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明 韋東明 李莫丹
上汽通用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廣西柳州市 545007
由于尾門拉手零件的重要性,其設計除了需要考慮零件的安裝,操作空間外,還需要考慮其對各零件法規符合性的評估,以及對造型的美感影響。此外,該車型為改進車型,還需要考慮設計位置對其他零部件設計及更改的影響,盡可能地使改動最小,以降低設計成本。現結合當前的尾門拉手造型、尾門外板造型,綜合考慮各個零件的法規要求,在不對造型進行大更改的前提下,對可能實現的尾門拉手零件設計的位置進行可行性方案分析,具體方案描述如下。
在造型尾門拉手及尾門外板基礎上,根據牌照燈(注:第一代微客燈泡型牌照燈)、touchpad、攝像頭(注:第一代微客攝像頭,設計于尾門拉手上)的借用策略,依次按圖1所示設計零件,但由于牌照燈不滿足法規要求。在確定尾門拉手不做皮紋件的前提下,需將造型設計的尾門拉手出模角由11°變小為3°;以牌照板下端為旋轉點,將牌照安裝面與地面法向夾角由13°增大至15 度。如圖2 所示。

圖1 方案一的尾門拉手零件設計

圖2 方案一涉及的更改位置圖示說明
各零件借用策略同方案一,零件從左到右的設計同方案一。在保持尾門外板造型不變的條件下,通過調整牌照安裝面(凸臺面)及牌照燈位置來滿足法規。涉及到的更改內容為,尾門拉手出模角由11°調整至3°;牌照板上端點為基準點,沿該點往車后旋轉,使得尾門外板需起凸臺8mm;逆向反求牌照燈光源點后,尾門拉手零件安裝面需向X 向延長6mm。如圖3 所示。

圖3 方案二設計方法說明
各零件借用策略同方案一,零件從左到右的設計分別為左牌照燈、攝像頭、touchpad、右牌照燈,如圖4 所示。左右牌照燈的設計位置完全同第一代車型,與攝像頭間距10mm。尾門開啟手柄完全右側偏置。此方案在不變動牌照燈造型安裝面的條件下,牌照燈光源中心點需X 向移動1.2mm 才滿足國標8°要求,尾門拉手出模角由11°減小至5°,如圖5 所示。

圖4 方案三的尾門拉手零件設計

圖5 方案三設計方法說明
各零件借用策略同方案一,零件從左到右的設計分別為左牌照燈、攝像頭、touchpad、右牌照燈,尾門拉手出模角由11°減小至3°。右牌照燈旋轉180°,尾門拉手及touchpad 關于Y0 對稱,如圖6 所示。牌照安裝面上部往車內壓3mm,見圖7。此方案基本滿足牌照燈的配光要求及入射角度要求,但導致沖壓開裂,尾門外板圈中區域目前拔模角太小(,與X 軸成36 度),尾門拉手區域的鈑金深度太深,即X 向上約有53mm,沖壓至38mm 時出現開裂,見圖8。

圖6 方案四的尾門拉手零件設計

圖7 方案三設計方法說明

圖8 沖壓開裂區域
更改尾門拉手造型,尾門拉手X 向加長5mm,-Z 向下移8mm 見圖9;更改牌照燈借用策略,借用另一車型LED 類型牌照燈,尾門開啟手柄參考杰德獨立設計,攝像頭借用策略同方案五,即攝像頭設計在尾門拉手上,見圖10。此方案的基礎上繼續優化攝像頭在Y向的占用空間,在方案五的基礎上,成功優化了10mmY 向空間,見圖11。改動造型后可以滿足牌照燈的配光及入射光法規要求。

圖9 尾門拉手造型更改說明

圖10 零件借用策略說明

圖11 攝像頭及牌照燈借用策略更改后的Y向空間優化
綜合考慮上述各方案零件的借用策略,造型美觀、沖壓成型、拉手強度等因素,經多次評審分析后,選定方案五。下面針對方案五進行法規校核及間隙校核。
(1)法規要求:當后牌照的上邊沿空載離地高度≤1.2m 時,后牌照的正面允許上仰角度≤15°。
方案五設計的牌照上邊沿離地1028mm<1200mm,設計角度為12.6°<15°,滿足法規要求,見圖12。

圖12 牌照板的正面仰角
(2)法規要求:牌照板的最小可視范圍的四個平面內沒有其他物體遮擋,最小可視范圍由四個平面組成,且應符合下列要求(見圖7):分別過牌照上、下邊沿做一與牌照延伸面呈≤85°的兩個平面;分別過牌照左右兩側邊緣做向外60°的兩個鉛垂平面,即該平面與牌照面呈150°。
方案五設計的各個零件,與可視區域最小間隙2.3mm,即,最小可視范圍的四個平面內沒有其他物體遮擋,滿足法規要求,見圖13。

圖13 牌照板的可視區域
(3)法規要求:牌照面與牌照入射光的夾角應≥8°。以牌照中心線的入射光為例,連接牌照燈光源與牌照中心下邊沿,該連線與牌照面的夾角應≥8°。
方案五設計的左右牌照燈入射光分別為9.2°>8°;10.9°>8°,滿足法規要求,見圖14。

圖14 牌照燈入射角度
安全間隙要求:左牌照燈、攝像頭、touchpad、右牌照燈要求與周邊零件最小距離≥5mm。
經校核,左牌照燈最小間隙7mm >5mm;攝像頭最小間隙8mm >5mm;touchpad 最小間隙5mm=5mm;右牌照燈最小間隙7mm >5mm。滿足安全距離要求,見圖15。

圖15 各零件最小間隙
經校核表明,方案五滿足牌照及牌照燈的法規,也滿足各個零件的安全間隙,同時造型的改動量最少。因此采用方案五進行后續設計。
由于受到造型的約束,且拉手內部總的設計空間有限,牌照燈、攝像頭等零件的設計不是簡單的設計問題,而是涉及到所有相關零件的成型、功能、法規、以及設計要求,并予以滿足,是一個互相取舍的過程。設計該零件時需對相關部件的法規,成型,出模等內容具有一定的了解。文章基于在某一平臺車型上對尾門拉手上的零件進行設計研究,方案分析,及驗證校核,最終確定了設計方案,對其他新造型的尾門拉手零件設計具有一定的借鑒和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