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曉慶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消化內科的常見疾病,發病率高,遷延不愈,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該病的發生與胃腸動力障礙、Hp感染、胃酸分泌、內臟高敏感性等因素有關,主要表現為胃脘脹氣、滿悶或疼痛、噯氣、反酸或燒心、早飽等癥狀[1,2]。目前針對FD的治療以綜合療法為主,尚無根治性藥物,多給予促胃腸動力藥、抑制胃酸、保護胃黏膜等藥物治療[3]。常規西醫療法治療FD能取得一定療效,但是長期療效欠佳,難以達到根治效果。中醫學中無FD病名,根據該病的臨床表現可歸屬到“胃痞”范疇中,認為其病因病機可分成2類:中土虛弱和中土不虛,其中中土虛弱患者以先天稟賦不足,后天勞累所致;中土不虛為六淫外感、飲食不節、七情內傷等所致。受到飲食習慣、地域氣候環境、生活環境、心理情緒等因素的影響,東港市中心醫院收診的FD患者以脾胃濕熱型最為常見,給患者應用東港市中心醫院自制的健脾消積顆粒配合常規西藥治療取得滿意療效?,F選取179例患者進行隨機對照分析,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179例患者來自東港市中心醫院2019年4月—2020年12月診治的患者,篩選后的179例患者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2組。對照組中共有90例,其中男49例,女41例;年齡24~55歲,平均(35.4±5.8)歲;病程2~10年,平均(5.20±0.55)年。觀察組中共有89例,其中男50例,女39例;年齡26~56歲,平均(35.7±5.9)歲;病程1.5~11年,平均(5.25±0.57)年。對比2組一般資料發現,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符合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診斷標準。②中醫辨證分型為脾胃濕熱型:主癥為脘腹脹滿、胃脘部疼痛、口干口苦;次癥為食少納呆、疲乏無力、小便不利、大便黏膩;舌象為舌紅,苔滑膩或黃膩;脈象為脈數或滑數。符合上述主癥中2項或是主癥1項、次癥2項以上者即可辨證為脾胃濕熱型。③年齡18~59歲。④治療依從性高。⑤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既往有腹部手術史、消化系統手術史者。②合并嚴重臟器組織功能障礙者。③合并其他消化系統疾病者。④近1個月內接受過相關治療者。⑤對本研究藥物過敏者。
1.3 方法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西醫療法,選擇多潘立酮片和雷貝拉唑治療,口服多潘立酮片10 mg/次,于餐前15 min服用,每日服藥3次;口服雷貝拉唑腸溶膠囊20 mg/次,于餐前30 min服用,每日服藥1次。持續服藥4周。觀察組患者在此基礎上給予中藥健脾消積顆粒治療,組方:茵陳、厚樸、枳實、連翹、檳榔各15 g,蒲公英30 g,檀香、大黃各6 g,莪術13 g。隨癥加減:對于食積嚴重者加炒六神曲10 g;對于痰濕甚者加清半夏、蒼術各10 g;對于熱甚者加黃連、黃芩、梔子各10 g;對于脾虛甚者加茯苓、麩炒白術各10 g。將上述中藥制成中藥免煎顆粒,每劑顆粒用開水400 ml沖服,每日早晚飯后30 min各溫服200 ml,每日1劑,連續服藥4周。2組患者在上述藥物治療的基礎上,叮囑患者保持飲食清淡營養,保持情緒舒暢,勞逸結合。
1.4 觀察指標①療效判定標準:治愈:患者上腹部疼痛、早飽等癥狀基本消失,中醫證候積分減少≥85%。顯效:治療后上腹部疼痛等癥狀大部分緩解,中醫證候積分減少50%~84%。有效:治療后臨床癥狀明顯減輕,中醫證候積分減少25%~49%。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者。②中醫證候積分:治療前后對患者脘腹脹滿、胃脘疼痛、口干口苦等主癥以及食少納呆、小便黃赤等次癥進行評分,主癥根據癥狀的無、輕、中、重分別記分0、2、4、6分,次癥根據癥狀的無、輕、中、重分別記分0、1、2、3分。③胃腸激素水平:治療前后分別采集晨起空腹外周靜脈血2 ml,離心后取血清,采用放射免疫計數儀測定胃動素(MTL)和促胃泌素(GAS)水平,采用酶聯免疫法測定血管活性肽(VIP)水平和膽囊收縮素(CCK)水平。④不良反應發生率:收集整理治療期間出現的不良反應,主要有腹瀉、皮疹、頭暈等。⑤復發率:隨訪觀察6個月,記錄FD復發率。
