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恒兵 劉光育
[提 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運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分析和把握新時代中國所處的歷史方位和歷史走向,破解了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進程中出現的各種理論和實踐難題,深度彰顯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真精神,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引領時代發展的真理性力量,實現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理論在新時代中國的創新和發展。深刻領會內含其中的卓越哲學智慧,有助于我們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哲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理論創新
[作者簡介]許恒兵:國防大學政治學院馬克思主義理論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當代馬克思主義哲學;劉光育:國防大學政治學院馬克思主義理論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
對于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理論的創新發展,很多人將其理解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理論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運用,但如果僅僅局限于此,則很難說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理論的真正創新和發展,在這種“創新觀”的支配下,很容易將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理論固化為裁剪現實的公式,從而抹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生命力和與時俱進的品質。為了真正理解和把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創新發展的要義,首先必須廓清一個前提性問題,即馬克思主義哲學創新的本質到底是什么。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理論歸根到底源自對社會現實中各種深層次現實關系的把握,而由于社會現實在不同的時空中不斷地發生著變化,這就內在地要求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不斷實現自我創新和發展。這種創新絕非止于運用,而是要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引下,深刻理解不斷變動的社會現實,把握其中各種復雜的重大關系,破解其中不斷生成的深層次矛盾,并由此提煉出富有標識性的概念和富有學理性的理論。從這個角度來審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理論的創新和發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正是在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破解當代中國和世界所面臨的重大時代課題、處理復雜關系的過程中,提出了許多新理念、作出了許多新論述,實現了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理論的創新發展。
一 在傳承和弘揚精神內核中深度彰顯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真精神
任何一種特定的哲學形態都有其內在的本真精神,它貫穿于這種哲學形態的基本內容之中,成為這種哲學形態的精神內核,并構成這種特定的哲學形態與其他哲學形態相區別的根本所在。馬克思主義哲學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傳承和變革以往哲學思想的基礎上創立的全新哲學形態,并在創立的過程中基于思維方式、功能使命等方面的全面重塑,生成了自己獨有的精神內核,包括指向改變世界的革命精神、面向現實把握規律的科學精神以及推動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人本精神,這些精神內核貫穿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精神靈魂之所在。推進馬克思主義哲學創新發展,首先就要深刻領會和把握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精神內核,唯有如此,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的創新與發展才能始終保持正確的方向。作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傳承和弘揚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精神內核,深度彰顯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真精神。
(一)深度彰顯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革命精神
馬克思所實現的哲學變革重塑了哲學的功能,使其從原來的僅僅只是“解釋世界”的哲學轉變為首要目的在于“改變世界”的哲學??v觀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演進歷程,無論是他們共同合作創立馬克思主義哲學,還是伴隨社會現實和革命形勢的變化推動馬克思主義哲學創新和發展,他們的根本目的都在于改變世界。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對實踐的唯物主義者即共產主義者來說,全部問題都在于使現存世界革命化,實際地反對并改變現存的事物”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7.。推進馬克思主義哲學創新和發展,必須傳承和弘揚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革命精神。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秉持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革命精神,明確指出:“實現偉大夢想,必須進行偉大斗爭。”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5.從革命斗爭的狹義內涵來看,它意指相互敵對的階級、民族和國家之間的暴力斗爭。從這個角度來看,習近平所強調的“偉大斗爭”無疑拓展了革命斗爭的內涵。