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友 胡義
[提 要]判定世紀馬克思主義,必須立足理論主題、實踐成效和結果呈現三個維度,綜合考察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是否正確提出和回答了世紀性問題、是否成功運用于各國實踐、是否真正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根據這三條標準,可以判定馬克思、恩格斯的經典學說是19世紀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及以鄧小平理論為首創成果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20世紀馬克思主義;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正在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必將推動21世紀世界社會主義發展的歷史進程,因而是21世紀馬克思主義,這是準確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歷史方位、理論定位和世界地位的基本前提。
[關鍵詞]世紀馬克思主義;理論判定;歷史確證
[作者簡介]王永友:西南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中心副主任、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文化發展與意識形態建設;胡義:西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
世紀的馬克思主義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重要歷史地位的基本判定,旨在立足馬克思主義在特定世紀內的整體發展,考察經典的、代表性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對堅持、發展和創新馬克思主義的獨特貢獻。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再次作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公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0.的重大理論判斷并寫入《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從歷史邏輯和理論邏輯的統一中明確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歷史方位、理論定位和世界地位。那么,何為世紀馬克思主義?又如何從學理上去判定世紀馬克思主義?從馬克思主義的發展史來看,世紀馬克思主義能否得到并如何進行歷史的確證?這是準確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歷史方位、理論定位和世界地位的基本前提,是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和科學社會主義信心的內在要求。
一 世紀馬克思主義的三重判定
馬克思主義具有鮮明的問題導向、實踐品格和人類情懷,這是馬克思主義與其他一切人類思想成果的根本區別,也是判定世紀馬克思主義的基本依據。“不是任何國家、任何民族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都能夠作為馬克思主義的世紀形態載入人類思想史冊,都能夠冠名‘世紀馬克思主義的稱號。”何毅亭.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21世紀馬克思主義[N].學習時報,2020-06-15(1).能否命名為“世紀馬克思主義”,不僅要看是在哪個世紀產生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而更為關鍵的是要看這一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所回答的理論問題及其實踐與結果,以是否正確提出和回答了世紀性問題、是否成功運用于各國實踐、是否真正推動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作為判斷條件,只有同時滿足這三個條件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才能稱之為“世紀馬克思主義”。
第一重判定:是否正確提出和回答了人類發展的世紀性問題,這是判定世紀馬克思主義的前提。問題永遠是理論形成、發展和創新的起點和動力,關注、研究和解決不同的問題,決定了不同理論成果的本質特征、內容呈現和價值意義。“堅持問題導向是馬克思主義的鮮明特點。”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4.馬克思主義不僅具有鮮明的問題導向,應問題而生、因問題而新,還具有自身獨特的問題域,始終以解決如何實現全人類解放這一重大問題為己任。“馬克思主義博大精深,歸根到底就是一句話,為人類求解放。”習近平.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8.以“世紀”為尺度和單位考察馬克思主義回答的理論問題,既符合研究世界性問題的基本常識,也符合人類解放事業實現的長期性這一普遍共識;既不會因為時間跨度太長而導致問題過于宏大、空泛,也不會因為時間跨度太短而局限于問題內在的細節、局部。所謂世紀性問題是“世紀存在著的問題中的特殊問題,是該時期歷史發展的大問題、決定歷史面貌和發展狀況與發展前景的根本性問題”梁樹發,李德陽.發展21世紀馬克思主義路徑的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7(3):36.,而馬克思主義要關注和解決的世紀性問題則是不同世紀時期內,決定著人類發展方向和前景的根本性問題,
與該歷史時期內探索如何推進實現人類解放的根本任務相一致。以理論問題判定世紀馬克思主義,既要考察其是否正確提出了、提出了什么以及如何提出的世紀性問題,也要考察其對于這一世紀性問題是否作出回答、如何進行回答以及回答得怎么樣。任何國家和民族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能否命名為世紀馬克思主義,不僅要考察其是否始終以實現全人類解放為理想追求,是否以特定世紀人類發展的根本性問題作為研究的理論問題,是否以特定歷史時期本國本民族實現解放和發展的現實需要為問題導向;還要考察其是否在理論上正確回答了人類發展的世紀性問題,是否能夠準確剖析和把握世紀性問題的本質規律、時代境遇和演變趨勢,是否緊扣這一世紀性問題形成科學的理論成果。總之,立足理論問題判定世紀馬克思主義,必須同時關切馬克思主義世紀性問題的整體性、階段性和民族性,必須辯證考察對于馬克思主義世紀性問題研究的過程和結果,必須全面分析所形成的理論成果在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檢驗歷史、解釋現實、預測未來的科學價值。
