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月 李海
摘 要:為了有效評估大學生體質健康狀況,提出一種基于最小二乘集結權重與改進TOPSIS法的大學生體質健康群體自適應評估模型。考慮到傳統評估方法通常基于人工逐項判斷合格情況后求其合格率,基于最小二乘集結主客觀權重與改進TOPSIS法構建的大學生體質健康群體自適應評估模型,首先在指標篩選的前提下將評估體質健康的身體形態、身體機能、身體素質轉化為多屬性評估問題,其次基于最小二乘法集結層次分析(AHP)和CRITIC法求解的多屬性指標主客觀權重,并依據最佳回歸多項式判定主客觀權重一致性,最后基于改進的TOPSIS法對待評估樣本進行評估。實例分析和模型檢驗表明,基于最小二乘集結權重與改進TOPSIS法的大學生體質健康群體自適應評估模型具有較強的可行性和合理性,為大學生體質健康評估提供了一種科學的方法。
關鍵詞:體質健康評估;最小二乘法;TOPSIS法;CRITIC法;群體自適應評估
中圖分類號:G804.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2076(2022)02-0073-11
An Adaptive Evaluation Model of the Physique Health of College Students Based on the Aggregation Weight of the Least Square Method and the Improved TOPSIS Method
KOU Yue1,LI Hai2
1.College of Aviation Security, Cival Aviation Flight University of China, Deyang 618307, Sichuan, China; 2. College of Aviation Safety Engineering, Cival Aviation Flight University of China, Deyang 618307, Sichuan, 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effectively evaluate the physical health of college students, a self-adaptive evaluation model of college students' physical health based on least squares aggregation weight and improved TOPSIS method is proposed. Taking into account that traditional evaluation methods are usually based on manually judging the qualifications item by item, the qualification rate is calculated. Based on the least squares aggregation of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weights and the improved TOPSIS method, the adaptive evaluation model of college students physical health is constructed firstly under the premise of index screening. The body shape, physical function, and physical fitness that assess physical fitness are transformed into multi-attribute evaluation problems. Secondly, the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weights of the multi-attribute indicators based on the least squares method aggregation analysis (AHP) and the CRITIC method are used to determine the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weights based on the best regression polynomial. The objective weight is