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飛
2021年,因中國數家互聯網巨頭接連領到天價壟斷罰單,被不少人視為“中國反壟斷元年”。盡管這種非官方的說法,未能取得廣泛共識,但一個不爭的事實是,2021年中國對反壟斷的監管力度前所未有,不少案例將產生深遠影響。
反壟斷法在抑制市場過度集中、保護公平競爭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不過,中國于2008年實施的反壟斷法,在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里,由于配套制度不完善、實操經驗不足等原因,使得其未能真正“長出牙齒”。近幾年,中國反壟斷機制漸趨完善,尤其在過去一年多疾風驟雨般的反壟斷執法后,對于國內企業而言,合規治理正上升為公司反壟斷中的重要一環。
跨國企業率先重視反壟斷
趙震宇是英國上市公司史密斯集團亞太區副總裁兼法務合規負責人。從律所轉型進入史密斯集團亞太區擔任合規要職后,趙震宇很快感受到這家跨國公司對反壟斷的重視,“公司總部有關于反壟斷的規定,各個國家、地區的分公司也會根據各地實際情況,制定關于反壟斷的指引。在中國、日本、韓國等不同國家和地區,公司會委任一個專門和反壟斷有關的律師事務所,協助處理反壟斷問題。”
6月6日,趙震宇告訴《法人》記者,該公司對反壟斷的重視貫穿到方方面面。“公司設定了專門的反壟斷制度,以確保不踩紅線。比如,公司合規部門基本上每年舉辦一次現場培訓,或者不定期線上培訓,都會有反壟斷方面的內容。”
近幾年,記者曾先后采訪過多位美國、日本、瑞士等國家在華的法務、合規負責人,被訪者告訴記者,反壟斷是其日常合規工作的重要一部分。究其緣由,跨國企業的主營業務一般都具有很強的競爭力和市場占有率,相比中小企業有更多的并購機會,無論從維持本國競爭秩序的角度,還是從規制外企合法經營的角度,跨國企業都會成為反壟斷的重點監管對象。
中國反壟斷法實施之初,監管部門收到大量反壟斷審查案例與跨國企業有關。2009年,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曾公開表示,反壟斷法自2008年8月1日開始實施一年來(截至2009年6月底),商務部共收到100多項經營者集中申報。其中跨國公司參與的案件占比69%,反映了跨國企業并購能力和法律意識較強。
對中國“出海”企業而言,合并控制等反壟斷問題,是決定交易成敗的關鍵,也成為出海投資、布局的重點和難點問題。
“對于一些涉及跨國收購的企業,經營者集中審查幾乎是收購成功的必要條件。進入他國市場后,想做大做強,市場支配地位也是重要的反壟斷問題。”北京德和衡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任力,曾處理過多起反壟斷業務。6月8日,他告訴記者,他曾與華為集團在俄羅斯公司的法務聊起反壟斷,對方告訴他,華為在俄羅斯有專門的律師應對反壟斷合規問題,同時在業務層面也會嚴格控制市場占有率,避免踩到“市場地位支配”的紅線。“中國出海企業對反壟斷的重視,一方面來自外部的監管壓力,另一方面也是發展業務的需要。”任力說。
2018年,國務院國資委印發《中央企業合規管理指引(試行)》,其中反壟斷成為合規管理重點領域之一。2021年底,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向各地發布更為明細的《企業境外反壟斷合規指引》,以引導企業建立和加強境外反壟斷合規管理制度,防范境外反壟斷法律風險。任力表示,過去國企很少為反壟斷業務聘請外部律師,但這幾年越來越多的國企開始為此類業務咨詢甚至聘請專業律師。
互聯網產業帶來新問題
2014年10月,中國互聯網反壟斷第一案“3Q大戰”,以最高人民法院認定“騰訊未構成濫用市場支配地位”收官。
