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公園路中學 牛建軍
物理學科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基礎理論學科,它時時刻刻出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初中物理作為一門重要且有一定難度的學科,需要學生聯系實際生活對一些物理知識進行靈活記憶,從而做到舉一反三、融會貫通。這對正處于青春期,對新知識、新事物都保持著較高熱情的初中生來說,既是開發與促進大腦發育的機遇,也是一種挑戰,因為不少學生面臨著難以理解與掌握物理知識的難題。如何利用好學生對“新”的興趣,培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的自信心,是教師一直在探究的問題。筆者結合自身多年的物理教學經驗,淺談幾點有效的物理課堂管理藝術。
發明家愛因斯坦曾說:“興趣是最好的教師”。興趣也是保持學習活力的原生動力,能讓學生為自己喜歡的事情而樂此不疲,從而激發對物理學現象的思索。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要陣地,教師有效把握課堂,把物理知識教得生動有趣,是激發學生樂于學習物理學知識的關鍵。尤其絕大多數青少年對世界、人生以及個人價值的認知都比較模糊,對個人興趣以及自身努力的方向并不具有清晰的概念和規劃,因此教師“領進門”的第一節課就要精心設計。新課導入是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對教學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物理新課導入可以將一些生活化的物理現象在課堂上展示出來,讓學生主動思考其內在的物理知識,并思考能否用現有的知識去解答,使學生敢于嘗試。具體的精準答案其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有切實的參與感,促使他們向知識的更深處挖掘,探索物理知識的奧義,興趣使然終能撥開云霧見青天。例如,來自遼寧撫順的網紅“光頭強”物理教師,經常通過設計一些酷炫的物理實驗,向學生揭示一個樸素的物理道理,同時還能升華為一個更大的人生哲理。教師將抽象的理論與實際生活相聯系,綜合整合后與學生分享,使學生對物理課堂充滿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時還能培養學生的哲學思維。
激發學生對于物理的興趣,還要聯系學生他們自身在這個年齡段的興趣愛好和親身實踐,這也與“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新課改理念相契合。中學生一般對于體育運動情有獨鐘。例如,我們可以足球運動為例,講授物理知識的美妙之處。同學們在看足球比賽時,解說員時常會非常激動地這樣解說:“球在空中劃出了美麗的弧線,直掛球門死角…”。那么足球為什么在空中劃出美麗的弧線呢?這是什么高超的技術呢?其實,這與我們的中學物理知識息息相關:運動員在踢球時,用內腳背或者外腳背快速地摩擦足球,使足球在空中水平方向加速運動,造成了足球兩側的氣流速度不一樣,根據氣體流速與壓強的關系(伯努利方程),空氣對球在水平方向上的力的大小也就不一樣,所以足球在前進的同時,與足球前進方向垂直的水平方向上的力會發生變化,從而在空中會形成“美麗的弧線”。因此,認真學習物理知識,可以巧妙地運用于課外活動,并能更好地體會到其中的樂趣。
適當的認知沖突與矛盾,更能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的熱情與興趣。物理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設置經典的實例,讓學生進行深入思考,各抒己見,經過激烈討論后形成正確的物理學知識,加深學生的記憶。例如,在講授“運動與靜止”時,教師提問學生:假設我們要在一艘正在做勻速直線運動的船上進行跳遠比賽,請問要選擇怎樣的方向才能跳得更遠呢?有些學生可能會說與船往同一個方向跳,因為船行駛已經有一定的速度,向一個方向跳可以再加速,跳的距離就更遠了。而有的學生認為,向與船行駛的反方向跳會跳得更遠,因為起跳后船一直在向前行駛,自身還在向后運動,所以距離自然會更遠。經過學生激烈的討論后,在物理課堂中教師就可以引入經典物理的“參考系”的理論,講授完后,學生自然就能明白起跳方向對跳遠的距離毫無影響。
