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帥
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之一便是時空觀念。所以,在歷史教學中,讓學生建立清晰的時空概念,是歷史教師需要做到的。
一、教學案例簡述
《秦統一中國》的知識與能力要求是:知道秦統一中國,了解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權制度,了解鞏固統一的措施及其對鞏固國家統一的作用。《秦統一中國》在整個中國古代史教學中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秦始皇一統六國結束了戰國七雄分裂割據的社會狀態,開創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大一統王朝,是中國大一統國家的開端。秦始皇采取的一系列鞏固統一的措施對后世歷代統一王朝的建立、鞏固和發展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剛進入初中的學生,雖對中外歷史事件有些認識,但學生是第一次接觸歷史學科,缺乏學習歷史的核心素養,尤其是歷史時空觀。所以在歷史課堂上可以通過地圖和時間軸來講述歷史事件,提高學生閱讀、認識歷史地圖的能力,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
二、利用歷史地圖培養學生時空觀念的教學策略
(一)引導學生掌握識圖的技能
教師在上課時最容易獲取、最經常使用的,用于培養學生歷史時空觀念的工具就是歷史地圖。作為已經開始學習地理的初一學生能基本掌握“黃河流域”“長江流域”“沿海城市”這些地理概念,有助于學生在歷史地圖上找到一些位置信息。但歷史地圖和地理地圖差別較大,學生對歷史地圖的識讀能力還比較薄弱。
在探究秦統一中國的歷史意義時,通過課件呈現《戰國形勢圖》和《秦統一地圖》,設置問題:兩幅圖有什么區別?希望學生通過觀察、分析兩幅圖的差異,概括秦統一的意義。但學生不能很好地得出預設結論,學生大多第一反應是兩幅圖的顏色不一樣。
這一現象說明學生不會使用和閱讀歷史地圖,不知道這兩幅歷史地圖中有哪些信息和知識點是回答問題所需,因此在觀察地圖時不能把握側重點。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如果歷史地圖沒有起到培養學生歷史時空觀念的作用,反而會成為影響學生注意力的“花花綠綠”的圖片。
因此,在教學中需要學生使用歷史地圖探究問題時,首先要設置明確的問題。在問題中教師應明確提出:學生應從圖中得到哪些信息,從而設置引導問題,幫助學生有目的地觀察圖片,在讀圖時更好地抓住關鍵,準確找出解決問題所需要的關鍵信息,而不是只大致地瀏覽一遍。讓學生識讀、比較《戰國形勢圖》和《秦統一地圖》,兩幅圖在時間和空間上的明顯對比,可以更好地讓學生將歷史事件放入具體的空間和時間去看待,從而培養學生的歷史時空觀念。
在教學中使用歷史圖片,教師常常是將歷史地圖呈現在課件上,之后便讓學生根據地圖回答問題,很少會對地圖加以介紹和分析,這也加大了學生讀圖的難度。因此,在學生觀察歷史地圖之前,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掌握一些觀察地圖的方法。首先,觀察地圖的名稱,通過名稱明白歷史地圖描繪的內容。其次,要注意觀察地圖的圖例和其他細節。通過對比兩幅圖中政權數量的變化,幫助學生歸納出秦統一中國的意義,突破本課重點。
(二)關注時空之間的內在聯系
教師在課堂教學使用歷史地圖時,不僅要明確歷史事件發生的地點,也要明確點出歷史事件發生的時間。讓學生能在特定的時空條件下對歷史事件加以思考,了解該事件的變化過程,有利于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時空觀念。
在學習“秦統一中國的經過”時,通過課件出示動態歷史地圖來呈現秦滅六國的經過:韓→趙→魏→楚→燕→齊,讓學生能直觀地感受秦朝在不同時間疆域的變化,讓學生明白歷史事件發生的時間順序,構建歷史事件之間的時間聯系;讓學生仔細觀察秦國進攻諸侯國的順序和地理位置,了解秦滅六國時采取了:遠交近攻的政策,構建歷史事件之間的空間聯系。這就將歷史地圖本身所帶的空間性和動態圖擁有的時間性結合在一起,讓“秦統一中國”這一歷史事件在空間和時間上更加直觀,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
(三)合理實現圖文資料的配合
在《秦統一中國》的教學中,秦統一后的疆域是教學重點之一。課本文字描繪了秦朝疆域的四至,但如果僅讓學生閱讀文字,學生很難在空間上對秦朝疆域有準確把握。因此,歷史教師在講述國家疆域等相關內容時,應建立歷史地圖與史料之間的聯系,讓史料的空間性在地圖中直觀呈現出來。
在講述秦朝疆域四至時,課件出示了《史記·秦始皇本紀》對秦朝疆域四至的描寫:“地東至海暨朝鮮,西至臨洮……并陰山至遼東”,同時也呈現秦朝疆域圖,讓學生根據史料和課本描寫在地圖中圈畫出疆域四至。兩者的相互配合,既考查了學生閱讀、分析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又考查了學生讀歷史地圖的識讀能力和對歷史地圖空間性的把握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