習近平指出:“社會是在矛盾運動中前進的,有矛盾就會有斗爭?!?/p>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5.這樣一來,斗爭就不再只是為了解決階級與階級之間的矛盾,而是指向解決阻礙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切重大矛盾和問題。就新時代中國的發展而言,伴隨改革開放進程的日益深入,我們在各個領域都面臨相互交織和勾連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如中華民族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所面臨的風險和挑戰,意識形態領域的沖突和斗爭,黨的執政能力與執政使命之間的矛盾,等等。這些矛盾、沖突、挑戰都制約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宏偉目標的實現。正是基于對解決矛盾、化解風險、迎接挑戰之重要性和艱巨性的深刻體悟,習近平強調必須進行“偉大斗爭”。偉大斗爭精神作為內含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的重要智慧和品質,深度彰顯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革命精神。
(二)深度彰顯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科學精神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立為人類探究歷史奧秘鋪平了道路。它不僅內含著始終要求面向現實探究規律的科學精神,而且為探究歷史規律提供了根本的方法論指引。正是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指引下,馬克思為我們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運行規律。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武器,不斷深化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共產黨執政規律的認識,堅持將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使命以及偉大工程與偉大夢想、偉大斗爭、偉大事業統一起來審視與考量,牢固樹立“治國必先治黨,治黨務必從嚴”的治黨管黨理念,系統推進黨的全面建設,深化了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的認識;牢牢扭住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時代課題,作出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創新,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雙循環”格局,深化了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科學判斷歷史階段和方位,堅持從歷史大勢中把握規律、引領方向,推動建設新型國際關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引領人類進步潮流,深化了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充分彰顯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科學精神。7E7B25AE-5254-4A89-B5E9-4B6797B25C84
(三)深度彰顯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人本精神
考察人類思想史,歷來的思想家總是離開人的社會關系抽象地談論人的本質和關懷問題,而馬克思主義哲學通過將人置于社會關系之中談論人的自由、尊嚴和使命,從而賦予了人本精神以歷史性的內涵。在馬克思看來,“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1.。人的存在的這一特征決定了人的本質實現的根本路徑不在于抽象的人本批判,而在于立足物質生產的發展徹底變革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不斷提升人的生活質量,拓展人的自由發展空間。習近平指出:“中國秉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改善人民生活、增進人民福祉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在人民中尋找發展動力、依靠人民推動發展、使發展造福人民。”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483.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弘揚和傳承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人本精神,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始終“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尊重人民首創精神”,始終將“人民是閱卷人”作為衡量發展成效的評判標準,統籌推進社會全面進步和個人全面發展,在著力推動發展,進一步做大“蛋糕”的同時,不斷變革和理順制約人的發展的各種關系,從而深度彰顯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人本精神。
二 對“實事求是”的新論述實現了馬克思主義唯物論的創新發展
對于馬克思主義唯物論的基本原則,恩格斯曾經將其概括為“如實地觀察事物”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548.,亦即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習近平反復強調實事求是的重要性,領導全黨把實事求是貫穿到治國理政的方方面面,并圍繞實事求是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賦予了其新的內涵。
(一)賦予實事求是以動態的辯證內涵
習近平深刻指出:“堅持實事求是不是一勞永逸的,在一個時間一個地點做到了實事求是,并不等于在另外的時間另外的地點也能做到實事求是,在一個時間一個地點堅持實事求是得出的結論、取得的經驗,并不等于在變化了的另外的時間另外的地點也能夠適用”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26.,這一重要論述賦予實事求是的方法以動態性的辯證內涵。實事求是的目的是探求認識對象的本質和規律,但認識對象絕非永恒不變的存在,而是在人類實踐活動的展開中不斷變化自己的呈現方式和運行規律,這就決定了我們在特定的時空范圍內通過實事求是得出的結論不可能具有普遍適用性,而只能是思維和存在具體的歷史的統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們面對的現實不斷發生變化,這就要求我們必須遵循實事求是的方法,持續展開新的探究,不斷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做到理論和實踐動態的歷史的統一,從而使據以指導實踐的理論始終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活力。
