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彬張鑫齊
(1.西南醫科大學體育學院 四川 瀘州 646000;2.韓國湖西大學體育學院 韓國 牙山 31499)
眾所周知,體育場館除具有舉行文化育體育賽事價值之外,也有如救災、抗疫等應急價值。應急價值是為滿足人們的生存之需的同時,在設計體育場館之初就考慮其應急的功能。體育場館規劃及施工未能實現多重功能需求,僅能滿足賽事舉辦需求,而在人類發生突發情況時發揮不了應急價值。如,2005年“卡特里娜”颶風的應急場中,人們被安排進入美國路易斯安納州體育場館,但因場館功能陳舊,場館難以發揮救災應急價值。可見,在育場館開發體之初,就應包含應急的功能布局以更好地發揮應急價值。
根據現有文獻研究,開始有很多文獻關注體育場館功能研究。然而,現有研究多集中于體育場館文體方面賽前與賽后的利用研究。根據陳元欣等研究認為,場館可充分利用余裕空間,拓展賽后功能,在設計時應考慮,以便于后期利用。又據由文華等研究,認為因賽事而建的體育場館除滿足體育競賽要求外,應有商業活動等功能要求,并在場館建設初就考慮以上功能設置。根據劉占省等研究認為,智能場館在比賽時提供多項觀賽服務功能,賽后可開展多種活動。同時,也有文獻研究對體育場館多元化價值、可持續性發展研究。根據俞麗萍等研究認為,體育場館建設應在可持續性背景下進行,不僅需要考慮能源效率,也要考慮與城市環境關系。根據陸詩亮等研究,認為過去體育場館建設以競技型場館為主,主要考慮競技、集會等單一功能,政府追求政績化、地標化傾向嚴重,而隨全民健身館納入體育中心體系,場館功能應朝多元化方向發展,在有限預算內將體育館與會展中心、劇院等結合。此外,也有文獻研究認為,體育場館應有文體價值之外應急價值。霍建新在武漢體育場館改建為“方艙醫院”的背景下,也提出今后在設計建造體育場館時,應考慮其作為“應急避難場所”的功能,注重救災避難的福利價值。根據武陳研究,認為四川綿陽九州島體育館作為汶川地震避難人員安置場所情況進行考察,并提出體育場館作為救災避難場所的可行性分析。Long研究認為,場館空間特征使其有避險功能,還需要滿足公共服務之需。
在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之初,體育館一度成為抗疫的場所,正如2020年2月初武漢市的方艙醫院,創新性地將體育場館建設成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場所。這不僅解決了醫院的人滿為患的困境,更實現了武漢抗疫由被動變主動的轉折點。曾幾何時,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后,受災地區的體育場館為逃生避災、藏身落腳的群眾提供了“避難所”,也促進我們對體育場館功能有了全方位認知。通過對四川數家體育場館的具體情況開展系列調查,全面了解體育場館的建設標準以及營業服務等多方面的資料,并且找出在面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措施,以此對體育場館的規劃布局、建設標準和運營服務等方面提出相應的對策和建議。
眾所周知,體育場館的基本功能是健身,是體育事業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多年來,關于體育場館的研究多聚集在競技體育、體育文化、傳統體育以及體育旅游等多種功能。除此之外,由于體育館場地寬闊、設施配套齊全、交通便利等天然優勢,在面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是發揮著應急避難的功能。正如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受災地區的體育場館變為了群眾避難和安身的落腳地。在歐美國家的颶風和疫情期間,體育場館亦成為民眾避難的場所。
