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簡介 ]
陳宇軒,男,湖北武漢人,青海民族大學,碩士,研究方向:刑法學。
[ 摘要 ]
在網絡犯罪頻發的大環境下,存在一種用區塊鏈技術串聯的分布式賬本記錄多方交易的新型數據存儲技術。它利用分布式共識算法來生成和更新數據,同時采用密碼學的方式保證數據傳輸和訪問的安全,吸引了來自各行各業的目光。以區塊鏈技術為支撐,在火幣網、幣安網等各大虛擬貨幣交易平臺吸引了公眾的投資,這些虛擬貨幣有著高效的交易性以及巨大的價值波動,但是缺乏合法性與穩定性,并不能作為法定的價值貨幣來流通。違法分子利用虛假交易平臺或其他違法手段騙取財產,給社會造成嚴重的不良影響。因此需要政府出手干預,加強對虛擬貨幣的知識普及,引導正面的輿論宣傳,加大對利用虛擬貨幣實施詐騙行為的打擊,讓網絡技術在有法律保護的背景下給社會帶來更多的積極效益。
[ 關鍵詞 ]
虛擬貨幣;區塊鏈;交易詐騙
中圖分類號:F82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2.07.017
1 虛擬貨幣的特征及影響
1.1 虛擬貨幣的概念
虛擬貨幣并不是實際生活中存在的貨幣,它存在于網絡虛擬空間中,可以在特定社群內購買商品和服務,在市面上知名的虛擬貨幣有騰訊公司的Q幣、盛大公司的點券以及電商平臺的等值貨幣等等。由于現在互聯網產業快速發展,各大電商平臺、游戲公司均在其平臺產業內投放各類虛擬貨幣,如京豆、游戲幣等等。
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等各大金融部門公布的要求及通知公告,虛擬貨幣不是貨幣當局發行的,不具有法償性和強制性等貨幣屬性,不具有法定交易的作用,公民進行投資和交易虛擬貨幣沒有法律的支持。
1.2 虛擬貨幣產生的原因
網絡科技的快速發展使網絡迅速成為交易市場的基礎平臺,越來越多的虛擬空間形成的具有社會性質的社區開始出現,例如百度貼吧、游戲論壇以及其他綜合娛樂平臺等,各類虛擬社區形成了較為獨立且密閉的整體,包括但不限于經濟、文化等方面。該情況的產生重點在于社會群眾的需求,互聯網將人們的距離拉近,在虛擬空間內,人們之間存在著直接的文化交流與經濟交易,因此虛擬貨幣便應運而生,虛擬貨幣在網絡平臺中的使用也出現了一系列的缺點:一是各類網絡空間存在獨立性,相互之間有著封閉的空間,各類空間自身的虛擬貨幣有著自身的個性,無法多渠道流通,難以使多平臺用戶進行交易,交易范圍遭到限制;二是交易成本有差異,在實體經濟行業,用工成本以及交易成本受市場的控制,在虛擬空間中并不存在明確的需求量以及用工量,在無法量化的虛擬經濟中,人們對虛擬貨幣的交易會產生猶豫以及會思考性價比幾何。因此,基于給廣大客戶群體提供個性化服務需求,專門針對某些固定的平臺用戶設計的專用貨幣由此而生。
1.3 虛擬貨幣的性質
1.3.1 匿名性
虛擬貨幣在交易過程中無須通過驗證或者提交任何的識別信息,其交易方式主要是在交易過程中會生成一串密碼,例如,比特幣的秘鑰用于比特幣的接收,其秘鑰由用戶知曉,在交易過程中由用戶本人進行識別。通過區塊鏈模式,在交易完成后區塊鏈條中各個環節均能知曉,所有交易內容被公開,但是并不包括其個人信息;秘鑰的生成是通過大數據隨機生成,在每次交易過程中都會生成新的一串秘鑰,用戶通過該類交易模式深度隱匿自身的真實身份信息,有效地保護了個人隱私。
1.3.2 流通性
流通性也能稱為可兌換性,虛擬貨幣有這一特征,其關鍵原因在于虛擬貨幣跟現實社會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合同尊重兩方當事人的意思自治,只要有買賣的真實意思即可表示合同成立,虛擬貨幣雖然被稱為貨幣,但是其究竟屬于物權還是債權沒有一個明確的說法,虛擬貨幣可以根據其具有的價值認定通過交易平臺轉變為法定貨幣,這一特征必將會吸引不少人的青睞,同時也會引發一些犯罪行為的發生。