consistent, and finally the sample to be evaluated is evaluated based on the improved TOPSIS method. Case analysis and model testing show that the adaptive evaluation model of college students' physique health based on least squares aggregation weight and improved TOPSIS method has strong feasibility and rationality, and it provides a scientific method for college students' physique health evaluation.
Key words:physical fitness evaluation; least square method; TOPSIS method; CRITIC method; group adaptive evaluation adaptive evaluation71017D22-5E0E-468A-AB2F-A4DDF023E9BF
體質是指機體能勝任日常生活且能享受休閑及應對不可預見緊急情況的綜合能力。2016年10月國務院印發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將健康上升至國家戰略高度,2019年7月健康中國行動推進委員會發布的《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中明確提出到2022年和2030年國家學生體質健康優良率分別達到50及以上和60及以上[1]。大學生群體是未來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其體質健康與國家民族興衰以及社會發展關系密切,近年來高校體育課程改革工作對提高大學生體質健康發揮了關鍵性作用。但是,現階段的體育課程仍無法全面對接大學生的終生體育,大多數大學生缺乏體質健康意識,主動參與鍛煉身體的機會和時間不足,甚至肥胖、脂肪肝等疾病現象十分普遍。對于當代大學生而言,其體質健康狀況不僅決定著自身生活質量,還決定著國家未來事業的繼承與發展。因此,科學評估大學生體質健康狀況,依據評估結果采取相應針對性措施,對實現健康中國行動計劃以及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截至目前,國內外學者在體質健康方面的研究頗多,其主要研究表現在以下七個方面。(1)體質健康測試制度革新。吳宗喜[1]等運用路徑依賴理論,分析了大學生體質健康測試制度中存在的路徑依賴困境,并提出了五種消解之策;張強峰[2]等針對《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結果進行研究,發現其結果具有健全監督體系、提升執行效果、降低運行成本的價值,但同時面臨著權益沖突的風險、功能異化的隱患、責罰軟化的危機;楊三軍[3]等運用文獻資料、專家訪談和歸納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分析我國青少年體質健康存在的主要問題,從影響青少年參與體育活動的因素入手提出了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體質健康發展實踐路徑;Jie Shou[4]等在質量管理理論和PDCA管理模型的基礎上,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對我國高校女大學生體質健康測試管理機制設計進行探討,進一步完善了高校女大學生的現行程序。(2)體質健康評價體系構建。李凱[5]等采用文獻資料法、德爾菲法、層次分析法、問卷調查法和數理統計法,以社會生態理論為基礎,立足中國本土文化特征,基于“個體-行為-環境”視角構建了中國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促進評價指標體系,并進行了實證數據檢驗;季瀏[6]等在“體教融合”背景下分析我國兒童青少年體質健康評價指標,探索制定了相應新評價標準,對進一步完善我國兒童青少年體質健康評價體系,促進兒童青少年體質健康水平具有長遠促進作用,研究成果《中國兒童青少年體質健康新評價標準》包含6個一級指標(身體成分、心肺耐力、力量、柔韌性、速度、靈敏協調性)和9個二級指標(BMI、腰圍、20 m往返跑、握力、30 s仰臥起坐、立定跳遠、50 m跑、20 s反復橫跨、坐位體前屈),新評價標準具有較好的系統性、科學性和可行性;Fan Fei Ge[7]等根據高校教師體質健康現狀,借助高校教師體檢數據,在體質健康評價體系的基礎上采用多元線性回歸方法,建立高校教師體質健康數據評價體系。