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小明
腦中風是發病率較高的心腦血管疾病,雖然臨床在治療腦中風方面已經有豐富的經驗,但是由于此病根治難度大,存在較高復發風險,仍容易遺留半身不遂、語言及肢體障礙等后遺癥[1]。當前西醫主要對腦中風后遺癥患者進行康復訓練,可以幫助患者改善肢體功能,恢復行動及語言功能,且能預防關節攣縮等并發癥,不過由于此類患者病癥表現多,單純訓練難以取得理想的療效[2]。中醫將腦中風后遺癥歸于“痱風”“偏癱”等范疇[3],認為采用針刺療法可以增加病灶側波幅,提升腦動脈彈性,改善病灶區腦細胞缺氧、缺血,更有助于提高預后質量[4]。基于此,本研究就針刺治療腦中風后遺癥的臨床效果展開分析。
1.1 一般資料分組方法為隨機數字表法,研究時間及對象為2020年2月—2021年2月接診的68例腦中風后遺癥患者,分為:對照組(納入34例)、觀察組(納入34例)。對照組:男/女為21例/13例;年齡53~81歲,平均年齡(67.0±5.8)歲;病程最短20 d,最長5個月,平均病程(2.5±0.4)月。觀察組:男/女為19例/15例;年齡54~80歲,平均年齡(66.8±6.0)歲;病程最短17 d,最長6個月,平均病程(2.8±0.3)個月。基本病例資料(病程、年齡等)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對照研究。
1.2 診斷標準診斷標準:①西醫:經顱計算機斷層掃描(CT)或核磁共振成像(MRI)證實腦卒中,且存在不同程度后遺癥;②中醫:主癥為口舌歪斜、偏癱、言語不利,次癥為眩暈、目偏不瞬、頭痛、瞳神變化等。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均符合上述診斷標準;②無意識障礙;③病情平穩;④閱讀知情書后同意參與研究。排除標準:①不耐受研究所用方法者;②不配合治療者;③既往有腦中風后遺癥史者;④已行溶栓、抗凝治療者;⑤腦腫瘤或腦外傷者;⑥小腦萎縮、帕金森病者;⑦穴位處濕疹、感染、瘢痕者;⑧中途脫落者。
1.4 方法
1.4.1 治療方法對照組(行康復訓練):(1)被動運動:針對嚴重癱瘓、難以自行鍛煉者,給予患者肢體關節內收、外展、屈伸、旋轉等被動訓練,同時:①前臂運動:雙手分別托住患者肘關節、手腕,掌心朝上,讓前臂靠攏上臂,進行伸展、屈伸活動,之后伸直前臂進行內旋;②足部運動:抬起患者患腿,一手握住腳踝,另一只手托住小腿,勾起足尖,將腳面繃直,之后緩慢旋轉踝關節;③手部運動:一手握患者手指,另一只手握住其手腕,進行手指、手腕屈伸運動。(2)主動運動:①指導患者以健側肢體輔助患側運動,如上舉患側手臂、讓健腿順著患腿小腿滑動至腳踝部,或是健側手臂牽拉床頭繩子,輔助完成翻身、抬腿等;②坐起、站立、行走:適當抬高床頭,指導患者練習坐起,逐漸增大角度、延長時間,直至兩腳下垂;之后練習站立,先將重心放于健側,再轉移到患側,期間緩慢進行,避免頭暈跌倒;當站立時間較長后,逐漸練習行走,即先原地踏步,之后憑借拐杖、椅子、他人攙扶行走。(3)生活能力訓練:指導患者進行吃飯、洗漱、穿衣等日常生活動作。
觀察組(加用針刺治療):康復訓練同對照組,同時進行針刺治療,選穴:(1)下肢穴位:陰陵泉、血海、陽陵泉、足三里、三陰交、承山、風市;(2)上肢穴位:外關、曲池、少澤、合谷、手三里;(3)頭部穴位:地倉、下關、上星、人中、迎香、百會、翳風。選1~2個主穴,配以輔穴,以補虛瀉實、提插捻轉等手法進行針刺治療,每日1次,每次留針0.5 h,每周治療5次,周末休息。療程:均為1個月。
1.4.2 觀察指標(1)TNF-α、IL-6、IGF-Ⅱ:采集血液樣本,靜置、離心處理,取上清液后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測定炎癥因子水平(TNF-α、IL-6)、IGF-Ⅱ;(2)Barthel指數:采用總分100分的Barthel指數,評估全部患者穿衣、上廁所等方面的日常生活能力狀況,評分越高則生活能力越強;(3)FMA評分:按照分值范圍為0~100分的Fugl-Meyer評分量表(FMA),評估全部患者上下肢活動能力,得分高則肢體活動能力越強;(4)NIHSS評分:按照分值范圍為0~24分的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估全部患者神經功能,神經功能越好則評分越低;(5)PSQI評分:按照分值范圍為0~21分的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SQI),評估全部患者睡眠狀況,睡眠障礙越重則評分越高。
