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澍
2022年6月16日,NBA總決賽G6上,勇士隊加冕總冠軍
在NBA本賽季常規賽尾聲階段,勇士隊核心斯蒂芬·庫里遭遇腳踝傷勢,提前告別常規賽征程。此時大洋彼岸的民調顯示,超90%的受訪球迷認為,勇士隊沒有機會摸到總決賽的門檻。
時間來到2022年5月10日,在季后賽火線復出的庫里,于主場大通中心拿下32分的同時,幫助球隊再勝孟菲斯灰熊隊。這場比賽里入賬的4記三分球,使庫里成為了聯盟有史以來,唯一在季后賽投進超過500記三分球的運動員。
而勇士隊也得以連克灰熊隊與獨行俠隊,時隔兩個賽季再度回到總決賽的舞臺,并在北京時間6月17日以103比90戰勝凱爾特人隊,以總比分4比2戰勝對手,時隔4年再度捧起冠軍獎杯,這也是他們8年來的第四冠。
伴隨著勇士隊的王者歸來,以庫里等遠投宗師唱主角的“小球時代”,正在上演又一幕高潮故事。作為NBA最激動人心的進攻手段之一,三分球那些事兒,值得說道說道。
籃球運動長期以來,是一項以威爾特·張伯倫、卡里姆·阿卜杜爾·賈巴爾、沙克·奧尼爾及蒂姆·鄧肯等中鋒及大前鋒為中心、內線進攻占比很大的項目。
其內在的戰術邏輯很容易理解:離籃筐越近,得分的效率便越高;而個子越高、體型越壯碩的大個子球員,自然能夠在籃下競爭中占得先機。時至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之前,NBA依舊是內線球員唱主角的舞臺。
而以三分球為代表的遠距離外線進攻,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是作為輔助手段及功能性戰術選擇而存在的。
NBA直到1979—1980賽季,才正式引入了三分線及有關規則,而三分球在奧運會的首秀,則需要等到1988年的漢城奧運會。但自從三分線面世之后,其戲份便越來越重。
2022年6月8日,斯蒂芬·庫里(左)被波士頓凱爾特人中鋒艾爾·霍福德(右)壓傷腳踝
在1985—1986賽季的NBA常規賽中,三分球場均命中數最高的球員是克萊格·霍奇斯(場均1.1個)。這位三奪NBA全明星三分球大賽冠軍的公牛名宿,在該賽季總共投進了73個三分球。
十年后的1995—1996賽季,著名射手雷吉·米勒能以場均投進2.8個三分球的效率,將單賽季三分球命中數抬升到229記。到了2016—2017賽季常規賽期間,投籃型巨星斯蒂芬·庫里居然可以在整個賽季斬獲324記三分球,場均產量達到了匪夷所思的4.1個。
與此同時,三分球在團隊戰術上的地位,也日益上升:在1997—1998賽季,最終奪冠的芝加哥公牛隊,常規賽場均三分球出手次數為11.7次。
到了2017—2018賽季,冠軍球隊金州勇士的場均三分球出手次數,已經上漲到了28.9次。而在本賽季,這支總冠軍球隊,場均三分出手達到了驚人的39.4次,而且這項數據居然僅排在聯盟第三位。
在三分線出現的初期,三分球投籃被普遍認為是一種命中率較低的進攻方式。而初期的投射型球員,無論從規模還是進攻產出量來說,都無法和當今“小球時代”的同行們相媲美。
但由于三分球的得分效益天然要比其他得分方式高(比三分線內的投籃多得一分),同時擅長遠距離投籃的運動員能產生一種戰術威懾,并以此牽制防守球員的注意力,為隊友的突破及內線進攻提供空間,故而,各類射手一直在聯盟擁有一席之地。
在上世紀80年代末期,NBA便涌現了一批以馬克·普萊斯、克雷格·霍奇斯及達勒·埃利斯為代表的優秀投籃型球員。到了90年代,NBA名人堂級別的超級射手、步行者名宿雷吉·米勒,更是將投籃型運動員的戰術影響力帶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1998年東部決賽上的雷吉·米勒(左前)與邁克爾·喬丹(右)