(3)國外體質健康先進經驗探索。魯娜[8]等通過梳理和總結日本學校體育政策的發展演變及對青少年體質健康的影響,提出體教融合視域下促進我國青少年體質健康的四點啟示;郭瑞芃[9]等通過分析當前青少年體質健康問題,對中國、美國、歐洲、加拿大和日本等國家和地區青少年體質健康測評體系的歷史、發展、內容和現狀等進行了梳理與對比研究。周銘揚[10]等運用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等,以社會治理為切入點,對我國青少年體質健康促進展開研究,研究認為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和源頭治理是青少年體質健康促進工作的重要“方向標”,并提出了青少年體質健康促進的社會治理4大路徑設計,即系統治理路徑——構建協同參與治理格局,依法治理路徑——營造促進工作法治氛圍,綜合治理路徑——多種促進方式綜合利用,源頭治理路徑——深化促進工作干預手段;彭國強[11]等在推進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和深化體教融合發展的背景下,綜合運用文獻資料、個案分析、對比分析等研究方法,歸納了美國體育教育制度的演進歷程與治理特征,提出了提升我國體育教育制度治理能力的舉措,研究認為美國體育教育制度經歷了4個發展階段并形成了一套系統的治理體系。(4)體制健康與其他因素的關系。任弘[12]等探索了人體對生存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和自身生理環境的適應能力與體質健康之間的關系,以及不同類型人群之間適應能力的差異;成剛[13-14]等引入分位數回歸方法,使用2019年北京市某區1 565名中小學生的調查數據,分析身體質量指數(BMI)和是否近視對中小學生語文和數學成績的影響,依據家庭資本的概念和內涵,運用非線性回歸技術,使用2 452名中學生的調查數據,分析家庭的經濟資本、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對BMI和是否近視的影響。吳慧攀[15]等對身體形態、體能等體質健康指標與青少年心理健康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深入探討與分析,旨在為建立合理、科學的干預機制,促進中國青少年健康發展提供一定理論基礎。彭玉林[16]等對大學生體質下降進行原因分析研究,研究結果發現身體活動量減少是造成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下降的直接原因。Macˇak[17]等研究了6個月每日體育活動對學齡前兒童身體健康的影響,研究表明,經過 6 個月的日常鍛煉計劃,學齡前兒童的肌肉力量比對照組的同齡人有所提高,在分析的其余健身成分中未發現組間存在顯著差異。Kummer Sandra[18]等在具有抑郁癥狀的大型臨床樣本中分析責任心與身體健康受損之間的關系以及責任心與主觀健康相關的幸福感之間的關系,研究結果顯示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和缺乏身體活動在一定程度上調節了責任心與身體健康受損之間的負相關關系,以及責任心與健康相關的幸福感之間的正相關關系。(5)體制健康干預措施。杜建軍等[19]針對體質健康的干預效果提出了跨理論“三位一體”體質健康教育模式,研究表明其能夠有效改善中學生的體重指數,提高中學生肺活量、耐力素質和力量素質。張芙蓉[20]等主要研究體育鍛煉、體質健康和身體自尊三者之間的關系,并了解高年級小學生體育鍛煉、體質健康和身體自尊的現狀及特征。全明輝[21]等研究檢驗學齡前兒童不同簇集特征體力活動與體質健康是否存在劑量-效應關系,研究結果表明學齡前兒童累積不同簇集特征MVPA越多,達到HPH的比率越高,呈現出顯著的劑量-效應關系,而在男童中每日累積的MVPA超過65 min后達到HPH的比率不再顯著增加。(6)體制健康評價模型。王國軍[22]等對2篇有關建立隸屬函數文獻的分析提出質疑點,并對其進行歸納總結,依據模糊隸屬函數建立理論建立了新隸屬函數,并借用原文數據檢驗其科學性、合理性,在此基礎上建立了體質評價中常用的“4等”和“5等”隸屬函數。趙宏偉[23]等針對群體體質健康評估問題,基于高斯混合分布提出了一種群體體質評估模型,首先應用卷積神經網絡無監督地從體育測試集中自動學習特征,然后基于高斯混合分布建立群體體質三級評估模型,最后將學到的特征輸入評估模型得出群體體質評估結果。Yazhu Dai[24]等基于生理數據進行廣義回歸神經網絡(GRNN)和反向傳播神經網絡(BPNN)對采集到的數據進行分析和建模,得到學生體質健康評價系統。(7)體質健康的未來發展。張麗軍[25]等提出在大數據時代重新審視青少年體質健康促進的相關問題是非常有必要的,運用大數據思維和技術,提供科學政策制定依據、引領創新管理機制轉變、驅動優化保障機制落位、助力完善監測機制建立和提升精準治理實現可能是構建大數據時代理論供給的路徑探尋。71017D22-5E0E-468A-AB2F-A4DDF023E9BF