第二重判定:是否有效推動了無產階級改造世界和謀求自身解放的實踐,這是判定世紀馬克思主義的根本。用實踐來判定世紀馬克思主義,在于馬克思主義的實踐特性和實踐標準的真理屬性。“實踐的觀點、生活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基本觀點,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區別于其他理論的顯著特征。”習近平.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9.馬克思主義離開了實踐的土壤,只會停留于書齋學問、止步于精神玄學,無法真正轉化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物質力量。“馬克思主義者認為,只有人們的社會實踐,才是人們對于外界認識的真理性的標準。”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84.而理論只有科學指導和成功運用于實踐、經受住實踐檢驗,才能真正成為科學的理論成果。在正確分析和回答世紀性問題中形成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必須要接受實踐檢驗、能夠解釋和指導實踐、在實踐運用中實現其價值,突出的實踐特性和實踐價值是其本質表征。作為關于實現全人類解放的思想體系,“馬克思主義不是書齋里的學問,而是為了改變人民歷史命運而創立的,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實踐中形成的,也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實踐中豐富和發展的,為人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強大精神力量。”習近平.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9.以實踐來判定世紀馬克思主義,根本在于考察其是否運用于實踐、如何運用于實踐、運用于實踐的結果怎么樣。任何國家和民族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能否稱為世紀馬克思主義,既要考察其是否與本國本民族無產階級的特殊實際和發展需要相結合,是否為實現本國無產階級的自由和解放指引前進方向和發展道路,是否指導本國無產階級變革資本主義、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取得成功;還要考察其是否為實現全人類解放和共產主義指明階段性目標和任務,是否為世界各國無產階級謀求解放提供精神指引,是否對推動世界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有著重要實踐意義。由此,用實踐活動來判定世紀馬克思主義,必須基于國內與國際、民族與世界的統一考察其實踐成效,必須以實現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和全人類的解放考察其實踐價值。FE4D69C1-CC97-4321-AFE3-7D84CE406347
第三重判定:是否真正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這是判定世紀馬克思主義的關鍵。從結果上考察世紀馬克思主義,主要看這一理論成果對人類社會發展這一根本問題的推進狀況,即推動人類社會發展進步、推進共產主義實現進程的結果。就問題域而言,馬克思主義關注的核心問題域是人類社會,“馬克思主義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類社會、人類思維發展的普遍規律,為人類社會發展進步指明了方向;馬克思主義堅持實現人民解放、維護人民利益的立場,以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和全人類解放為己任,反映了人類對理想社會的美好憧憬;馬克思主義揭示了事物的本質、內在聯系及發展規律,是‘偉大的認識工具,是人們觀察世界、分析問題的有力思想武器;馬克思主義具有鮮明的實踐品格,不僅致力于科學‘解釋世界,而且致力于積極‘改變世界。”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8.認識和把握物質世界、思維世界的發展規律,都是為了更好地分析人類社會從何而來、如何而來、要去往何處以及如何去等根本性問題。就理論內容而言,馬克思主義“最核心的內容是關于社會發展規律和社會主義事業的思想”劉建軍.一篇光輝的馬克思主義綱領性文獻——習近平《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深層解讀[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5):9.,馬克思主義哲學為探究人類社會發展規律指明總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為論證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提供科學依據,最終都落腳于探索如何實現共產主義和人類解放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馬克思主義自誕生以來,就積極關注人類社會的發展現狀、發展規律、發展趨勢等問題,如何建立共產主義社會始終是馬克思主義要解決的根本問題。當前,這一根本問題表現為如何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如何推進資本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轉變、如何推進社會主義社會向共產主義社會過渡。那么,任何國家和民族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能否稱為世紀馬克思主義,核心在于考察其是否真正推動、在何種層面上推動以及如何推動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考察其推動資本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的轉變、促進社會主義社會的建設和發展、推進向共產主義社會過渡的實現進程。對于還處在資本主義社會的國家而言,重在考察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是否促進了資本主義制度的改良,是否促進了資本主義社會生產資料私人所有與生產過程社會化這一固有矛盾的緩和,是否加速了資本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轉變的歷史進程。對于已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的國家而言,重在考察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是否能夠把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與本國本民族發展實際相結合,是否實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鞏固和完善,是否推動了社會主義生產力比資本主義生產力的更快發展,是否推進了社會主義社會向共產主義社會過渡的發展進程。由此,從結果層面判定世紀馬克思主義,必須立足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長河把握其歷史價值,必須堅持以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發展和完善為核心理解其現實意義,必須以實現共產主義為最高目標分析其深遠影響。
