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艷 潘雪靜
腦梗死又稱中風,屬于常見腦血管疾病,多見于50~60歲人群,是多種誘因導致腦部血液供應障礙,造成腦組織缺血、壞死、軟化,超過50%的患者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后遺癥,只有10%的患者治療后可恢復[1]。近年來發病率逐漸增加,具有“高發病率、高致殘率、高病死率、低治愈率”等特點[2],發病后常伴有偏癱、失語、口舌歪斜等癥狀,給患者生活及家庭護理帶來諸多不便,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3]。腦梗死后偏癱患者發病后3個月是最佳治療時機[4],如何采取有效措施促進腦梗死后偏癱患者康復,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和改善預后具有重要意義[5]。中醫特色康復護理是一種新的護理理念,采用運動療法(PT)和作業療法(OT),發揮專科護理特色優勢,促進患者功能恢復[6]。本研究將周口市中醫院收治的腦梗死后偏癱患者采用中醫特色康復護理結合臨床康復訓練,旨在為此類患者功能康復提供新的途徑,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6年1月1日—2019年1月1日收治的72例腦梗死后偏癱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6例患者。對照組中男性21例,女性15例,男∶女=1.4∶1;年齡51~79歲,平均(65.62±11.49)歲;偏癱部位:左側16例,右側15例,雙側5例;病程(4.15±0.85)個月;Barthel評分(25.06±4.12)分;NIHSS評分(15.62±2.95)分;QOL評分(75.19±9.26)分。觀察組中男性22例,女性14例,男∶女=1.57∶1;年齡50~81歲,平均(67.55±12.76)歲;偏癱部位:左側15例,右側17例,雙側4例;病程(4.56±0.93)個月;Barthel評分(27.11±4.55)分;NIHSS評分(14.51±2.63)分;QOL評分(73.26±9.08)分。2組患者性別、年齡、偏癱部位、病程、Barthel評分、NIHSS評分、QOL評分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納入標準①符合腦梗死診斷標準[7],且伴有偏癱;②生命體征平穩,預計生存期>6個月;③發病3個月內。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并經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3 排除標準①存在嚴重內科基礎疾病,或不可控制的高血壓病、心臟病、糖尿病者;②妊娠、哺乳期;③患精神疾病不能合作者;④合并其他疾病正在藥物或康復治療者。
1.4 方法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8]:入院宣教、生活指導、生活護理、合理膳食、常規執行醫囑,不能改變體位者按時翻身、拍背。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由經過專科培訓的護士給予中醫特色康復護理,包括:①飲食護理:遵循“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和“辨證飲食”的中醫原則[9],多攝入健脾、健胃食物,肝陽上亢及風火上擾者選用綠豆、芹菜等清淡甘寒飲食;風痰瘀阻者應清淡、低鹽低脂飲食,制作特色清半夏白術瘦肉湯,銀耳湯;痰熱腑食者以清淡化痰為主,攝入新鮮水果蔬菜,多飲水;陰虛風動者以養陰清熱為主,忌辛辣香燥食物;氣虛血瘀者飲食宜清淡、易消化,輔以補中益氣與活血化瘀食物。②中醫針灸護理和中藥熏洗:根據偏癱部位、嚴重程度,給予患者曲池、合谷、足三里等穴位按摩,每日2次,每次10 min,連續2周時間;根據患者病情程度,從臥位平衡、床邊坐起、直立平衡、肢體功能等進行康復訓練計劃。同時給予患者進行全身中藥熏洗,選取伸筋草、紅花、桂枝、姜黃、透骨草、松節熏洗,每天用熬開的藥酒熏洗患肢,待溫度降至38°~40°時,再將患肢放入藥液,專人看護,防止燙傷。③中醫康復鍛煉:專科護士協助患者保持正確體位,讓膝關節保持微屈向內,放置軟墊,保持足尖向上,踝關節為90°,協助患者進行肢體功能鍛煉和語言康復訓練,10 min/次,3~5次/d。④體位平衡:不能站立者,采取15°~30°臥位,逐漸增加角度,直至90°坐起,再進行直立平衡訓練,先在平衡杠中訓練,依次練習屈曲頭頸、軀干以及站立訓練,再做地面跨步、上臺階動作,5 min/次,3~5次/d,根據體力狀況逐漸加大訓練量。
