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萌
“這里是一座農耕學堂,館內有農業發展歷程軌跡,有遠古農具的手工模型,有運城本地特色美食,有智慧農業現代沙盤等等,集館、藏、展和學習活動于一體,是學科課程拓展的延伸空間,是孩子深入實踐開展學習的基地,是后稷學子了解中國農耕文化的重要窗口,是學校傳承歷史文化的教育教學基地……”6月30日,在運城市鹽湖區后稷小學農耕科技博物館,校長許彩麗邊走邊介紹道,“這也是我們學校的一大特色,從籌備到建設完成,先后歷經一年多,今年6月1日正式投入使用。”
記者了解到,后稷小學農耕科技博物館占地面積446.6平方米,總投資約87萬元,總建筑面積2233平方米。該館一經亮相,就受到師生們的歡迎和家長的好評。“在學校的農耕科技博物館,我聽講解員介紹了黃道婆的故事,了解了種桑養蠶的過程,認識了紡輪、織布機等紡織工具,還了解了緙絲的特點和制作方法,收獲很大。”該校四年級一位女同學說。“農耕文化雖然離我們越來越遠,但是不能讓孩子缺失這樣的教育。學校建設的農耕科技博物館不僅讓孩子們收獲了知識、增長了見識,更促進了他們的成長。”前來參觀的學生家長稱贊道。
據悉,農耕科技博物館在設計上以時間為軸,布線“農作物”和“農業工具”兩個展覽方向,結合學校的辦學理念與特色,實現展示、互動、教育、實踐的目標。館內設勤耕館、收獲館、智慧館、烘焙坊、木工坊、知識長廊、未來廳,構成“三館兩坊一廊一廳”的整體布局,展示農耕文明的演變軌跡。館內共陳展農耕物件400余件、農作物品種標本40種、大小展板230塊,綜合運用傳統藝術和現代科技相結合的陳展方式,通過布展文化墻、展示農耕老物件、學員作品及現代多媒體播放,傳遞農耕文化知識,全面展示了華北地區農耕文化概況。
為了讓農耕文化和教學相結合,后稷小學還分年級分學期開發了“農作物耕播收獲過程”“植物種子果實研究”“榫卯結構研究”“木工裁割制作”“紡織布料加工”“無土栽培種植”“烘焙甜點”“面塑文化傳承”等課程,將該館作為勤耕課程開發的起點,大力挖掘其中蘊含的特色課程,將農耕科技博物館真正打造成勞動實踐基地。讓越來越多的孩子能夠從思想上了解農耕勞作的辛勞,并對比現代的科技種植技術,感受時代的變遷、科技的進步與發展,在實踐體驗中學會文化傳承,學會創新創造。82DEA8A6-0626-4ABC-B4C7-B38D0A86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