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珊

【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新時代勞動教育被賦予了更豐富的內涵。廣州市花都區新華街第九小學圍繞“辦好創生教育,培育創美學子”的辦學目標,立足生活和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確立“勤實踐,樂探究,愛創造”的勞動課程目標,構建了勞動生活化基礎課程、探究課程和創新課程,探索了勞動教育課程的新樣態,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小學;勞動教育;勞動生活化;勞動課程
廣州市花都區新華街第九小學(以下簡稱“九小”)創建于2018年9月,以“辦好創生教育,培育創美學子”為辦學目標,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努力辦一所踐行創生教育的品牌學校,培育懷善愛、強身心、活思維、勤動手的美好生活創造者。學校立足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在夯實國家課程的基礎上,基于校內外勞動教育的平臺與資源,開展勞動教育生活化系列課程,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將“立德樹人, 勞動為先”融入勞動教育的方方面面,開啟學生成長的新旅程。
一、勤動手,自主體驗,讓學生感悟勞動精神
1.生活整理我能行
(1)家庭勞動課程:通過家庭勞動課程培養學生學會自理、自力、自強的能力。我們制定了年級勞動清單,家長做課程的指導者,鼓勵學生常參與、勤鍛煉;組織開展多彩勞動作業項目研討,設計“我是家務小達人”“我是當家小主人”等勞動作業,引導學生完成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掌握必要的勞動技能。
(2)導行課程
①生活整理導行:進行生活整理課程培訓,如書包整理、書桌整理等。通過拍攝視頻分步驟操作,讓學生熟知整理物品的方法,提高自理能力;通過歸類分類的練習,培養做事有始有終的習慣,并養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
②值日課程:學習掌握一些簡單的勞動知識和技能,良好的勞動態度、勞動習慣和為集體為他人服務的思想。
③離校導行課程:每天放學離校之前,通過全班合作、包崗負責,將自己的座位及附近區域打掃干凈,讓學生明白教室是遨游知識的海洋地方,是學禮儀學做人的地方,是我們共同的家,保持教室的干凈整潔是每一個學生的責任和義務。
2.自主管理我嘗試
班級通過服務崗位的確立、認領,如,“圖書管長”“小小花匠”“菜地管家”等,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在班級內有為同學服務的機會,落實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人人有責負,從而在班級中找到屬于自己的價值,逐步培養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提高、自我發展”的能力。
(1)勞動基地樂實踐
學校實踐基地劃分36個區塊,每個區塊是班級的“責任田”,用于種植農作物。班級定期組織學生參加勞動實踐的活動,負責“責任田”的日常種植、管理和養護工作。學生在勞作中了解了蔬菜及其種植的相關知識,體驗種植的過程和樂趣,鍛煉動手能力,培養熱愛勞動、珍惜勞動成果的良好品德。
勤于動手,自主體驗,學生經歷一段豐滿的勞動過程。通過勞動,不僅感悟了勞動精神,還對勞動充滿了敬意,在勞動中學會感恩,感恩廣大的普通勞動者,感恩來之不易的糧食。
二、樂探究,啟智慧心,鍛煉學生的技能
1.社區公益齊參與
學校充分利用各種節日,如冬至、端午、植樹節、勞動節、元旦、重陽節、中秋節等開展實踐活動。如,“我是環保小衛士”“我是小小售貨員”“我為社區添點綠”等活動,在活動過程中提升自我價值感,培養學生奉獻、尊重與合作的精神。
(1)學科融合多元化
我們立足勞動教育和特定學科育人使命的基礎上,從目標滲透、內容滲透、過程滲透三個方面架構多學科滲透式勞動教育的實踐框架。
