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
摘? 要:現階段在職業教育主題改革的過程中,為了促進園林綠化課程的長久化發展,需要借助產學研結合的方式,在綜合考慮企業用人規范、學校教育體制的過程中,提出以“田園式”為主的教育模式,促進田園綠化課程的順利實施,使學生能夠結合自身特點,將就業作為基本導向,積極投入到“田園式”教育模式中,提高園林綠化課程教學質量。
關鍵詞:園林綠化;課程體系;“田園式”;教育模式
引言:在園林綠化課程教學活動的實施階段,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合理使用“田園式”教育模式,打造特色化的課程發展道路,確保“田園式”教育模式能夠與學生特點保持契合,不僅能夠促進此類課程教育工作長久化發展,還能夠提高學生的就業率。
一、分析“田園式”教育模式
在園林綠化專業課程的推行過程中,通過合理應用“田園式”教育模式,在課堂的有限時間段內,將課堂中的理論教學內容,轉換為“田間”的實踐操作階段。同時,還應確保理論教學活動能夠與實踐操作同步進行,引導學生積極嘗試,在學習過程中總結有效經驗。在反復實踐的基礎上,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認識,從而總結出有效的學習方法,確保學生自主能力得以加強,提升學生的實踐水平。
通過合理利用課間時間,將專業班學生作為課堂主體,形成跨專業、跨學部的形式,彰顯出社團的自主性、專業性以及企業化等優勢,強化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企業應派遣專業管理人員,或者將經驗豐富的從業人員提供給院校,并以指導顧問教師的角色,為學生的學習和實踐提供明確引導。不僅如此,還可以加強社團與校外企業之間的合作力度,以零距離接觸的形式,形成良性合作趨勢,使成員能夠及時接收企業文化的熏陶,并明確企業崗位工作的具體要求。
二、分析園林綠化課程“田園式”教育模式核心內容
在課外開展園林綠化課程教學活動時能,夠以整體性的推進形式,突出此類教育模式的創新特性。在“田園式”教育模式的作用下,對不同的項目和工作予以分工,基于綜合類的指導,促進理論知識與實踐活動同步進行。將校內所設置的實訓基地作為實踐空間,發揮出企業、工廠等實訓環境的補充效用,加大基地農市與企業業務之間的融合力度,形成豐富、完善的教育內容,使教師能夠結合園林綠化課程的實施要求,對課程內容進行調整。
對于“田園式”教育模式來說,具有深層次和專業化的特點,能夠對園林綠化課程教學理念進行探究,為實踐活動的開展提供充足的理論支持,不僅能夠加強校企合作、社團活動以及課堂教學之間的聯系,還可以對傳統的教學方法予以改革。將其深入到學生主體中,從學生的發展角度入手,保障專業課程體系設置的完善性,通過設置合理時間管理形式,保障“田園式”教育模式的可行性,為園林綠化課程有序進行帶來積極作用。
三、分析“田園式”教育模式在園林綠化課程中的實施效果
(一)提高師生專業水平,帶動課程長久發展
在推行“田園式”教育模式時,調動師生的積極性,使教師教學能力得以加強,增強教師與學生的凝聚力與向心力。在實訓基地建設和運作階段,突出功能化和效益化的雙重優勢,在研究社成員帶領下,強化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合作精神。
在“田園式”教育模式的運作過程中,能夠轉變教師和學生的傳統理念,基于反復實踐和長久運作的形式,強化教師和學生的管理能力,對充足、完善的實踐經驗予以總結,強化學生的創業意識和創新精神,綜合加強教師的課題研究能力,從整體性的角度入手,為園林綠化課程體系的改革帶來積極影響。
學校應加大對“田園式”教育模式投入力度,促進園林綠化課程教學活動順利實施,保障物品采購的適宜性,基于合理的構建和布局形式。將基本類型的養護管理實踐操作放置其中,發揮出教師的指導效用,使學生能夠充分利用學習和課余時間,綜合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二)改變傳統單一認識,突出學生主體地位
在“田園式”教育模式的作用下,能夠轉變教師與學生的錯誤認識,形成多樣化的課堂教學模式認知體系,突出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在使用“田園式”教育模式時,基于新型教學方法能夠調動學生自覺性,使其主動參與實踐活動。建立專業程度相對較高的社團組織,將課間時間轉變成為企業化的運作形式,實現對園林綠化課程體系的全面創新。
借助真實類的園林綠化課程教學情景,強化學生的社會能力和發展能力,使學生的專業水平得以提升。基于社會實踐操作,加深學生對于理論知識的理解,并完成對知識的內化,使學生能夠與崗位工作和社會經濟發展之間保持良好的適應性。
結束語:在園林綠化課程教學活動的實施過程中,應打破傳統教育模式局限性,合理使用“田園式”教育模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通過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轉變教師與學生的認知偏差,實現對傳統園林綠化課程體系的有效創新,發揮出“田園式”教育模式的實際效用。
參考文獻:
[1]羅彩云,趙歡蕊,薛娜. 以項目為融入點的園林綠化工程概預算課程模塊化建設研究[J]. 榆林學院學報,2021,31(06):111-114.
[2]李曉鐵,王繼煌. 基于產教融合的中職園林綠化專業建設探析[J]. 廣西教育,2020,(22):67-6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