當前,新冠疫情還在蔓延,雖然增長趨勢已經減緩,但形勢仍不容樂觀,因此在無形中增加了應急防控系統的難度。新冠肺炎病毒與非洲國家的埃博拉病毒以及SARS等病毒相對比,傳播性更快,危害性更強,導致醫院的空間無法容納龐大數量的患者,而體育館成為了緩解醫院壓力的場所。因此體育館在建設之初應該把抗疫防災等功能預先設計到建設計劃中,以防應急之需。正如武漢體育館雖建造年代非常久遠,但經過升級改造后,擁有了電腦控制的電子計時器、先進的儀器設備等,與其他體育館共同為方艙醫院的改造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而綿陽九洲體育館,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之后,直到地震臨時用房完成之前,這所體育館一直被用來暫時安置地震災民,成為災民的避難所。而汶川體育館是2008年汶川地震后由廣東省對口援建的,于2020年建成投入使用,場館除去日常的體育比賽和文化演出外,對于避災功能非常重視,在設計之初把其作為重點進行考量。

表1 抗疫防災時期5家體育場館基本情況
2020年疫情爆發之初,武漢市把體育場館改成諸多的方艙醫院。讓體育場館在危難時期變成了一個大的避風港,讓大量的患者可以安心接受治療。而2017年的美國颶風“艾爾瑪”肆虐邁阿密時,體育場館被征集為救災的臨時場所,成為民眾避難的重要設施。由此看出,體育場館除了舉辦文體賽事的功能,還有抗疫防災的作用。因此,體育場館在建設之初,應該把應急功能包含在其中。如果在建設之初,沒有提前做好應急的功能計劃,只是一味地滿足傳統賽事舉辦的需求,則場館在面臨災情時未必能發揮作用。正如2005年的颶風“卡特里娜”肆虐美國時,路易斯安納州體育館由于場地老化、功能落后等原因,無法發揮應急的功能,使得體育場館出現擁擠不堪、民眾苦不堪言的景象。故而,體育場館在設計之初,應該把應急功能設計其中,這樣在面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才能發揮作用。
當前,對于研究體育場館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的學者亦有不少,如,Long提出,體育場館的功能不僅應滿足公共服務的需求,還應該具有避險的作用。霍建新提出在未來設計體育場館時,首先考慮將其作為避難場所的功能,重視其抗災的功能和價值。而目前較為關鍵的是,許多場館早已建造完成,而其中并未考慮到應急功能,因此有必要對其進行二次改造。正如高曉波提出的我國需要推進場館功能改造和功能轉換,從而加大場館的利用效率,但存在的問題是改造非常艱難。這其中不僅需要巨額的資金,還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更需要定量測算相關的問題,這是改造的難點所在。原因在于體育場館在未發生疫情時,場館的應急功能遠遠小于賽事活動的功能。

表2 抗疫防災時期5家體育場館基本情況
四川省體育場館根據不同階段防疫抗災的需求及時調整體育場館的使用狀態,創新性地實現了體育館閑暇時和應急時狀態的轉換,極大地滿足了不同需求是體育館資源的合理利用。
體育場館既平坦又安全,是災區災民首選的避難場所。較城市廣場來講,體育場館四周交通道路條件好,且相對封閉、利于管理,空地還可以作為救災物品集散地。城市廣場雖然也有一些空地,但四周居民較多,疏散條件有限,交通容易堵塞。2008年汶川地震波及大半個中國及亞洲多個國家和地區,東至上海,西至巴基斯坦,南至香港、澳門、泰國、越南,北至遼寧均有震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破壞力最大的地震,也是唐山大地震后傷亡最嚴重的一次地震。但剛剛竣工的綿陽九洲體育館歷經了考驗,被安置災民3-4萬人,也是災區安置點中安置災民最多的安置點。綿陽九洲體育館外圈建筑可以擋風遮雨,供災民休息、做飯以解決生活問題。九洲體育館內還建立了臨時的“九洲帳篷學校”,來自災區的數名學生可以在帳篷里上課。體育館內外有公安、民警工作人員不間斷巡防值勤,以及體育中心播出的震后救助、重建相關通知,既為災區災民提供了安全的避難環境,也讓災區災民看到了希望。