1.3.3 波動性
虛擬貨幣作為加密貨幣,對于很多持有虛擬貨幣的所有者來說,投機性是其持有、交易虛擬幣的重要動機,價格波動的收益是很多人關心的主要問題,在無窮的利益誘惑和巨大的信息差距下,大多數人無法了解虛擬貨幣的真實價值,有意識的人可以通過后端操作虛擬貨幣的價格引發虛擬貨幣價值的劇烈波動。
1.4 區塊鏈中的虛擬貨幣發展
區塊鏈技術出現,虛擬貨幣便出現以該技術為平臺的分布式記賬技術的去中心化過程。區塊鏈技術實現了完全的點對點交易,社會需求讓該交易迅速發展,在區塊鏈中,每個人都可以參與該交易記賬,由程序自動化發展,代替了專有的中心化機構,規避了中心化機構的監管與控制。隨著虛擬貨幣的使用越來越頻繁,人們對便捷以及透明的需求也越來越強烈,因此區塊鏈分布式記賬技術也在快速發展。
1.5 虛擬貨幣的影響
現如今,大眾熟知的虛擬貨幣為各大互聯網公司的游戲貨幣、電子商城貨幣等。在網絡游戲中,游戲用戶通過法定貨幣在游戲平臺充值,兌換成可以在游戲內部交易的游戲貨幣用于購買游戲裝備或游戲點卡,但是游戲平臺公司并未對該行為進行相應監管,全是由玩家自身進行控制。在新聞中頻繁出現玩家游戲賬戶被盜或被詐騙,在財產認定上也是通過市場交易價值進行認定損失金額,即使游戲貨幣無法像法定貨幣那樣具有穩定的交易屬性,但是其內在的價值也被我國法院認定,游戲裝備等虛擬財產具有物權屬性。而電子商城貨幣與游戲貨幣存在一定的區別,比如淘寶或者京東等各大電商平臺,需要客戶通過一比一的充值兌換,將法定貨幣變換成為平臺貨幣,用于購買固定商品才能打折,但兌換成為商城貨幣后無法逆轉退回成為法定貨幣,僅僅只能在其商城內部消費,具有單向流通的屬性,讓想購買心儀商品的用戶只能通過該渠道進行交易,可能涉及變相的強制消費。虛擬貨幣現在也在多行業進行開發,在現實社會中也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了。
2 區塊鏈技術下的虛擬貨幣交易詐騙
2.1 合約模式的運轉機制
區塊鏈技術具有三個特點,一是去中心化;二是去信任化;三是可追溯性。筆者在當律師的過程中,碰到過利用虛擬貨幣交易進行詐騙的刑事辯護案件,通過辦理該案件筆者了解到,在虛擬貨幣交易中存在兩種合約模式,即永續合約模式與極速合約模式,兩種合約模式都可以歸結至《2018年中國區塊鏈產業白皮書》中的智能合約。該白皮書中規定智能合約是由事件驅動、具有狀態的、獲得多方承認的、運行在區塊鏈之上的且能夠根據預設條件自動處理資產的程序。
2.2 虛擬貨幣交易詐騙原理
在進行虛擬貨幣交易過程中,詐騙團伙針對特定群體設計和研究實施某種詐騙手段及方法,如虛假話術、虛假交易平臺等,以后臺控制虛擬貨幣漲跌來進行一次性或者多次誘導當事人進行補倉投資,最終導致資金被騙。虛擬貨幣交易的詐騙手段與傳統詐騙雖然有著共通之處,但是傳統詐騙的對象并不會如虛擬貨幣交易這樣涉及多國公民,其被騙群體量龐大,涉及金額財產巨大,甚至不少被騙群眾認為自己是因為虛擬貨幣的正常漲跌而虧損。
通過中國裁判文書網查詢,自2016年以來,通過虛擬貨幣進行犯罪的案件總共2 600余件,在網絡犯罪領域里的占比不可忽略,從詐騙犯罪來看,虛擬貨幣作為新興產業,利用互聯網的匿名性,犯罪行為人可以隱藏在網絡背后,操控投資人對虛擬貨幣進行投資,通過虛假的交易平臺控制虛擬貨幣的漲跌,引誘投資人慢慢進入圈套,最終說服投資人對虧損的認定是因投資失敗。當前利用合約模式進行詐騙是犯罪行為人利用合法投資的外衣非法獲得他人財產的新型手段,其中網絡則是虛擬貨幣交易必不可少的技術支撐,智能合約也是犯罪行為中無可或缺的行為模式。
2.3 虛擬貨幣交易詐騙刑事管轄難題