1.5 觀察指標①Barthel評分:表示患者日常活動、進食、穿衣、洗澡、行走、大小便能力等10項,記分0~100分,分值越高,功能越好;②NIHSS評分:按照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對所有患者進行神經功能缺損情況評分,總分42分,分值越高,神經功能缺損越嚴重;③QOL評分:對患者食欲、精神、睡眠、疲乏、疼痛、家庭理解與配合、同事理解與配合、對治療的態度等綜合評分,滿分100分,分值越高,生活質量越高。④護理滿意率:對所有患者進行問卷調查,滿分100分,滿意≥90分,一般70~90分,不滿意<70分[10]。

2.1 Barthel評分 NIHSS評分 QOL評分觀察組患者護理后Barthel評分、NIHSS評分、QOL評分分別為(48.05±6.79)分、(9.66±2.13)分、(83.69±11.16)分。對照組患者護理后Barthel評分、NIHSS評分、QOL評分分別為(41.86±8.56)分、(12.15±2.56)分、(79.08±10.37)分,2組患者比較,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2組腦梗死患者護理前后Barthel評分 NIHSS評分 QOL評分變化比較 (分,
2.2 護理滿意率調查護理后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率調查滿意、一般、不滿意分別為30例、4例、2例,滿意率為94.44%。對照組患者護理滿意率調查滿意、一般、不滿意分別為28例、3例、5例,滿意率為86.11%。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2組腦梗死患者護理后護理滿意率比較 (例,%)
腦梗死是臨床常見疾病,與冠心病、惡性腫瘤構成3大致死性疾病,多發生于老年患者,發病后主要表現為失語、面癱、上肢偏癱、復視、眩暈等癥狀,多數患者治療后出現不同程度肢體活動障礙,重者發生偏癱等后遺癥,輕者影響生活質量,重者危及生命。在中醫學中,腦梗死屬于“中風”范疇,此病發生與精血不足、氣血混亂、經脈瘀阻相關,再加上患者年老體虛、元氣虛損,會導致肢體功能下降,生活質量降低。
常規護理雖能滿足患者護理需求,但缺乏針對性,預后較差,難以達到預期效果。中醫康復特色護理是近年來基于中醫學發展起來的新的護理模式,在臨床護理過程體現了中醫基礎理論圍繞整體理論、辨證論治的特點,使患者得到更加科學的護理[11]。已成為老年病、慢性病重要的護理模式,是對基礎護理的有力補充。中醫與西醫護理在本質上是一致的,中醫護理的“天人合一”思想與西醫護理的內外環境思想相一致,中醫護理的情志護理與西醫護理的心理護理相一致,中醫護理的“治未病”與西醫護理的健康教育相一致,均以護理為實施對象,患者為中心,促進患者功能康復進行有效的護理干預;兩者也有區別,中醫護理是在中醫整體指導下實施辨證施護,西醫護理以現代護理為指導,將護理臨床業務和護理管理各個環節系統化的工作模式[12]。
本組研究中,由經過專科培訓的中醫特色康復護士對觀察組患者在一般基礎護理基礎上給予中醫飲食辨證護理、中醫針灸護理、中醫康復護理和平衡訓練。經過護理后觀察組患者Barthel評分、QOL評分高于對照組,NIHSS評分低于對照組,護理滿意率高于對照組,均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說明中醫康復特色護理對腦梗死后偏癱患者通過飲食辨證護理,以及中醫針灸、按摩穴位,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有效防止肌肉萎縮,防止偏癱肢體缺血性肌痙攣,增加肌張力促進腦梗死患者功能康復,有活血、止痛、散瘀等功效。配合藥物熏洗,伸筋草具有散瘀止痛、舒筋活絡、祛濕排毒作用,紅花具有活血通絡、散瘀止痛作用,透骨草具有祛風濕、活經通絡作用,以及功能康復鍛煉,逐漸恢復患肢功能。觀察組患者不僅可促進神經功能康復,還可改善食欲、睡眠,減輕疲乏、疼痛,精神煥發,提高生活質量,增強治療信心,使患者得到家庭和同事認可、配合,重新回歸社會;同時患者對護理滿意,家屬認同,護理滿意度高。
綜上所述,中醫特色康復護理可促進腦梗死后偏癱患者功能康復效果,提高生活質量,且護理滿意率高,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