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廈門市秀德幼兒園 林 曜
幼兒園科學區游戲以探究為主要方式,通過與材料互動萌發各種探究內容,引發幼兒在區域游戲中產生學習、探索的興趣。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杰曾說:“兒童的認知發展在其不斷地與材料、環境的交互作用中獲得。”幼兒園區域活動獨具的游戲特點決定了環境創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便是操作材料,它也是區域游戲開展的物質基礎。本文從已有的科學區游戲及幼兒的興趣需要出發,利用區域材料投放、區域環境創設等內容激發幼兒對科學區游戲的探究興趣,進一步提升幼兒自主探究游戲的質量,揭示環境對區域游戲的獨特價值。
《3 ~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指出:“科學區是幼兒自主探索和發現的場所,能讓幼兒通過探索實踐獲得成功體驗。”但實際生活中經常出現幼兒探究興趣較弱的現象:進區幼兒寥寥無幾或固定化、探究時間較短、頻繁更換游戲材料、探究氛圍不足……這些均無法引發幼兒持續且深入的探究。區域環境創設的情況是直接影響幼兒是否有興趣參與區域活動的主要原因,也是幼兒在區域里能否獲得個體自主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筆者根據幼兒游戲的實際情況,結合材料投放分析得出——若材料缺乏趣味性,便會忽視幼兒的游戲體驗;若材料缺乏層次性,幼兒的探究便無延展性、遞進性,進而忽視幼兒個體差異與需求;若材料缺乏互動性,便會忽視幼兒溝通與交流的需要;若材料與區域環境缺乏關聯性,會導致幼兒失去探究興趣。
興趣是幼兒最好的老師。《指南》指出:“科學探究的核心是激發探究興趣,體驗探究過程,發展初步的探究能力。”由此可見興趣的重要性,只有幼兒喜歡、感興趣,才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探究活動中。如何在自主性區域活動中發現幼兒的興趣并引發其自主探究呢?
1.關注幼兒興趣點,確定探究主題
教師應根據幼兒的興趣需要創設游戲區域。如,菌菇探究源于戶外散步時幼兒發現了雨后的菌菇并對其感到好奇,于是我們通過調查問卷、自由談話等形式了解了幼兒的已有經驗和興趣需要;接著在區域中投放了幼兒自主收集來的各種菌菇、放大鏡、記錄單,引導幼兒通過觀察、比較、發現提出問題并進行判斷、選擇,從而形成具有探究意義和價值的問題,最終確定活動主題“菌菇是怎么來的”,將科學區的相關內容延伸到在植物角種植菌菇。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幼兒共同確定游戲的內容與形式,鼓勵幼兒自主選擇適宜的探究材料,讓興趣成為引領幼兒探究的良師。
2.鼓勵幼兒設計玩法,感受探究方式的多樣性
《指南》指出:“在科學區,幼兒可以按照自己的興趣、根據自己的學習特點與進程進行科學探究和科學游戲。”但教師在玩法設計上多考慮玩法的合理性與科學理念的契合性,大多數玩法并非幼兒感興趣的。因此,教師應打破固有思維,鼓勵幼兒在厘清基本概念的基礎上嘗試自創探究方式。比如,在磁鐵游戲中,教師原先設計的是“沙中藏寶”游戲,卻在無意中發現幼兒自發地把“寶物”投至水容器并在容器外利用磁鐵吸著“寶物”前進。于是教師把握契機與幼兒共同探討新玩法——在水瓶、餐盒中注水并投放“寶物”,幼兒手持磁鐵從容器外部吸引材料,從而達成認識磁鐵特性的目標。由此可見,放手鼓勵幼兒自主設計玩法,引導他們感受探究方式的不同,不僅能激發幼兒的探究興趣,而且能讓幼兒對探究的概念更為明晰。
