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中國山水畫中的留白極為常見,精心布置的留白不僅可以讓虛中求實的意境延伸,還能給人以無限想象。造園人將畫中的真情實感融入到園林的景觀布局和設計中,這便是中國園林的“以畫入園,因畫成景”。中國四大名園之中的拙政園是現存規模較大的、精美的古代私家園林代表,留白的手法在其空間布局中得到了充分的應用和體現。
關鍵詞:山水畫;留白;拙政園;空間設計
一、中國山水畫中的留白研究
(一)山水畫留白的理解
山水畫中的五種基本技法分別是勾、皴、擦、染、點,如果說繪畫技法是基本功,那“留白”便是山水畫的最高境界。“白”并不是一種顏色而是一種空的方式,中國畫更注重虛與實的襯托,著墨處為實,留白處為虛,技藝高超的畫家會精心布置留白之處,將虛實有度、白而不空巧妙結合。
近代畫家李可染①曾說過:“空白是為了‘多,為了‘夠,為了滿足,空白才能給人以無盡的感覺,才含蓄,才能使觀察者以想象力去豐富它。”含蓄美是中國美學的一項重要審美原則,是對山水畫留白處更深層的表達,虛實結合、委婉不外露的表現方式更耐人尋味。畫家精心設計的布局讓欣賞者意猶未盡,這種疏密聚散的排列方式不僅是一種視覺盛宴,更賦予畫面一種意境,也為人們提供了想象的余地,使欣賞者的心靈與畫面融為一體,與藝術家在內心深處產生共鳴。
留白是一種空間需要,不能單獨使用,要配合墨色才能體現出兩者之間相輔相成的關系。著墨處和留白處都要精心布局、合理安排,虛實相映的畫面更具生命力,從而使作品的意境更加深遠。
(二)留白在山水畫中的具體體現
一幅畫中如果沒有留白,盡是墨水一片黑暗,會給人壓抑窒息的感覺。而如果在這樣的畫面中隱約透出一點白色,會使整個畫面有富生機的同時,又能起到點綴的作用,不會讓人感到壓抑,像是黑暗中的一點光亮,這就是留白的意義所在。
山水畫背景的留白相對于主體物起到陪襯的作用,背景中的局部留白是隨性的。想突出主體就要遵守主體之外背景留白的繪畫原則,強烈的對比能給人視覺沖擊感,在空白的畫布上直接畫出主體,描繪主體的結構、紋理、體面、質感。完成作品后,空白的背景將畫中的主體物恰到好處地襯托出來,線條也顯得更加靈動。
光影留白是畫家在山水畫中深入刻畫的基礎上,為了更好地呈現出山石樹木的質感、量感、前后空間感而做出的光影變化。畫家善于運用光影留白的手法,可以把自然中的光影變化之美與山水畫相融,使畫面更具有層次。
邊角的留白是一種有趣的留白方式,邊角對于繪畫的人來說并不陌生。為了達到更好的畫面效果,畫家在山水畫的創作中會采用邊角留白的技法,把欣賞者的視線引向畫面中心,能更鮮明地凸顯主體,形成獨特的黑白灰節奏韻律。邊角留白是一種簡潔的布局方式,雖然簡潔卻不空,看似空白卻不是無用的空間,是畫家注入個人情感到畫面中的自我表達,所以邊角留白也是畫面營造境界的又一種方式。
線留白也稱作為飛白②,“飛白”一詞源于中國書法,書法十分講究對線條的運用,表現方式也多種多樣,優秀的畫家將其引用到中國畫的繪畫技法中。為更好地體現山石和樹木的體積、質感、肌理,畫家會靈活地運用線條,畫線時會注意線條的粗細、輕重、曲直等,每一根線條都有存在的意義,是畫家深思熟慮后在畫面中的呈現。例如,在畫樹干時,從上到下線條的用筆力度不同,呈現出來的墨色會有層次變化,線條同樣會有虛實的變化,進而營造出更多細節。反之,若是用筆過實,線條就會顯得很僵硬。
(三)留白在山水畫中的作用
在畫面中適當留白可以起到強化主體的作用,去除背景雜亂的內容才能使主題更加清晰明確,有取有舍地打造強烈視覺沖擊力,也可以起到營造空間的作用。如黎雄才③的《長征第一山》就突出強化了主體,留白處若隱若現的山形和迷蒙縹緲的云霧更加襯托出畫面中高聳入云的山峰,霧氣籠罩在山峰上與前景的雪松形成對比,構成黑與白、虛與實、多與少的布置章法。巍然屹立的山峰好像披上了乳白色的薄紗,山巖也顯得更堅硬,增強了視覺沖擊力。在大塊較重墨法的山峰中,又可以看到蜿蜒盤旋的山路通往山頂,使山峰更加聳立,整個畫面傳達出一種空幻、氣韻生動、雄健渾厚的絕美意境。