二 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經典馬克思主義是19世紀馬克思主義
自1848年《共產黨宣言》正式發表以來,馬克思主義已經跨越了三個世紀的發展,社會主義亦從空想到科學、理論到實踐、一國到多國并正展現出旺盛生機和活力。回顧馬克思主義近200年的曲折發展史可以清晰地看到,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經典馬克思主義學說,不僅正確提出和回答了“人類社會向何處去”的世紀性問題,還通過對19世紀無產階級革命實踐和國際工人運動的指導,影響和推動了整個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加速了資本主義社會的滅亡,進而推動了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歷程。因此,我們可以確證的是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經典馬克思主義學說是世紀馬克思主義,也因其誕生于19世紀,可稱之為“19世紀馬克思主義”。
第一,從理論問題來看,馬克思、恩格斯準確提出和回答了“資本主義向何處、人類社會向何處去”這一世紀性問題,在揭示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基礎上創立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18世紀60年代,英國工業革命拉開了資本主義機器大生產的序幕,資本主義經濟得到巨大發展的同時,也導致了經濟危機的周期性爆發、工人階級的革命運動頻頻發生,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矛盾的激化愈發暴露出資本主義發展的弊端和局限性,人們對人類社會發展前景越發感到迷茫和無助。馬克思、恩格斯在汲取英國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以及英法空想社會主義學說的思想成果和總結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實踐經驗中,立足分析人類社會從何而來、為何而來、如何發展、如何演變等問題,從理論上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為回答“人類社會應該向何處去”的世紀性問題奠定了理論基礎。通過對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關系的唯物主義分析,馬克思和恩格斯創建了唯物史觀學說,認為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是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矛盾和內在動力,進一步明確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創造者和社會發展的主體力量,從而揭示了人類社會從低級向高級發展的基本規律,揭示了人類社會形態基本遵循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的演進歷程。同樣是對“人類社會應該向何處去”的思考成果,空想社會主義學說由于未能建立在對人類社會歷史發展規律的正確剖析上,致使其對未來社會的預想不切實際、不合科學并陷入幻想。基于唯物史觀對“資本主義向何處去”進行深入思考,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了剩余價值理論,準確分析了資本主義生產的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私人占有之間的固有矛盾,揭示了資本主義剝削的實質和丑陋“面紗”,明確了實行公有制和計劃經濟是克服資本主義固有矛盾的根本途徑、無產階級是埋葬和推翻資本主義制度的主力軍以及資本主義社會必然滅亡的命運趨勢。基于對人類社會發展歷史與現實的客觀規律的分析,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了預設人類社會未來發展前景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正確回答了人類社會應該向何處去以及如何去的問題,促使社會主義從空想走向科學。通過對資本主義發展特殊規律的分析,馬克思和恩格斯得出了“兩個必然”和“兩個絕不會”的科學結論,認為“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22.。明確人類社會最終向無階級專政和無政黨國家社會過渡的必然趨勢、最終走向共產主義的必然趨勢,從所有制、分配方式、經濟運行形式以及“兩個階段”過渡論等方面對未來共產主義社會作出了原則性構想,明確了無產階級和無產階級政黨肩負著通過消滅私有制和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實現共產主義的歷史使命,從而為人類指明了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飛躍、實現一切人自由和解放的途徑和道路。FE4D69C1-CC97-4321-AFE3-7D84CE406347
第二,從實踐成效來看,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經典馬克思主義學說指導了19世紀無產階級革命實踐和國際工人運動,進而影響和推動了整個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馬克思、恩格斯的經典學說,對創建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黨——共產主義者同盟、對發展世界上第一個國際工人組織——第一國際、對開展世界上第一次工人階級奪取政權的無產階級革命實踐——巴黎公社等發揮了重要的指導和推動作用。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等經典理論,不僅指導了19世紀無產階級的革命實踐,推動了國際工人運動的聯合和斗爭,還對指引整個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發揮了重要作用,取得了顯著的實踐成效。作為馬克思、恩格斯為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黨——共產主義者同盟起草的綱領,《共產黨宣言》是馬克思主義同國際工人運動第一次結合的理論成果,其中經典的唯物史觀和科學社會主義原理為共產主義者同盟的創立和走向成熟提供了科學指導,推動著無產階級從自在階級向自為階級轉變、無產階級的階級斗爭從經濟斗爭向政治斗爭轉變、國際工人運動從自發向自覺轉變、社會主義運動和工人運動從孤立向合并轉變。