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羽,吳晨蘭
(江蘇財經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淮安 223003)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承著載豐厚的文化底蘊、傳達飽滿的精神風貌,是國家發展的突出優勢,是最為深厚的文化軟實力。學習傳統文化是弘揚民族文化、傳承優良傳統,端正思想方向,糾正個人作風,堅定思想態度的重要方式。堅定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所指出的,把教育領域建設成為堅持黨的領導的堅強陣地,將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豐富、完善、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學路徑。大學生是國家未來發展的關鍵所在,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幫助學生糾正部分意識形態方面的錯誤,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增強民族自豪感。在時代發展的基礎上通過教育進一步拓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影響力,激發價值空間,力求使高職院校學生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優良品性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目前,各高職院校的傳統文化教育發展并不樂觀,即使近幾年相關課程陸續開展,但因課程體系建設不完善,課程融合協同性差,校園文化的輔助與后勤補給局限性大等因素,造成傳統文化教育發展遲緩,缺乏創意,協助思想政治教育成效不顯著。根據調研,整理目前各高職院校傳統文化建設中的不足有如下幾點:
第一,傳統文化教育發展缺乏系統性和相對完善的制度,缺乏典型借鑒事例和權威性教材,教學方法缺乏新穎性,教學方式缺乏吸引力。學校開設的歷史、思政等必修課程,在推動馬克思主義上思想發展上有一定的成績,但是在優秀傳統文化與思政教育融合上仍存在課程體系建設不健全,教材選擇未及時跟進,教師備課積極性弱,教學內容不新穎,教學形式單一,教學創新意識薄弱,考察考核方式的不合理等問題,都亟待進一步革新。
第二,傳統文化教育未被引申到相關專業課程的日常教學中,與高職院校學生的專業學習脫軌,缺乏連接性,教學的縱橫度有限。目前大多數高職院校將傳統文化的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分隔開,忽視傳統文化發展的多樣性和廣泛性。高職院校中常見的專業課程,培養了學生的學術能力和技術能力。應試教育中學生及家長將注意力過多放在高職院校學生即將面對的專轉本、專升本等應試考試上,并產生嚴重內卷現象,忽視了人文素養的延伸,忽略素質教育的發展,致使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及知識儲備出現斷層,缺乏傳統知識的普及及學習時間,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院校傳統文化的推廣,使得傳統文化的教育發展充滿局限性。
第三,青少年正處于思想認知發展的重要階段,存在自制能力差、盲從心理嚴重、取舍能力有限等特點。一方面改革開放以來,世界格局多元化,西方先進技術被引進,過度崇洋媚外的心理及不良文化傳入,使得傳統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沖擊。青少年因辨別不良文化的能力有限,自制能力不足等原因,使得思想不堅定,阻礙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影響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和傳承。另一方面,科技進步帶來便捷的學習方式,但缺乏嚴格的互聯網管理和明確的教育導向,網絡不良文化的入侵對學生的思想建設造成一定沖擊。網絡時代下,學生將更多的關注點放在娛樂媒體、互動交友等自己感興趣的方面,雖然部分網絡平臺已采取未成年人時間限制等方式進行網絡調控,但學生本身因缺乏傳統文化的認知基礎和知識儲備,缺乏對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和探索精神,使得學生無法利用現有的學習資源,學習效果差。
第四,傳統文化融入校園的形式和方法缺乏吸引力,形式方法單一。校園文化的發展為學生在校園生活的環境氛圍奠定基礎,當前校園文化快餐化、宣傳形式陳舊、相關部門管理缺失,缺乏文化轉型成功案例的借鑒、體系建立不完善,使得校園文化發展死板,拘泥于傳統表現形式,缺乏吸引力及創新意識。校園文化的建設無法獲得認同感,學生參與活動積極性缺失。大多數學生在開展校園文化建設的過程中,目的性強,并非主動接受新知識,而旨在強調參與活動而帶來的素質加分、獎學金評定、考核等。
第五,學校后勤保障工作能動力缺失。后勤保障工作不到位,校園文化傳播等工作中出現資金短缺、設施更新不及時、信息替換慢,人員人手不到位,缺乏主觀能動性,瞻前顧后。如:文化展板更換不及時;宿舍內文化建設經費不足;校園文創活動經費撥款有限,很多優秀方案被扼殺在萌芽狀態,無法實施等。
第六,部分高職院校學生道德文化素養較低,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弘揚觀念淡薄。在現行的教育模式下,更多家長和學生將重點放在文化教育上,過分強調應試課程的學習,忽略學生道德和社會生活技能的素質培養。
