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竹薇,陳星慧,何軍晶,李紅仙,馬麗莎
(昆明市婦幼保健院健康管理中心,云南 昆明 650031)
盆腔器官脫垂是因妊娠、年齡等原因導致的盆底支持薄弱,進而盆腔臟器移位,連鎖引發其他器官位置及功能異常的一類疾病[1]。其中子宮脫垂、陰道前后壁脫垂較為多見。子宮脫垂在發展中國家女性的平均發病率為 19.7%,在中國,隨著年齡增長,60 歲以上盆腔器官脫垂發病率近25%[2-4]。目前盆腔器官脫垂分期(POP-Q 分期法)Ⅱ期及以下子宮脫垂女性以康復治療為主,多為盆底生物反饋電刺激、行為治療,結合針灸推拿等[5]。生物反饋電刺激僅能改善盆底肌肉的健康狀態,對盆底筋膜、韌帶的作用有限,婦科射頻治療作為一項較新的技術,正好可以彌補傳統治療方式的不足。本研究進行婦科射頻聯合盆底生物反饋電刺激與傳統方式治療子宮脫垂的療效進行比較,詣找尋更優化的治療方案,現報道如下。
選 取2021 年1 月1 日 至2021 年12 月31 日就診于昆明市婦幼保健院健康管理中心符合相關要求患者150 名。隨機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75 人,由于樣本脫落最終收集符合相關患者140 名,對照組68 人,觀察組72 人。年齡21~57 歲,平均(34.55±7.70)歲;產次0~3 次,平均(1.39±0.61)次;陰道分娩0~3 次,平均(1.14±0.81)次;剖宮產0~2 次,平均(0.27±0.55)次;末次妊娠時間0.12~30 a,平均6.20±8.94 a。
納入標準:(1)符合盆腔器官脫垂分期(POPQ 分期)診斷為Ⅰ、Ⅱ期者[3];(2)在近1 a 內未對本病接受系統治療者;(3)精神、認知正常,能配合完成觀察者。排除標準:(1)子宮脫垂Ⅲ期及以上者;(2)身體不健康,有其他疾病史不能完成婦科射頻治療者;(3)不能積極配合完成觀察,病例脫落者。
對照組:予盆底生物反饋電刺激(型號:麥瀾德MLD B4)治療。方案選擇神經肌肉電刺激、肌電觸發電刺激、生物反饋訓練。根據每次治療的情況適當進行調整,隔天治療1 次,每次30 min,10 次為1 個療程,連續治療2 個療程,月經期停止治療。2 個療程結束后立即進行評估。
觀察組:予盆底生物反饋電刺激+婦科射頻治療。在對照組基礎上,前2 周均進行盆底生物反饋電刺激,后續治療中間隔加用婦科射頻治療儀(武漢半邊天BBT-RF-C280)進行治療。射頻全過程50~60 min,7 d 1 次,5 次為一個療程,連續治療一療程,月經前后3 d 及月經期停止治療。婦科射頻一個療程聯合盆底生物反饋電刺激治療兩個療程結束后立即進行評估。
1.3.1 療效評價根據患者的治療情況將治療效果分為治愈、好轉、無效3 個級別,其中治愈是指患者的子宮脫垂癥狀消失,體征指標恢復正常;好轉是指患者的子宮脫垂癥狀減輕,體征指標明顯改善;無效是指患者的子宮脫垂癥狀無變化甚至更加嚴重,臨床體征無任何改善。
1.3.2 POP-Q 評分取膀胱截石位,Valsalva 動作下觀察Aa、Ba、Ap、Bp、C、D 點,TVL 長度。治療前后都進行POP-Q 評分,且手檢均位為同一醫生。采用POP-Q 評分進行子宮脫垂分期,共分為5 期,0 期為正常,C 點距離在-TVL-(TVL-2);Ⅰ期為脫垂最遠端圍產過處女膜緣,且距離大于1 cm;Ⅱ期為脫垂最遠端超過處女膜緣距離小于1 cm;Ⅲ期為脫垂最遠端超過處女膜緣,距離大于1 cm,但小于TVL-2;Ⅳ期為完全脫出,且最遠端距離大于TVL-2 cm[3]。
1.3.3 盆底肌功能評估通過生物反饋電刺激評估儀(型號:MLD B4)進行盆底肌肉功能評估,記錄肌電圖,測量治療前后盆底肌慢肌階段平均值和耐力測試階段平均值。
2 組年齡、產次、陰道分娩次數、剖宮產分娩次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2 組基本情況比較()Tab.1 Basic information comparis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表1 2 組基本情況比較()Tab.1 Basic information comparis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進行2 組療效,觀察組治愈率為69.4%,對照組治愈率44.1%,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 0.05),見表2。根據POP-Q 評分,觀察組治療后陰道前壁Aa 點恢復程度優于對照組(P< 0.05),觀察組治療后陰道后壁Ap 點恢復程度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3。以C 點為參照點,觀察組治療后子宮脫垂程度平均值顯著高于對照組(P< 0.05),見表4。
表3 2 組陰道前后壁情況比較[(),cm]Tab.3 Comparison of the anterior and posterior vaginal wall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cm]