同時,馬克思、恩格斯也在1848年歐洲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中檢驗和發展了《共產黨宣言》中的無產階級革命理論,在《1848年至1850年的法蘭西階級斗爭》《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等一系列重要著作中構建和完善了無產階級革命理論體系,促使工人階級作為獨立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為世界無產階級革命運動提供了理論指引。作為第一國際的真正領袖和靈魂,馬克思根據《共產黨宣言》中關于無產階級革命的基本精神,為第一國際起草了《成立宣言》和《臨時章程》,維護了第一國際的無產階級性質并促使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沿著正確道路前進,推動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更好與廣大工人群眾團結戰斗相聯合,從而提升和擴大了第一國際在世界各國工人階級和工人組織中的影響力。在巴黎公社的革命實踐中,馬克思、恩格斯關于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學說對建立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組織——巴黎公社發揮了重要指導作用,并通過《法蘭西內戰》中對巴黎公社革命經驗教訓的總結,使馬克思、恩格斯關于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的學說得到了更多工人組織的認同和接受,推動世界各國廣泛建立了無產階級革命政黨。總之,馬克思和恩格斯在研究和回答“人類社會向何處去”的世紀性問題中所創立的經典馬克思主義學說,不僅形成和發展于19世紀無產階級的革命實踐,指導和引領了19世紀國際工人運動的前進方向和道路,影響和推動了20世紀整個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還必將影響和繼續推動21世紀世界社會主義的發展。
第三,從結果呈現來看,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經典馬克思主義學說通過揭露資本主義剝削的“奧秘”,在加速資本主義滅亡和加緊資本主義改良中實質性地推動了整個人類社會的歷史發展進程。從人類社會發展的總體進程來看,馬克思、恩格斯通過揭露資本主義剝削的丑陋和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固有矛盾,明確了資本主義必然滅亡、共產主義必然勝利的發展趨勢,加速了資本主義滅亡的歷史進程、推進了人類社會向未來共產主義社會前進的步伐。具體來看,馬克思和恩格斯通過揭示資產階級“用公開的、無恥的、直接的、露骨的剝削代替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蓋著的剝削”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03.,準確分析了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內在弊端和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革命斗爭的必然性,明確了加速資本主義社會滅亡的根源;通過科學分析無產階級和無產階級政黨的歷史使命、進行階級斗爭和建立無產階級政權的必要性,并立足分析所有制關系的歷史發展規律,得出“共產黨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論概括為一句話:消滅私有制”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14.這一科學結論,明確了加速資本主義制度瓦解的主力軍和基本途徑;通過分析資本主義被共產主義代替的必然趨勢和共產主義與生俱來的優越性和先進性,明確了加速資本主義滅亡的歷史意義。從資本主義社會發展內部來看,馬克思、恩格斯對資本主義社會固有矛盾的認識和把握,促進資本主義在積極進行社會改良和矛盾緩沖中相對減慢了資本主義滅亡的進程。馬克思、恩格斯“兩個絕不會”的科學結論,明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滅亡必須建立在其全部社會生產力發揮出來之后,這就促使資本主義通過不斷自我調整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以容納更大的生產力,促進資本主義在改良中隱藏自身固有矛盾從而減緩了走向衰亡的歷史進程。時至今日,西方資本主義同樣在形成跨國壟斷與跨國剝削、建立社會福利與保障制度、加大國家的經濟干預和意識形態控制中,企圖通過緩和勞資矛盾以更好適應社會化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不可否認,這種改良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資本主義制度,但這種改良也正是在馬克思、恩格斯經典學說的“指引”下被迫進行的,客觀上推進了整個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歷史歷程,同時,這種改良依然不會改變資產階級剝削無產階級的實質、不會改變資本主義最終走向滅亡的必然趨勢。
三 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等是20世紀馬克思主義
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等,在整個20世紀的不同歷史階段,緊緊圍繞“在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指導下如何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以及如何建設社會主義”這一世紀性問題從不同方面給出了正確答案,并把這些理論成果成功運用于謀求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的實踐,從而推動了社會主義從理論走向實踐、從一國走向多國,在整個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真正實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和發展,推動社會主義建設超越資本主義的速度獲得快速發展、取得輝煌成就,為人類文明進步做出了巨大貢獻。因此,我們可以確證的是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等是世紀馬克思主義,也因其誕生于20世紀,可稱之為“20世紀馬克思主義”。