雷吉·米勒打破了很多坊間的刻板印象:作為一名以中遠距離投籃為主要進攻手段的射手,他成為了季后賽級別強隊的核心,這在當時的聯盟并不多見。而且,在雷吉·米勒職業生涯的很長時間里,三分球投籃常常占據其總出手次數的40%以上。可以說,米勒是一位“純度”相當高的“射手”。
他在1998年東部決賽第四場最后時刻,擺脫邁克爾·喬丹投進絕殺三分的瞬間,已經成為NBA永恒的經典。
繼米勒之后,進入世紀之交的NBA,涌現出了越來越多各類型的三分高手:從投籃型的組織后衛(如國王名宿邁克·畢比)、擅長遠射的雙能衛(如獨行俠冠軍功臣杰森·特里)、側翼射手(如佩賈·斯托賈科維奇、雷·阿倫),到精通三分的得分手(賈馬爾·克勞福德,保羅·皮爾斯等),可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因三分球的戰術價值不斷上升,射手作為具有特殊戰術作用的角色球員,江湖地位也在不斷提高。
2003屆NBA新秀中,因為涌現了包括勒布朗·詹姆斯、德維恩·韋德及卡梅隆·安東尼等一批巨星,而被業界譽為“黃金一代”。
這一年的新秀里,出現了兩位經典射手:在總第31順位被選中的杰森·卡波諾,及第51順位新秀凱爾·科沃爾。
杰森·卡波諾曾于2007年及2008年兩次斬獲NBA全明星三分球大賽冠軍。這位身高203厘米的小前鋒,擁有標準的側翼球員身材,他的身高給予了他一定的抗干擾能力。
卡波諾是一門正宗的“炮臺”,三分球是他最依賴的得分手段。在其巔峰時期的2006—2007賽季,卡波諾曾投出過51.4%的三分命中率(聯盟第一),并幫助邁阿密熱火隊贏得過一次總冠軍。
雖然是進攻手段單一的角色球員,但卡波諾的身型及技術特點很有代表性,故而常被認為是“純射手”類型角色球員的模板。
凱爾·科沃爾的經歷更為傳奇。作為一名同樣依賴三分球謀生的射手,科沃爾憑借其漫長而輝煌的職業生涯,極致詮釋了“一招鮮、吃遍天”的道理。
正因為其投籃手藝,科沃爾從一名技術特點單一的角色球員,最終躋身到全明星球員的行列。在出道之初,科沃爾“僅僅”是傳奇后衛阿倫·艾弗森身邊的一位輔助型球員。但科沃爾與定點投籃型“純射手”不同,他的投籃出手速度非常快,而且抗干擾能力極強。
因此,他經常能夠在借助隊友的無球掩護后,繞出屏障“接球就投”(Catch and Shoot)。這個特點使科沃爾具備很重要的戰術價值。
全明星球員凱爾·科沃爾(右)
兩屆NBA全明星三分球大賽冠軍杰森·卡波諾(左)
科沃爾對于射手后輩們的最大貢獻或許在于,他大大提升了“純射手”類型角色球員的職業上限:與邁克爾·里德及雷·阿倫等投籃型得分手相比,科沃爾對三分球依賴程度更高──在其職業生涯中,科沃爾的三分球出手占比,長期達到其出手總次數的60%以上。
這位猶如武俠令狐沖般劍走偏鋒的神射手,三分球高產且命中率穩定。科沃爾職業生涯一共投進了2450個三分球,排在聯盟歷史三分榜第五位。而他的生涯三分球命中率達到了驚人的42.9%,同樣名列歷史榜單前茅。
這位團隊型球員,在2014—2015賽季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入選了NBA全明星賽名單,并于同年幫助平民球隊亞特蘭大老鷹闖入東部決賽,成為了聯盟的一段佳話。
射手在如今強調技術多面性的聯盟,也依舊沒有絕跡:我們依然能夠在籃網隊喬·哈里斯、亞特蘭大老鷹隊凱文·許爾特等球員身上,依稀看到射手前輩們的風采。
