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紅德
高中歷史的教學中,地圖也是非常實用的資源,通過地圖的充分利用,能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歷史演變規律,探索歷史真相,創設開放性的學習環境,發揮歷史育人價值。通過地圖打造出歷史的高效課堂,既能體現出歷史的時空觀念,也能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歷史知識,提高學生參與程度,從而切實提升歷史課堂的教學效率。歷史作為綜合性的一門學科,通常涉及許多歷史沿革和歷史概念,僅通過文字闡釋,通常是難以直觀地反映相關歷史事件。而利用地圖,則能將客觀的歷史事件更加簡明、直接地反映出來,這通常是對歷史研究與了解的必要工具。古人在讀史時,就極其關注圖片和文字的有效結合,而鄭樵在其創作的《通志》中也明確說了:“置圖于右,置書于左,索象于圖,索理于書?!币虼耍诟咧袣v史的教學中,需注重地圖利用的重要作用,并通過地圖使歷史現象或者歷史事件實現形象化,在地圖上實現歷史空間與時間的交織,還原歷史原貌,構建完整知識鏈條。
一、利用地圖進行歷史教學的作用
地圖作為高中歷史教材的系統之一,將地圖和文字結合及圖文并茂通常是歷史教學中最為顯著的特點。將歷史地圖運用于高中歷史的具體教學中,通常對學生的邏輯思維力、空間想象力、空間歷史要素的分析力等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
首先,有助于學生形成時空觀與空間感。高中歷史的課堂教學通常涉及空間、時間的概念,且歷史地圖中也包含了些文字與地圖。若學生仔細審讀地圖,就能在地圖中找出空間的圖示、標記及定位時間,任何的歷史事件都發生于相關歷史時空中,不能與某個特定時空相脫離。高中歷史的課堂教學中,通過歷史地圖開展教學,既能充分激發學生對歷史知識的學習興趣,又能激發學生對歷史知識的學習積極主動性。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學生實現高效學習最好的老師,是學生實現有效學習的內動力,學生在學習時,只有對歷史知識具有濃厚的興趣,才能積極自主地參與課堂學習。因此,歷史教師在課堂教學時,可通過歷史地圖,促使抽象、復雜的歷史知識形象化、具體化,這不僅有助于學生理解知識,而且還能深化學生對知識的印象,以便于學生學習與記憶。同時,高中歷史學科的許多知識都是通過地圖展示的,學生通過地圖的觀察,就能對生活中相關的事件形成聯想,即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促進教學的生活化,這不僅有助于學生切實提高學習自主性與自主探究力,而且還能有效提高歷史學科的教學質量與教學效率。
其次,有助于教材文字的直觀呈現。歷史地圖并非普通的歷史地圖,其包含了豐富多樣的歷史信息,通常來說,其對一定時期的經濟、政治、文化等相關社會現象進行了動態化、輪廓性的反映。因為圖片難以使學生產生直觀的感受,因此,其具有文字所無法替代的優越性,同時,歷史地圖與歷史教材相配合,還能挖掘出歷史教材中的隱含信息,以此對歷史上沒呈現出的歷史信息進行補充。
再次,有助于加深歷史基礎知識的學習。歷史作為高中階段最為重要、復雜的學科,學生在具體的學習中,常常會對一些相似的知識點產生混淆,甚至導致學生在學習中出現錯誤性的記憶。面對這一現狀,教師可借助歷史地圖對歷史知識進行直觀、生動的講解。同時,還可引導學生在歷史地圖的查看、分析中,明確混淆的歷史知識點,不斷加深歷史知識點的理解。如此一來,真正提升了學生的歷史學習效果,使學生的歷史知識更加扎實、牢固。
最后,優化了學生的歷史學習態度和情感。一方面,在傳統的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不高。而通過歷史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歷史事件、歷史故事會變得更加生動、形象,在很大程度上喚醒了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另一方面,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高中歷史學科還承擔著培養學生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任。歷史地圖在課堂教學中的融入,能使學生在直觀地感知我國疆域變化、民族關系、朝代的更迭中,受到強烈的震撼,最終在強烈的視覺沖擊中,端正自身的歷史學習態度和情感,真正落實高中歷史核心素養下的教學目標。
二、歷史地圖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應用原則