1.5 統計學方法使用SPSS 24.0軟件檢驗數據資料,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治療效果經過4周的治療,觀察組總有效率比對照組更高,P<0.05。見表1。

表1 2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例,%)
2.2 中醫證候積分治療4周后,觀察組的中醫證候積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例,
2.3 胃腸激素指標治療后,觀察組MTL和GAS水平均高于對照組,P<0.05,且觀察組VIP、CCK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2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腸激素水平比較
2.4 不良反應發生率及FD復發率2組患者治療期間均未出現嚴重不良反應,其中對照組患者中出現2例腹瀉,1例皮疹,發生率3.33%;觀察組患者中出現1例腹瀉,2例皮疹,1例頭暈,發生率4.49%。2組之間比較χ2=0.161,P=0.689。隨訪觀察6個月,對照組FD復發率為11.11%(10/90),觀察組FD復發率為3.37%(3/89),組間比較χ2=3.981,P=0.046。
現代西醫認為FD的發生多與胃腸運動障礙、內臟感覺過度敏感、Hp感染、胃腸激素分泌異常、精神心理因素等。在治療中多采用抗Hp、抑酸、促胃腸動力藥等治療。多潘立酮片是常用的促胃腸動力藥,能增強患者的胃腸動力,促進胃排空,緩解患者的早飽、餐后飽脹、反酸等癥狀。雷貝拉唑是質子泵抑制劑,有助于抑制胃酸分泌,保護胃黏膜,與多潘立酮片聯合應用能促進FD患者臨床癥狀緩解。但是由于本次研究中的FD患者病程較長,病情遷延不愈,單純的西藥治療難以達到滿意的治療效果,容易導致FD的反復發作。
中醫學將FD歸屬到“胃痞”范疇中,認為病位主要在中焦脾胃,并與其他臟腑存在一定聯系,病因多為感受外邪、飲食不節、情志內傷、勞累過度、先天稟賦不足等導致中焦氣機不暢、脾胃升降失司[4]。胃是水谷之海,主食物的收納腐熟,脾主食物的運化,兩臟腑同居中焦。脾氣主升,胃氣主降,兩者相互配合對全身氣機升降起到樞紐作用。但是當感受外邪、痰濕、飲食不節等因素的影響,可能影響中焦脾胃功能,導致脾胃運化失司,致清陽不升、濁陰不降,聚集于中焦而發為痞滿[5,6]。脾胃濕熱型是東港市中心醫院收診的胃痞患者中最常見的證型,古代醫家從濕熱論治此病已有上千年的歷史,現代醫家認為濕熱之邪積滯于中焦脾胃,導滯氣機不暢,影響正常氣化功能,治療中需祛濕、調氣并重,佐以清熱藥物治療[7]。本次研究對患者進行1個月的健脾消積顆粒治療,方中茵陳為君藥,具有清熱除濕之效,擅長清利中焦脾胃之濕熱。厚樸、枳實、蒲公英、連翹為臣藥,能助推君藥的清熱除濕之效。厚樸能燥濕行氣、消積除痞,對于痰濕中阻、腹脹便秘效果肯定。枳實歸脾胃經,能消積導滯、破氣除痞,對于脾胃濕熱型FD患者的脘腹脹滿、早飽等癥狀有顯著療效。蒲公英具有清熱解毒利濕之效,既能瀉胃火,又不損傷脾土,對于中焦濕熱效果肯定。連翹具有清熱散結之效,能祛除手足少陽、手陽明經濕熱。莪術、大黃、檳榔、檀香為佐藥,莪術歸肝經、脾經,具有破血行氣、消積止痛之效,對改善飲食積滯引起的脘腹脹滿等癥狀療效肯定。大黃具有清熱瀉火、瀉下攻積之效,加入大黃能增強本方瀉熱通腑之效,并改善脾胃運化功能。檳榔歸胃經、大腸經,具有消積止痛之效。檀香具有行氣溫中、開胃止痛之效,能調理中焦氣機,改善納差;且能制約方中的清熱藥物,避免藥物過于寒涼損傷脾胃。全方諸藥合用具有清熱除濕、行氣消痞之效,調理中焦脾胃,使濕熱得祛、痞滿得消。本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且中醫證候積分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胃動素、促胃泌素均高于對照組,血管活性肽、膽囊收縮素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5;在常規西藥的基礎上應用健脾消積顆粒治療能改善胃腸激素分泌,增強胃腸動力,促進臨床癥狀緩解。2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觀察組隨訪6個月FD復發率低于對照組,P<0.05,中西醫結合療法的遠期療效肯定。
綜上所述,健脾消積顆粒聯合常規西藥治療脾胃濕熱型FD效果確切,利于改善胃腸激素分泌,增強胃腸動力,促進患者臨床癥狀緩解,預防FD反復發作,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