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北大荒氣象專家蔡爾誠"/>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畢藝馨 蘭 欣

“喜看稻菽千重浪,氣象預測做保障。”我國是農業大國,掌握天氣變化、預防氣象災害在農業生產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也因此農業氣象專家成為保障農業豐收的把脈人。北大荒著名氣象專家蔡爾誠就是這樣一位兢兢業業、將畢生心血都獻給了農業氣象事業的“管天人”。他五十余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地探索氣象預測的奧秘,研究出了用波狀低云預測暴雨,發現了“北半球暴雨云型”,攻克了中國夏季旱澇預測的世界難題;撰寫了《看天測云雨》、《雨前云兆》、《暴雨預報的云天氣學方法》、《波狀低云的天氣學研究》等多部著作。不朽傳奇“管天人”,一生求索風云中;科研攻關集大成,淡泊致遠守初心。蔡爾誠不懈追求、執著奮斗,辛勤譜寫“北大荒傳奇管天人”的壯麗人生。
自古英雄出少年。蔡爾誠是四川宜賓人,出生于1935年。六歲時,母親不幸去世,他由親戚撫養長大。15歲時,蔡爾誠懷揣著保家衛國的理想抱負,毅然加入中國人民志愿軍,奔赴朝鮮前線。參軍期間,蔡爾誠幾乎每年都立功、受獎。憑借著吃苦耐勞、作戰勇猛、積極上進的優良作風,從防化學偵察班長一路升到了排長、防化參謀。1958年4月,蔡爾誠跟隨部隊集體轉業到北大荒,參與創建五九七農場。
蔡爾誠經常在心中告誡自己,一定要做一位對社會有貢獻的勞動者,他下定決心要在北大荒這片廣袤的黑土地上做出一番事業。一次偶然的麥收事件,開啟了他與風云對話的后半生。
1958年7月的一天,農場黨委計劃用一場豐收向建軍節獻禮,號召大家用三天時間割完小麥。然而,天氣變化猝不及防,前一天還是晴空萬里,第二天卻下起了瓢潑大雨。因沒有預先掌握天氣變化情況,收割不及時,金黃喜人的小麥全部泡在了雨水里,農業生產遭受巨大損失。通過這件事情,使蔡爾誠深刻地認識到搞農業不能不懂氣象,北大荒應該有自己的氣象站。他在心里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學會氣象知識,“斗過老天爺”。
災后不久,蔡爾誠毛遂自薦應聘氣象員。他的申請得到上級批準,年末被調到總場。可是問題也隨之而來:自己在部隊當了七年的防化兵,并不懂得預測天氣。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蔡爾誠從來不是一個喜歡退縮的人,他決定迎難而上,踏踏實實從頭學起。這年秋天,他拿著農場批下來的二百元錢從寶清氣象站買了三只超期溫度表,拾回人民公社扔掉的百葉箱、雨量筒,在五九七農場辦起了一個小氣象哨,使自己成為一名氣象員。從此,以這一方簡陋的天地為起點開始氣象研究工作,一干就是半個世紀。
當時,農場氣象站是不納入國家氣象行業的民辦單位,其設備條件處于最低層。氣象哨缺少專業設備和相關資料,只具備觀測簡單天氣形勢的條件。簡陋的外部環境可以克服,蔡爾誠更關心的是如何讓氣象站發揮其應有的作用。那時期,對于基層氣象站有兩種對立的聲音:多數人認為,氣象站的職責是觀測記錄和向氣象臺上報數據,根本不具備獨立預報能力;少數人則認為,基層氣象員也應該開展預報工作。蔡爾誠就是“少數派”,預報天氣形勢服務于生產,正是他當氣象員的初衷。蔡爾誠認為只有做創造性的工作,人生才有價值,他想從一個單站的氣象資料中找出晴雨變化的征兆來。
