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寧寧,彭衛韶,余伶俐
(中南大學 自動化學院,湖南 長沙)
在全球工業技術革命的巨大浪潮中,世界各國以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為載體,結合本國國情,積極探索,抓住了新一輪工業革命的機遇。美國十分重視創新創業師資的國際化建設,早在2012年就頒布戰略計劃-國家制造創新網絡,對學生進行國際化的培養。麻省理工通過與全球范圍內的創業公司合作,為學生提供實習機會,接觸更多的創業型企業。哈佛大學緊密合作歐洲創業研究基金會,為歐洲國家培訓創業導師,增強師資。縱觀國外發達國家的創新創業教育,具有體系化的觀念和完備的評估體系,以各大高校為載體,更加注重高等學校與社會需求、技術與商業收益的正向循環[1]。
我國的創新創業教育起步較晚,經過高校的一些有益探索和實踐,呈現出多樣性的發展態勢[2]。現代社會的飛速發展,對人才素質的要求進一步提升。社會新時代需要新型人才,具有國際視野和創新思維,因此需要革新人才培養體系,全面創新人才培養理念。對標國際視野,借鑒國內外高校先進經驗。
傳統工科教育偏重知識灌輸,缺乏對工程技術人才實踐技能的培訓,造成學生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能力不足。國家自提出“新工科”后,積極轉變教育思路,不斷推進新工科建設的新舉措,大力發展創新創業教育事業[3]。但總體而言,“新工科”的內涵還沒有完全貫穿于創新創業實踐教育的全過程。目前存在的問題簡述如下:
學生缺乏基本的理論知識、社會經驗,學校創新創業啟蒙教育不系統等原因,導致大學生自主創新創業的意識不強,調研發現半數以上學生沒有創新創業的想法[4]。雖然學校主辦或承辦多種級別創新創業類比賽,但部分學生參加創新創業項目能力和自信心不足,還有部分學生僅僅止步于比賽獲獎,缺少進一步的思考。
一些高校由于對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缺少系統化、綜合全面、目標明確的創新型人才培養方案。目前大多數創新創業類課程體系有待完善,大多以選修課為主。教學模式多以課堂講課為主,理論課比重占比過高,對實踐課不夠重視,很難吸引學生的學習和實踐興趣。創新創業課程考核方式不夠完善,難以激發學生創業激情。
學校-社會-企業之間的溝通融合還存在障礙。隨著應用型人才的需求增加,高校開始重視產學研合作,但企業對合作參與度不足,致使很多校企合作停留于表面,學生創新創業實踐與社會需求之間對接不流暢。高校對社會資源的利用意識薄弱,難以深挖社會資源,學生缺少流暢有效的創業實踐通道[5]。
通過對新工科背景下工程創新人才的培養進行思考,堅持問題導向、需求導向,從搭建新型創新創業實踐平臺、促進成果有效轉化、優化人才培養機制、豐富師資隊伍建設、加強校企合作協同育人等方面進行研究。讓學生走出去,把企業請進來,讓學生盡早接觸社會需求,力求將企業更多的創新需求融進高等學校協同育人的生態圈中,形成經得起考驗的產學研用的實踐新模式。主要思路及舉措如圖1所示。

圖1 主要思路簡圖
以中南大學電工電子創客空間,電工電子教學實驗中心等創新型平臺為契機,從四個方面對新工科人才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平臺開發建設:
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平臺是一個多功能實踐平臺,能夠將理論教學、實習實踐和技術服務融為一體。充分整合校內場地資源,構建創新創業實踐平臺。按功能劃分為三個區域:實踐實驗區,為學生開放實驗場地和設備;公共服務區,定期舉辦項目發布、展示、培訓等創新創業活動;成果展示區,通過技術成果展示、項目團隊展示成績表彰、項目合作、產品推介等等,更進一步激發起學生創新創業激情[7]。通過校企共建的服務基地,積極尋求科研院所、地方政府、高校聯合培養大學生,提升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將學校的實習實踐教學環節融入企業生產產業鏈。并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斷探索和總結經驗,通過社會化、市場化、專業化的建設和運作,實現更好的可持續發展。
1.對接創新創業孵化基地,為大學生提供實戰孵化平臺
學校積極對接校外創業孵化基地及大學科技園,不斷溝通交流,吸收先進經驗,實現高校與企業共建,為學生搭建和完善創業實踐平臺。為創業團隊建立起綠色通道,免除來自各種手續的煩擾,助力校內孵化成熟的創業團隊快速進入社會。為學生創業團隊提供資金補助,提供優惠甚至是免費的辦公場所,更好的幫助優秀創業團隊實現創業項目的落地。致力于為大學生的實踐及創業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服務,實現人才培養和創業項目落地的有機結合。
科技成果轉化的有機結合。
2.對接社會資源,促進成果轉化
充分利用創客空間的平臺功能,鏈接高校和企業,將高校科研工作與企業技術需求有效結合,通過促成科技成果交易,實現科技成果轉化;通過專業技術服務,促進企業技術升級,促進地方產業優化、促進區域經濟發展。
本項調查新增植物中有一部分屬于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福建省地方重點保護珍貴樹木,據統計,屬國家Ⅱ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有毛紅椿、紅豆樹;屬省級重點保護珍貴樹木有青錢柳。此外,還有多花蘭、黃花鶴頂蘭、石仙桃、密花石豆蘭、日本卷瓣蘭、鐮翅羊耳蒜、見血清、臺灣獨蒜蘭、小舌唇蘭、小沼蘭、長軸白點蘭、無葉美冠蘭、廣東異型蘭、鐵皮石槲等14種珍稀蘭科植物[4]。
1.多學科、多層次、多領域導師架構體系