(二)賦予實事求是以鮮明的價值內涵
實事求是方法的功能和作用在于探求客觀事物的內在聯系和運動規律,因而首先具有科學性的內涵,但實事求是還具有價值性的內涵,即只有確立正確的價值觀,才能更好地揭示事物的本質和規律。一方面,實事求是之所以具有價值性內涵,是由哲學社會科學的社會性質決定的。習近平深刻指出:“為什么人的問題是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根本性、原則性問題?!?/p>
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M].人民日報,2016-05-19(2).哲學社會科學中的任何一門具體學科遵循實事求是的方法把握規律、探究真理,都不可避免地要受研究者價值立場的制約。就此而言,“西方馬克思學”的很多代表倡導對馬克思主義經典文本進行所謂“純客觀性”的解讀,不僅從根本上背離了哲學社會科學的社會屬性,而且更是消解了馬克思主義經典文本中內含的鮮明的價值立場;另一方面,只有堅持正確的價值立場,才能勇于實事求是,才能做到實事求是。習近平指出:“堅持實事求是,就要堅持為了人民利益堅持真理、修正錯誤?!?/p>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26.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歷史的發展進程和方向與人民的愿望在根本上是一致的,而歷史發展進程和方向又是在歷史規律的制約下展開的。歷史進程和方向、人民的愿望、歷史規律三者的內在聯系決定了只有確立人民的立場,我們才能揭示出歷史發展的規律。
(三)賦予實事求是以科學的理論創新內涵
習近平指出:“堅持實事求是,就要不斷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26.正如實事求是本身的內涵所表明的,堅持實事求是,就是要在變革現實、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升華認識,把握事物的內在本質和運動規律。堅持實事求是的過程本質上就是理論創新的過程。一方面,我們對事物本質和規律的探究體現為一個能動性的過程,這種能動性體現在,為了切中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我們首先必須掌握科學的理論思維、正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而“馬克思主義揭示了事物的本質、內在聯系及發展規律,是‘偉大的認識工具,是人們觀察世界、分析問題的有力思想武器”
習近平.論黨的宣傳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0:220.。馬克思主義是“有力思想武器”,但絕不是說馬克思主義可以直接提供歷史進程中所涌現出來的各種問題的現成答案,而是說,它為解決這些問題提供了根本的指引。對此,習近平指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是普遍真理,具有永恒的思想價值,但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并沒有窮盡真理,而是不斷為尋求真理和發展真理開辟道路。”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26.運用馬克思主義解決實踐中遇到的新問題的過程,就是理論創新的過程。另一方面,堅持實事求是,推進理論創新,必須建立在實踐的基礎上。馬克思主義認為,正是實踐生成了我們生活于其中的周圍世界,因而我們所要探究的現實就絕不是脫離實踐的與人無關的抽象存在,而就是處在實踐之中的客觀存在。正是在實踐的過程中,人與客觀事物之間發生關系,客觀事物的本質才會展現在人的面前。實踐的發展以及人與客觀事物關系的不斷變化,使得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呈現為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7E7B25AE-5254-4A89-B5E9-4B6797B25C84
三 對重大矛盾問題的深刻闡明實現了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創新發展
馬克思主義辯證法認為,事物發展的過程就是矛盾不斷生成和解決的過程。這決定了我們在認識事物的時候必須遵循辯證的方法,即要把事物的運動過程當作對立面的統一來認識。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反復強調辯證思維的重要性,并對新時代中國發展進程中的重大矛盾問題作出深刻闡釋,實現了對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理論內涵的多維創新和拓展。
(一)深刻闡明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新變化和時代方位變與不變的辯證關系,在戰略判斷層面創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理論內涵
任何一個民族和國家要科學謀劃自己的發展,一個重要前提就是對自己所處的歷史方位進行戰略判斷,以此為制定有效的發展戰略和發展規劃提供堅實的基礎。馬克思主義辯證法認為,復雜的事物系統中的主要矛盾決定著事物的性質和發展方向,規定著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反復強調準確研判和把握我國社會發展所處的歷史方位和階段性特質的重要性,并運用馬克思主義辯證法原理分析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深刻闡明了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與歷史方位變與不變的辯證關系,從而在歷史方位之戰略判斷層面豐富和拓展了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理論內涵。一方面,經過改革開放以來的快速發展,我國生產力水平總體上不斷提升,物資短缺的窘況得到了根本性扭轉,人民的需求層次不斷躍升,與之相應,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也日益凸顯。這些新情況表明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發生了新變化;另一方面,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新變化是在原有主要矛盾基礎上的“升級”,其在本質上仍屬于發展方面的矛盾。其中,“美好生活需要”是“物質文化需要”的升級,“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則體現了我國“富起來”以后在發展方面的新問題、新特點,因而變化了的主要矛盾反映的仍然是“需要”和“發展”之間的矛盾,這就決定了我國的歷史方位變中有不變,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但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二)深刻闡明摸著石頭過河與加強頂層設計之間的辯證關系,在戰略規劃層面豐富和拓展了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理論內涵