6月7日,北京圖譜天下科技有限公司法律顧問呂長軍認為,雖然上述案例認定騰訊公司未構成濫用市場支配地位,但該案讓中國互聯網企業真正開始重視反壟斷。同時,最高法這份長達7萬余字的判決書,向公眾闡述了互聯網領域中相關市場界定標準、市場支配地位認定標準、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行為的分析原則與方法等一系列復雜的反壟斷法律問題。
呂長軍曾就職于阿里巴巴、優酷土豆集團等知名互聯網公司,在優酷和土豆合并時也做過反壟斷方面的合法性研究,親歷和目睹了不少互聯網業內的經營者集中行為。
呂長軍分析稱,近兩年,互聯網領域之所以進入反壟斷強監管時期,與國內互聯網產業發展階段有很大關系。近年來,國內用戶以低成本享受優質互聯網服務的同時,也越來越感受到互聯網巨頭企業在控制市場后可能帶來的危害,如二選一、強制性霸王條款等。國家監管層已意識到互聯網壟斷行為對用戶權益和競爭秩序帶來的影響,因此逐漸加大對相關行為的審查和監管。
今年3月,全國市場監管系統召開的反壟斷工作會議指出,2021年反壟斷工作取得明顯成效,重點領域和重大案件執法實現新突破。當年,全國查處壟斷案件176件,罰沒金額235億余元。其中,超200億元出自互聯網企業。而2020年底前,互聯網領域沒有依據反壟斷法形成一例有效罰單。
任力認為,互聯網企業之所以容易觸及壟斷紅線,與其“贏者通吃、一家獨大”的行業特點有關。他表示,2021年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對互聯網企業作出的壟斷處罰涉及“相關市場”問題,今年對知網涉嫌壟斷進行立案涉及不公平價格問題,均屬于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范疇的反壟斷問題,這些問題與互聯網企業的前述特點有關。而這種特點,會讓未來互聯網領域的反壟斷監管常態化。
6月8日,北京德和衡律師事務所主任劉克江指出,互聯網產業進入大數據、云計算、算法等領域階段后,除了傳統的反壟斷問題,新的問題正在出現,值得行業研究,比如算法合謀、軸輻協議等,都已經被《關于平臺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指南》所關注,將成為下一階段的反壟斷執法重點。
面對監管企業主動加強內控
2006年,在英國讀書的劉克江,接觸了英國競爭法和合并控制,但彼時國內的反壟斷市場尚處于一片空白。6月2日,劉克江和任力一起,線上分享了反壟斷業務的特點與前景,提及“今年反壟斷法進入到全國人大修訂議程中,并有望于今年出臺”時,劉克江直言,“反壟斷是目前法律服務市場的藍海業務。”
劉克江表示,反壟斷的法律思維和一般的民商法的法律思維有很大不同,甚至是相反的。企業家對反壟斷法的認識普遍不深刻,有的觸犯了反壟斷法,可能都不知道。反壟斷法的不確定性,舉證責任難的問題,使得反壟斷民事和行政訴訟很難勝訴。不過,他也指出,實際上很多國家的壟斷法成文法條都比較簡單,也都是在經過大量判例之后,反壟斷法體系才逐步完善。
劉克江認為,修訂后的反壟斷法出臺、實施后,反壟斷領域相關研究和業務,在國內都會迎來爆發式的增長。
在強監管態勢下,趙震宇已經感受到了國內反壟斷的明顯變化,“執法機關的職能更明確,執法也更高效、透明。尤其是在經營者集中這一部分,監管部門這些年出臺很多指引,讓企業在申報、評審、聆訓時,更清楚自己該如何做。”
“這兩年加強反壟斷整治力度的同時,也推動了反壟斷發展,在這方面有經驗的服務商更多了,大家的專業和經驗都跟著提升上來了。”趙震宇進一步說。
不少相關企業的法務或合規負責人也告訴記者,他們所在的企業負責人面對反壟斷監管,正逐步從被動應對,向主動調整內控機制以迎接可能會不期而至的執法轉變。
(責編白馗美編劉曉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