目前國內外針對大學生體質健康評估模型的研究甚少,同時對于群體自適應評估方法還處于初步探索階段。本文針對大學生體制健康評估模型進行研究,研究過程基于現行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從身體形態、身體機能、身體素質三個方面著手,首先進行大學生體質健康評估指標的篩選,其次基于最小二乘集結主客觀權重確定指標屬性權重,最后結合TOPSIS方法進行體質健康狀況的群體自適應分類評估。
1 大學生體質健康評估指標構建
1.1 指標初選
現行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是指2017年教育部公布的《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本標準是國家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和學業質量標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體質健康的個體評價標準,從身體形態、身體機能、身體素質三個方面綜合評定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26],表1為本研究初選構建的大學生體質健康評價指標體系。
身體形態是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隨著年齡的增長以及環境、營養、疾病等因素的影響其也會發生改變[27]。身體形態指標也是判斷大學生健康標準的重要指標之一,其主要包括身體質量指數(BMI)、基礎代謝率(RMB)、體質脂肪率(BFP)、肌肉量率、體水分率、無機鹽率、蛋白質率[28]等。
身體機能是指人的整體及其組成的各器官系統所表現出的生命活動[29],身體機能指標主要包括心率、血壓、心血管機能指數、運動強度測量、呼吸機能測量[30]。考慮到穩定性,優選基礎心率(晨脈)作為心率指標[31],考慮到血壓測量可靠性,選用克蘭普頓測量法[32],心血管機能指數選用30秒鐘30次起蹲綜合心率(K=(P1+P2+P3-200)/10,其中P1是安靜心率、P2是運動后即刻心率、P3是休息一分鐘后的心率[32]),運動強度測量利用卡森公式(最高心率(220-年齡)—運動前安靜心率)/2+運動前心率 [33]),呼吸機能測量以肺活量大小進行表征。
身體素質是指人體在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速度、力量、耐力、靈敏、柔韌等機能[34],身體素質指標也是判斷大學生體質健康程度的重要依據之一。速度指標測評主要有位移速度(30 m跑)、動作速度(兩手快速敲擊)、反應速度(計時尺)。力量指標測評主要有肌肉力量、肌肉耐力、爆發力,肌肉力量測量采用等長靜力測量法(握力、背力),肌肉耐力測量采用腹部耐力、背部耐力、雙臂耐力測量,爆發力測量主要采用腿部向前測量、腿部向上測量、腰部向上測量。耐力指標測量分為一般耐力、速度耐力、力量耐力、靜力耐力。靈敏指標測量一般是通過快速運動中變換方向的能力進行,一般選擇4×10 m往返跑、10 s立臥撐、象限跳等方法。柔韌性指標通常選用關節活動度(ROM)來表示軀體的柔韌性,主要包括肩關節柔韌性(轉肩實驗)和脊柱伸展能力(后軀體造橋)。
1.2 指標篩選原則
體質健康指標篩選是大學生體質健康評價的首要任務,是準確評價大學生體質健康狀況的關鍵環節。指標篩選過程主要基于以下兩個基本原則:一是在身體形態、身體機能、身體素質二級指標下分別進行篩選,其原因在于大學生體質健康評價必須基于身體形態、身體機能、身體素質三方面;二是指標篩選基于指標間的相關性以及指標對評價體系的貢獻度,保留貢獻度較大的指標作為關鍵指標,累計貢獻度達90以上甚至更高。
1.3 指標篩選
體質健康指標篩選是大學生體質健康評價的關鍵環節,合理的指標篩選過程是大學生體質健康綜合評價的基礎。本次研究過程中主要基于指標間相關性以及指標貢獻度完成篩選,具體篩選步驟如下。
1.3.1 身體形態指標篩選
