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美晴 付潔 張靈麗
中國畫是視覺的藝術,音樂是聽覺的藝術,兩者通過各自特有的表達向人們傳達美,從而陶冶人的情操。本活動嘗試將中國畫欣賞和音樂欣賞兩種材料相結合,通過創設藝術環境氛圍,充分調動幼兒的知覺,讓幼兒深度體驗藝術的魅力。中國畫之美和音樂之美結合的活動會碰撞出什么樣的火花?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一、沉浸式感受中國畫與音樂之美,啟發幼兒的肢體語言表達
音樂與繪畫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共通的。當幼兒聽到音樂時,會根據音樂旋律不由自主地舞動身體,當幼兒看到富有藝術氣息的畫面時,他們會產生豐富的聯想,并通過自己的語言或者肢體動作來表達感受。為了讓幼兒更好地感受中國畫與音樂相結合帶來的雙重震撼,教師可以嘗試播放一些律動音樂,并結合簡單的律動游戲,讓幼兒的身心得到放松,然后在音樂氛圍中再欣賞中國畫。
在中國畫欣賞環節,教師展示經典名作引導幼兒欣賞。《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幼兒的創作過程和作品是他們表達自己的認識和情感的重要方式,應支持幼兒富有個性的和創造性的表達,所以教師要多創造條件讓幼兒接觸多種藝術形式的作品。比如展示齊白石的蝦系列作品,引導幼兒結合自己的生活情境,或幫助他們聯想到在水中活蹦亂跳、嬉戲玩耍的小蝦,或引導他們把自己幻想成畫面中的小蝦,擺出不同的動作等。教師還可以為幼兒準備一些材料,比如彩帶、氣球、紙傘等作為道具,豐富幼兒的聯想。
在音樂欣賞和游戲環節,教師先用音樂律動游戲的方式打開幼兒的肢體語言表達。音樂律動游戲可采用非移動性與移動性動作相結合的方法進行。當音樂旋律輕緩時,教師采用非移動性動作法,即教師和幼兒坐著或站著,不產生位移,用身體的某個部位做動作,比如可以坐下雙手拍腿,或站在原地點頭、彎腰、抬腿等。當音樂節奏旋律變化大時,教師可采用移動性動作法,即引導幼兒跟隨音樂的節奏快慢來調整身體動作。
教師通過這兩種方法很好地引導幼兒通過肢體語言表達自己對藝術作品的感受,這種肢體語言也是幼兒表達感情和想象的最為直接和天然的方式之一。
二、巧妙搭配中國畫與音樂作品,提升幼兒的欣賞感知能力
音樂與繪畫能夠視聽相通,音畫互感。比如,俄國作曲家穆索爾斯基的鋼琴組曲《展覽會上的圖畫》取材于他的朋友格爾曼的繪畫,英國作曲家沃爾頓的管弦樂《普茨茅斯的一角》則取材于英國畫家羅蘭遜的一幅風景畫。教師可嘗試將音樂作品與中國畫作品巧妙搭配,讓幼兒提升其對藝術作品的欣賞感知能力。
教師可選擇合適的中國畫作品和音樂作品進行匹配,將中國畫的視覺意境與音樂的聽覺氛圍有機融為一體。比如將靈動活潑的中國畫作品匹配輕快悅耳的音樂作品,將宏偉壯麗的山林之景中國畫作品搭配韻律富有變化的音樂作品,讓幼兒在音樂欣賞的同時感受到中國畫中的“景”。
以中國畫作品《千里江山圖》為例。教師首先帶領幼兒欣賞整幅長卷。整幅作品意境雄渾壯闊,氣勢恢宏。畫中的群山連綿起伏,山的起伏高低就像音樂中的音階,有高有低、有強有弱。教師根據畫面的不同部分,提供音樂作品讓幼兒自主選擇,對畫面進行配樂。幼兒在欣賞中國畫的同時,隨著旋律悠揚的樂聲,瞬間宛如坐上一葉扁舟,暢游在青山綠水之間,并不由得舞動了起來,用肢體語言表達自己對畫面的喜愛之情。幼兒樂此不疲,從而提升了自己對藝術作品的欣賞感知能力。
三、融合中國畫與音樂作品,開展實踐活動