回顧百年輝煌歷程,我們黨之所以能夠帶領中國人民取得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成就,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推動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過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科學有效的方法論用以指導實踐。改革開放初期,面對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全新事業,我們黨大力倡導在摸索中前進、在實踐中獲得真知的方法,鄧小平將其明確概括為“摸著石頭過河”。作為一種極富特色、符合實際的改革方法,“摸著石頭過河”充分彰顯了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精神要義,有效地激發了群眾大膽闖、大膽試的創造熱情,在深化規律認識、推動改革發展方面發揮了極大的作用。但是,隨著改革的日益全面和深入,改革涉及的領域、環節相互之間的耦合性、關聯性不斷增強,愈益需要從頂層加以籌劃和設計。正是基于這一實情,習近平明確強調必須加強頂層設計,并對其與“摸著石頭過河”之間的辯證關系作出深刻闡釋,在戰略規劃層面豐富和拓展了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理論內涵。習近平指出:“摸著石頭過河和加強頂層設計是辯證統一的,推進局部的階段性改革開放要在加強頂層設計的前提下進行,加強頂層設計要在推進局部的階段性改革開放的基礎上來謀劃?!?/p>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68.“摸著石頭過河”指向推進局部的階段性改革,但局部的階段性改革突破一旦離開了全局規劃就會迷失方向,并容易造成與其他局部性改革之間的相互掣肘;加強頂層設計旨在展開改革的全局性謀劃,但改革的全局性謀劃離開了局部的階段性改革突破便會流于空洞。
(三)深刻闡明全局謀劃與重點突破之間的辯證關系,在戰略實施層面豐富和拓展了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理論內涵
馬克思主義辯證法認為,重點是全局中的重點,只有首先把握全局,才能確定重點。重點規定全局,只有抓住重點,才能帶動全局。這一對全局和重點的辯證認知,不僅對展開戰略籌劃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而且同時構成推進戰略實施的重要方法論原則。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改革發展進程中暴露出來的重大矛盾和問題,習近平特別強調處理好全局謀劃和重點突破辯證關系的重要性,明確指出要“在解決突出問題中實現戰略突破,在把握戰略全局中推進各項工作”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10.。例如,對于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強調全面發展,又明確突出重點;在推進“四個全面”的過程中,既注重總體謀劃,又注重牽住“牛鼻子”,等等。這些重要的論述貫通著全局和重點的辯證方法,在戰略實施層面豐富和拓展了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理論內涵。
四 對社會現實本質的深刻揭示實現了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的創新發展
恩格斯指出:“(但是)我們的歷史觀首先是進行研究工作的指南,并不是按照黑格爾學派的方式構造體系的杠桿?!?/p>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87.這一精辟論述闡明了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的根本要義,為我們深刻把握不斷變動的社會現實提供了方法論指引。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異常復雜的形勢和艱難繁重的任務,習近平十分重視掌握并運用馬克思主義歷史觀,他強調:“歷史和現實都表明,只有堅持歷史唯物主義,我們才能不斷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的認識提高到新的水平,不斷開辟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發展新境界?!?/p>
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 推動全黨學習和掌握歷史唯物主義 更好認識規律更加能動地推進工作[N].人民日報,2013-12-05(1).秉持優良傳統,順應時代變化,著眼于深化認識推動發展,習近平嫻熟駕馭馬克思主義歷史觀分析和把握不斷變動的社會現實,在充分彰顯其強大生命力的同時,實現了馬克思主義歷史觀在新時代的創新與發展。
(一)完整把握社會基本矛盾運動,創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歷史動力論7E7B25AE-5254-4A89-B5E9-4B6797B25C84
馬克思徹底改變了以往的歷史哲學僅僅局限于在思想或政治領域尋求歷史發展動因的做法,轉而深入到歷史的本質維度即物質生產領域中尋求歷史發展的動力。其中,物質生產內含著兩個維度,即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兩者之間的矛盾運動推動經濟基礎不斷發生變化,而上層建筑領域也隨之發生“或快或慢”的變遷。正如馬克思在《資本論》及其手稿中所深刻揭示的,資本內在具有的增殖本性不斷“迫使”資本家進行技術革新,資本生產力由此實現快速發展,而資本的歷史局限性日益暴露,馬克思由此揭示了資本生產關系歷史性特質及其必然被更高級的生產關系取代的歷史必然性。就此而言,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兩個方面,馬克思關注的重心是生產關系的變革。改革開放初期,面對生產力水平較為落后的現實,我們黨將工作的重心轉移到推動生產力發展上來,而其根本的路徑就是通過改革不斷推動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相適應。著眼于將改革全面引向深入,繼續在新時代用好這個“關鍵一招”,習近平強調:“只有把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同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結合起來觀察,把社會基本矛盾作為一個整體來觀察,才能全面把握整個社會的基本面貌和發展方向?!?/p>