1.4.3 療效判斷標準臨床有效率:惡化:患者NIHSS評分提升幅度超過18%;無變化:患者NIHSS評分提升幅度在18%以內;進步:患者NIHSS評分降低幅度處于18%~45%;顯著進步:患者NIHSS評分降低幅度處于46%~89%,部分生活自理;基本痊愈:患者NIHSS評分降低幅度處于90%~100%,可以做家務,恢復工作;計算總有效率(進步率+顯著進步率+基本痊愈率)。

2.1 TNF-α IL-6 IGF-Ⅱ2組TNF-α、IL-6、IGF-Ⅱ在治療前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1個月后,觀察組TNF-α、IL-6、IGF-Ⅱ更低,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TNF-α IL-6 IGF-II對比 (例,
2.2 Barthel指數 FMA評分2組Barthel指數、FMA評分在治療前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1個月后,觀察組上述評分較高,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Barthel指數 FMA評分對比 (分,
2.3 NIHSS評分 PSQI評分2組NIHSS評分、PSQI評分在治療前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1個月后,觀察組上述評分較低,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NIHSS評分 PSQI評分對比 (分,
2.4 臨床總有效率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94.12%)高于對照組(73.53%),P<0.05。見表4。

表4 2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對比 (例,%)
腦中風是病情進展快、病情危急、預后不佳的常見急性腦血管疾病[5],容易遺留肢體、語言、心理等障礙,影響患者生活質量與睡眠。當前臨床針對腦中風后遺癥患者通常進行康復訓練,長期、規律的康復訓練可以幫助患者養成良好生活習慣,重新建立機體平衡、運動思維,但是在改善神經功能缺損方面效果欠佳。中醫將腦中風后遺癥歸于“痱風”“偏癱”等范疇[6],認為此病與氣血不足、氣滯血瘀、陰陽不調、經脈不暢等有關,可以采用針刺療法。
本次研究表明,針刺對于治療腦中風后遺癥有較好效果。(1)針刺作為中醫特色療法,通過穴位刺激,能夠阻斷疼痛傳導、神經異常放電[7],進而改善局部血液循環,解除痙攣,加速機體新陳代謝,促進神經肌肉功能恢復,另外,針刺療法也能擴張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8],改善腦部及肢體血液循環,增強機能代謝,激發神經細胞,促進神經系統再次發育,此外,輔以現代康復訓練,二者相互協調、補充,能夠進一步增強康復效果,恢復本體感覺,改善肌力與身體平衡能力,因此,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Barthel指數、FMA評分、NIHSS評分、臨床總有效率更佳,P<0.05。(2)相關報道指出[9],TNF-α、IL-6與腦中風密切相關,二者水平異常提升,容易增加星型細胞表達神經生長因子,加重腦組織炎性損傷;IGF-Ⅱ是神經生長調節物質,當腦組織缺血時,IGF-Ⅱ水平提升,可以反映腦組織供血狀況,而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TNF-α、IL-6、IGF-Ⅱ水平更低,P<0.05,提示在進行康復訓練的基礎上,加用針刺療法,還能改善腦部血液供應,緩解腦組織炎性損傷。(3)腦中風后遺癥患者睡眠障礙與病情嚴重程度、后遺癥類型、照顧需求增加等因素有關[10],當采用針刺療法時可以增強療效,盡快恢復神經功能與肢體運動功能,有助于減輕患者心理壓力,改善睡眠狀況,因此,觀察組PSQI評分更低,P<0.05。綜上所述,由于針刺對于治療腦中風后遺癥效果顯著,具有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