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媛媛 唐海霞
中學愛國主義的素材是非常廣泛的,除了開展專題愛國主義教育活動之外,愛國主義在初中的各學科中都有體現。初中地理“認識中國全貌”等內容中蘊含著豐富的愛國主義教育素材?!读x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22年版)》(下稱《新課標》)要求初中地理教學的目標要厚植愛國主義,地理教學不僅要傳授地理知識,也要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下面結合初中地理教學的實踐探索,談談在中學地理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的策略。
(一)愛國主義反映了個人對祖國的依存關系,是人們對自己故土家園、民族和文化的歸屬感、尊嚴感和榮譽感的統一
愛國主義就是要把愛國的情感轉化為愛國的意志,再將個人的情感、意志和行為轉化為維護祖國利益、榮譽與尊嚴的行為。愛國主義價值觀教育是激發中學生愛國主義認知、情感、意志和行為的能動性過程。在初中地理學科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具有非常強的實踐價值和理論價值。愛國主義教育應該認識祖國全貌、了解祖國地域變遷,樹立報國之志,用實際行動踐行中學生的報國之行。
愛國主義是一個相對宏大的課題,對中學生來說有些抽象。結合地理課內容,從具體的身邊小事入手,愛國的基礎是愛家鄉,對學生來說愛家鄉,要了解家鄉區域地理優勢,要用實際行動保護家鄉的環境,學習探索家鄉區域地理資源的方法,開展地理實踐活動,增強建設家鄉的能力,都是愛國主義的體現。
(二)地理學科為愛國主義教育提供了條件
1.地理學科貼近學生的現實生活,《新課標》提出了實踐力的培養,開展家鄉區域地理考察、野外調查等實踐活動,引導學生通過對生活環境的了解,培養學生愛國愛家鄉的情感。
2.地理課程設計了不同地區多樣的自然地理環境、豐富的社會人文知識,課堂上介紹不同區域的自然人文習俗、社會經濟發展異同、區域之間的關系,形成正確的國情觀,培養愛國主義。
3.地理學科有非常強的綜合性,教材內容包含自然的、人文的相關內容,有國情教育、愛護環境教育、維護領土主權的教育等內容,能幫助學生加深對祖國、社會制度的認識。
(一)實踐性原則
地理學科具有非常強的實踐性,中學地理學習要貼近學生的真實生活,開展家鄉區域地理資源考察、野外考察實踐等活動,從了解身邊的地理資源中滲透愛家鄉、愛祖國的教育行為。愛家鄉是愛祖國的重要組成部分,將家鄉地理實踐探索研究作為切入點,在實踐中發現家鄉的資源、家鄉的優勢,能增強愛家鄉、愛祖國教育的效果。
在教授“水資源”的課堂上,組織學生調查境內沂河治理情況,發現淄博市沂源縣治理沂河成效顯著,將嚴重污染的河水變得清澈。沂河被稱為沂蒙人民的“母親河”,沂河的治理成效使得沂源縣變得水美、山美,增強了沂源人的家鄉自豪感。調查后,設計開放性的問題,如你是沂河兩岸的居民、農民、政府監管人員、企業家,你會如何做?讓學生拓展思路,提出更多保護沂河的措施。
(二)滲透性原則
1.要結合區域性地理知識,滲透愛國主義教育。學生身邊的區域有著豐富的地理教育資源和愛國主義教育資源,要根據學區和區域資源現狀開發教學內容,體現出自然地理環境、社會人文習俗,樹立正確的國情觀和愛國意識。例如,人教版七年級下冊學習區域地理,包含了區域自然特征、人文差異,對比中國相對于世界上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優勢與不足,激發民族自豪感和為國獻身的社會責任感。
2.要結合地理學科素養,滲透愛國主義價值觀教育。地理學科是一門綜合性學科,涵蓋全球自然概況和人文環境等內容,將我國放在全世界、全宇宙的視野下,通過定義我國地理環境與世界和宇宙的關系,加強對我國地理優勢和不足的認識,強化地理自信,滲透愛國主義教育。八年級上冊和下冊中介紹祖國的疆域、資源、人口、民族等地理要素,教材配有美麗的自然景觀、物產資源等插圖,幫助學生對我國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形成一個初步直觀的認識,在學習我國的廣闊區域和燦爛文化的同時,滲透愛國主義教育。
地理學科有著不同于其他學科的課程內容,地理課程的性質決定了它是非常優質的愛國主義教育載體,可以圍繞中國意識、人地和諧發展觀念、民族意識、家鄉情懷等地理教材內容,生發適應社會主義新時代主題的愛國主義教育內容。在地理課堂教學中融入愛國主義教育,是培養社會主義合格接班人的有效路徑。
(一)拓展地理課程內容的意義