山水畫留白是畫家在布局中的一項重要原則,留白可以給人以無限遐想的空間,但若一味追求留白而忽視了畫面的平衡感就陷入了虛無。黑與白之間既對立又統一,完全留白的山水畫是不存在的,沒有對比而孤立存在的事物是缺少美感的。沒有黑,白也就不存在,反之亦然,因此黑與白相互襯托才能構成一幅完整的畫面。
二、畫與園之間的關系
(一)留白思想之同源
山水畫的留白思想與造園虛實結合的手法有異曲同工之處,留白思想之同源離不開深刻的哲學思想和悠久的文化歷史根源。早在秦漢時期,中國古典園林與山水畫之間就形成了相互照應的關系,繪畫中出現了宗教的題材,儒家、道家、佛家思想的相通之處是崇尚自然和生命,中國古典園林的設計也講求人與自然的和諧。
文人墨客寄情于山水之間,自然包羅萬象,古人以山水作為載體抒發內心情感,在這一過程中就形成了儒家的留白思想。山水的“實”與情感的“虛”相互融合轉化,以此抒發情感,在中國古典園林中虛實相生的哲學思想就很好地體現出來。天人合一的和諧之美也是儒家學派的中心思想,儒家對于美學的理解為“滿而不損則溢,盈而不持則傾。凡作樂者,所以節樂。”其中,節制有盈余和山水畫中留白的技法有相通之處,留白思想為中國山水畫與中國古典園林提供了理論指導。
(二)構圖與空間布局的表現
畫家在落筆之前都要對呈現的景色進行思考,想清楚在哪些地方取舍,對山水景象裁剪重新構圖。構圖是對畫面的仔細布置、統籌安排,為打造更好的畫面效果做鋪墊。山水畫的構圖形式多樣化,常見的構圖形式有全景式構圖、邊角一隅構圖、截斷法構圖、近景山水與山花野卉相結合的構圖。園林的空間布局在于對空間的營造和自然的運用,秀美的園林呈現出的景色如同天然造化,這就要求人工景觀和自然風景相互滲透,園林空間布局的特點有小中見大、循序漸進、含蓄的特點。由此可見,中國傳統文化對古典園林的空間布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A2AE084E-FD4E-4E46-A9CA-133BB2C35FBD
(三)表現手法的區別
山水畫的主要表現內容是以山川河流為主體的繪畫,線條以書法線條為主,是表達畫家主觀藝術中被有序組織起來的客觀現象之最佳媒介。畫家通過觀察自然景觀形象后,對感知到的事物進行情感抒發,運用筆墨線條、合理布局、虛實相生、計白當黑等藝術創作手法描繪萬象之美。因此,山水畫的藝術也是視覺上的藝術,是用視覺符號來表達的;園林則是視覺、聽覺、味覺、觸覺等多方面結合在一起對景觀的最終體驗。設計師在設計園林時也格外重視游覽者的沉浸感與存在感,強調人和景觀園林的互動,使人們從中獲得參與感和體驗感,游園體驗是觸景生情的過程,園林設計中視覺美不是唯一,多感官的結合體驗是園林設計的重要表現形式。
三、留白手法在拙政園中的體現
(一)平面圖中的留白
拙政園是中國四大名園之中現存規模較大而精美的古代私家園林代表,也是蘇州私家園林中占地面積最大的園林。由東園、中園、西園三個園構成,從有“歸園田居”之稱的東園進入;中園為全園建筑的精華,園中巧妙運用借景的手法,從園內可以眺望到遠處的北寺塔;西園建于晚清為“補園”。
拙政園的平面布局中運用了留白的設計手法(如圖1),從平面整體布局來看,留白是連接東中西三園之間的“紐帶”,平面圖中更加清晰地看到各區域的留白,形成強烈的虛實對比。以大面積開闊水面為主,形成開敞的園林水空間,水景作為拙政園的基本骨架,在布局結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支撐作用。水景為虛,建筑為實,兩者相結合,形成別具一格的山水景觀,通過有限的實體作為支撐,水體不斷向外延伸。在拙政園平面圖中,中園西部水體呈南北方向的水體為狹長形,給人以無邊無際的感覺,西部園區水系運用倒影樓的布置手法,因此形成了以倒影而聞名的景點。通過豐富建筑和水面的層次感隱藏水邊界,從而設計出豐富的水體,營造出局部濕潤的小氣候,設計者運用留白的藝術手法打造出有韻味的景觀空間。
(二)時空上的留白
