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家林 丁丙霞 李雪峰
(1.威海市環翠區業余競技體育運動學校;2.威海市職業中等專業學校;3.威海市環翠區教育和體育局體衛藝科 山東威海 264200)
2020 年4 月27 日,《關于深化體教融合 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指出,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推動青少年文化學習和體育鍛煉協調發展,加強學校體育工作,完善青少年體育賽事體系,幫助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鍛煉意志,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意見》為新時代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給出了體教融合的中國方案,為下一步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及競技體育人才的培養作出了全面部署和頂層設計?;诖耍ㄟ^解讀我國體教融合過程中面臨的機遇和存在的桎梏,探索新時代體教融合背景下競技體育人才培養新路徑,在促進青少年體質健康穩步提高的基礎上,推動競技體育人才的可持續發展,為青少年競技體育找到新的發展路徑。
體教融合作為我國體育后備人才培養的一種發展理念,提出并付諸實踐可以追溯到20 世紀80 年代中期。它是以體教結合為原型,相繼出現過“體教結合”“體教配合”“教體結合”“體教融合”等表述,主要目的是整合教育和體育資源,培養優秀的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在學術領域,“體教融合”一詞最早出現于2005年《海南省競技體育發展戰略》中。上海市政府于2012 年1 月19 日發布《上海探索“體教融合”新路》,踏出了省級體教融合的第一步,為其他省市走出體教融合的步伐提供了現實借鑒。廣東省于2015年開啟了賽制改革,第一次由體育部門、教育部門聯辦省運會,實現了資源、利益、風險的共享、共擔,推動了體教融合的新發展。由此可見,這一階段的“體教融合”重點還是體育部門努力推動競技體育的發展,涉及學校體育的內涵較少,突出了主體的作用和價值。
新時代體教融合概念伴隨著體育行政職能改革和國家教育體制改革逐漸深入,承載著國家對青少年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和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接班人的期望。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薪火相傳、后繼有人的戰略高度,關心青年的成長進步,為新時代黨的青年工作指明前進方向。習近平總書記相繼在2014年5 月北京海淀區召開與少先隊輔導員、教師、家長、學生的座談會;2018年9月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講話;2019年4月在北京通州區永順鎮參加義務植樹活動時詢問少先隊員的學習生活和體育鍛煉情況;2020 年考察調研陜西西康市平利縣老縣鎮中學等,都提到了學生要注意鍛煉身體、強健體魄。習近平總書記一系列的重要講話和殷殷關切,促成《意見》的出臺,這為新時代體教融合提供了政策支撐,縱覽我國體教融合的發展歷程及現階段的現實需要。具體來說,就是讓體育回歸教育。體育部門需要借助教育系統擁有體育后備人才資源這一優勢,要調集優勢資源服務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打造高質量、高技能學校體育教學、訓練、競賽的完整體系,服務于體育教師隊伍培養、體育場館資源建設,真正實現體教融合。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體育工作,關注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在不同的場合多次發表了“創新競技體育人才培養、選拔、激勵保障機制和國家體制”“從娃娃抓起,扎扎實實提高競技體育水平”“少年強、青年強則中國強”等,關心關愛體育事業發展和青少年體質健康的系列講話精神,出臺了體育強國戰略和《意見》等系統性的國家戰略和政策。尤其是《意見》的出臺,為競技體育后備人才的培養提供了新的路徑,體教融合本身也是教育體制改革的一項創新舉措,清除了許多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體制機制的障礙,明確了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與學校體育全面發展、青少年體質健康全面增強的關系,正視青少年體育后備人才培養多元格局的現實,理順多元主體各要素間的整合發展,實現協同共治目標,達到時間、空間、途徑和效益四大維度協調統一,已成為新時代解決青少年體育后備人才培養的關鍵之所在。
競技體育作為新時代體育工作的核心內容,承擔著推動體育事業全面發展的重任,競技體育后備人才的發展又是競技體育發展的核心,在不斷改革和發展中前行是現階段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的關鍵環節。在這一過程中,新舊體系的碰撞,新生事物的探索,固有利益集團的阻礙,不可避免產生許多矛盾和問題,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1)培養主體目標不完全一致。體育部門、教育部門、學校培養的目標不完全一致,體育部門培養優秀運動員的初衷沒有改變,但現實是優秀運動員特別是品學兼優的運動員不愿意到體校就學。(2)競技體育項目發展不平衡。飽受歡迎的“三大球”在世界上的排名較為落后,田徑等基礎項目、三大球及冬季項目發展水平較低,隨著體育事業改革逐步深入,由協會主導的去行政化的政事分開、管辦分離的發展模式正在探索,主體培養責任不清的現象,在不同項目之間表現也不同,導致現在各項目、地域等發展不平衡問題突出。(3)資源調配不合理?,F階段,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的技術和場館資源主要在體育部門,人才主要在教育部門,存在權、責、利的矛盾沖突,培養體系融合不夠,且體育資源里也存在訓練水平較低、科學運用技術手段不足等問題。