導師團隊包含專業教師、創業導師、實驗老師、社會導師和學生導師。專業教師來自全校多學科,能將科研項目帶入到學生創新創業中;創業導師和實驗老師長期指導學生參加學科競賽,實踐經驗豐富;聘請優秀企業家和工程師擔任社會導師,以社會和專業的視角指導學生,幫助學生完成項目和積累企業創新創業經驗。另外還有一群優秀的學長隊伍,可以手把手地實踐指導和各類競賽經驗的傳授。
2.提升導師團隊水平
對標國際水準,邀請優秀的導師或團隊,對創新創業導師團隊進行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培訓,通過不間斷的培訓和交流,在潤物細無聲中提高團隊教師創新創業的整體水平。積極與兄弟院校創新創業教育團隊溝通交流,查漏補缺,開闊視野,不斷提升團隊創新創業教育能力和水平。
1.以學科競賽為驅動,激發學生創新創業激情
通過舉辦各種貼合現實生活的創新創業知識講座、形式和內容新穎的路演、引人矚目的創新創業作品展等形式,以全校同學為對象,開展創新創業的普及化教育,吸引并鼓勵更多的人參與到學科競賽和創新創業中[8]。既要深挖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又要提升學生實踐能力,兩手都要抓,切實通過綜合素質的提升,實現高素質人才的培養。
2.綜合全面的考核方式
逐步建立起切實有效、科學完善、綜合全面的成績評定體系,通過課堂競賽答辯模式,綜合考評學生全方位能力,為學生參與到學科競賽打下基礎,打通課堂與競賽的通道。在實踐中培養學生,在考評中挖掘優秀作品,形成以教促賽、以賽長教、教賽互動、教學相長的良好態勢。
3.豐富基礎培訓,促進學科融合
開設一系列具有工科特色的基礎培訓課程,涵蓋電子信息、計算機、軟件、機械設計、材料加工、控制工程等,為學科競賽打下理論基礎,能夠有效促進學生的多學科專業聯合培養。合理整合并優化學生團隊資源,形成跨專業、跨年級、跨學科的綜合性團隊,實現團隊內部優勢互補。
依托中南電子創客空間和電工電子教學實驗中心,凝聚了一批骨干教師團隊,數年如一日的進行創新創業實踐教育的研究,不斷總結經驗。把握住搭建創新創業實踐教育平臺的契機,運營成果顯著。近些年指導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和學科競賽的數量和品質穩步提升,三年來獲批創新創業項目國家級96項,省級108項,校級92項。對接創業孵化基地和社會資源,為學生的創業實踐開展提供支持、為學生的創業實踐發展提供保護、為學生的創業實踐成果轉化提供服務。用教育鏈推動人才鏈的發展,實現知識鏈和產業鏈深度融合。
借鑒并吸收先進的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經驗模式,整合校內場地資源和社會資源,建立起完善的產教融合長效機制。豐富校企合作的商業模式,大力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和培訓輔導,讓創新創業活動深入持續并取得實際成效、形成模式,通過社會化、市場化、專業化的建設和運作,實現更好的可持續發展。不斷探索和總結經驗,問詢社會產業需求,以需求為契機搭建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平臺。
積極尋求與社會創業孵化基地和科創園孵化器的合作,為大學生創業提供服務與支持,建立起進入社會的綠色通道,免除或減少來自社會的繁雜手續。對于資金短缺的優秀團隊或者項目給予創業支持,并可通過提供優惠甚至是免費的辦公場所,積極推進大學生創業團隊成果落地。消除高校與企業壁壘,將企業技術需求與高校科研工作有機結合,通過促成科技成果交易,實現科技成果轉化。真正實現人才培養、企業孵化和成果轉化的三位一體。激勵和引導學生以企業需求為導向,促進產學研的深度融合。
建立一個跨專業、跨學科、跨行業、年齡架構合理的優秀創新創業導師團隊。通過走出去和請進來,加強與優秀導師團隊的溝通,并結合線上線下的培訓活動,不斷提高教師團隊創新創業的整體水平。積極開展產學研合作之路,鼓勵教師及學生參與企業研發工作,促進高校與社會的深度融合。
利用科技作品展、學科競賽、創新創業項目等成果來評估學生知識、技能和素養的綜合能力的培養效果,建立相應的監督、評價和改進機制,持續優化培養過程中的相關環節。通過全過程監控、開放性實踐,促進學科融合,不斷完善人才培養機制,保證人才培養效果。
讓學生參與社會生產,通過不斷完善實踐平臺功能,形成示范推廣樣板。培養出一批具有跨學科研究能力,實踐能力突出、創新能力卓越、國際競爭力強大的高素質復合型新工科人才。
通過剖析研究我國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現狀,指出了我國工程教育規模大但人才培養與行業企業實際需求存在脫節的弊端。本文對新工科背景下工程創新人才的培養進行了思考,為滿足新時代發展產業經濟對工程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以問題和需求為導向,從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平臺的搭建、加快創新創業成果的有效轉化、優化人才培養機制、豐富師資隊伍建設、加強校企合作協同育人等方面對培養高素質綜合型新工科人才進行研究。培養一批綜合素質過硬的新工科人才,形成一批涵蓋產學研用的科技成果,完善一套成效顯著的促進創新創業發展的制度機制,利用好科教優勢,助力經濟社會的新騰飛。
吳巖司長在2021年西安召開的全國高教處長會議上提出,教育要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高校健全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和實踐平臺,深化產教融合,打通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需求側。目前我國的創新創業教育發展規模和程度還不夠,在以后發展的過程中,我們需要不斷總結經驗和積極探索求變,致力成為高校創新創業實踐平臺的標桿,由點到面的輻射更多的高校和學生,為國家的高速發展貢獻更多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