第一,列寧立足資本主義的新變化和俄國發展的特殊實際,圍繞回答如何在帝國主義夾縫中生存的經濟文化落后國家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并建立社會主義制度、如何在經濟文化落后國家建設社會主義這一世紀性問題,形成了列寧主義這一科學理論成果,并在實踐中領導俄國“十月革命”取得了勝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制度性質的國家,對蘇聯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進行了有益探索。馬克思、恩格斯把共產主義分為“第一階段”和“高級階段”,列寧在《國家與革命》中將“第一階段”稱之為社會主義社會、將“高級階段”稱之為共產主義社會。在《論我國革命》中指出,“世界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不僅絲毫不排斥個別發展階段在發展的形式或順序上表現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為前提的”列寧.列寧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76.,明確在經濟文化落后國家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并建設社會主義符合世界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符合馬克思主義革命辯證法,發展了共產主義兩階段學說、深化了對人類社會發展普遍規律的認識。同時,通過分析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發展的特殊階段和帝國主義經濟政治發展的高度不平衡,列寧提出社會主義革命“一國勝利論”,認為“社會主義不能在所有國家內同時獲得勝利。它將首先在一個或者幾個國家內獲得勝利,而其余的國家在一段時間內將仍然是資產階級的或資產階級以前的國家”列寧.列寧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22.,并明確了無產階級必須通過暴力革命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并建立無產階級政權、必須立足無產階級專政與無產階級民主的辯證統一建立社會主義制度。關于經濟文化落后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列寧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俄國政治經濟發展的實際緊密結合,從戰時共產主義轉向新經濟政策、從社會主義的局部建設轉向整體建設,明確在經濟上必須適應和支持小農經濟、必須依靠商業把社會主義大工業和小農經濟聯系起來、必須運用合作社的形式引導農民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等,在政治體制改革上實行“工人民主制”和選舉制、實現黨和國家政治生活民主化等,在文化上實行文化革命、重視文化教育事業等,這一系列思想成果構成了列寧關于建設社會主義的系統理論,探索出了一條科學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并完善和豐富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從實踐成效來看,立足社會主義革命新理論,列寧領導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取得偉大勝利并把俄國工農大眾從資本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剝削、壓迫中成功解救出來,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各民族平等的社會主義國家,為20世紀世界無產階級和被壓迫民族的解放斗爭提供了精神鼓舞、指明了方向道路。立足社會主義建設新理論,列寧領導實施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為擊退國內外武裝干涉、捍衛和鞏固十月革命勝利成果起到了關鍵性作用,而后領導實施的新經濟政策對于調動廣大工農群眾的生產積極性、促使俄國國民經濟得到恢復并穩步發展有著重要意義,為蘇聯人民取得反擊德國法西斯的衛國戰爭勝利奠定了重要物質基礎和政治基礎,也對20世紀其他經濟文化落后國家在建立無產階級政權后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有著重要啟示意義。從結果呈現來看,列寧領導建立的蘇維埃政權是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打破了資本主義一統天下的局面并彰顯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可行性和科學性,促進社會主義制度在蘇聯得到建立、發展和鞏固,開啟了20世紀資本主義制度與社會主義制度并存、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正式過渡的時代,標志著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從普遍到特殊、社會主義從理論走向實踐,推動社會主義制度從一國到多國進而推動了整個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發展的歷史進程。FE4D69C1-CC97-4321-AFE3-7D84CE406347
第二,毛澤東立足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殊國情,圍繞回答在以小農經濟為主導且遭遇西方列強侵略的中國如何開展社會主義革命、如何建立社會主義制度、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等問題,形成了毛澤東思想這一科學理論成果,并在實踐中領導中國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新中國,實現了從幾千年封建專制制度到社會主義制度的轉變,進一步探索了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關于如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進行反帝反封建斗爭,毛澤東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通過對中國特殊國情和中國革命狀況的科學分析,明確了必須從新民主主義革命走向社會主義革命的總戰略并制定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總路線,開辟了以“工農武裝割據”和“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從統一戰線、武裝斗爭和黨的建設三個方面總結了中國民主革命的“三大法寶”,從新民主主義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三個方面系統回答了中國革命應該向何處去、中國應該向何處去這一重大現實問題。