首先,根據體質數據測試儀器計算方法,體重=脂肪量+無機鹽量+肌肉量,肌肉量=蛋白質+身體水分,因此初步選擇身體質量指數(BMI)、基礎代謝率(RMB)、體脂脂肪率(BFP)、無機鹽率、蛋白質率為身體形態評價指標。隨機抽取30名男性大學生進行身體形態指標值測試,抽取年齡為(19±4)歲,結合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法求取各初選指標方差貢獻率Ωp,剔除貢獻度較小的指標,各指標具體貢獻度見表2。最后,確定篩選指標,即體質脂肪率A3、蛋白質率A5、無機鹽率A4、身體質量指數A1。
1.3.2 身體機能指標篩選
首先,隨機抽取30名男性大學生(年齡:19±4)進行身體機能指標測試;其次,結合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法求取各初選指標方差貢獻率Ωp,剔除貢獻度較小的指標,各指標具體貢獻度見表3。最后,確定篩選指標,即運動強度指數B4、心率B1、心血管機能指數B3、舒張壓B21、收縮壓B22。
1.3.3 身體素質指標篩選
首先,隨機選取30名男性大學生(年齡19±4歲,身高:175±5 cm)進行身體素質指標測試;其次,采取評價主體要素須全覆蓋的原則,結合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法求取各初選指標方差貢獻率Ωp,剔除貢獻度較小的指標,表4為力量指標中各要素指標的具體貢獻度。
綜上所述,在篩選大學生體質評價指標體系時,綜合考慮了大學生的身體形態、身體機能、身體素質3個方面的因素。由此選取了代表身體形態、身體機能、身體素質3個方面共16個指標構成大學生體質健康評價指標體系(表5)。
2 最小二乘集結權重與改進TOPSIS方法的群體自適應評估模型
大學生體質健康評價指標確定后,要對大學生體質健康狀況進行定量評價,需要確定各個評價指標的權重,指標權重確定方法分為主觀賦權法、客觀賦權法、組合賦值法。主觀賦權法主要有專家調查法、層次分析法、二項系數法、環比評分法等,其缺點表現為決策具有較強的主觀隨意性,容易受決策者知識缺乏的影響;客觀賦值法主要有主成分分析法、熵權法、CRITIC法等[35],其缺點主要表現為依賴于足夠的樣本數據和實際的問題域,通用性和參與性差,而且不能體現評判者對不同屬性指標的重視程度,權重與屬性的實際重要程度可能相差較大[35]。最小二乘集結權重是指主觀權重與客觀權重的集結基于最小二乘的思想,即主客觀權值具有較好的一致性,評價體系各個指標的主觀權重與客觀權重的離差平方和最小[36]。為了盡量降低主觀賦值法和客觀賦值法單獨使用帶來的缺點,本研究采用最小二乘集結主客觀權重確定最終權重,同時采用TOPSIS方法進行具體樣本的評價,圖1研究的層次分析法(AHP)為大學生體質健康評估模型流程圖。71017D22-5E0E-468A-AB2F-A4DDF023E9BF
2.1 基于最小二乘集結的指標權重確定方法
2.1.1 基于層次分析法AHP確定主觀權重
(Analytic Hierchy Process,簡稱AHP)是按照問題要求建立一個描述系統功能或特征的遞階層次結構,通過兩兩比較因素的相對重要性,構成上層因素對下層因素的判斷矩陣,以給出下層相關因素對上層因素的相對重要性程度組成的序列。本研究利用層次分析法分別確定身體形態、身體機能、身體素質三個方面對于大學生體質健康評價的相對重要性序列;身體質量指數(BMI)、基礎代謝率(RMB)、體脂脂肪率(BFP)、肌肉率、體水分率對身體形態的重要性序列;心率、血壓、心血管機能指數、運動強度指數、呼吸機能指數對于身體機能的重要性序列;速度、力量、耐力、靈敏性、柔韌性對身體素質的影響。層次分析法計算指標權重的具體步驟步驟如下。
(1)構造判斷矩陣。邀請專家依據重要度定義表(見表6)對大學生體質健康的所有指標兩兩重要性進行比較,結果見表7。
(2)計算指標權重。利用和積法求解判斷矩陣A的最大特征值及特征向量,對判斷矩陣A按列規范化,再按行相加得和向量。
a-ij=aij∑ni=1aij(1)
wi=∑ni=1a-ij(2)
對判斷矩陣A的進行平均,得到權重向量w-ij。
w-ij=wi∑ni=1wi(3)
計算判斷矩陣A的最大特征值λmax。
λmax=∑ni=1[Aw-i]in(w-i)i(4)
(3)一致性檢驗。在判斷矩陣特征向量和最大特征值求出之后,需要對權重合理性進行一致性檢驗,一致性檢驗采用的指標為
C.I.=λmax-nn-1(5)
只要滿足C.I.C.R.<0.1(6)
即認為判斷矩陣具有滿意的一致性,其中C.R.為平均隨機一致性指標,取值見表8。
3.1.3 最小二乘綜合權重的確定
根據式(14)~(15),對主觀權重和客觀權重進行最小二乘擬合,擬合方程見表12。根據擬合方程發現線性擬合殘差最小效果最好,說明主觀權重和客觀權重具有較好的一致性;指數擬合、對數擬合、冪指數擬合效果次之;而二次及以上多項式擬合效果較差,且隨著多項式次數的增加其效果變差。因此選擇線性擬合結果作為擬合函數進行綜合權重的計算,并對結果進行歸一化處理,最終計算結果見表13。從上述最小二乘法擬合結果可以看出,主觀權重與客觀權重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同時線性擬合效果最佳。
