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春崗 錢天洋 施海泉 施偉華 張啟鋒△
股骨粗隆間骨折是股骨頸基底及小粗隆水平間的骨折,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占髖部骨折的50%以上,尤其老年患者最常見,主要由于老年性的骨質疏松[1],增加了粗隆部骨折的風險。目前,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2]是治療股骨粗隆間骨折的主要治療方式。但是臨床上仍然存在內固定術后骨折延遲愈合甚至不愈合情況的發(fā)生,或骨質愈合質量較差出現再骨折的可能[3]。活血接骨湯是南通市通州區(qū)中醫(yī)院骨科臨床經驗用方,該方以活血化瘀經典方“四物湯”為基礎方,配合續(xù)斷、懷牛膝、骨碎補等補腎強骨,重用黃芪,以行氣活血之法。目前,臨床應用效果極佳。為探究該方促進股骨粗隆間骨折PFNA術后患者骨折愈合的機制,對術后患者是否使用活血接骨湯血流變學及骨代謝指標進行了檢測。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9年10月—2020年10月南通市通州區(qū)中醫(yī)院骨傷科收治的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49例。男20例,女29例;平均年齡(64.67±11.95)歲;股骨粗隆間骨折Evans分型:I型5例,II型13例,III型17例,IV型12例,V型2例;受傷原因:車禍外傷18例,跌撲損傷31例。所有患者均由同一名醫(yī)生完成手術,平均手術時間為(59.22±16.11)min。所有病例依據隨機分配法分為觀察組26例,對照組23例。本研究經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倫理批準時間:20200203),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1)經癥狀、體征及影像學檢查診斷為股骨粗隆間骨折;(2)無明顯心腦血管疾病;(3)無明顯手術禁忌證。排除標準:(1)合并其他部位骨折;(2)合并干擾骨代謝的相關疾病;(3)合并血液性疾病及精神性疾病。
1.3 方法所有患者均由同一名醫(yī)生進行PFNA手術,術后常規(guī)使用藥物鎮(zhèn)痛、抗生素預防感染、甘油果糖消腫及低分子肝素皮下抗凝等治療。其中觀察組在術后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口服活血接骨湯,方劑組成:當歸、赤芍、沒藥、乳香、陳皮、黃芪、雞血藤、香附、續(xù)斷、懷牛膝、骨碎補、炙甘草等,加水煎至400 ml,早晚各1次溫服,療程3個月。對照組在術后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口服鈣爾奇鈣片抗骨質疏松治療,1片/d,療程3個月。所有病例以術后1 d、術后3個月為觀測時間點。
1.4 觀測指標(1)骨折愈合標準:①局部無壓痛及縱向叩擊痛;②局部無異常活動;③X線片檢查顯示骨折處有連續(xù)性骨痂,骨折線模糊;④拆除外固定,上肢平舉1 kg重物長達1 min,下肢不扶拐杖連續(xù)步行3 min,不少于30步,骨折處連續(xù)觀察2周不變形[4]。本次研究觀察術后第3個月時患者骨折愈合情況。(2)血液流變學相關指標:術后1 d、術后3個月抽取靜脈血,檢測血沉、血漿黏度、全血比黏度、紅細胞壓積等血流變相關指標。(3)骨代謝相關指標:術后1 d、術后3個月抽取靜脈血,檢測骨代謝指標hGH、OC、CTX、BALP、PTH。

2.1 術后第3個月骨折愈合情況觀察組26例患者術后第3個月時骨折愈合有24例,愈合率為92.31%,對照組23例患者術后第3個月時骨折愈合有20例,愈合率為86.96%,2組愈合情況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血液流變學相關數據觀察組及對照組術后3個月血液流變學指標血沉、血漿黏度、全血比黏度及紅細胞壓積均明顯下降,分別與2組術后1 d相比,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觀察組術后3個月血沉、全血比黏度及紅細胞壓積三指標相較于對照組下降更為明顯,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但血漿黏度術后3個月2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PFNA術后患者血液流變學相關數據比較 (例,
2.3 骨代謝指標相關數據觀察組及對照組術后3個月骨代謝指標 hGH、 OC、 CTX、 BALP水平均明顯升高,分別與2組術后1 d相比,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觀察組術后3個月hGH、 OC、 CTX、 BALP指標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觀察組與對照組術后3個月PTH水平均降低,分別與2組術后1 d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觀察組術后3個月PTH指標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2組PFNA術后患者骨代謝指標相關數據比較 (例,
股骨粗隆間骨折PFNA術后患者康復期的藥物輔助治療有口服鈣劑、活血接骨湯、阿法骨化醇片等,共同促進骨折愈合,其中中醫(yī)治療是一種療效明確的輔助治療手段。近年,骨折愈合研究逐步向中醫(yī)藥方向轉變。中醫(yī)認為骨折的病理機制是氣滯血瘀,骨折愈合的過程的本質是本虛標實,骨折部位氣滯血瘀影響患部血供為標,肝腎虧虛影響骨折生成為本,故治療上予以活血化瘀、固本健骨。有研究表明,活血化瘀法有助于改善血液流變學、促進血管再生等[5]。而骨折斷端血管再生、改善血液供應情況均有助于骨折的愈合[6,7]。活血接骨湯以活血化瘀經典方“四物湯”為基礎,具有良好的活血化瘀的作用。本次研究表明,術后第3個月時觀察組骨折愈合率高達92.31%,活血接骨湯能有效促進骨折愈合,稍高于對照組。雖然2組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但可能與樣本量過少有關,后續(xù)應繼續(xù)擴大研究樣本量。在本次研究中,均有個例在術后第3個月仍存在骨折不愈合情況,延長觀察時間后,5例患者骨折斷端均在術后4~6個月內完全愈合。目前,血液流變學指標的變化在骨折愈合過程中具有臨床意義[8],本次研究針對血液流變學相關指標進行檢測,結果顯示口服活血接骨湯能明顯降低血沉、血漿黏度、全血比黏度及紅細胞壓積等指標優(yōu)于對照組。表明活血接骨湯能明顯影響血流變相關指標的波動,促進血供的改善。活血接骨湯明顯改善骨折斷端血管再生、有效改善患部的血液供應情況,從而加快骨折愈合。
成骨-破骨的平衡轉換是反映骨代謝的一個重要的過程,也是影響骨折愈合的重要因素。成骨細胞的誘導等因素[9]有助于改善骨代謝,從而縮短骨折愈合時間。hGH、OC、CTX、BALP是反映骨形成的重要指標,其中OC主要調節(jié)成骨細胞分化及骨基質礦化,BALP主要反映成骨細胞活性。本次研究顯示,觀察組術后3個月hGH、OC、CTX、BALP水平均高于對照組,表明觀察組能增強成骨細胞的活性,從而促進骨形成。PTH是反映破骨細胞代謝的重要指標,有研究顯示,大劑量的PTH能增加破骨細胞的活性,促進破骨細胞的吸收[10]。本研究顯示觀察組術后3個月的PTH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表明觀察組破骨細胞活性降低,有利于骨代謝過程中的骨形成。以上結果提示,口服活血接骨湯能增強成骨細胞的活性,降低破骨細胞的活性,通過調節(jié)成骨-破骨的平衡轉換,從而有效促進骨形成,加速骨折愈合。
綜上所述,活血接骨湯有助于股骨粗隆間骨折PFNA術后患者的骨折愈合,其機制可能與促進血管再生、改善骨折斷端血液供應及改善骨代謝相關。本研究后續(xù)需擴大研究的樣本量,并更深層次的探究活血接骨湯促進骨折愈合的分子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