1959年,蔡爾誠借著在縣城住院的機會,到縣氣象站拜師求教。他如饑似渴地學習氣象專業知識,天天不辭辛勞地往幾公里外的氣象站跑。細致翻看歷史氣象記錄,把數據用紅藍鉛筆點繪在自帶的方格本上進行分析歸納,探尋其中的奧妙。功夫不負有心人,一個月后,農場住戶家里的小喇叭就響起了帶著濃重四川口音的天氣預報播送內容,而且每天都不間斷。
為了掌握更加專業的天氣預報知識,從1961年起,蔡爾誠利用業余時間參加北京大學舉辦的氣象函授班。經過四五年的努力,蔡爾誠完成了大學數理統計等課程的學習,氣象理論水平突飛猛進。1966年,蔡爾誠完成了北京大學地球物理系氣象函授班的全部學業,并撰寫了《單站天氣韻律現象的隨機性質分析》一文,受到氣象專家好評,認為“很有創造性”。這篇論文,連同他發表在《氣象通訊》上的《三條諺語的啟示》,一并被送到全國氣象預報學術會議上交流。當時全省推選了5篇論文,僅他撰寫的文章就占了兩篇。
1966年3、4月份,農場當地連陰多雨,據分析,5月份還要繼續澇下去,對春播的影響很大。聽說九十公里以外的寶清縣曙光大隊有一位看天氣頗有經驗的老農,為了精準播報5月份的天氣變化狀況,蔡爾誠背起背包,頂著呼嘯大風,幾次前往曙光大隊向老農李萬祥請教。李萬祥站在田埂上,指著天上的太陽給蔡爾誠講了一大堆看天的經驗,并告訴他說:“以后不是澇,是旱。”蔡爾誠聽了半信半疑,回站后,還是按照李萬祥介紹的方法做了預報。過了不久,烏云果然散去,天氣由陰轉晴,由澇轉旱,證實了李萬祥說的正確。這件事引起了蔡爾誠的深思,老農李萬祥沒有儀器資料,也沒有學習過和氣象有關的專業知識,卻能夠準確地預報天氣;而我上過函授大學,又有一些儀器資料,卻報不準天氣,這是什么原因呢?幾番思考后他得出結論:預報準不準,關鍵不在于數學統計方法,而在于用以計算的氣象資料能否真實地反映天氣的變化。
在老農的啟發下,蔡爾誠逐步認識到,群眾的看天經驗特點是“活”,有規可循,符合辯證法。此后,他經常去李萬祥那兒請教“看天”技巧,有時一住就是三五天,甚至半個月。并且頻繁來往農場附近的公社、大隊做氣候調查,先后走訪了30余個生產大隊,請教了280多位有看天經驗的老農,大大豐富了他的氣象知識儲備。
正當蔡爾誠苦苦探索云天世界奧秘的時候,卻遭遇了不幸的婚姻。蔡爾誠因為沒有專業學過氣象,所以就想找一位學氣象的姑娘為伴侶,過夫唱妻隨的理想生活。他得知佳木斯氣象臺來了一位北京氣象學校畢業的姑娘,便給她去信,慢慢培養起感情,兩三年后他們結婚了。由于婚前相互接觸的機會太少,登記后才發現妻子脾氣很古怪,醫生檢查的結果是妻子患有妄想型精神分裂癥。品德高尚的蔡爾誠對患病妻子不離不棄,一個人默默扛起工作和家庭兩副重擔。

妻子的精神分裂癥久治不愈,寒冬時節的一場大火又將他的二層小樓化為灰燼,接下來妻子又得了肺結核,住進了醫院。蔡爾誠一邊工作一邊照顧生病的妻子,夜里只能擠在農場招待所一鋪睡了二十來人的大炕上。這種艱難的生活,蔡爾誠過了三四十年,白日里的忙碌讓他身心俱疲,只有在夜深人靜,攤開函授教材,沉浸在知識的海洋中時,蔡爾誠才能感受到片刻安寧。在氣象專業研究中取得的成功成為他唯一的安慰,在他心里埋下了一個執念:要把人生的苦難化為奮斗的動力,與“天”斗到底!