3.2 大學生體質健康TOPSIS評價
依據建立的TOPSIS法大學生體質健康評價優選模型,對上述學生樣本進行評價優選,具體計算過程如下:
(1)根據決策矩陣建立過程式(16)~(17)建立大學生體質健康評價優選決策矩陣,同時進行規范化處理。
(2)根據公式(18)計算得到加權決策矩陣Zij。
(3)根據公式(19)~(20)確定正理想解Z+和負理想解Z-。
Z+=(0.0303,0.0241,0.0256,0.0297,0.0313,0.0293,0.0251,0.0286,0.0294,0.0197,0.0223,0.0212,0.0208,0.0226)
Z-=(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24,0.0000,0.0000,0.0000)
(4)根據式(21)~(23)計算得到各大學生體質健康與理想健康貼近度大小并進行歸一化處理(表14)。
(5)根據式(24)~(25)對待評大學生進行體質健康類別劃分,圖2為待評大學生體質健康分類結果。
4 討 論
4.1 評估結果正態性檢驗
正態性檢驗是指利用觀測數據判斷總體是否服從正態分布的檢驗,是統計判決中重要的特殊擬合優度假設檢驗。常用的正態性檢驗方法有正態概率紙法、夏皮羅威爾克檢驗(Shapiro—Wilktest)、科爾莫格羅夫檢驗法,偏度-峰度檢驗法。圖3中為28名大學生體質健康評價結果正態概率圖,從圖3可以看出,正態概率圖基本趨近于一條直線,說明評估結果可靠性較高,模型評價結果客觀。除此之外,由于樣本量較少(28名大學生)導致曲線出現波動情況,這屬于正常現象,當樣本量足夠多時,其分布會更接近于直線。因此,正態性檢驗結果表明,本方法具有較高可靠性。
4.2 評估結果的對比分析
德爾菲法,也稱為專家調查法,其本質上是一種反饋匿名函詢法,其大致流程是在對所要預測的問題征得專家的意見之后,進行整理、歸納、統計,再匿名反饋給各個專家,再次征求意見,再集中,再反饋,直至得到一致的意見。其優點主要表現為能充分發揮各位專家的作用,集思廣益,準確性高,能夠表達各位專家意見的分歧點,取各家之長,避各家之短;缺點是缺少思想溝通交流,可能存在一定的主觀片面性,易忽視少數人的意見,可能導致預測的結果偏離實際,存在組織者主觀影響。為了驗證本方法的有效性,針對大學生各指標測試數據,抽取教齡大于2年的體育專業教師5名,按照二分法對28名大學生進行體質健康的分類。第一次二分將28名大學生分為一類體質和二類體質各14名;第二次二分分兩次進行,第一次將一類體質分為優型體質和良型體質,按照正態分布要求,優型體質4名,良型體質10名,第二次將二類體質分為中型體質和差型體質,按照正態分布要求,中型體質10名,差型體質4名。分類過程中分類不一致的樣本按照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進行確定,如果票數一致,則再進行一輪投票,直至完成兩次既定的二分類為止。
圖4為28名大學生體質健康專家調查二分類結果圖。71017D22-5E0E-468A-AB2F-A4DDF023E9BF
結合圖2和圖4可得:(1)關于一類體質,本模型與專家調查結的一致程度為79;關于二類體質,本文模型與專家調查結的一致程度為83。(2)關于優型體質,本模型與專家調查結的一致程度為50;關于良型體質,本模型與專家調查結的一致程度為78;關于中型體質,本模型與專家調查結的一致程度為50;關于差型體質,本模型與專家調查結的一致程度為44。由于本文模型在分類過程中采用的是自適應分類,所以對各類人員數量事先未做定量,而專家調查過程基于數據的正態分布原理對各類數據事先做了量化,這就導致了各類分布一致程度表面上具有一定差異性,但大學生體質健康排序具有明顯的一致性,這種差異屬于非本質差異。同時,由于大學生體質健康評估的目的是科學有效的尋找差型體質學生進行強化管理,因此,本模型對于科學有效的大學生體質健康評估具有很高的可靠性。
5 結 論
以《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為依據進行大學生體質健康評價是確保大學生體質健康達到國家基本要求的關鍵環節,本研究提出基于最小二乘法集結主客觀權重(AHP&CRITIC)與TOPSIS方法的大學生體質健康群體自適應評估模型。鑒于傳統的方法尚未考慮指標權重的主客觀性,首先基于《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進行評估指標初選,并依據主成分分析以及指標貢獻度大小進行指標篩選,確定最終評價指標體系;其次,基于層次分析法(AHP)和CRITIC法分別進行指標主觀權重與客觀權重的確定,同時在判斷主客觀權重具有較好一致性的基礎上基于最小二乘確定集結權重;最后,基于改進的TOPSIS方法以及上述集結權重對大學生體質健康進行群體自適應綜合評價。評估結果的正態性檢驗以及與專家調查法結果對比分析表明,本研究所構建的模型可靠性高、操作性強,評價結果直觀,并且為基于《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的多維多指標評價,為高校學生體質健康管理提供了一種新思路。針對大學生體質健康評估方法,未來研究將綜合灰色系統理論與方法,無監督機器學習等成熟技術,以提出更為高效的自適應評估模型。