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 推動全黨學習和掌握歷史唯物主義 更好認識規律更加能動地推進工作[N].人民日報,2013-12-05(1).從馬克思主義基本矛盾理論的發展脈絡來看,這一論斷通過建構起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基礎、上層建筑之間的交互關系,實現了對歷史動力理論的系統建構,從而將馬克思主義歷史動力理論從基本矛盾動力理論升級為基于基本矛盾內在構成之交互作用的系統動力理論,為新時代中國全面深化改革、把握改革方向、理順重大關系、確立改革重點等提供了根本的方法論指引。
(二)深刻揭示中國道路的成功秘鑰,創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歷史道路理論
馬克思主義歷史觀認為,各個民族和國家的歷史展開都體現出從低級向高級發展的普遍性,同時又因自身的歷史傳統、風俗習慣、現實基礎等而表現出各自的特殊性。就歷史發展進程中的特殊性而言,馬克思專門對東方社會的歷史道路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在條件具備的前提下可跨越資本主義階段的論斷。雖然在馬克思的時代,社會主義尚未由理想變成現實,這一論斷更多地體現為原則性設想,但卻為東方的民族和國家開辟新的歷史道路提供了重要指引。十月革命的勝利和蘇聯社會主義的建立、中國革命的成功與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都充分彰顯了馬克思主義歷史道路理論的科學性。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開創了一條全新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沿著這條道路,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那么,這條道路何以能夠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習近平堅持馬克思主義歷史道路理論的基本觀點,突出闡明了中國道路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同時又是適合中國國情、植根中國大地、傳承中華文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并從實踐、理論、民族、時代四個維度系統闡明了其鮮明特色。在此基礎上,習近平還從人類普遍史和民族特殊史辯證關系的角度闡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成功的關鍵。習近平明確指出:“世界上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具體發展模式,也沒有一成不變的發展道路。歷史條件的多樣性,決定了各國選擇發展道路的多樣性?!?/p>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29.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廣泛吸收人類文明發展的積極成果,積極回應人類共同面臨的時代課題,但始終不忘保持以自力更生為主,依靠自己的力量推動發展。
(三)提出“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基本方略,創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思想
馬克思基于對人與自然之源始共在關系的揭示,深刻闡明了自然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性作用。更為突出的是,馬克思通過將人與自然的關系置于人與人的社會關系尤其是生產關系中進行歷史性考察,揭露了資本生產關系下人與自然關系必然的畸形發展,并對未來社會主義社會中人與自然關系的合理建構作出了具有原則性高度的設想,其中,這一設想的核心在于,人通過成為自己的社會結合的主人而實現對人與自然關系的合理性調節。馬克思的這一設想告訴我們,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建立合理的人與自然關系,本身就應該是社會主義建設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堅持馬克思主義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基本思想,充分反思人類文明發展的經驗教訓,充分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生態文明智慧,著力破解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產生的生態問題,鮮明地提出了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這一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實現了對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思想的創新與發展。習近平指出:“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美麗中國,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p>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3-24.圍繞如何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習近平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深刻闡明了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地位及其與社會其他各個領域的關系,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融入。提出新發展理念,引領綠色發展,系統規劃生態文明建設路徑,在辯證把握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關系的基礎上,通過全面深化改革推動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等朝著有利于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方向發展,并著力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堅實的制度保障;倡導加強國際合作共同應對環境問題,拓展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內涵,為人類社會邁向生態文明新時代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這些重大理論和實踐創新,大大地拓展了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思想的理論空間。7E7B25AE-5254-4A89-B5E9-4B6797B25C84
(四)明確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理念,創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世界歷史理論