他在日記中這樣寫道:“在科學發展的道路上,并不是每個人都是勝利者。許許多多的人都將以常年平凡的勞動,以一顆無名沙石的身份,為鋪平向自然界進軍的大道而貢獻學習。”“為了預報旱澇,我愿意像螞蟻筑窩那樣,默默無聞地倒在坎坷的征途上。”鏗鏘有力的話語道出了他研究氣象矢志不移的決心。
蔡爾誠堅持走依靠群眾的道路,主張用變化的眼光去看待風云萬物,注意尋找天氣諺語與實際現象之間的內在聯系。他把從廣大農戶那里收集來的三百多條看天諺語逐步整理歸納為三十個征兆群、五個階段環環相扣的單站預報模式。應用在短期預報中,準確率達到百分之七十,比主流預報方法高出約百分之二十,為做好長、中、短期預報工作創造了條件。他還將這一理論編撰成《看天測云雨》一書,于1974年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并被譯成蒙文、朝鮮文出版、推廣,造福了萬千農民。
1975年8月,河南省駐馬店地區發生特大暴雨,直接導致一千多萬人受災,造成經濟損失近百億。蔡爾誠聞聽后十分痛心,為了不讓這種災害在三江平原重演,他把目光聚焦到暴雨研究上。
要對暴雨進行準確的預報,需要把全國各地的氣象觀測資料集中在一起,然后通過計算機進行精確計算。身為基層氣象員的蔡爾誠并沒有機會接觸到這樣的研究課題,但他毫不氣餒,自立課題,誓要找到預測暴雨的新方法。為此,蔡爾誠承受了巨大壓力:因眾人的不解而受排擠,因研究資料的匱乏而絞盡腦汁,因生活的困窘而身體不支……然而這一切都沒有能動搖蔡爾誠研究暴雨課題的決心。
在學校學習到的專業知識和工作中收集總結的幾百萬數據為蔡爾誠的創新研究打下了堅實基礎,通過不斷的積累,他掌握了大大小小幾百場降水前的云狀、結構及風、氣溫等的相互配合與異同,又搜集來全國三場著名特大暴雨前的云天記錄及一百六十七場不同降水量級的云系結構資料,進行比較分析。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黃沙始到金。歷時七年,在與主流思潮的一次次碰撞和突圍中,蔡爾誠揭開了暴雨形成的奧秘。這就是:在特大暴雨發生前,普遍先出現“雙層云”,然后出現“造雨云”,開始降水。用公式表示為:“雙層云區+造雨云區=強降水結構”。而一般雨雪,則沒有這樣完整的特征。這個發現不但發展了挪威氣象學派創始人T·貝吉龍的“冰云與水云垂直互補理論”,有著重要的理論意義,還有更重要的實踐意義——完全可以用于預報。1982年,蔡爾誠撰寫的論文《中國特大暴雨前的一個云系模型》,以五個整頁的篇幅,發表在中國氣象局主辦的《氣象》月刊上,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彰顯了自己不同于主流技術研究的獨特優勢。
1986年,蔡爾誠又進一步發現了強降水前的暴雨云型以及暴雨云團的最早胚胎——波狀低云,并用十年的時間證明了自己的觀點,波狀低云可直接誘發中尺度天氣系統(暴雨、強風暴)形成。以波狀低云為主要特征的暴雨云型同樣適用于北半球暴雨預報。這個“北半球暴雨云型”理論,推翻了氣象界普遍認定“波狀低云與強天氣無關”的觀點。一年后,中國科學院、中國氣象局、北京氣象學院及北京、上海氣象局的六位專家組成的鑒定委員會,對蔡爾誠的“中國暴雨云型”研究課題進行了鑒定,結論是:這是在工作條件相當困難的情況下,歷經七千多天觀測研究而完成的,蔡爾誠提出的“云雨降水分布規律模型”是創造性貢獻。它打破了多年來天氣圖分析中云不介入的習慣,是云天氣學的一項創舉。

1993年,蔡爾誠告別了農場氣象站站長的崗位,來到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就任氣象研究室主任。此時,他雖然已年近花甲,卻老當益壯,志在千里。他曾在日記中寫道:“人啊,當你意識到自己已經成熟的時候,就要毫不猶豫地投向世界,搏擊風雨!”1996年,他用“暴雨云型理論”預測美國龍卷風,與美國氣象中心相比,大大提高了落區精度和預報提前時效。1998年,他又提前四個月準確預測出長江流域的大洪水。
又經過七年的成敗檢驗,他發現波狀低云的大量存在,使大氣層內的能量形成了幾個高值區和低值區,冬季的高能量區夏季變成低能量區,這一能量互補的過程推動了大氣環流的冬夏變化,從而形成中國夏季最大的降雨帶。由此得出結論:冬季西風急流與夏季副熱帶高壓的動能互補狀況,是影響我國夏季旱澇的主要因素。這一次,蔡爾誠攻克了中國夏季旱澇預測的世界難題!
不畏浮云遮望眼,一生求索風云中。蔡爾誠退休后依然默默工作,在氣象戰線上整整奮斗了六十年。連續三十二年堅持觀測大氣現象,積累數據近二百萬個;連續十五年預測中國夏季旱澇,所預測的主多雨帶分布趨勢,基本正確十二年;2001年被歐洲最大網上氣象臺——德國天氣在線公司聘為東亞特約長期預報專家。嘔心瀝血,與風云對話六十載;篤行致遠,多次攻克世界氣象難題;執著奮斗,挑戰國際氣象巔峰。“北大荒的傳奇管天人”蔡爾誠傾其一生為百姓造福,為祖國爭光,為中國氣象事業豎起一座不朽的豐碑。如今,蔡老雖然已經離我們遠去了,但他建造的精神燈塔光輝永駐,永遠照耀著這片風云變幻的黑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