參考文獻:
[1]吳宗喜.大學生體質健康測試改進措施的對策與建議[J].中國學校衛生,2021,42(6):810-813.
[2]張強峰,張一民,顏亮,等.《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結果公示的困境與出路[J].體育學刊,2021,28(1):114-119.
[3]楊三軍,劉波.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體質健康的現實訴求、實踐路徑與保障機制[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21,38(3):366-371.
[4] SHOU J. College Female Students Physical Health Evaluation Index Correlation Research Based on the PDCA Cycle Model[J].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2014:1107-1110.
[5]李凱,蔡玉軍,陳思同,等.我國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促進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及影響機制研究[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21,33(3):326-336.
[6]季瀏,尹小儉,吳慧攀,等.“體教融合”背景下我國兒童青少年體質健康評價標準的探索性研究[J].體育科學,2021,41(3):42-54.
[7] GE F. College Teachers' Physical Health Medical Evaluation Research Based on Linear Regression[C]. Xi'an, China, 2015.
[8]魯娜,馬艷紅.體教融合視域下日本學校體育政策演變對我國青少年體質健康促進的啟示[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21,40(3):40-47.
[9]郭瑞芃,徐建方,李良,等.中外青少年體質健康測評體系對比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19,55(6):3-13.
[10]周銘揚,謝正陽,繆律,等.青少年體質健康促進的社會治理研究:國外鏡鑒、基本原則與路徑設計[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21,36(1):29-36.
[11]彭國強,高慶勇.美國體育教育制度的演進歷程、治理特征與本土啟示[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21,40(1):31-39.
[12]任弘.人體適應能力與體質健康關系的實驗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9,32(8):43-45.
[13]成剛,陳瑾,姚政.體質健康水平如何影響學業成績[J].教育學術月刊,2021(3):74-83.
[14]成剛,盧嘉琪,陳鄭.家庭資本對中學生體質健康的影響研究[J].教育科學研究,2020(11): 44-50.
[15]吳慧攀,尹小儉.青少年體質與心理健康關系的研究[J].中國學校衛生,2021,42(1):157-160.
[16]彭玉林,楊軍,閆建華.國內外大學生生活方式與體質健康研究現狀[J].中國學校衛生,2020,41(10):1583-1587.
[17]Macˇak D,et al. The effects of daily physical activity intervention on physical fitness in preschool children.[J].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2022,40(2):146-155.