畫家在山水畫創作中多用“移步換景”的方法,使畫面效果更加逼真。所謂“移步換景”,是指參觀者隨游覽路線和視角發生變化,不斷展現新畫面的一種動態過程,這一方法在拙政園的設計中也有明顯體現。“移步換景”是動與靜的結合,通過圍合的方式巧用框景、借景、對景、漏景、障景等對園林空間進行布局,運用這種向外延伸視野的技法,使拙政園在較小的空間中營造景觀意境。拙政園中主要觀景點——“月到風來亭”,獨特之處在于梧竹幽居亭的構造,其外形雖然是簡單的方亭,但四面有墻壁,每面白墻上均開月洞門,當觀賞者經過此地時,會發現各圓之間相互交錯,在觀賞的過程中為下一個景觀空間進行鋪墊。造園者巧妙運用框景和借景的手法使建筑空間留白,避免了景觀單調形成別具一格的景觀效果。拙政園空間的復雜多變也受到山水畫的影響,可見中國古典園林中多空間、多視點的特點。造園者對空間進行有秩序的引導,將不同主題的庭院空間逐步展開,形成了中國古典園林以靜觀為主,停留為輔的游覽特色。這種動靜結合的方式,使游覽者在有限的園林空間中感受到無限的可能。
(三)環境相對于建筑的留白
拙政園主要以廳、堂、亭、樓、閣等具有觀賞性的建筑為主,建筑大多圍繞山林池沼建造,疏密程度相對集中。建筑附近都有水景和綠化,可以滿足人們短暫停留觀賞景色的需要,具有觀賞功能和使用功能的特點,作為實景點綴在山水間,也有填補空白、點綴空白的重要作用。例如遠香堂,造型高大、空間寬敞,在廳堂內看景色具有良好的觀景視線,同時還可以滿足園林主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又能作為避風避雨的物質載體。拙政園是以水為主的開敞型空間,設計者在拙政園的中大面積運用靜水面,使天空中的云、自然光影、建筑、樹木等倒映其中,靜水面的設計不僅為環境增添美感,還增加了空間感。這種空白美與建筑的巧妙融合,使景物之間形成相互映襯的關系。建筑為實,水景為虛,隨著光影的不斷變化,再一次形成流動的虛實對比關系,環境相對于建筑恰到好處的留白,能給觀賞者留出無限遐想的空間和視覺上的美感。理論上說,留白即少,元素越少,人的注意力就越集中,這就要求主體物之外背景留白的面積要更大,從而凸顯空間感。
四、結語
留白作為中國山水畫中一直被運用的繪畫技法,造園者將其靈活運用到中國私家園林的建造中,山水畫留白和拙政園空間設計之間有很多相通之處。受中國山水畫的影響,拙政園有著以靜觀為主、動觀為輔的動靜結合的游覽特色,把不同主題的庭院按游覽路線循序漸進地展開。園林設計中又巧妙將框景、借景、對景、漏景、障景等空間留白的技法與景色融合,天空、水景及光影都是園林中的空白美設計元素,在留白的協調下,使景觀中的各要素組合起來,形成獨具一格的審美韻味。
繪畫中的留白傳達出的意境也不知不覺影響著造園者的審美,畫家用畫面留白的方式巧妙調動欣賞者的興趣。欣賞者通過聯想畫面以外的景色使思想得以延伸,拙政園中虛實交錯的空間變化都是留白手法的體現,在有限的景觀空間中帶給游覽者以無限的想象,并賦予其生命的力量,這也是中國山水畫與中國私家園林的精神價值。
注釋:
①李可染:原名李永順,中國近代杰出畫家,齊白石弟子。
②飛白:書法中的一種特殊筆法,筆畫中間夾雜著絲絲點點的白痕,且能給人以飛動的感覺,故稱其為“飛白”。
③黎雄才:當代國畫家、美術教育家,嶺南畫派卓有成就的代表人物。
參考文獻:
[1]周文文.中國山水畫留白的技法分析[D].揚州:揚州大學,2013.
[2]李詩佳.中國山水畫中“留白”技法在園林景觀設計中的應用研究[D].哈爾濱:東北農業大學,2015.
[3]韓夢琪.中國山水畫與蘇州私家園林的交融[D].哈爾濱:東北林業大學,2015.
[4]徐鴻延.中國山水畫筆墨語言的美學意蘊[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05.
作者簡介:趙憶,哈爾濱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環境設計。A2AE084E-FD4E-4E46-A9CA-133BB2C35FB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