三分球從一種零敲碎打的輔助進攻手段,到如今風靡全聯盟,有兩位組織后衛及他們所代表的戰術體系,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
在21世紀初期,菲尼克斯太陽隊及他們的核心史蒂夫·納什,在革新派教練邁克·德安東尼的帶領下,掀起了一陣“快打旋風”。當時的太陽隊是一支進攻屬性極強且戰術思路新穎的球隊:他們非常強調轉換進攻的速度,并且三分球進攻所占比重很高,故他們的戰術打法也被稱為“跑轟”。
此時的太陽隊已經擁有一批多面手屬性的球員,其中不少人的技術特點深刻影響了后來的NBA球員發展趨勢:比如兼備內、外線進攻手段、能防守不同位置對手的全能球員肖恩·馬里昂、鮑里斯·迪奧;擁有三分球投射能力、同時兼任防守尖兵角色的拉加·貝爾。
MVP史蒂夫·納什是這支“跑轟大隊”的靈魂人物:雖然不是一位“純射手”,但他的三分球投籃能力處于聯盟頂尖水平。其職業生涯的三分球命中率達到了精英級別的42.8%,而且相當高產。當時太陽外線還擁有諸如喬·約翰遜、昆汀·理查德森、拉加·貝爾等一眾火槍手,外線進攻火力蠻橫。
以庫里為核心的金州勇士隊,擅長使用機動性極強的小個子陣容。
雖然納什和他的太陽隊生不逢時,被苦主蒂姆·鄧肯帶領的馬刺隊常年壓制,但他們所掀起的戰術革命,大大加速了聯盟進入新時代的步伐,深刻地影響了現代籃球的面貌。
而以斯蒂芬·庫里及主教練史蒂夫·科爾(球員時期也是一位著名射手)所代表的金州勇士隊,則開創了如今以大量三分球進攻、流暢的運轉球及傳切配合為主要特征的“小球時代”。
庫里與納什有許多相似之處,但有一點區別了他們的職業生涯高度:庫里的三分球投籃能力是顛覆性的,他改寫了籃球運動的長期基本運行邏輯。庫里前無古人的三分球輸出能力,最終使以大量外線投射為基石的籃球進攻體系,取得了歷史性成功。
以庫里為核心的金州勇士隊,擅長使用機動性極強的小個子陣容,即所謂“死亡五小”。最經典的“五小”陣容,早在2014—2015賽季便已出現,那是庫里時代的勇士隊首奪總冠軍的一年。
當時的勇士隊不時會擺出斯蒂芬·庫里、克萊·湯普森、安德烈·伊戈達拉、哈里森·巴恩斯及德拉蒙德·格林等后衛及前鋒同時在場的“無內線”奇陣,并取得了驚人的效果。
這幾名球員,均具備良好的外線進攻能力和優越的機動性,而且在防守端能遏制住不同位置的對手,一時讓其他球隊無所適從。
與曾經的太陽隊相似,庫里身邊也有一批“多面手”保駕護航:最佳防守球員德拉蒙德·格林作為一名鋒線球員,卻擁有足以防守內線球員的噸位及對抗能力,在進攻中,格林也能拉開一定空間并協助組織進攻。
與庫里并稱“水花兄弟”的克萊·湯普森是一位頂尖射手。他的進攻手段多樣且得分爆發力極強,同時還是一位防守尖兵。湯普森至今保持著單場投進14個三分球的聯盟記錄,同樣是射手族譜里的絕頂高手。
但這支勇士的靈魂核心還是斯蒂芬·庫里。他的三分球進攻能力是歷史獨一檔的存在。其不但三分產量冠絕群雄(生涯截至完稿時投進3117個三分球,位列歷史第一;季后賽三分球總數528個,同樣是歷史第一),而且三分命中率(生涯命中率42.8%)及打擊范圍(投籃幾乎無死角且射程能覆蓋至三分線外一步的距離)都是“核武器”級別的。
不夸張地說,庫里及他的勇士,用4個總冠軍證明了,依靠投籃的球隊,也一樣可以獲得成功。“得內線者得天下”的時代,已然過去。
自此以后,越來越多的球隊,便開始學習勇士的戰術思路,組建自己的“三分大隊”及“小個陣容”,聯盟正式步入了“小球時代”。在一代又一代射手們的努力下,三分球儼然成為現代籃球運動中,最為重要的進攻武器。
責任編輯吳陽煜 wyy@nfcma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