“無規矩不成方圓”,好的課堂秩序有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良好的課堂紀律是學生仔細聽講,注意力集中的前提條件。教師必須結合物理課堂的特點,認真細致地制訂較為完善的課堂紀律。制訂課堂紀律應遵循以學生的發展為核心的原則,根據初中生的認知能力和心理特,來確定課堂教學管理的目標,立足于引導全體學生全面發展,營造師生互動的氛圍,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和探索。
由于物理學科部分理論知識較為抽象、難懂,課堂上學生容易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的“拋錨”現象,有些學生會低聲說話或做小動作。教師應該運用科學的教學藝術,從根本上激發學生對物理課堂知識的好奇心,讓學生的課堂學習更高效。教師可嘗試利用聲音、動作來改善和提高課堂效率。一是輕敲響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把自己的聲音抑揚頓挫,把聲音的聲、色、情融為一體,運用到語氣上,用低緩神秘的語氣拋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用高聲激昂的語氣講述核心知識,加深學生記憶。二是眼神交流。教師其實和演員一樣,演技好的老戲骨僅僅用一雙眼睛就可以表達個人獨特的情緒與情感。因此,教師可以通過眼神督促學生聚精會神地思考問題。如當課堂出現紀律松散,學生過于興奮狀態時,教師會目光凝視,用眼光掃視教室的每個角落,給行為失序的學生予適時的警告,使學生觸目知錯,立即醒悟。三是動作展示。除了語言表達,教師的行為舉止是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最直接形式。相信好多學生看過類似的校園電影情節,教師在課堂上為了懲戒學生開小差,“黑板擦”“粉筆頭”課堂飛馳的場面比比皆是,雖然這是一種詼諧的表達形式,但也說明了教師在教授過程中肢體動作的重要性。
文學家韓愈的《師說》曰: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要獨具“慧心”,利用小組討論的形式,打開學生探索發現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切實地參與到知識講授的整個過程中來,充分利用學生自身的認知,提高物理課堂的教學效率。小組討論的課堂練習,能促進學生自我認知觀點的表達,不僅能激活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激勵學生主動思考,活躍課堂氛圍,還能使學生對某一問題進行深入的學習。因此,教師應正確引導學生對某一物理學知識基于自身所學的知識展開討論,使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不再讓教師一味地輸出抽象的物理知識和理論。以“冬奧會熱門賽事冰壺”為例,教師首先向學生講述冰壺的比賽規則,運用多媒體設備簡要展示冰壺比賽過程,隨后提出問題:冰壺比賽過程中包含哪些物理知識?由各小組成員積極討論后形成最終答案,每組指派一個代表上臺陳述,并寫出相應的計算公式,最后利用討論加深學生對摩擦力、牛頓定律的認識和理解。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夠活躍課堂氣氛,改變學生對傳統教學“你說我聽”“你講我記”的疲勞模式,使學生有獲得感和參與感,還能豐富課堂內容,促進師生之間情感的交流。當然,教師還要注意維持課堂紀律,把握好課堂控制與課堂自由之間的平衡,避免因個別學生“渾水摸魚”而影響了小組討論效果;應讓課堂氣氛保持“活而不亂”,要注意觀察學生的“活”是否是有目的性的,是否在圍繞學習內容而“活”。