精準定位,開展調研,掌握學生實際情況。此次調研共發放調查問卷400 份,回收問卷399 份,有效問卷380份,調查問卷的主要對象為高職院校在校學生。主要調研內容包括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掌握程度,接受意愿,研究分析教學突破點,課程開展新形式等。本次問卷調查顯示有超過96%的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持積極態度,傳統文化所帶來的理性、情感、娛樂、社交等功能受到了學生廣泛認同。但超過半數的學生對目前傳統文化的發展現狀并不滿意,主要原因包括;傳統文化發揚缺乏實際意義,同質化嚴重,形式單一,價值缺乏,宣傳力度低,認同感差等。通過調研,筆者了解到絕大多數同學對接受傳統文化都保持積極態度,并且有一定的文化積淀,59%的學生因東西方文化碰撞而產生濃烈的民族自豪感,更有37%的同學由此現象產生危機意識,受到啟發,意識到傳統文化的重要性。目前同學們對傳統文化的認知主要來源于課堂學習和互聯網學習,71%的同學希望學校開設相關課程。所以充分利用現代先進的科學技術,抓牢課堂教育的陣地,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做好傳統文化教育的課程融合和創新,充分利用大學校園文化活動陣地,對學生收獲知識,提升思想覺悟,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豐富學生課余生活,了解民族文化,拓寬視野,增強動手能力,提高與人溝通交流的能力上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是當務之急。
充分利用課堂教育主陣地,以扎實的理論基礎推進后續創新性課程的發展,使傳統文化緊扣專業課程內容由淺入深,由點到面,潛移默化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傳統文化課程注重培養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思想道德意識、愛國情懷、人文職業素養和基礎傳統文化認知。優化完善教學體系,加大教師培訓力度,提升教師綜合教學水平。豐富理論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充分利用翻轉課堂的新型教學手法;創新探索“互聯網+”背景下課程的教學方式,善于利用先進科學技術,打破傳統教學資源,讓課堂科學化、益智化、簡便化。豐富課堂內容,提升課堂趣味,引導加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扎實思政基礎,引導學生價值取向,達到育人目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緊跟時代發展,做到教學內容與學生心理建設、觀念建設、文化儲備相協調。如將河南中秋晚會、舞千年、中國詩詞大會等優秀節目遷移至課堂,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及自主學習傳統文化的熱情,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歸屬感。
教育實踐的有效性在高職院校的發展中得到高度認可。傳統文化學習是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一味停留于理論教學,使學生拘泥于書本,不如讓學生在理論知識的支撐下,利用課堂所學,走出教室,走進實踐,使理論與實踐互相促進,通過實際操作,親身經歷,更可以激發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索的欲望及能力,使學生更好掌握傳統文化的精髓。學校可通過模擬企業、工廠等實際操作,讓學生提早感受進入工作氛圍。另外,走出校園,進入手工藝工作作坊,近距離感受傳統文化魅力,讓學生從玩中學,學中成長。如學習扎染文化,視頻展示扎染過程,參觀學習扎染的制作工坊,研究分析扎染作品的藝術內涵,實操制作扎染作品,加深學生學習記憶,提高學習效率。
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培養擔當意識,引導開展各項志愿活動,將傳統工藝與優秀文化精神的學習融入高職院校素質教育工作中去,讓學生在提高自身能力和見識的同時樹立正確的觀念。
校園文化是在校園環境下學生老師共同營造的獨特校園文化形態,它傳達著學校發展理念、人文思想、教學目標。在校園文化的建設下,以學生為主體,以思想政治教育為主導,通過嚴謹規范的制度,端正學風,提高學生的精神文化素養,樹立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念。構建具有特色的校園文化體系,間接讓學生學習、吸收傳統文化精髓,認識和理解傳統文化魅力。
①通過搭建校園文化長廊,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人傳記、傳統節日文化等,宣傳和推動傳統文化知識。②通過邀請權威專家開設講座、報告,以現場制作、實物展覽、體驗操作等方式,吸引學生了解學習傳統文化。③以傳統節日為突破點,開展具有針對性的校園活動,從活動中學,學中收獲。④充分利用校園場所,搭建露天電影院等設施,定期播放具有正能量、影響力的優質電影,為學生提供活動場所,幫助學生緩解心理壓力,通過影視作品宣傳正面影響,弘揚和傳承傳統文化。⑤積極組織學生活動,充分利用學生活動陣地,如學生社團、志愿者組織等,樹立和提升學生的主人翁意識。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提高高職院校學生的綜合素質水平,擴大校園文化的影響力是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根基。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我國必須要走自己的高等教育發展道路,扎實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新時代的高職院校應深入推進服務主導型教育教學模式改革,持續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結合新時代新需求和學生特點,從學校、學生的實際情況著手,扎根實情,將思政課程和傳統文化教育協同發展,探索適合的教育方式,才可有針對性地開展思政教育,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發揮立德樹人的最大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