[18]Kummer S et al. The conscientiousness-health link in depression: Results from a path analysis[J].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2021:1220-1228.71017D22-5E0E-468A-AB2F-A4DDF023E9BF
[19]杜建軍.跨理論“三位一體”體質健康教育模式對中學生體質健康的干預效果分析[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21,38(9):704-707.
[20]張芙蓉. 高年級小學生體育鍛煉、體質健康和身體自尊的相關性研究[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19.
[21]全明輝,方春意,周儻,等.學齡前兒童不同簇集特征體力活動與體質健康的劑量-效應關系研究[J].體育科學,2020,40(3):39-45.
[22]王國軍,王輝,席翼.基于模糊評價的體質健康評價隸屬函數的建立——兼與2篇論文的商榷[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12,27(6):519-523.
[23]趙宏偉,張寶亮,張媛,等.基于高斯混合分布的群體體質評估模型[J].吉林大學學報:工學版,2020,50(6):2204-2211.
[24] Dai Y,et al. A New Approach of Intelligent Physical Health Evaluation based on GRNN and BPNN by Using a Wearable Smart Bracelet System[J]. Procedia Computer Science, 2019(147):519-527.
[25]張麗軍,孫有平.大數據時代青少年體質健康促進的現實困境、路徑探尋與未來展望[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20,39(4):1-8.
[26]張磊.《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執行15年來的評估:多維障礙與多角度破解——基于政策評估的利益相關者模式[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21,36(5):541-547.
[27]王峰.中國養老機構中老年人身體形態的灰色預測[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8,38(17):4276-4279.
[28]莊薇,邵恩,朱志強,等.基于世界級運動員身體形態、機能及素質特征的雪上項目冠軍模型研究[J].體育科學,2018,38(10):80-88.
[29]張志成,池建,李兵.我國優秀男子龍舟運動員身體機能評價模型的建立[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4,37(3):128-132.
[30]劉敏.2017大學生體質健康與科學管理[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17.
[31]傅延浩,溫宇紅,彭義,等.游泳運動員“多巴-昆明”高原訓練的訓練特征及機能變化[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5,38(10):114-119.
[32]Pibernat Artur Dalfó,et al. Importance of knowledge, perception and practice of health professionals regarding blood pressure measurement methods[J].Journal of hypertension,2021,39(7):1471-1472.
[33]任超學,高新友,劉新榮.健身氣功鍛煉對中老年女性心血管機能的影響[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6,33(1):101-106.
[34]曹峰,曹杰,趙立君,等.單純性肥胖患者自我感覺健步走運動強度測量的信度與效度[J].吉林大學學報:醫學版,2012,38(4):741-744.
[35]魏子茹,盧延輝,王鵬宇,等.基于CRITIC法的灰色關聯理論在無人駕駛車輛測試評價中的應用[J/OL].機械工程學報,2021(12):99-108.
[36]孫昱,姚佩陽,萬路軍,等.基于權重集結和相對優勢關系的多屬性決策方法[J].控制與決策,2017,32(2):317-322.
[37]熊升華,陳振頌,陳勇剛,等.基于指標模糊分割和MULTIMOORA的航空公司機隊可靠性識別模型[J].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2019,25(2):431-438.
[38]熊升華,李海,伍毅,等.基于多類混合信息表征的民航應急預案評估模型[J].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2019,25(7):1784-1794.
收稿日期:2021-10-19
基金項目:中國民用航空飛行學院面上項目(編號:J2021-031),中國民用航空飛行學院航空體育研究所資助項目(編號:JG2022-34)。
作者簡介:寇 月(1991- ),女,四川雅安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體質健康評估模型、肥胖運動預防機制、航空安全員控防技能等。
通訊作者:李 海(1989- ),男,甘肅定西人,講師,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機器學習與圖像處理、灰色系統理論及其應用等。
作者單位:1.中國民用航空飛行學院航空安全保衛學院,四川 德陽 618307;2.中國民用航空飛行學院民航安全工程學院,四川 德陽 61830771017D22-5E0E-468A-AB2F-A4DDF023E9B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