隨著自媒體時代的到來,信息的傳輸速度已經突破了地理空間的隔離。因此,物理教學也應該緊跟時代發展,以時事熱點案例為指引,講授物理學經典理論與知識,有效引發學生的共鳴,有效促進物理教學質量的提升。例如,今年2月冬奧會在北京盛大開幕,富有中國浪漫主義色彩的開幕式給這屆冬奧會開了一個好彩頭,清新儒雅地將“更高、更快、更強、更團結”的奧運精神向世界展現得淋漓盡致。對于我們中國隊來說,本屆冬奧會短道速滑項目也斬獲了兩枚金牌,那短道速滑項目涉及哪些中學物理知識呢?首先,要從冰刀鞋說起。運動員對地面的壓力是一定的,穿上窄薄的冰鞋,冰面的受力面積顯著減小,冰面受到的壓強也會明顯增大。一般來講,運動員穿上冰鞋后對冰面的壓強是標準大氣壓的幾百至上千倍,這時熔點將會迅速降低(圖1),從而在冰刀帶來的強烈壓力下,冰面在零度以下也能熔化成水,這層薄水膜對運動員的滑行起到關鍵的潤滑作用,大大減小了冰鞋與冰面之間的摩擦力,使運動員們能在冰面上飛馳電掣。

圖1 水的三相態的示意圖
這時,可能學生又會問,摩擦力減小了,其實后退也很容易,會不會不進則退呢?這就涉及運動員的核心技術與實力的問題了。同時,也涉及了第二個物理學知識點:在長距離的直線滑行中,通常見到運動員將重心向前傾。前進的腳冰刀與前進方向保持平行,以減小摩擦力。另外一只腳用來蹬冰,蹬冰的冰刀與前進方向有一定的夾角。蹬冰力向后,其向前的反作用力,起到了加速的效果。
最后,學生可能會問,為了贏得比賽,那速度是不是越快越好呢?其實,如果速度太快,在彎道出現失誤摔出賽道的風險就會大大增加。因此,在過彎道時,對運動員的個人技術、身體狀態和冰刀的質量都充滿很大的挑戰。運動員在過彎道進行彎道滑行時,理論上運動員所需要的向心力Fx來自運動員自身的重力G和支撐反作用力F的合力(圖2)。對于一個特定的運動員來說,運動員的質量m和重力加速度g都是固定值,因此想要加速(v),可以盡力減小身體與冰面之間的夾角(θ)(圖2)。但是,在實際比賽中,冰刀接觸冰面的面積很小,由于冰的脆性較大,加之高壓條件下冰面會出現融化的相態變化(圖1),若運動員為了追求速度,使冰刀與夾角θ過小,當蹬冰力的水平分力(Fx’)超過冰質斜面可承受的最大水平分力(Fx)時,賽道的冰面可能很容易發生破壞,向心力突然減小甚至消失,運動員就會向切線方向滑出,不僅會被淘汰,而且很容易造成身體上的傷害,影響整個職業生涯比賽。因此,對于短道速滑運動員來講,要對自身體重、賽場滑道冰面、冰刀等多方因素全方位掌握,并能隨機應變場上的環境,做各種技術調整,例如過彎道時左臂的“摸冰”動作等,才能取得更好的比賽成績。總之,這種結合時事熱點案例的講授方式,不但可以讓學生感覺到物理學知識巧妙之處,加強學生如饑似渴學習的內生動力,而且能讓學生更多地練習開放性的思維,在以后的學習與生活中活學活用。

圖2 短道速滑力學分析示意圖
著名教育家F.A.W.Diesterweg曾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教師講授知識要像培養自己的孩子一樣,以一種充滿愛的方式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建立學生學習的自信,鼓舞學生學習的勇氣。但是,要避免把教學當成是一場暗戀,費盡心思地去愛一群人,結果卻只感動了自己。學生只有對自己學習某項知識的能力充滿自信,才會對學習這項知識充滿渴望,才能不遺余力地去主動探索與發現,才有可能在該領域有所建樹。初中生一般在家長的庇護下剛剛成長起來,抽象思維的能力沒有經過訓練,但是學習物理知識必須有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因此,很多學生對學好物理充滿“畏難情緒”,出現不敢學、不想學、學不會的問題,若不及時引導,這部分學生就會越來越自卑,如此往復,學生學好物理就成了不可能事件。可喜的是,初中生一般思維比較發散,想象力比較豐富,物理教師可以有效利用初中生超強的想象力與發散思維的特點,通過有技術性的“課堂提問”,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逐步建立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的自信。
物理課堂教育要巧妙地利用課堂提問,爭取讓學生逐步體驗成功,不斷增加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的自信。首先,對于一些較難的物理問題,選擇學習能力突出的學生嘗試解答,這是一種鼓勵。其次,對于學習成績居中的學生來說,可以適當地給出解答問題的關鍵性提示,讓正確答案可以自然地讓被提問的學生親自解答,使這部分學生獲得肯定。最后,對于一些學習物理較為困難的“學困生”,給予簡單的提問,在課堂上多表揚他們的優秀之處,培養他們的自信心,也讓他們清楚教師并沒有放棄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