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作為設計表達和空間培養的重要工具之一的模型,在環境設計課程教學中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以環境設計專業的模型制作與工藝課程的教學實踐為研究對象,分析總結課程教學的現狀,并對課程的教學過程、課題內容、實踐探索以及教學成果進行思考和探究,旨在幫助學生建立從二維平面圖到三維立體空間的轉譯,探討關于模型制作與工藝課程的教學實踐內容,為高校的模型制作與工藝課程教學提供新的視角和實踐參考。
關鍵詞:建筑模型;環境設計;教學思考;空間建構
在數字化工具不斷增多的今天,實體模型依然在眾多設計工具中占據一席之地,三維的物理模型能讓人更加直觀地感知空間建構形態,合理使用模型可以提高整個設計流程的工作效率。模型對空間比例和尺度的直觀呈現,其生動的即物感及對光線與氛圍的刻畫,是今天的數字技術所難以替代的。
環境設計是一門綜合性極強的藝術設計類學科,模型作為表達設計思維的重要媒介,在高校環境設計專業的教學中不可或缺。模型不僅僅局限于教學成果的展示,更多的是學生理解設計、梳理場地、推敲設計,預判空間效果以及表現展示設計的重要工具。本文通過對目前課程教學現狀的反思與總結,從多個視角去重新審視模型所扮演的角色,挖掘其作為一種工具在設計工作中的潛力,展開對模型制作與工藝教學模式的思考和探索。
一、課程教學背景
(一)課程教學背景
“模型制作與工藝”課程是高校環境設計本科教學中的一門核心專業必修課程,是設計理念和空間構建的重要表現方法,是環境設計專業的重要專門課程。建筑模型介于平面圖紙和真實空間之間,是一種廣泛使用的三維立體設計工具,可以更加直觀,將設計推敲準確化,有助于學生的設計思維從二維視點向三維空間的轉譯,提升真實情緒在空間的感知體驗,在環境設計專業的教學中發揮不容忽視的作用[1]。
“模型制作與工藝”課程把環境設計專業的基礎課和專業課的空間思維進行有效連接,總學時60課時,教學周為4周,課程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空間意識,熟悉比例,及尺度感的把握,提高對設計推敲的分析能力,掌握從二維圖形到三維空間的感知和動手能力。隨著信息時代的快速發展,導致學生對設計的思考和表達過于依賴計算機的虛擬空間技術,虛擬模型的縮放和速度讓真實的空間尺度感消失了,從而在課程中忽視了傳統模型制作與工藝的推敲過程,削弱了學生的空間思維訓練和手工制作的能力。本文在模型制作與工藝課程專業要求的基礎上,結合環境設計專業進行有針對性的課程實踐,加強其專業課程的模式探討。
(二)模型制作與工藝的重要性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欲盡其能,必先得其法。”這揭示了工具的重要性。實體模型在環境設計專業教學中,由于手繪草圖和效果圖對設計的表達局限于單眼取景,用景深的處理方式來表現空間的縱深尺度,即使再完整的圖紙、3D模型和渲染精美的效果圖,也無法達到人在真實空間中的直觀感受和體驗。模型所不可替代的優勢是第三維特征,并不僅僅是從平面幾何變成立體幾何那么簡單,而是空間感知范式的飛躍。無論是思考體量關系還是觀察空間品質,模型的第三維總是立體的、有深度的、整體化的空間感受。模型強調了關系和轉換,在制作模型的過程中所看到和感受的空間內外之間、上下左右之間,物體與物體之間,所關聯的本身和真實世界是一樣的,建筑和空間環境的關系呼之欲出,超越了二維的表現方式,這就是模型的魅力所在。
二、課程現狀與不足
(一)模型教學成果的展示化
藝術類高校的“模型制作與工藝”課程的教學有藝術化的傾向,學生在模型制作過程中,更加重視自我觀念的輸出和藝術表現的強化,過于強調模型的最終呈現效果。環境設計專業學生的思維方式與建筑工科類有所不同,缺乏建筑工科類學生比較系統的對空間的理性解讀和邏輯訓練,模型往往被動呈現為外表精美的展示成果,而不是作為設計過程的工具去輔助設計,虛有其表,過分追求模型外觀的藝術呈現[2]。作為設計手段的工作模型本身就是一個試錯的過程,需要迅速搭建出來,及時反映設計意圖。因此如何通過模型的制作來培養學生的空間概念,對于沒有接受過多建筑設計教育的學生來說,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引導組織空間資源,通過對造型和空間的推敲來解讀對設計對象的認知,幫助學生產生設計構思直接影響最終的結果導向。