(一)前期準備
教師在活動前為幼兒準備相關素材,把選擇權交給幼兒,請幼兒自主挑選和匹配中國畫作品與音樂作品。
經過討論和投票,最終幼兒選出了四幅他們最感興趣的中國畫,分別是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張大千的《荷花》、齊白石的《蝦趣圖》、吳冠中的《春如線》。根據中國畫作品,幼兒又自主選出了與之匹配的音樂作品與表現材料。
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活動過程中,應充分尊重幼兒的想法,鼓勵幼兒大膽表現自己的情感,并肯定他們獨特的審美感受。
(二)探究實例
活動一?感蝦趣
在欣賞齊白石的畫作《蝦趣圖》時,幼兒先是觀察了畫面中不同形態的蝦,然后用語言描述看到的蝦。接著,教師播放奧爾夫音樂《開始和停止》,這首樂曲曲風輕快,有豐富的節奏變化,富有趣味性。這種音樂上的“節奏感”和中國畫《蝦趣圖》中疏密關系所顯現的“節奏感”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在音樂的伴奏下,孩子們紛紛進入了各自設計的畫面情景中:有的表現“蝦媽媽”帶著一群“蝦寶寶”出門游玩的情景,有的表現很多小蝦在竊竊私語;還有的表現小蝦跳起了舞蹈的情景等。當音樂連續響起時,大家表現得很活躍,而當音樂突然停頓時,大家瞬間靜了下來。在這過程中,孩子們既體驗到《蝦趣圖》中蝦群嬉戲的樂趣,又對這幅畫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與感受。

活動二?描春景
在欣賞吳冠中的作品《春如線》時,教師引導幼兒著重觀察了畫面中優美流暢的線條以及艷麗的色彩。比如看到線條,引導幼兒聯想到波浪、柳條,看到彩色的點,引導幼兒聯想到春天花朵、青草、小鳥、雨點的顏色等。當播放輕音樂《暮春》時,幼兒聽到音樂中的鳥聲、雨點聲,仿佛來到了百花盛開的春天。許多幼兒拿起了絲巾揮舞,表達自己對春的感受。
接下來,教師提供作畫材料,讓幼兒選擇材料進行創作。在音樂營造出的氛圍中,幼兒把聽到的感受化為畫面中的點、線、面——宛轉悠揚的音樂猶如畫面中的線條,靈動清脆的音樂就像點綴春天的彩色的點。最終,幼兒用濃淡相宜的墨色和絢麗的色彩描繪出了他們自己的《春景圖》。這種融合音樂和中國畫的欣賞活動有效激發了幼兒的感受與表達能力,充分調動了幼兒的情緒和情感,并滋養了幼兒對藝術的感知能力與表現能力。
可見,中國畫和音樂這兩種材料的結合充分調動了幼兒的視覺、聽覺和體覺,喚醒了幼兒的通感,為幼兒的自主選擇、自主表達、自主創作提供了支架,讓幼兒多元感受藝術之美。與此同時,將中國畫與音樂深度融合的一系列探究活動,也使幼兒對藝術的欣賞有了新的認識和理解。
參考文獻
[ 1 ]高妍,湛穎,馬欣雨,孟子厚.民樂與國畫交互審美的増效效果研究[J].聲學學報,2020,第45卷(第5期):749-758.
[2]楊有麗.趣味國畫教學方法研究[J].科幻畫報,2020:257.
[ 3 ]趙國強.讓學生在音樂營造的詩境中感受中國畫的意境美[J].藝術與體育教育,2020:198.
[4]劉清爽.音樂律動游戲在幼兒教育中的應用[J].幼兒教育,2021:33-34.
[5]賈茜.論中國畫中的文學性和音樂性[J].書畫世界,2021:29-31.
[ 6 ]湛穎,高妍,謝凌云.國畫與民樂的視聽覺通感實驗研究[J].演藝科技,2019(第5期):1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