我國境內對虛擬貨幣交易行為將持續開展打擊治理行動,禁止涉及虛擬貨幣交易客戶準入,并將對客戶及資金交易加大排查和監測力度。如中國農業銀行2021年6月發布了《關于禁止使用我行服務用于比特幣等虛擬貨幣交易的聲明》,明確表示“挖礦”行為屬于違法行為。在國際上也有不少國家,如新加坡、日本等國出臺了針對虛擬貨幣的行業規范,各國和地區對虛擬貨幣漸漸開始進行控制管理。
但由于不少地區仍然放任虛擬貨幣交易平臺的搭建,我國監測部門對虛擬貨幣的監測還存在技術上的難題。我國刑事管轄權為以屬地管轄為主,屬人管轄為輔,對于在境外搭建的虛擬貨幣交易平臺,我國可能處于無管轄權的尷尬境地,即使有公民向公安機關報案自己被詐騙,也可能出現立案無法偵查的局面。
3 虛擬貨幣交易詐騙犯罪防范對策
3.1 制定并完善虛擬貨幣交易犯罪法律政策
世界各國對虛擬貨幣的態度有所差別,在其監管方式、政策等環節依舊位于探索、建立階段,我國在對虛擬貨幣方面并沒有出臺硬性的法律規定,從以往的傳統詐騙罪來看,利用虛擬貨幣進行詐騙伴隨著更高的風險,對社會經濟造成的威脅也更加強烈。我國的人民銀行以及相關金融機構雖然對虛擬貨幣賬戶以及資金交易有嚴謹的監管方案,但是對于涉外交易并非是完美無缺,還需要國家層面出臺針對虛擬貨幣交易實施犯罪的法律法規,將違法犯罪行為通過刑事立法,與傳統犯罪分離開來,明確以虛擬貨幣進行犯罪的各個量刑層級,讓想通過該新興產業實施犯罪的人望而卻步。
3.2 政府職能部門加大日常監管
2021年初,人民銀行金融科技委員會會議在北京召開,明確了多措并舉打開金融科技高質量發展的新局面,為初步建立起金融科技監管框架打好了基礎。政府職能部門應該建立統一監測平臺,依靠現代網絡科技實現數據互通,對各大論壇、虛擬貨幣交易平臺等相關信息進行全面監測,通過客戶的交易流水去向抓住可疑賬戶的線頭,牽出后續交易鏈條的相關人員,全方位進行實時監控。由于區塊鏈信息龐大,虛擬貨幣交易往往為大資金交易,所以監管部門需要通過大數據統計、分析各類信息建立數據模型,使虛擬貨幣交易模式實現可視化、簡便化,各個部門分工協作,由政府統籌規劃,讓違法犯罪在大數據時代下無所遁形。
3.3 社會做出正確引導
打擊違法犯罪不能僅從行為上防范,更要有思想上的轉變。利用虛擬貨幣交易實施詐騙主要是利用了人們對便捷投資、“來錢快”的急切心理。相關金融部門以及政府職能部門可以利用新媒體,通過多元渠道進行社會宣傳引導,普及虛擬貨幣的相關金融知識,拓寬人們的投資視野。從消費者這個違法犯罪的根本目標入手,通過電話與短信向民眾預警,提高人們對新型產業的認知程度,最大限度地規避違法犯罪的發生。
綜上所述,防范虛擬貨幣交易導致的社會混亂問題離不開多方的參與協作,由政府牽頭,通過政府購買等方式協調金融行業、新聞媒體行業等重點企業進行參與,發揮積極主動的宣傳、輿論引導作用,加大對境外服務器的監管力度,多環節制止涉及虛擬貨幣犯罪行為的發生,最大限度地避免公民的財產損失,從而提高百姓的生活信任感和幸福感。
參考文獻
[1]李志宏,王麗萍,吳嵐騰,等. 虛擬貨幣的分類及演變過程[J]. 中國科學基金,2021,35(04):627-635.
[2]蔡文昊. 虛擬貨幣犯罪風險成因及防范對策研究[J]. 網絡安全技術與應用,2022(2):164-166.
[3]鄒錦圣. 打擊虛擬貨幣跨境洗錢犯罪國際合作法律問題研究[D]. 廣州:廣東外語外貿大學,2020.
[4]李夏. 虛擬貨幣監管創新法律問題研究[D]. 蘭州:蘭州大學,2019.
[5]包興安. 監管政策持續加碼 虛擬貨幣“挖礦”活動被淘汰[N]. 證券日報,2022-01-12(A02).
[6]趙世祥,崔菁菁. 網絡游戲產業虛擬貨幣收入確認探討[J]. 合作經濟與科技,2022(3):156-157.
[7]鄧媚芳. 虛擬貨幣型傳銷犯罪的幾種典型模式及偵查對策[J]. 電腦與信息技術,2021,29(6):59-6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