為了充分發揮歷史地圖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價值,在應用歷史地圖進行教學時,應遵循以下四個原則:
原則一:科學性。歷史地圖的科學性原則中,主要包括三方面內容,第一,教師在應用歷史地圖時,應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培養學生科學制作歷史地圖的技能;第二,明確歷史地圖中蘊涵歷史信息的科學性;第三,要注意歷史事件現象之間的邏輯因果關系。
原則二:直觀性。歷史地圖作為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有效補充,屬于一種輔助性的教學資源。與歷史教材相比,歷史地圖最為顯著的特點,就是對歷史知識進行了合理的梳理、直觀的展示。這就要求教師在選擇歷史地圖時,應堅持直觀性的原則,盡量選擇簡潔、明晰的歷史地圖。一旦忽視這一點,不但會制約歷史地圖的應有價值,也會導致學生在學習中出現邏輯思維混亂的現象,進而歷史課堂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原則三:趣味性。歷史教師在應用歷史地圖開展教學時,應關注其趣味性。為了最大限度發揮歷史地圖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價值,教師在選擇歷史地圖時,應結合學生的興趣,盡可能避免選擇單調、沒有色彩的歷史地圖,以免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
原則四:參與性。新課程改革下,教師在應用歷史地圖開展課堂教學時,應尊重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關注學生在歷史課堂上的參與度?;诖?,高中歷史教師應不斷加大學生制作歷史地圖的力度,促使學生在參與中提升歷史課堂學習的有效性。
三、利用地圖打造歷史高效課堂的策略
(一)利用地圖進行新課導入
新課導入通常對課堂教學具有重要作用,巧妙地利用地圖能起到高屋建瓴的效果,讓學生對歷史發生的地點、時代背景、周圍環境有直觀的認識,設身處地進行歷史推演,激趣勵學的同時,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地圖的充分利用,能推演出歷史的發展,引領學生沿著時間走向理解歷史發展的必然,活化課堂,從而實現高效教學。例如,在對“走向大一統的秦漢政治”開展教學時,教師可以在課前呈現戰國形勢演變的一系列地圖,直到秦朝統一疆域圖,并提出問題:1.圖中反映出什么政治形勢?2.若你是秦王,可通過什么策略實現統一天下的理想?為什么說秦統一六國是歷史的必然?戰國時期,長達200年的混戰,最后只剩下戰國七雄,從地圖上可以直觀地看到,秦國的歷史位置非常好,依據其長期的努力,尤其是商鞅變法,其實力大增,逐漸成了戰國時期最強的國家,周圍基本沒有能對其造成威脅的國家,秦國的領土也大,這就為其統一六國打下基礎。反觀韓國,夾在秦、趙、魏的中間,時時刻刻存在著被吞并的危險,就歷史位置來說,秦國的優勢最大。秦國第一個滅掉的是韓國,一方面韓國實力弱,另一方面,在地圖上,韓國能遏制函谷關,阻擋秦國東進的道路,不滅掉韓國,就不能實現一統天下的目標,由此韓國首先被破。通過地圖的利用,學生能更好地還原歷史發展過程,有效地掌握教學內容。同時,經過上述的問題,學生深入地走進英雄輩出、縱橫捭闔的戰國時代,學生就會放飛其想象,為新課的探究奠定夯實的基礎。
(二)利用地圖突破重難點
地圖將時間和空間信息濃縮在紙面上,其中蘊涵著豐富的信息,通過發掘和利用,其不僅有利于學生更好地解決相關歷史問題,而且還能拉近學生和歷史知識的距離,尋找歷史的真相,突破重難點,提高教學效率。例如,在對“新民主主義革命”開展教學時,其教學重點就是“挺進大別山”揭開全國性戰略進攻的序幕,單純的歷史知識講解,學生很難將這一歷史事件與全國戰略進攻聯系起來。通過地圖的應用,這個問題就迎刃而解。解放戰爭之初,國民黨全面進攻,然而很快就以失敗告終。隨后,國民黨集中優勢兵力重點進攻陜北和山東地區,我軍積極防守。經過毛澤東的指導,敵人重點進攻計劃也被粉碎,因此,戰爭形勢也產生了較大轉變,敵我力量明顯縮小,從而開展了戰略性反攻。此外,歷史教師需將我軍進行戰略進攻的目標選定為大別山進行講述,并與地圖相結合,了解到當時國民黨的部隊集中在陜北和山東,中原地區兵力不足,在地圖上兵力分布呈現出“啞鈴”形狀。通過地圖分析,可以發現中原地區戰略地位重要,可威脅至南京與武漢,甚至能控制全局,因此,毛澤東做出了“奪取中原, 將尖刀插入敵人胸膛”的選擇,并開辟出豫陜鄂、大別山、豫皖蘇各解放區,在空間上構成了倒“品”字,對國民黨的統治中心湖北、南京造成直接威脅,將戰場轉變為國統區,以充分了解全國性戰略進攻的相關內容。由此可知,在講解到重難點知識時,由于知識較為枯燥且繁雜,學生通常難以理解與記憶,而通過地圖的利用,則能使學生產生清晰的認識,從而實現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三)利用地圖澄清疑點
