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燕
摘 要:本文探討了協同創新的概念,以及協同創新視角下的高職課程改革的原則。緊接著本文探索和嘗試提出了協同創新下高職院校進行課程改革的有效路徑:明確與人才培養目標緊密結合的高職課程定位;加強能力訓練課程的設計;采用項目課程教學法;組建“雙師型”教師隊伍。本文旨在給高職院校的教育工作者于課程改革中有一定的啟示作用。
關鍵詞:協同創新;高職;課程改革
一、協同創新的概念
協同創新就是整合了企業、政府、知識生產機構、中介機構和用戶的資源的一種新興組織模式。通過國家意志的引導,通過配套的機制體制,促進協同創新的各方,發揮自身優勢,整合各自的資源,實現各參與方的優勢互補。目的是加速技術推廣,把新技術迅速變換成新產業。
二、協同創新視角下的高職課程改革的原則
(一)以符合社會需求為依據
高職院校是服務于區域的經濟發展的,如面臨社會發展需求的變化,面臨受教育者的訴求變化的情況時,高職院校要能夠變換教學目標,教學的內容,采用的教學方法,課程體系以及教學模式等也都需要緊隨著上述社會和受教育者的變化,及時調整相關內容。
(二)以培養學生能力為主線
高職教育的重要目標就是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同時,如果社會對于企業職業道德的要求改變了,高職院校也要適時更新學習內容。在高職院校教學實際中,要把對于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落實到課程的每一個組成部分之中。這樣可以實現知識的實際應用,理論和實踐有機結合。
(三)以企業實際項目、任務為框架
項目課程有自己的邏輯和結構,不同于傳統的學科課程系統,為了實現課程體系結構從學科結構向工作結構的轉變,要求高職院校設置的項目課程體系,應該以企業崗位工作任務作為邏輯基礎。
(四)以企業標準生產流程為基礎
項目課程是高度參考了企業標準的生產流程的,因此除了考慮到課程開發的邏輯關系之外,高職院校在進行教學設施規劃設計階段,還要考慮到職業環境對學生的熏陶作用,從而營造出高度類似真實工作情景的教學環境。
三、基于協同創新視角的高職課程改革路徑
(一)明確與人才培養目標緊密結合的課程定位
高職院校進行課程定位的時候,要根據企業生產流程,分析每個崗位的具體要求,并且結合企業的具體情況,進行高職的課程定位。高職的課程定位,需要考慮不同企業的具體工作流程。高職院校需要整合企業對于崗位人才的需求,崗位在就業市場的相關情況等信息,分析出社會、企業、崗位三方對于人才和技術的需求,進而實現高職課程的準確、科學定位,綜合思考擬定高職課程,并以此指導教學工作的順利展開。
(二)加強能力訓練課程的設計
高職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培養學生的能力,進行課程改革的初心就是加強學生能力訓練項目的設計。
首先,學生的能力訓練項目必須是真實的社會項目,并且與學生日后的就業和學生的目標就業崗位高度相關,必須讓學生參與實戰操作演練,提高學生的實操技能。其次,能力訓練項目的主要目標就是讓學生掌握更多的工作技能。能力訓練項目首先要選取一個覆蓋面廣的整體工作任務,給學生了解企業實際工作中采取的生產和工作流程。接著考慮到職位之間的區別,選取典型的工作任務作為訓練項目,讓學生通過典型項目,學習到其他工作崗位的技能。另外,訓練項目的選擇還要適應本地的經濟形勢,把地方性特色融入到高職教育中。最后,能力訓練項目旨在把實際工作轉化為教學課程,把職業所需的能力轉化為課程標準。課程的設計必須有創意,改變學生固有的思維模式,把學校教授的理論知識和能力訓練項目緊密結合。這樣可以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幫助學生理解工作過程,讓學生在真實的能力訓練項目中,吃透理論知識,具備過硬的實操能力。
(三)采用項目課程教學法
高職院校的課程改革,就是要在傳統教學模式上進行升級和創新,把課堂講授變成實踐操作教學。項目課程教學法緊緊圍繞工作任務,注重培養學生的目的導向法,鍛煉學生的實操能力。項目教學法對于教師的要求很高,在教學開始之前,教師需要詳細了解有關工作任務的所有知識,在教學過程中對于學生進行細致、仔細、深入淺出的詳實講解。項目教學就是模擬實際工作環境的實操練習,讓學生把理論學習和企業具體崗位的工作任務相結合,提高學生的理論水平和實操能力,項目課程教學法可以極大地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在實踐中消化吸收理論知識。
在我國的教學實際,高職院校的老師教授理論知識大多采取課堂講授的模式,大多數實操訓練都沒有讓學生在高度模仿工作環境的情境下親自操作,而是采取了教師講解和示范進行教學。這樣傳統的教學方式,學生的實操能力難以得到提升,學生的職業技能也無法得到提升。因此,現實亟待提出一種能夠改變當前的困局的教學方法,而項目課程教學法就可以解決這個難題,符合當前的高職院校的辦學宗旨。
(四)組建“雙師型”教師隊伍
“雙師型”教師指的是,既能教授理論知識,又能進行實踐操作的老師。高職院校的課程改革要以教師為主題,同時教師也是教學的主體,為了完成課程目標和教學任務,職業學院的老師需要具備很高的素質,成為“雙師型”教師。也就是說,“雙師型”教師要能夠把企業具體崗位的工作任務,融入到教學過程中,實現教、學、做三者合一的目標。為了實施高職院校的課程改革,需要組建“雙師型”教師團隊,但目前看來,“雙師型”教師的缺乏是目前眾多高職院校項目改革難以取得實質性進展的一個極為重要的原因。
“雙師型”教師的缺乏,首先可以讓教師進入企業學習鍛煉,到企業中獲得對于職業崗位的充分了解和全面把握。其次,也可以從企業聘任高級人才到高職院校任教。高職院校通過開展定期的專題講座方式和企業合作,在高職院校和企業間建立良好的人才交流機制,培養充足的“雙師型”教師。
四、結語
目前,高職院校的課程改革雖然取得了較大成效,尤其是基于協同創新項目的課改,解決了高職院校課程方面的問題;但是項目課程自身還屬于探索階段的新興事物,其不可避免地存在各種不足。在未來一段時間,高職院校仍然要把工作重點放在課改問題上,基于協同創新的角度,不斷深化高職院校的課程改革。
參考文獻
[1] 陳權, 朱心怡. 高職院校專業課程規劃設計協同創新機制研究——基于知識轉移理論視角[J]. 職業技術教育, 2021, 42(25):6.
[2] 程艷. 協同創新視角下高職會計一體化教學改革實踐與研究[J]. 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 2019(11):2.
四川省民辦教育協會(研究中心)項目 項目編號:MBXH21YB388CDD0EADB-1A71-439A-BE5B-B3C443E58BE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