關于如何在經濟文化落后的中國建設社會主義,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和《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等重要理論成果中,強調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實際進行“二次結合”,對走什么樣的社會主義道路以及如何建設社會主義進行了艱辛探索,提出要“以蘇為鑒”并走適合中國情況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明確社會主義社會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堅持“四個現代化”的戰略目標;明確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明確“我們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9冊[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293.;明確“在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條件下,發展工業和發展農業同時并舉”毛澤東.毛澤東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23.“以農業為基礎、以工業為主導”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15冊[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554.的方針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從實踐成效來看,毛澤東關于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科學理論成果,指引中國人民在打敗日本帝國主義和國民黨反動統治中成功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指引中國人民在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中建立起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取得了初步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國民經濟體系和國防體系等社會主義建設成就,為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積累了正反兩個方面的經驗,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實現了中華民族從落后挨打到站起來的偉大飛躍。從結果呈現來看,毛澤東領導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走向社會主義新征程,在世界范圍內建立起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再次為世界無產階級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鼓舞了信心、指明了方向,使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獲得成功實踐并得到了科學驗證,不僅促進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大地得以建立、發展并展現出蓬勃生機,且進一步推動并大大加速了20世紀整個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發展的歷史進程。
第三,鄧小平等中國政治家立足中國改革開放實際,對在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指導下經濟文化落后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這一時代課題進行了接續探索,形成和開創了以鄧小平理論為首創成果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成功開創、捍衛、堅持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充滿活力的體制保證和快速發展的物質條件。立足回答“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根本問題,鄧小平明確了“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這一社會主義的本質,厘定了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制定了到21世紀中葉分“三步走”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發展戰略,形成了關于社會主義的改革開放、市場經濟、現代化發展戰略、民主政治建設、精神文明建設、統一戰線、祖國統一以及黨的建設等重要理論,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初步構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框架,形成了鄧小平理論這一科學理論成果。立足回答“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這一重大時代課題,江澤民明確了中國共產黨必須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通過進一步明確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生產力發展規律、精神動力以及價值歸宿,深化了對中國共產黨執政規律的理論認識,形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立足回答中國社會主義要“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這一重大現實問題,胡錦濤在準確分析當代中國基本國情和階段性特征、進一步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提出了科學發展觀這一重大戰略思想。從實踐成效來看,以鄧小平理論為首創成果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科學理論成果,指導以改革開放為主要特征的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取得了成功,指導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成功探索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和前進方向,確立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和分配制度,開拓了全面改革開放的新局面,推動了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成功開創并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實現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偉大飛躍。從結果呈現來看,面對蘇東劇變和世界社會主義發展的嚴重挫折,以鄧小平理論為首創成果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成功指導和運用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鞏固和完善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拯救、捍衛和振興了世界社會主義,展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科學魅力和強大生機,不僅成功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向21世紀,還為21世紀在世界上真正建成社會主義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準備和物質基礎。
