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倩 王子涵
(1.浙江農林大學 浙江杭州 311300;2.中國礦業大學(北京) 北京 100083)
在當下全民終身學習的指導思想下,如何通過體育完成美育或通過體育藝術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是值得深究的,故體藝育人的提出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國民審美的轉變對藝術的發展和創作具有重大影響,藝術培養又是人全方位發展中的關鍵一環。帶有表演性質的體育運動項目在一個國家的大眾接受程度與國民審美密不可分,故體育舞蹈運動適合用于踐行體藝育人的新時代思想。
我國作為具有濃厚文化底蘊的禮儀之邦,具有禮節性的舞蹈表演在周王朝就已然存在。在“君子六藝”中,六樂其一《云門大卷》是古代最早的禮儀性樂舞,之后由于戰亂和動蕩,導致我國部分宮廷禮儀性舞蹈消失在歷史中。在遙遠西方同樣存在著各式宮廷、教廷舞蹈,在歷史的車輪下或興或衰。東西方古代王朝或王國都將這種體育舞蹈形式當作國家間交流的重要文化名片和彰顯國家綜合實力的體現。近代西方經歷了文藝復興工業革命后,先進性的科技、思想、文化傳入我國,體育舞蹈也隨之在我國扎根。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處于全面探索時期,面臨著諸多歷史遺留問題和社會變革的挑戰。蘇聯同為社會主義制度國家,在國家治理體制等方面都能與我國達到高度一致,中蘇關系迅速升溫,繼而投入援助中國工業發展中。隨著交流日益頻繁,在政治協商后舉辦的舞會就順理成章地成為增進彼此感情的方式。而這種肢體交流并非只局限于上層人士,蘇聯東歐地區的舞蹈愛好者在我國工會組織中,以舞會的形式進行傳習。
首先,1959年蘇聯停止了對中國包括核工業、重工業、教育等方面的援助,這也使得原本正蓬勃發展的體育文藝交流,伴隨兩國關系破裂而告終。其次,三年困難時期使歷經者思想發生轉變,以至于在之后一段時期,國民對吃飽穿暖的基本生理需求更高,對藝術和體育的渴望因物質匱乏不能得以實現。
文革時期,各項教育工作的開展受到了阻礙,導致了大量的文化斷層,交誼舞中舞伴間的行為被認為是“不正當關系”。在1978年改革開放政策的提出后,教育、文藝等工作逐漸回到正軌,而交誼舞也像深埋地下17年的蟬蛹,在改革春風中迎來了一聲長鳴。由于20世紀80 年代末經濟文化大繁榮以及中西方文化的交織,我國民間舞蹈形式發生重要改變,恰恰、霹靂舞、Disco 等一眾舶來品成為我國群眾喜愛的文體活動。之后國家加以正視,繼而正式被我國以官方名義引進。1989年,中國舞蹈家協會成立中國國際標準舞學會,并加入世界舞蹈總會。這一階段標志著我國國民物質需求得以滿足,開始挖掘美的價值,追求娛樂活動。因此,我國體育舞蹈得以迅速發展。
1991年是我國體育舞蹈發展的新元年,我國第一次成立國家體育舞蹈協會、將體育舞蹈設立為學校公共必修課程、將體育舞蹈列為競賽項目。體育舞蹈從娛樂活動一躍成為我國體壇的一枚新星。
這一階段,我國體育舞蹈在競技體育中的發展可謂一路高歌,不僅在千禧年得到中國奧委會的認定,還在國際體育舞蹈協會中的分量與日俱增。但在我國申奧成功后,更多目光聚焦在奧運項目中,體育舞蹈的變革與發展成了部分從業者的狂歡。
“體”“藝”二字都代表著不同的獨立領域,二者之前沒有必然聯系。但在現代科學發展中,各學科間很難獨立。體藝可以看做文化的兩種分支,最大的相同點在于具備較強的觀賞性。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文化計劃項目與藝術節活動就是體藝具有關聯性和同質性的最好證明。因此,體育運動的傳播離不開藝術發展,而藝術也受到體育的啟發。
我國過去“育人”的對象大多局限于學生,但在終身學習的指導思想下,“育人”這一名詞有了更大的社會屬性和歷史使命。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基于基礎教育的普及和高等教育的推廣,將全民終身學習作為教育工作的抓點。2021 年5 月27 日,首屆中國終身學習大會突出補齊終身教育發展短板,在“以人為本”的治國理念下,力求人的德智體美勞全方位發展,落實十九大中《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戰略部署。在新發展局勢下,要改變過去對某一學科和能力的倚重,轉向對國民素質的全面高質量發展。因此,文化門類對人的影響不容忽視。