自古以來,歷史學科就包含著千變萬化的事象,簡單的事物卻蘊涵著深刻的道理,怎樣才能使學生形成對歷史事象本質及規律的更好掌握?首先,需要教師重視培養學生的思維敏捷性。進行教學時,建議教師應用可以揭示問題實質與關鍵的歷史地圖展開教學,這樣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反應能力,消除思維障礙,使學生精準、快速地解答相應的歷史問題,從而增強綜合思維的敏捷性。其次,教師不僅要通過歷史地圖的應用幫助學生解決難題,還要抓住適當的時機將相關的歷史地圖更好呈現在學生眼前,利用歷史地圖實現化繁為簡,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抽象內容,啟迪學生思考,防止陷入思維誤區,同時引導學生復述思維過程,總結學習方法。最后,采取有效選圖的方式,給學生指明學習的方向,激發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從而使學生更加專注歷史問題的學習和思考,使其思維更加活躍。歷史不能重演,但是卻有著其特定的規律。歷史知識能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但是空間和時間的輔助,學生并不容易發現歷史的規律,掌握歷史知識。因此,在學習時就會產生很多疑問,比如,隋朝大運河和元朝運河建設的河道有何不同?元朝為何實行了行省制?其與郡縣制有何不同?為何在古希臘能孕育出早期民主政治的文明?通過相關問題的設置,不僅需要學生立足于經濟、政治、社會等理論方面的知識進行分析,同時也要求學生能夠結合這些歷史事件發生的地點及周圍環境進行探究。因此,僅依賴于文字,學生是難以充分理解的,而通過地圖能實現教學疑點的澄清。例如,在對“民國時期民族工業的曲折發展”開展教學時,其主要是掌握“民族工業發展的特點”,通過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分布圖,學生能直接發現民族工業基本分布在沿海。這是教師讓學生結合鴉片戰爭的示意圖進行分析,學生很容易就能發現,西方列強開放港口,侵略沿海城市,設立通商口岸,使沿海地區經濟結構和社會結構發生了變化,受外國的資本主義沖擊,沿海區域的封建經濟不斷瓦解,以此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與發展提供相應的勞動力與市場,進而出現了地區發展不平衡的現象。民族工業也隨之而出現,這就與教材中的描述相吻合,有效地解決了學生疑問,將歷史脈絡清晰地展現出來。
(四)利用地圖補充教學內容
在現行的歷史教材中,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呈現的教學內容有限,難以將所有的歷史知識點都呈現在學生面前。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歷史學習,難以滿足新課改下的歷史教學要求。面對這一現狀,高中歷史教師在優化課堂教學時,就可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融入與其相契合的歷史地圖,對教學內容進行有效的補充和延伸,或者借助歷史地圖將教材中沒有表達的信息呈現出來。如此,真正滿足了新課改下的高中歷史教學要求。例如,在“遼沈戰役”這一知識點的教學中,錦州戰役是其中最為關鍵的一環,也是東北解放、平津解放戰役的關鍵。但是在現行的歷史教材中,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將其省略了。在這種情況下,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高中歷史的學習效果?;诖?,教師在補充教學內容時,就結合教學內容,選擇了“三大戰役作戰形勢圖”,將其融入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在歷史地圖觀察和分析中,掌握相關的歷史知識點。因此,不僅拓展了歷史學習內容,也促使學生在歷史地圖的閱讀和分析中,提升了自身的歷史地圖的觀察、閱讀和分析能力,真正實現了高中歷史核心素養下的教學目標。
四、結語
綜上所述,利用地圖構建高效化歷史課堂,其不僅能激活學生的思維,而且還能充實與調動學生在歷史課堂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教學氛圍,以促使學生通過不斷挑戰,獲取到豐富的滿足感與愉悅感,從而使學生實現高效學習,提高歷史的教學效率和質量。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