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慧
《溜索》是當代作家阿城的短篇小說,選自他的小說集《遍地風流》。小說情節很簡單,沒有尖銳的矛盾沖突,語言簡潔、洗練,講述了西南地區的一群馬幫漢子乘著溜索跨越怒江大峽谷的經歷。小說中的人物沒有姓名,通過第一人稱“我”的觀察視角和主觀感受來寫,刻畫了馬幫漢子這一群體,是阿城“筆記小說”的代表作。
文章被選入統編語文教材九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略有刪改。該單元旨在指導學生學會梳理小說情節,關注其中的人物形象,理解小說主題,感受作品的社會意義。同時,教師還可幫助學生品味、欣賞小說的語言,把握小說多樣化的風格。
《文心雕龍》有言: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討源,雖幽必顯?!芭摹本褪瞧肺墩Z言,實踐證明,最好的“披文”方法就是讀。作為一篇自讀課文,教師可通過問題的設置,以讀為徑,聚焦語言。通過不同形式的讀,教師帶領學生沉潛到文本的深處,關注“這一篇”小說個性化的表達,揣摩關鍵語句的深意,體悟作者獨特的情感和深邃的思想,在此過程中提高學生的語用能力,促進其思維進階。
在預習的基礎上,筆者讓學生說說故事內容,談談故事的講述者。這是課堂學習開始后第一個“讀”的活動,旨在讓學生把握小說內容,初步感受筆記小說的特點。結合課文題目、閱讀提示和旁批,學生的表達大多簡潔而有條理:課文講述了一群馬幫漢子溜索過怒江的經歷。
接著筆者選取課文中如“俯望那江,驀地心中一顫,再不敢向下看”等原句,讓學生在嘗試添加主語之后進行比較閱讀。結合課文內容,學生比較得出第一人稱“我”是最合適的主語。在添加、朗讀后,師生交流“對于‘我’而言,溜索是怎樣的經歷”這一問題。文章中作者細致刻畫的主觀體驗的語句讓學生感受到了“驚險”“困窘”“懼怕”。筆者進一步引導學生關注整個故事的講述者,思考第一人稱視角的講述者為何沒有“出現”,感受其被省略的妙處。這樣的手法既有中國古代筆記小說之風,又會讓每一位讀者“變大”,加深閱讀時的情感體驗。
與“講述者”驚慌失措不同的是馬幫漢子們。旁批(想象溜索的畫面,體會“小”字的精妙)是細讀文字,是讀者感受作者筆下“馬幫漢子”形象的巧妙切口。筆者帶領學生朗讀“小”所在的句子,在生生、師生共同的品析、再現、交流中,讓學生感悟“小”從視覺角度凸顯馬幫漢子溜索動作麻利之妙,以及句、段中“只”“一躍”“已”等字詞呈現出的輕盈、敏捷之姿。
在以“小”字作為范例進行交流后,筆者讓學生通過默讀、精讀,走進課文的字字句句。這是課堂學習過程中的重要環節,由“浮光掠影”逐漸進入“披文入情”。“劃過峽頂”“長音飄過來”等精當的詞句都能讓學生發現馬幫漢子除了身姿矯健外,還沉著冷靜,輕松自如。
學生通過課文認識了一群“馬幫漢子”,筆者在討論環節適時提供拓展閱讀材料,加深學生對“馬幫漢子”的理解。“馬幫”是大西南地區特有的一種交通運輸方式,在滇越鐵路和滇緬公路通車以前,云南境內并沒有大的交通干線,所有貨物的長、短途運輸全靠人背馬馱。他們一路上會歷經峭壁深澗、餓虎猛獸、土匪騷擾……學生通過閱讀,走進了“馬幫漢子”的人生,對生活多了一份感悟。
在默讀、精讀、朗讀中,學生已經感悟到馬幫漢子們的獨特氣質,作者用簡練的語言呈現了學生沒有接觸過的人文風貌。課文中大量關于自然環境的描寫,用詞精當、簡練,值得品味細讀。
如“萬丈絕壁飛快垂下去”一句中,一個“垂”字就寫出了巖壁的陡峭,“飛快”更是讓其有了生命,筆直的巖壁直下而去。又如“怒江自西北天際亮亮而來,深遠似涓涓細流,隱隱喧聲騰上來,著一派森氣”一句刻畫了怒江大峽谷的陡峭、艱險。怒江似細流,可以聯系“烏蒙磅礴走泥丸”,在讀中感受遠眺、俯瞰視角的變化,體會水流的湍急,峽谷的孤懸、高峻。
環境描寫是為了突出人,突出馬幫漢子的彪悍和野性,他們常年穿行其中,瀟灑自如,舉重若輕,表現了西南邊陲人民的無畏和勇敢。
課文是一個例子,更是一把打開閱讀大門的鑰匙。作家用筆呈現各種風情,課堂上,師生用“讀”感受別樣的風情。閱讀小說就是在經歷我們不曾經歷的人生。
推薦書目
書名:江蘇省中考作文命題趨勢與點評
主編:張彩萍
出版社:南京大學出版社
訂購電話:025-86275772
本書內容是對近年來江蘇中考作文的全面梳理與回顧,包含“原題回放”“命題透視”“迷津指點”“佳作賞析”“新題練筆”五大板塊,逐一例析當年各市中考作文的命制特點、寫作技巧與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