雖然《意見》已經出臺,但現實中還存在許多融合的難點,主要表現為:一是國家體制機制改革后,基層體育部門存在同文化旅游或教育部門合并的情況,作為職能部門的一部分,體育的自我定位還不明確,甚至部分地區有邊緣化的趨勢,沒有探索出一條符合地域特點,特色鮮明的發展路徑;二是體育部門存在“用老方法走新路子”的情況,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面臨著發展項目和發展形勢不同的情況,在新時代的培養體系中,因運動員的選材、訓練、成才等因素的影響,體育部門還未找到體教融合的切入點;三是競技體育后備人才的培養是一個系統的工程,如果體育、教育、社會不能職權合一,利益沖突不能有效整合,培養體系就會出現發展不暢,甚至倒退的危險。
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體系面臨與新時代社會發展大環境不相適應的現象,主要體現為以下幾點。(1)與當前的社會潮流不相適應。現階段,社會主流觀點是家長對體校缺乏信任,體校畢業的中專生和技校畢業的學生相比,如果不能升入大學,面臨著就業的壓力。(2)自2008年北京奧運會后,國家和相關部委出臺了一系列有關青少年體育發展的政策文件,各省市也針對國家政策制定了相關指導意見,但很多地區在政策執行方面明顯滯后,具體表現為缺乏具體的落地政策,不符合時代發展要求,存在如激勵機制、競賽獎勵機制、保障機制、參賽辦法等部分政策走歪,經驗主義、思想不靈活等現實問題。(3)體教融合路徑不暢通,就運動員選材和輸送而言,教育擁有競技體育后備人才選材和輸送的基礎,但由于溝通不利、選材方式老舊、對運動員缺乏吸引力、對學校教師缺少利益共同點等因素,導致運動員選材困難重重,質量不佳,缺少一體化培養、利益共享的體制機制。
隨著《意見》的出臺,體教融合逐漸走向深入,但與之匹配的制度體系已經逐漸失去作用。從賽事制度而言,教育部門有學校聯賽體系,體育部門有錦標賽及全國、省市區運動會競賽體系,社會有各類的其他賽事。教育部門的賽事標準側重于教育的評價標準,如教育的側重點在于學校,體育的側重點在于年齡段,兩類比賽的出發點也不同,教育在于為學校爭光,體育在于培養體育后備人才,二者的賽事往往各辦各的,賽事的重復和對運動員學業的耽擱,往往導致矛盾叢生。從獎勵制度而言,現階段的獎勵體系都是很多年前的老辦法,不能滿足現階段的需求。從教育獎勵角度來看,只有參加教育主管部門組織的比賽獲得的獎勵,才能作為教師評選職稱的依據,而教育的培養目標和體育培養目標有很大區別;體育主管部門組織的比賽主要重視金牌,獎勵的主體主要為教練,學校教師并不能獲得實際上的利益,導致教師群體缺乏積極性。
推動教體融合的方法就是在國家體制機制改革的過程中,在國家、省、市各級教體部門還不能完成合并的情況下,嘗試首先將基層體育部門與基層教育部門合并為教育和體育局(教育和體育處)等基層教體部門,或者將體育部門的競技體育功能合并入教育部門之中,所有的矛盾轉變為內部矛盾,體育回歸教育并發揮育人功能,將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和競賽水平的提高作為基層政府的一項重要改革事項來抓,組織領導、考核獎勵、資源共享都成為教體基本的發展路徑,最大限度地統籌國家、省、市教育部門和體育部門的各項目標措施,找到學校培養、體校提高、共同參賽、協同并舉的發展模式,逐步暢通青少年運動員從小學、初中到高中的升學渠道,形成目標統一、資源共享、優勢互補、責任到位的教體發展新格局?,F階段,許多縣級政府已完成教育部門和體育部門的行政體制改革,教育和體育成為一個部門,有效地推動了教育和體育的一體化發展,對于體教融合背景下競技體育后備人才的培養,發揮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在新時代體教融合背景下,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既是重大理論問題,又是重要的現實問題,還是重點操作難題,需要教育部門、體育部門、社會組織、家長形成共識,轉變思想,營造適合青少年體育發展的優良環境。(1)轉變體育部門“金牌第一”的思想。要充分調動教育領域的優質資源,就要轉變體育在教育心目中的固化思維,轉變運動員“只要運動成績,不要文化成績”的誤區,要抓好運動員的人格塑造、文化學習和訓練,要將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作為解決學生教育方式單一、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的有效法寶,改變教育對體育的固化思維。(2)轉變教育部門“體育是邊緣學科”的教育理念。充分認識體育在塑造人格、職業發展方面的重要作用,發揮體育的育人功能,將競技體育貫穿于學校體育和課外拓展的各個方面,讓學生在體育活動、體育訓練中獲得技能、培養自信、塑造人格,逐步為競技體育后備人才的培養,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3)轉變家長“練體育都是差生”的異化思想。在體育和教育逐漸轉變教學方式的過程中,體育正在發生越來越顯著的變化。優秀的運動員往往德智體全面發展,頭腦聰明的運動員才能成為優秀運動員,在尊重教育規律和體育規律的情況下,教育和體育相輔相成,科學的體育訓練和競賽有利于運動員的成績提升和品德塑造。
要促使學校體育的發展目標迅速與體教融合的目標迅速趨于一致,共同促進青少年的全面發展。(1)要將學校體育的體育課、業余訓練、課外活動統籌發展,主動探索將優秀教練員、社會體育資源與教育資源整合,形成聯合成立競技體育后備人才運動隊的模式,讓運動員在不耽擱學習的情況下,提升訓練競賽水平。(2)體育要將獎勵辦法和目標任務向學校目標任務上靠攏,獲得學校的全力支持,幫助學校發揮體育育人功能。體育教練員在教授體育技能的同時,要幫助學校、班主任提升學生的品格塑造和學習能力,長期的訓練、比賽磨合,教練和運動員形成了更加緊密的聯系,也能更好地形成“教學是基礎,競賽是關鍵,育人是根本”的發展格局。(3)各地教體部門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意見》的出臺為體教融合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各地區要因地制宜地制定切實可行的政策。特別是涉及體育特長生升學政策等多方利益的問題,一定要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循序漸進地進行調節,確保各項政策目標到位、具有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