(二)設計方案聯系的脫節化
模型是建筑和環境設計的一種表達方式,是設計過程中將空間構思塑造成直觀感知的重要手段,以此確信設計對象的真實比例關系和空間的不同組合形式。圖紙和3D模型僅限于表達兩個維度,實體模型卻可以預見完成的建造效果,用模型來推進設計工作是十分必要的,“模型制作與工藝”課程是環境設計本科基礎課程向專業課程的過渡,起到對空間、設計、構成等各專業課程內容融會貫通的作用,有效銜接了大二后期的室內和景觀專業課程。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模型制作與工藝”課程不單單是一項強調動手能力的訓練,更應該結合對設計方案的思考,由制作到創新,在面對不同設計問題和場地關系時,需要不同大小比例的模型。
“模型制作與工藝”課程的教學并不是只圍繞模型本身展開,而是希望探討學生運用不同的工作方法和設計之間動態的關系。工具之間是平等的,應該讓各種工具出現在正確的位置,幫助學生實現設計意圖。然而建立方法意識的過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通過反復練習,通過模型捕捉到與場地之間的親密關系,再有意識地運用恰當的方法,進行忠實的轉譯。
三、課程教學的實踐與探索
(一)空間思維的建構
建立空間的建構思維,就是在設計過程中運用實體模型進行思考和推敲空間的思維方式。建筑師借助草圖或其他方法確定場地策略后,到方案落地之前還有一段漫長的發展和迭代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二維的圖示或局部的意圖需要轉譯成三維的架構,處理結構性的問題[3]。方案的發展和迭代需要經驗和想象力,這部分工作對于空間的落地同樣是決定性的,模型的重要性體現在這個階段。做模型相當于建立對建筑和空間的理性解讀以及實際感知之間的準確對應關系。
在環境設計本科的教學中致力于培養學生的空間轉譯能力,從被消減為正投影圖的平面圖紙,到腦補成為三維虛擬實體,推敲空間準確的尺度感,足夠合理地覆蓋關系以至建造順序,都可以幫助學生空間思維的訓練。“模型制作與工藝”課程的教學讓學生在制作模型的過程中,通過動手搭建空間實現設計想象,有效地幫助學生完成從視知覺到感知覺物化的空間思維轉化和建構過程,完成三維直觀對空間的感知。
(二)模型制作的過程
模型制作過程所帶來的信息,比最后的結果更重要。我們不能以一個項目建成之后拍成的照片來評價設計師的設計活動。設計不僅僅是一個最后的成果,還包括前面的過程,甚至過程會更加精彩。設計師在建造空間的過程中,可能會把所有的思考過程完整地記錄下來,最后建造不出來也沒關系,重要的是其中所凝結的智慧,還有設計過程中所做出的判斷和選擇。從這個角度來講,最后做出模型的整個思考過程本身也是一件“藝術品”。也許會有一些建筑藝術家,通過建筑的方式去表達藝術。藝術需要人們在其自身的表達中領會意義,更多的是人文和社會方面的,而不是工程建設上的意義。在模型制作過程中,老師可以鼓勵學生把這些過程記錄下來,記錄自己的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辦法,最后通過模型來表達各種智慧和巧思。模型作為目的有其獨特的價值所在,在教學過程中教給學生一些技術和本領,從模型上領悟到不同層面的意義。模型所傳遞的信息是經過設計推敲的結果,可以全程服務于設計,而非僅作為設計的結果。
(三)材質與工藝
模型的材質和工藝本身具備空間二次創作的特點,材質的合理運用和工藝的良好結合是空間“穿著外衣”的生動呈現,具象材料的模型表達可以呈現出一種比較真實的空間氛圍。比如模型中的窗戶玻璃往往是不表達的,在制作時窗戶只做窗框,玻璃不算直接占據視覺的材料,在建筑的邏輯上某些時候甚至是接近“無”的一種狀態,只作為氣候邊界。玻璃在眾多材料中是難以模擬的一種材質,無論是渲染圖還是實體模型都是如此。即使是拍照,往往也會因為光照對比度太大而過度曝光,提醒我們室內外光照強度的巨大差別。從外向玻璃上看的時候,實際的感知中里面是黑的,或者看到的多是反光;從內往外看時,因為外面非常明亮,實際上不太能感知到玻璃的存在,看到的都是室外的景色以及窗框。
