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慧玲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的效果取決于學校、家庭的一致性,如果沒有這種一致性,學校的教學、教育就會像紙做的房子一樣倒塌下來。”
在擔任大隊輔導員后,為能有效完成學校少先隊管理的常規工作,與不同年級、不同班級的家長進行家校溝通,是一件普遍而常有的事。在此期間,我還發現與家長溝通既是一項藝術,也是一項才能。近年來,在發揮少先隊小骨干的自主能力,實現隊組織自主管理的同時,我也在不斷與時俱進,跟家長開拓創新的家校溝通方法,做“有溫度”“有熱度”“有進度”的溝通,接下來,我從以下幾個方面總結我的思考:
一、任務式的話語,“微信群”靜悄悄
根據學校少先隊的工作計劃要求,大隊委會議須每周召開一次。盡管已經將會議時間固定在每星期的星期二,但事實上,總會因為一些突發的學習活動需要臨時調動,此時則需要借助“微信群”中的家長助力提醒大隊委員們。
于是,每當接到外出學習通知時,我便不假思索地擬一段文字發在大隊委的家長“微信群”,文字內容大致如下:“各位家長,下午好!由于巫老師現收到外出學習的通知,大隊委的會議改期,煩請家長們提醒大隊委們,謝謝!”文字擬好后,習慣性地敲下“發送鍵”,看到消息發送成功,心想這一次的家校溝通也就接近“尾聲”了。剛開始,偶爾會收到幾個家長的回復:收到,謝謝。再后來,就連那幾個比較積極回復的家長也不見“蹤影”了,“微信群”變得靜悄悄了。每當我打開微信群,翻看群里的聊天記錄時,卻發現只有自己曾經擬的那些通知信息。
這一現象,引起了我的注意,便與群中的幾位家長進行了溝通,交流內容大致如下:家長,您好!當您收到巫老師發在群里的文字信息時,您獲得了什么信息?最終家長們都真誠地告訴我,他們只獲得了“任務”,即是幫助老師通知大隊委會議改期了。作為家長,這并不是他們最想聽到的“聲音”。
二、圖片式的話語,“微信群”花多多
那家長們最想聽到的是什么“聲音”呢?我想,那應該是關于孩子在校的表現了吧。于是,每次大隊委例會時,我都會將會議的流程以相片的形式分享到微信群。一開始分享的是集體照,群里開始出現了“玫瑰花”;緊接著,我調整了組織形式,增加了個人分享環節,并拍照到群里。被分享到群里大隊委多了,群里的相片也多了,群里出現了一片“玫瑰花海”美景。
這一現象,激起了我的好奇,便決定與之前溝通過的幾位家長進行回訪,回訪的內容大致如下:當您看到孩子們的圖片時,您往群里發送“玫瑰花”的真實原因是什么呢?家長們欣喜地說:“因為我們家長,相對于文字,更喜歡看圖片,而且還是看自己家孩子的圖片,那時的心情就比較愉悅,而且沒有壓力,因為不是任務。”
是呀,與家長溝通時,如果教師只顧著向家長“分配任務”,而不是一種參與式的溝通交流,自然會影響家校溝通的積極性與效果。
三、視頻式的話語,“微信群”贊多多
靜態的“圖片”,能激起家長與老師溝通的興趣,那如果換成動態的“視頻”,是否會有更好的溝通效果呢?
于是,我微調了大隊委的會議形式,為增強大隊委們的儀式感,制作了精美的會議PPT課件,開啟了音響、麥克風設備。每一位大隊委上臺發言時,都拿起麥克風,站在PPT課件前面,進行一周工作的總結匯報,而我會拍下每一位大隊委發言的視頻分享到群里。視頻一分享到群里,群里立即出現了數不清的“贊”表情。從一個個的“贊”中,我仿佛感受到了家長們的激動心情。為進一步傾聽家長們的心聲,我便與之前溝通的那幾位家長進行了再次回訪,再次回訪的內容大致如下:當您看到孩子們上臺進行工作總結匯報的的視頻時,您往群里發送“贊”表情的真實原因是什么呢?家長激動地回答道:“當看到是我的孩子上臺發言,我就想快點打開您發的視頻來看看。視頻點開后,聽到自家孩子那響亮的發言聲音,看到自家孩子那自信的發言樣子,我的心情更是激動,一時之間不知道該用什么文字來表達,就直接發送‘贊’的表情,來與老師進行溝通的一種表達方式。”
是呀,作為家長,看到自家孩子在學校的表現視頻,還是掌聲不斷的視頻,怎能不激動呢?
四、感悟式的話語,“微信群”言多多
“視頻式”的話語,已經在慢慢撬動家長們與老師溝通的語言表達之門。一段時間后,大隊委們已經習慣了上臺發言,或許大隊委從一開始不愿意上臺發言到現在的滔滔不絕,心中一定會有許多想說的話。于是,在一次的大隊委會議上,在常規活動后,增加了感悟分享環節。每一位大隊委在感悟卡片上寫下自己的感悟,我便負責拍下感悟卡片,及時分享到群里。家長們看到大隊委們寫下的文字,不僅書寫工整,還真情流露,瞬時間觸動了家長們的靈感,群里了上演了一場家長“感悟文字分享會”。
會后,我將每一位大隊委的文字發言稿與家長的文字發言稿組成了一張張相片,一一分享到群里。自從那以后,家長們會主動在群里發言了,比如說“本周的大隊委會議有改期嗎?”有時我在上課沒能來得及在群里回答家長的問題,也有家長開始主動地回答其他家長的問題了。
經過一番努力后,一個“靜悄悄”的微信群,蛻變成一個“言多多”的微信群,這其中蘊含了家校溝通的秘訣:家校溝通,是雙方式的溝通,而不是教師或家長任何一方的“獨角戲”;家校溝通,是分享式的溝通,而不是“任務式的通知”;家校溝通,是主動式的溝通,而不是“被動地接受”。
少先隊輔導員工作擔負著塑造少年兒童靈魂的重任,寄托著家庭和社會的重望,承載著美好而光明的夢想。今后,我也會時刻謹記習總書記的殷切希望,做好家校溝通,攜手并進,與家長們一起為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時刻準備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