單、價廉、持久、療效等特點備受現代學者的關注。許琳潔等[21]通過耳穴聯合太極拳雙重干預36例輕度抑郁大學生,治療6周后發現耳穴聯合太極拳能有效改善大學生情緒低沉、興趣減退、失眠多夢等抑郁癥狀,且療效確切。顧羽[22]對256例抑郁伴有失眠的大學生采用耳穴貼壓磁珠法進行治療,結果發現該法可改善患者的抑郁癥狀和睡眠質量。
2.4 推拿療法余娟[23]通過推拿人體天心、百會、清心經、攢竹、天陽、睛明等穴進行臨床觀察研究,結果發現上述方法有助于促進人體血液循環,改善機體緊張狀態,有舒緩壓力、平心靜氣的作用。卜祥偉等[24]對22例抑郁癥大學生采用指揉太沖穴法進行干預,5個月后,臨床觀察發現該法可有效調適抑郁癥大學生的心理狀態。張若冰[25]對某高校抑郁大學生分別進行心理教育和頭部推拿干預,經過為期3個月干預治療后,發現運用手法刺激頭部穴位可有效預防和調適大學生早期出現的某些心理問題。陳澤林等[26]也對30例大學新生采用穴位(內關、四關穴)按摩結合健康教育進行干預,研究觀察發現該法不僅有助于自身情緒的宣泄,調節臟腑功能,還對抑郁癥有一定的干預作用。
2.5 中藥復方療法中醫認為肝郁氣滯是抑郁癥發生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因此,在中醫治法上常采用疏肝理氣,養血健脾之法。蘇春華等[27]采用口服逍遙丸結合心理護理對25例患有輕度抑郁的大學生進行干預,1個月后觀察發現有效率為88%,說明該法對抑郁癥狀有一定的改善作用。魏光強[28]對60例抑郁癥大學生分別采用疏肝解郁膠囊和小劑量帕羅西汀分組進行為期6周治療,臨床觀察發現以上2種治療效果相當,但舒肝解郁膠囊的不良作用更小,且安全性和依從性更高。在動物研究中發現[29,30],柴胡疏肝散和逍遙散等中藥復方可通過調節抑郁大鼠的中樞海馬BDNF、5-HT 1A 受體 mRNA及谷氨酸AMPA受體表達,調控前額葉NMDA/AMPA受體和相關的AKT-mTOR信號通路,從而改善神經可塑性,能起到快速抗抑郁的效果。
2.6 五行音樂療法有研究發現[31],中國傳統的五行音樂療法可調節人體五臟六腑氣血功能,有助于緩解抑郁癥患者的壓力,改善抑郁狀態。童海濤等[32]對抑郁癥伴失眠患者采用五行音樂療法干預,臨床觀察發現患者的抑郁程度和失眠癥狀均有明顯的改善。張斌等[33]對32例抑郁癥大學生采用中醫五行音樂療法進行為期6周的觀察,結果發現他們的抑郁自評量表(SDS)和癥狀自評量表(SCL-90)因子得分均較之前下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音樂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經常聽歡快的歌曲有助于緩解情緒、釋放壓力、愉悅心情。
2.7 中醫傳統運動療法易筋經、八段錦、太極拳等均屬于中醫傳統運動療法,其產生于古代導引養生術,可以促進人體血液循環,具有調節情志的作用[34]。李程秀等[35]對20例抑郁大學生進行為期1年的八段錦鍛煉干預,結果觀察發現他們的腦神經遞質(5-HT、DA、NE)激活水平明顯升高(P<0.05)。謝小婷[36]對64例抑郁大學生進行太極拳運動干預,12周后觀察發現太極拳有調節HPA軸活動的作用,從而改善其抑郁癥狀。可見,中醫傳統運動療法不僅能強身健體還能對大學生抑郁癥的防治產生積極作用。
近年來,隨著中國大學生群體規模的日益壯大,隨之而來的大學環境變化、交際多元化、社會生活環境改變、學業和就業競爭壓力增加、網絡游戲和手機成癮等因素都給大學生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壓力和心理問題[37-39],從而誘發抑郁癥狀。本文通過對近幾年中醫對大學生抑郁癥防治的文獻進行整理,發現目前中醫對大學生抑郁癥進行干預的方法主要有針刺、灸法、推拿、耳穴貼敷、五行音樂、中藥復方、中國傳統運動等療法,其作用機制主要與血清代謝、神經內分泌系統、炎癥反應、DNA甲基化、組蛋白修飾、外側韁核中βCaMKⅡ、GluR1蛋白含量、炎癥小體NLRP3含量、中樞海馬BDNF 蛋白表達量、5-HT 1A 受體 mRNA及谷氨酸AMPA受體、前額葉NMDA/AMPA受體、AKT-mTOR信號通路等有關。而在穴位的選取上,主要以頭部百會和四神聰穴、四關(合谷、太沖)等為主,以上穴位具有調節人體氣血運行、安神開郁定志的功效,從而達到改善精神狀態的目的。大學生作為抑郁癥的高發人群,對大學生抑郁癥的防治至關重要。目前對抑郁癥大學生人群的中醫藥治療研究文獻較少,主要集中在對大學生抑郁癥的影響因素和現狀研究等方面,因此應增加中醫藥對大學生抑郁癥的作用機制研究,增加抑郁癥大學生樣本量,延長中醫藥干預的觀察時間等,為中醫藥防治大學生抑郁癥提供更多可靠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