在模型制作過程中,學生需要面對和思考一系列問題,不斷嘗試不同的材料,比較不同的顏色和質感,還要不斷做實驗,使用新的材料和制作方法(如圖1)。比如用石膏、細沙、丙烯顏料或者色粉來模擬各種不同材質的面層,用鐵絲棉、木棍甚至收集不同的樹葉,制作不同形態的樹。不同的設計表達需要選擇不同的材質和工藝,單一或者多樣的材料組成了各式各樣的模型,營造出不同氛圍,展現不同設計理念,制作概念模型和微縮模型會有不同的材料使用考慮。在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在制作模型時更為直觀地預判對空間的想象,加深對材料表現空間和整體性的認識,提升設計創造性思維能力。
(四)比例與尺度
不同的設計課題有不同比例的模型制作要求,大尺度的設計課題如城市設計規劃類項目,需要對整體空間梳理把握,街道和交通流線的關系,建筑立面和城市天際線的關系;景觀類的設計課題需要加強學生對地形高差的理解,建筑和景觀的關系,室內和室外自然共生的處理。小尺度的住宅空間項目需要合理的規劃室內功能布局和人流動線,不斷推敲光線和室內的關系(如圖2)。
無論是渲染圖還是模型都需要合適的參照物去提示尺度和比例。渲染圖和模型照片作為二維媒介抽象程度相對較高,在模型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容易忽略圖片實際尺寸去想象空間的體驗,比例把握不準確,尺度意識薄弱。而實體模型則因物體本身是第三維的,縮小尺寸的模型可以驗證設計的準確性,占據并創造空間,便于學生判斷空間比例關系,真切地感受到空間、光線和材料的關系,使其在想象真實尺度的時候有更多的把握。
(五)光線的模擬
光與影是營造空間界面和氛圍的豐富語言,柯布西耶認為“建筑是光線下形狀正確、絕妙、神奇的游戲”,歷代建筑師都在對光不斷進行探索。在設計推敲中,實體模型對光影的模擬起到重要作用,一般情況下模型里面很難模擬真實的室內人工光,而模型對自然光的判斷相對于電腦渲染是有絕對優勢的。室外環境的光環境相對簡單一些,把模型放到室外,按照早晚不同時間做光模擬實驗,可以測試一天的日照條件。室內空間的光模擬應當盡量接近腦海中對空間的設想,然后對著物理模型作不同打燈的嘗試,幫助學生對光線設計做出準確判斷,最后通過調整拍照參數和后期找到構想中的空間狀態。
四、結語
模型作為設計思考推敲和空間形態研究的重要途徑,是二維平面向三維立體的空間轉譯,是創造性的設計語言對空間的解讀和感知。在“模型制作與工藝”的教學過程中,通過制作模型的方式加強學生對空間的整體建構能力,培養學生空間構思的想象力,啟發設計思考,提高造型表現能力。“模型制作與工藝”的教學應當回歸到空間的構造、比例和尺度、材質和工藝以及光影氛圍等要素中,引導學生在模型制作過程中感知場地的空間關系,將設計意識從抽象到邏輯,從感性的藝術到理性的結合,“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以期推動高校環境設計專業核心課程的教學改革。
參考文獻:
[1]黃源.建筑設計與模型制作——用模型推進設計的指導手冊[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
[2]湯子馨.以模型操作輔助空間設計——“空間的使命”教學工坊實踐[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18(2):184-187.
[3]龔蕓.基于問題導向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實踐與思考——以環藝模型設計與制作課程為例[J].裝飾,2019(2):106-109.
作者簡介:王秋莎,碩士,重慶工商大學藝術學院教師。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