表3 2 組陰道前后壁情況比較[(),cm]Tab.3 Comparison of the anterior and posterior vaginal wall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cm]
與治療前比較,*P < 0.05。
表4 2 組治療前后子宮脫垂情況比較[(),cm]Tab.4 Comparison of uterine prolaps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in two groups [(),cm]

表4 2 組治療前后子宮脫垂情況比較[(),cm]Tab.4 Comparison of uterine prolaps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in two groups [(),cm]
與對照組比較,*P < 0.05。
觀察組治療后慢肌階段平均值高于對照組(P< 0.05),說明Ⅱ類肌纖維收縮程度改善情況優于對照組,見表5。
表5 2 組治療前后慢肌階段平均值情況對比較()Tab.5 Comparison of the mean value of the slow muscle stag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表5 2 組治療前后慢肌階段平均值情況對比較()Tab.5 Comparison of the mean value of the slow muscle stag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觀察組治療后耐力測試階段平均值高于對照組(P< 0.05),說明肌肉耐力改善程度優于對照組,見表6,見圖1,表7。

圖1 盆底肌電評估圖Fig.1 Glazer evaluation chart
表6 2 組治療前后耐力測試階段平均值情況比較()Tab.6 Comparison of the mean value of endurance test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in two groups()

表6 2 組治療前后耐力測試階段平均值情況比較()Tab.6 Comparison of the mean value of endurance test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in two groups()

表7 盆底肌電評估Tab.7 Glazer evaluation chart
本研究中,子宮脫垂患者Glazer 評估大部分有異常,主要表現為慢肌數值、耐力測試降低,常伴有陰道前后壁的膨出。聯合治療組對于陰道前后壁膨出程度、子宮脫垂程度、肌力改善程度優于傳統生物反饋電刺激組。子宮脫垂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支持結構疏松薄弱、筋膜韌帶等結締組織松弛[6]。依據“干船塢”理論得知,子宮脫垂不僅需解決肌肉松弛問題,還需改善盆底筋膜、韌帶。筋膜、韌帶是一種纖維肌性組織,由平滑肌、膠原蛋白、彈性蛋白等組成,支撐盆腔器官的穩定性和可塑性。膠原蛋白、彈性蛋白的丟失、成纖維細胞彈性或膠原蛋白代謝紊亂被認為是子宮脫垂發病重要病因[7-10]。生物反饋電刺激主要針對盆底的慢肌訓練,進而對肌肉耐力有一定的療效。但是電流刺激強度在人體組織中存在衰減,治療深度有限,對于伴隨深層肌肉松弛的子宮脫垂患者療效欠佳[11-12]。
射頻技術最早用于皮膚領域,是目前非侵入方式治療皮膚松弛的首選方式[13],改良后的射頻治療儀器也被用于外陰和陰道治療[14]。射頻治療能使現有膠原立即收縮,并隨后激活成纖維細胞,使新生膠原生成,提升盆底受損的筋膜、韌帶等結締組織的彈性、強度,此外,局部溫度升高,使血管擴張、毛細血管開放、氧氣增加和引流得到改善,可這種現象可以改善靜脈叢的循環,從而改善整個盆腔血液循環[15-18],因此對于盆底結締組織可起到修復作用。在本研究中,前期使用生物反饋電刺激著重進行盆底肌肉鍛煉,增強肌肉穩定性,后期進行婦科射頻治療修復子宮筋膜韌帶等以達到鞏固、延長治療效果的目的。其治療探頭能精細控制能量,最大限度地減少組織損傷和患者不適,結合本研究中無不良反應發生,故射頻治療應用于女性盆底康復是安全、有效的[19]。
綜上所述,正常盆底依賴完整的肌肉、結締組織的相互作用,維持動態平衡,傳統盆底生物反饋電刺激的治療僅針對盆底肌進行鍛煉,療效是有限的,聯合射頻治療之后,對于改善子宮脫垂的癥狀更有優勢。婦科射頻治療的引進使治療方案更優化,增加臨床療效,且無創、安全,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