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后,汶川、北川、青川等地災情非常嚴重,無論是農村還是城市房屋大多損毀。加之震后下雨,受災災民無家可歸,生存更是受到極大威脅。于是,災區附近的體育場館成為災區災民避難的首選場所,同時也成為了政府震后救災、救人、援助的重要窗口。事后四川省體育局局長朱玲說:“在過去,我們對體育場館的認識可能僅停留在表層上,認為這就是一個看比賽的地方。”查閱相關文獻發現,發達國家早就把體育場館視為一個緊急避難的場所,并配有齊全的設施,一旦災害發生,立即啟動,只是我們目前的體育設施建設還沒有涉及這個方面。從汶川特大地震以后,國家及四川省已經采取強制措施,加強社會公共區域的用地監管力度。將公共體育場館及健身設施場地納入城鄉建設總體規劃和控制性詳細規劃,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改變體育健身設施建設項目和功能,不得縮小建設規模和降低用地指標。汶川大地震給我們很大啟示,體育場地千萬不要隨意擠占,應急避難設計環節是體育場館必不可少的部分。正在這次歷史性地震災難,讓我們意識到體育場館的規劃和建設的重要性,體育場館的規劃建設必將引起全人類的高度重視。
2020年初,全國一度陷入疫情擴散迅速、新增病例和疑似感染人數日創新高、醫療資源極度匱乏的艱難處境。而疫情最為嚴重的湖北省武漢市,政府采取緊急措施,在2020年2月征用數家體育館,將其臨時改造為方艙醫院用于收至新冠患者,以緩解醫療壓力。從以上可以看出,體育場館對于公共事件的作用,其在應急時刻可以起到抗疫防災的功能,這些都值得我們深入思考,并且采取一定的手段和措施進行積極改造。
四川省數家體育館在抗疫救災時期被征用為民眾的避難所,保證了災區民眾的便利性,但其中亦存在不少的問題。首先,在空間利用方面,醫院和城區距離太近,易造成民眾擁擠、車輛堵塞,對于災區民眾交通不便;其次,疫情期間,體育館附近居民區的感染概率上升,對于防疫的成本又是一種浪費。因此如何將體育場館合理利用,并且防患于未然,對抗疫防災有推動力而不是阻礙力。
通常來說,體育場館建設的目的是舉辦體育賽事和文娛活動,在設計中把滿足比賽和活動作為最終目的,因此忽略了抗疫防災的功能。汶川地震和新冠疫情讓我們認識到體育場館在應急時刻的重要性,因此我們應把“抗疫防災”始終貫穿體育場館建設理念中。首先,充分借鑒過去的經驗,加強體育場館在災情中的功能性,拓展其面臨惡劣環境時的抗壓性,充分發揮其“一館多用”的作用;其次,充分關注場館內外房間通用功能的轉換,讓其在面臨災情時能迅速轉變空間格局,將其變成臨時住房,成為災區民眾的避風港。
我國歷年來的方艙醫院參與了許多的災情救助,包括汶川地震、玉樹地震、新冠疫情等大型的醫療救援,并且圓滿地完成了任務,及時發揮了臨時醫院和安置點的功能和作用。而方艙醫院的信息化系統的更新換代和發展更好地提升了我國體育場館的現代化建設步伐。因此,我們應在現有的基礎上,繼續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從而為體育場館的高效率運用提供保障。首先,5G時代已經來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發展為體育場館的發展提供技術支持,為體育場館的科技建設提供更多的可行性;其次,應與專門的科技公司合作,讓其為體育場館量身定做適合的方案,從而實現場館的信息互通和科技功能;最后,在AI技術的應用方面,我們應大力提倡其在安全措施、公共電臺以及計算機控制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從而提升場館的利用效率和水平,提升消費者的體驗感。
體育場館是一個地區的標志性建筑,其代表的不僅是代表一座城市的容貌,更標志著城市的發展成熟度。隨著全民健身運動的推廣以及競技體育的發展,將會有越來越多的體育場館拔地而起,而其中我們應該把抗疫防災的功能融入設計理念中,成為應急時刻民眾避難疏散的場所。我們應汲取以往的教訓,總結和提煉過往災難的經驗,充分挖掘體育場館的功能和作用,并且在規劃布局和空間管理采用高科技手段,實現體育場館的高質量發展。四川省體育場館的經驗與啟示,應成為我們每個體育場館在建設中學習的榜樣,我們應加強宣傳的力度,提升我們對體育場館的多功能認識,使體育場館成為健康中國視域下四川省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避風港,并且推進社會各界共同關注體育場館建設與運營的成功經驗和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