①語文課程與勞動課程整合。整合習作課程和勞動課程,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自學能力,促進學生對習作產生興趣,有利于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實質性的提高;充分利用24節氣歌中的節氣文化,引導學生認識:古代人們需要根據二十四節氣安排生產勞動,它是古代勞動人民生產生活經驗的實踐總結;開展認識收集種子、讀、寫、繪、觀察農作物生長并繪或寫植物成長記等創新活動。
②數學課程與勞動課程整合。如,在低年段小學數學教育中利用“認識人民幣”“軸對稱圖形”和“七巧板”等知識點滲透勞動教育,培養學生勞動思維能力、勞動思維品質、科學精神、實踐能力、創新意識。
③美術課程與勞動課程的整合。開設創意美術、手工制作、田園美術等方面拓展課程,讓學生感悟勞動美之余,學會在勞動實踐中進行創意表達。
此外,英語課上,教師根據英語課程特點,結合學生實際,在講授完英語對話課之后,將內容進行拓展,動手完成創意作品,強化勞動意識;科學課上跟著教師了解植物的生長特性,種植要點……學科課程有機融入勞動教育內容,放大了勞動教育優勢。
④飲食文化悅生活。結合不同年齡段學生的特點,設計不同的課程:如,餐飲禮儀、二十四節氣里的飲食;了解相關傳統飲食文化、制作相關節日美食、調查家鄉的美食;“舌尖上的廣州”等內容。讓學生理解“一飲一食”的來歷以及與自身的關系,體驗飲食文化帶來的樂趣,形成對生命的尊重、對環境和父母的感恩、對自身健康的責任,敬畏每一個生命的存在。
探究課程,在培養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同時,激勵他們為“創造美好生活”“建設美麗家園”而努力。
三、愛創造,樂創悅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1.生活制作樂創作
當教育回歸到實際的勞動實踐,如,小制作、小發明等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密切相關而又力所能及的實際操作,學生的生長也就與生活緊密地聯系起來,他們的創造力被激活,他們的生命力被喚醒。“動動手,舊物變寶”“知識百寶卡”等小課程的開展,讓學生在實踐中創造其真實價值。
2.項目化學習促成長
項目學習是深度學習的需要。通過開展“艾葉飄香”“小麥的一生”“春節知識我來找”等項目化學習,引導學生通過團隊互助彌補個體知識體系的不足與盲點,通過融洽的團隊關系催生出更多鮮活的觀點,形成“1+1>2”的協作效果,促進學生學習素養的生長。
四、健全評價機制,提升勞動教育實效
為深入做好學生良好勞動習慣的養成,我們以正面教育為主,健全評價機制,提升勞動教育的實效性。
1.建立多維的評價體系
學校從勞動知識與技能、勞動品質、勞動成果三大評價維度建立動態考核評價機制,引導學生真實學習、真實實踐、真實探究、真實創造,在勞動過程中把觀察、數據采集、閱讀、研究設計、作品創制、溝通協作、問題解決、創新創造等融為一體,有效地促進學生熱愛勞動、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
2.構建多元的評價方式
(1)多角度評價策略。建立學校、家庭、學生三位一體的評價機制,通過學生自評→學生互評→教師評價→家長評價,進行導向性、激勵性、促進性彈性評價。
(2)多面性評價方式。過程性評價:利用班級優化大師教師及時評價,家長學生給予反饋;結果性評價:成果展覽,校內成果匯報。
學校定期開展勞動爭章活動,設立“勞動小能手”“勞動之星”“創美少年”稱號。勞動爭章活動記錄著學生動態的、完整的、立體的、發展的成長軌跡;開展“最美菜園”評選活動,以“樂創節”及校園其它特色活動展示學子們的勞動成果,增加勞動的樂趣,共享勞動的快樂,形成“處處是勞動之地、時時顯評價之功”的良性循環。
九小將繼續構建深化勞動教育生活化課程體系,優化勞動教育課程內涵,力爭打造“高品質、高素質、高質量”的課堂和課程,真正讓“勤實踐,樂探究,愛創造”成為九小學子獨特的勞動基因。
責任編輯? 溫鐵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