地理學科是以研究自然環境和人類社會關系為主的綜合性學科,地理學科本身就有蘊含著豐富的愛國主義教育素材,這與其他學科相比,具有非常強的優勢。特別是其他學科很少或者根本沒有涉及我國的地理自然資源的內容。拓展地理學科的人文地理內容,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優質素材。八年級地理課程內容整體呈現了我國全部國土資源、人文地理、社會經濟等總體特征,通過拓展我國農業、工業等主要產業部門的布局情況和發展方向,了解全國鐵路、高鐵、高速公路等交通網等內容,展示了我國從站起來到富起了再到強起來的奮斗歷程,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優秀素材。
初中地理課程中很多內容包含了人文地理的內容,特別是在對祖國的概況描述時,語言非常優美,比如:她位于世界的東部,擁有960萬平方公里的遼闊面積(位列世界第三);她擁有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56個民族共同組成一個多民族和睦相處的大家庭;她整體上形如一只雄雞昂首挺胸,共分為34個行政區,臺灣、香港和澳門都是祖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學習這部分內容時,可以運用圖片、視頻等,給學生營造強烈的視角沖擊;教師再用飽含深情的、富有感染力的語言朗誦出來,不但能加深學生對地理知識的記憶,還能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
(二)提升地理課堂教學內涵
地理課堂不僅是學習地理知識的陣地,在教學中還要緊扣地理教材內容,挖掘其愛國主義教育的價值。在課堂教學中形成“多維滲透、情感生成”的課堂教學模式。
例如學習自然災害的相關內容時,可以通過災害統計數據圖表,呈現我國自然災害發生的次數、損害;同時與其他國家相對比,宣傳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用我國在防災減災方面取得的顯著成果,培植學生愛國主義情感,激發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在學習工業內容時,可以通過對我國現代化高科技產業的發展歷程,突出我國建成的世界最大的、靈敏度最高的,被稱為“中國天眼”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挖掘“中國天眼”的建設過程、建設意義和作用;同時與其他國家的成就相對比,展示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快速發展路程,用我國高速發展的全球領先的工業成就,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通過地理知識的學習,根植了愛國的情感,提升了地理課堂的教學內涵。
(三)激發學生自主探索的動力
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是學習進步的動力。在地理課上,我國的地理資源的優勢會讓學生產生自豪感,激發他們的愛國情懷。同時,要引導學生正視我國地理資源的不足,圍繞這些不足,多提出為什么、怎么辦等問題,讓學生在解決為什么、怎么辦的過程中,激發學生自主探索的積極性,升華愛國主義情懷。
面對我國石油資源相對匱乏的現狀,圍繞為什么石油資源匱乏、怎么解決石油資源匱乏兩個問題,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在學生自主討論的過程中,發現我國石油資源不足的原因,比如地理位置的原因、勘探開發不足的原因。針對這些原因學生自主提出解決方案,比如研制更新的勘探設備,找到更多潛在的石油資源;研制更高效的開發設備,提高石油開發的效率。這些討論,發揮了學生的自主性,能在討論和探索中加深對地理知識的學習,也從愛國的角度提出更多解決方案。
在討論中,學生也會找到解決石油資源匱乏的方法,比如減少對石油能源的依賴,開發新能源,提高新能源的利用率。讓學生進一步了解目前我國新能源開發的現狀、應用前景和未來規劃。圍繞我國新能源的開發、應用技術,增強學生對祖國的熱愛。
總之,中學地理中有豐富的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教師要善于拓展地理教材內容,并遵循地理教學中愛國主義培養的原則和路徑,合理利用地理教材內容,培養學生愛國愛家鄉的價值情感,并樹立建設富強祖國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高效完成地理課程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