基于上述對“體藝”“育人”概念的釋義和我國教育工作的發展需要。體藝育人的目的是在增進國民身體素質,提高機體健康水平的基礎上,豐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提高自身對藝術的鑒賞能力,并對美好事物產生向往,進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2.2.1 體育舞蹈在我國競技體育發展中遇到的阻礙
首先,體育舞蹈因其具有獨特的競技性區別于藝術舞蹈,但由于其本質屬于舞蹈,因此,很難成為國際競技體育項目中的主力軍。其次,體育舞蹈在我國發展得較晚,在訓練體系上多參考外國訓練機制,訓練的科學性和實效性沒有得到落實。譬如,在我國的訓練中經常出現“單飛”和被動拆檔的情況。想要改變這一現象就必須先將國外訓練理論本土化,繼而摸索符合我國的訓練體系。
2.2.2 體育舞蹈在我國學校體育發展中遇到的阻礙
有關體育舞蹈的晉升道路不夠明確。我國體育舞蹈專業院校在世界首屈一指,但與其他體育項目相比是不夠的,并且隸屬于體育類,目前僅有少數體育院校招生體育舞蹈專業考生,導致在體育項目選擇時學生家長不愿意練習體育舞蹈。在學生家長關注的體育舞蹈級別考試和賽事積分制度目前也沒有規范,相關培訓人員的專業性難以判別。
2.2.3 體育舞蹈在我國社會體育發展中遇到的阻礙
首先,體育媒體過于宣傳“傳奇性”“破紀錄”,甚至將運動員比作“外星人”。誠然,運動員通過不懈努力,突破了自身的極限,但運動員跑得越快,大眾越覺得體育離自己越遠。體育作為一種社會活動,不應該成為少數人的娛樂方式,在社會體育中成績與參與并無關聯。因此,相關媒體在進行體育報道時應轉變思路,在傳遞正確信息時,要考量如何正確引導群眾參與體育活動,建立精英體育與群眾體育的橋梁。
其次,在電子競技和傳統體育的雙重沖擊下,體育舞蹈的關注度日益下滑,其原因是體育舞蹈的競技性不夠直觀。新媒體下電競和傳統體育得到了展現的平臺,健身、舞蹈等線上教學形式也得以空前發展。體育舞蹈的推廣,必須搭上時代快車,樹立標志人物,開拓線上市場,走群眾路線。
體育美的魅力在于與生活和藝術的交織。古希臘米隆的知名作品《擲鐵餅者》,不僅是人類體育運動的圖騰,更是早期體育與藝術交織的特定的體育文化符號。當下,我國的文化正處于復蘇和高速發展的新階段,民眾對美的追求日益增長。基于現階段我國的發展情況,拋出“體藝育人”的思想是極其必要的。體育舞蹈中呈現的體育美,既能滿足我國大眾的審美,又與建設文化強國和體育強國的指導思想高度符合。
隨著時代發展,我國娛樂產業的消費力量不可忽視。“體育+綜藝”的電視節目受眾群體占比愈來愈高,人們在選擇電視節目時,不再只關注電視劇。但如何將表象的體育美演變為對項目的喜愛,這就需要進行
長期探索。延長體育項目的吸引力,是走進群眾體育的基礎,如何將熱愛轉化為體育參與是現代體育的重要問題。體育舞蹈對場地、器材、環境等條件的要求較低,這樣不僅滿足了群眾的觀賞需要,更能滿足參與體育運動的需要。因此,推廣體育舞蹈是實現體藝育人的有效途徑。
從我國體育舞蹈發展階段來看,體育舞蹈是我國發展較晚的體育運動,但具有較大的受眾基礎和良好的發展條件和機遇。推廣體育舞蹈貼合我國體育發展的需求,符合我國全方面育人和終身學習的思想,能夠有針對性和實效性地解決我國社會體育和學校體育中參與者少的問題,對推進體藝融合和體藝育人工作具有指導性和參考性。但在實際推廣中也存在著阻力。面對阻力,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做“一刀切”。在推廣體育舞蹈中,應以滿足我國國民審美為基礎,以貼近群眾生活需要為路線,以對體育舞蹈進行跟蹤性報道為途徑,以線上推廣為手段,以樹立體育舞蹈的人物標簽為抓手,進而達到體藝育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