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凱
(河南財經政法大學,河南鄭州 450000)
目前關于影響農業經濟增長的研究多集中于科技創新、城鎮化率以及勞動力升級和政府政策等方面的因素,國內外學者從多個維度深入研究了農業經濟增長的因素與農產品質量認證的相關性,很少有學者研究綠色食品質量認證對農業經濟增長的影響,尤其是用數據進行回歸分析,以探明其內在聯系的研究并不多見。因此,本文利用中國省級層面的面板數據研究綠色產品質量認證對農業經濟增長的影響。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的經濟也從高速發展轉向高質量發展。中國作為農業大國,農業在我國所有行業中依然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加快農業經濟的發展是實現我國長期發展的重要一環。而在現今追求高質量發展時期,綠色食品質量認證對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實現質量興農戰略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1]。綠色產品質量認證能夠促進農業經濟增長的原因為以下兩方面。①農業生產的最終目標是滿足市場上消費者對農產品的需求。當下,人們對有機、綠色產品越來越重視,更多消費者追求健康、無添加的農產品,此時通過綠色產品質量認證的農產品能迎合廣大消費者的需求。②綠色產品質量認證對生產者的生產技術以及其高效的生產管理制度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標準和要求,從而提升了農產品的品質。本文對該問題的研究有助于推動農業發展突破瓶頸,推動我國農業經濟高質量發展。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食品的需求不再像往常一樣達到溫飽即可;現如今人們更加追求綠色健康的食品,注重食品的質量安全。因此,這就需要生產者在生產加工過程中提升農產品的品質,綠色食品質量認證可以滿足當今消費者的需求[2]。因此,綠色食品質量認證便可以促進農業經濟的 增長。
考慮到數據的可獲得性,本文選取中國30個省份2011—2019年的面板數據來研究綠色食品質量認證對農業經濟增長的影響機制。本文的數據主要來源于中國綠色食品統計年鑒、中國農村統計年鑒等。
被解釋變量:農業經濟增長水平(agdp),根據學術界對三大產業的劃分,本文借鑒現有文獻的做法,利用農林牧漁業的總產值來測算農業經濟增長水平[3]。
核心解釋變量:綠色食品質量數量(green),我國的綠色食品質量認證是根據有關部門制定的規則來進行認證的,具備權威性。本文選取各省份當年通過認證的綠色食品的產品數量來測算農產品質量認證。
控制變量:考慮到影響農業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本文選取農業人力資本(labor)、機械化程度(mech)、施肥量(fert)作為控制變量。其中,機械化程度用各地區農業機械總動力來衡量;人力資本用各地區鄉村人口來測算;用各地區消耗的化肥總量來測度施肥量。
由表1可知,綠色產品質量認證的平均值為5.242,最小值為0.693,最大值為7.358,表明綠色產品質量認證的地區差異較大。農業經濟增長的平均值為7.177,最小值為4.652,最大值為8.540。總體來看,所選的各項指標差異較大可以進行回歸研究。此外,結合表2中的解釋變量的相關性分析,每個解釋變量的方差膨脹因子(Variance Inflation Factor,VIF)都小于10,可以得出變量之間不存在嚴重的多重共線性。綜上所述,本文所選擇的數據用于回歸分析是可行的。

表1 主要變量的描述性統計

表2 解釋變量的方差膨脹因子
為充分利用面板數據的特性,本文選擇使用面板固定效應來研究綠色食品質量認證對農業經濟增長的影響。對所有的變量取對數以減小異方差對模型估計的影響。基于此,本文構建模型如下:

式中:i表示城市(i=1,2…),t表示時間。ln(agdpit)是農業經濟增長水平,ln(greenit)是綠色產品質量認證指標;ln(mechit)表示機械化程度ln(laborit)表示表示人力資本;ln(fertit)代表施肥量。個體固定效應用αi表示,時間固定效應用μi表示,δit為隨機擾動項。
固定效應模型估計結果如表3所示,Hausman檢驗的P值為0,可以認為拒絕原假設,因此選擇了固定效應模型進行回歸分析。在逐項模型的回歸結果中綠色食品質量認證對農業經濟增長的回歸系數均為正且顯著,這說明綠色食品質量認證能夠顯著促進農業經濟增長。隨著控制變量的增加,綠色食品質量認證對農業經濟增長的回歸系數均為正,固定效應模型中回歸系數為0.027,且在5%的顯著性水平上顯著,再次表明綠色食品質量認證能夠直接促進農業經濟的增長。

表3 固定效應模型估計結果
控制變量方面,在固定效應模型中顯示,地區的農業機械化程度能夠顯著促進當地的農業經濟增長。當機械化程度越高,農業生產的效率也越高[4],與之對應農業經濟的增長也越快。人力資本的回歸系數為正,且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顯著。這說明農業勞動從業者越多,反而會阻礙農業經濟的增長。其原因可能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進步,更多的農業生產方式被機械所替代,之前很多需要大量手工的是生產過程現如今只要需要部分人員操作機器就能很快完成,此時雇傭太多的農業從業者反而會增加成本,從而抑制農業經濟的增長。回歸結果還顯示施肥量對當地農業經濟增長的回歸系數為-0.20,但不顯著。分析其原因可能是肥料確實能夠提高農產品的產量,但在當下消費者追求綠色健康農產品的時代,對農產品施加過多的化肥會使農產品難以通過綠色產品質量認證,從而減少其銷量,最終影響當地的農業經濟增長水平[5]。
《國家質量興農戰略規劃(2018—2022年)》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就要全面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走質量興農之路。本文基于2011—2019年中國各省份的多項指標,運用面板固定效應模型著重研究了綠色食品質量認證對農業經濟增長的影響機制。研究表明,綠色食品質量認證數量能夠顯著促進各地區的農業經濟增長,并且在控制變量方面,機械化程度對當地的農業經濟增長也有積極影響。基于此,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1)大力發展科技創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我國應該加大對技術創新的投入,將科技創新的成果向農業方面轉化。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不僅可以減少更多的人力成本,提升農業生產的效率和農產品的品質,而且隨著農業機械化的普及,會使農業生產者形成規模經濟,這會進一步推進我國農業的高質量發展。
(2)各地政府要加強當地的農產品品牌培養,打造當地的特色產業。政府要為農產品生產者提供足夠的平臺,推動地區間甚至全國的農業聯合發展,消滅行業壁壘,大力推進優質的農產品在全國范圍內流動。相關部門還要完善綠色產品質量認證的相關規定,保證經過認證的產品質量,提升消費者的信任度。同時,還要擴大綠色產品質量認證的范圍,讓更多的農產品參與進來,從而實現我國農業經濟的持續增長。
(3)政府還要出臺相關的政策來明確農業發展戰略的指導方向。要引導各地區的農業生產者科學耕種,在化肥、農藥等的使用方面把握好用量。隨著農業耕種普遍實現機械化的同時,還要兼顧農業從業人員的規模。政府在制定政策時要統籌兼顧,通過深入加強交流合作來實現我國農業經濟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