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揭示了資本擴張的歷史進程,在這一進程中,越來越多的民族和國家被商品這一紐帶聯結起來,世界市場由此形成。但在資本主導的世界市場中,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通過廉價的商品以及殖民侵略戰爭大肆掠奪落后國家和地區的資源和財富,因此,資本主導的國際關系和世界市場體系表現出極度的不公平,對抗、沖突構成了資本主導的世界歷史進程的主旋律。但是,冷戰結束以后,國際力量對比持續朝著有利于世界和平與發展的方向發展。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習近平明確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理念,創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世界歷史理論。這一價值理念運用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分析把握當今時代歷史發展新變化,包括經濟全球化日趨深入,各個民族和國家的依存度愈益加強,倡導“每個國家在謀求自身發展的同時,要積極促進其他各國共同發展”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273.,
倡導“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是全人類的共同價值”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522.
從而實現了從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描述世界市場的形成向積極塑造全球化的發展;這一價值理念運用馬克思主義世界歷史理論分析把握當今時代歷史發展新走向,揭示了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是時代發展的潮流,實現了從聯合革命求解放向合作共贏謀大同的發展;這一發展理念運用馬克思主義世界歷史理論分析當今時代歷史發展新路徑,倡導“文明交流、互學互鑒”,實現了從揭露文明霸權向促進文明交流互鑒的發展。
五 結 語
回顧百年奮斗歷程,我們黨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基礎來鍛造科學的理論體系,先后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三次“飛躍”。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的偉大成果,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既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為指引,同時又在破解新時代中國改革發展進程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中實現了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新發展。這種創新發展,不僅體現在其提出了一系列富有標識性的概念和重要論述,而且還在于其中蘊含的深層次邏輯和方法。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要更加透徹地理解和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既要注重加強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的重要論述的學習領會,更要在整體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體系的基礎上,深刻領會內含其中的思維邏輯和方法,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習得內含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的大智慧,并切實將其轉化為我們認識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arxist Philosophy in
China of New Era
XU Heng-bing,LIU Guang-yu
Abstract:XI Jin-pings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utilizes Marxist world outlook and methodology to analyse and understand the historical location and direction of China in the new era.It solves all kinds of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difficulties in the great process of insisting and develop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deeply manifesting essential spirits of Marxism,embodying the power of truth of Marxism that leads the era to develop,realizing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basic Marxist theories in China of new era.Understanding the excellent wisdom in it will help us master XI Jin-pings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Key words:Marxist philosophy;XI Jin-pings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theoretical innovation
About the author:XU Heng-bing,professor of Marxist theory department,politics school,China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National Defence University,specialist in modern Marxist philosophy.
LIU Guang-yu,professor of Marxist theory department,politics school,China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National Defence University,specialist in Marxist ideological theories.7E7B25AE-5254-4A89-B5E9-4B6797B25C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