四 結 論
對世紀馬克思主義的判定以及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等的歷史確證,為深刻認識和準確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21世紀馬克思主義這一重大理論判斷提供了理論遵循和實踐驗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緊緊圍繞“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什么樣的長期執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怎樣建設長期執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等重大時代課題”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25-26.,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新時代中國發展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正確提出并科學回答了“21世紀的中國如何真正建成社會主義”這一世紀性問題,且科學指導并正在成功運用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為21世紀中葉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最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指明了前進方向,必將為推進21世紀整個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發展的歷史進程作出重大貢獻。因此,根據世紀馬克思主義的三重判定及其馬克思恩格斯經典學說、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等的歷史確證,結合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一重大理論創新成果的成功實踐和產生的世界影響,以及對整個21世紀世界社會主義運動與人類社會發展的預期,我們可以得出這一科學結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21世紀馬克思主義。FE4D69C1-CC97-4321-AFE3-7D84CE406347
Three Judgments and Historical Confirmation of
Marxism of the Century
WANG Yong-you,HU Yi
Abstract:Judging Marxism of the century must be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theme,the effect of practice and the result.We must comprehensively examine the theoretical achievements of of whether the question of the century has been correctly raised and answered,whether it has been successfully applied in practice of countries,whether it really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human society.According to these three criteria,the classical theory of Marx and Engels can be judged as the Marxism for the 19th Century; the Leninism,MAO Ze-dong Thought,the theories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led by DENG Xiao-ping Theory can be judged as the Marxism for the 20th Century.The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of XI Jin-ping is promoting the great practic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will surely push forward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world socialism development in the 21st century,and therefore can be judged as the Marxism for the 21st Century.This is the basic premise of accurately grasping the historic juncture,theory localization,position in the world of the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of XI Jin-ping.
Key words:Marxism of the century;theoretical judgment;historical confirmation
About the author:Wang Yong-you,vice-director of Center of Marxist Theory and professor of School of Marxism Studies,Southwest University,and specialist in culture development and ideological construction.
HU Yi,PhD candidate of School of Marxism Studies,Southwest University.FE4D69C1-CC97-4321-AFE3-7D84CE406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