皮亞杰曾說:“兒童的智慧源于材料。”區域活動的教育功能主要通過材料來實現,這是幼兒通過材料建構新舊知識鏈接的過程。幼兒在探究過程中因個體差異往往呈現出不同的探究水平與層次,相同的材料無法讓所有幼兒獲得良好的探究體驗,所以適合幼兒探究水平的材料和工具是必不可少的。
1.同一科學概念不同探究目標的層次性

厘清一個科學概念需要通過數個子目標來完成,單一的材料只能讓幼兒的探究浮于表面,缺乏深度的同時也難以激發幼兒的探究興趣。比如在探究物體沉浮的過程中,除了掌握不同物體沉浮的概念外,還涉及“探究發現物體沉浮特性”的子目標。教師在投放材料時可加以區分:其一,根據沉浮特性投放多種材料,引導幼兒發現物體沉浮的現象;其二,在其一的基礎上增加記錄單與輔助材料,引發幼兒猜想、探究物體沉浮的特性;其三,對于探究能力強的幼兒,可增設不同的探究內容,即投放糖、鹽、味精、貼有對標線的透明杯子、土豆等,引導幼兒觀察土豆在三個容器里的情況,發現不同的水對沉浮狀態的不同影響,進而利用所投放材料進行新的探究與挑戰。通過區分子目標的層次性,讓幼兒的科學探究經驗呈現完整的遞進性和延展性。
2.同一科學目標不同探究方式的層次性
不同難易程度的材料所體現的層次性能促使每位幼兒自主選擇喜歡、適宜、有挑戰性的材料進行探究,從而在原有水平上獲得新的進步和發展。如,教師可圍繞“感受磁鐵特性”的目標創設三種闖關情境——初級難度:自主尋找可以被吸附的材料并驗證結果,記錄在學習單上;中級難度:沙中尋寶,先猜測判斷材料的特點,羅列寶物數量,再通過實驗驗證猜想;高級難度:隔水取物,在瓶子等透明容器的外圍運用磁鐵吸住水中的物品,判定物品磁性的同時感受不同磁鐵的磁力大小。圍繞同一目標創設三種不同的游戲情境,幼兒可按需選擇合適的材料進行探究互動,進而獲取更為豐富的知識經驗。
1.鎖定區域環境與幼兒經驗的關聯性
瑞吉歐研究學者提出:應將環境看作一個可以支持社會、探究與學習的容器,是一項重要的教育資源。教師從幼兒的已有經驗出發,與幼兒共同創設科學區互動環境,從而提高幼兒的探究興趣,落實環境與幼兒經驗的關聯性。如在主題活動“我上小學了”中,幼兒對小學操場有著極大的興趣,于是教師通過與幼兒交流共同創設可互動墻面,并投放滾輪、不同材質的繩子、幼兒設計的人物作品。幼兒在與同伴的比賽中探究發現不同繩子的摩擦力大小與速度之間的關系,并在墻面展示自己的問題、猜想、結果等軌跡,在環境中呈現幼兒的探究過程,豐富科學區的探究氛圍并建立環境與幼兒探究經驗的連結,讓幼兒的探究更有意義。
2.鎖定同伴交流對幼兒經驗的重要性
知識是在幼兒實驗之后的討論總結中形成的,幼兒之間的交流與討論對其科學知識與經驗的形成具有相輔相成的作用。教師應為幼兒提供交流探討的機會,鼓勵其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大膽假設、猜想和實驗。另外,教師還可投放開放性強、可供多人共同探究的材料,如在“陀螺PK 賽”中幼兒分別尋找材料設計陀螺;利用沙漏計時,并在學習單上記錄結果,比較陀螺旋轉持續時間,最終設計出轉動時間最久、防御能力最佳的“陀螺王”。這正是利用同伴間的互動交流豐富幼兒經驗的做法,進而達到深入探究的目的,激發幼兒探究興趣的同時培養幼兒尊重事實、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質。
3.鎖定材料對幼兒經驗的挑戰性
可變的探究結果、新經驗的延伸都能讓幼兒保持新鮮感。如在沉浮游戲中,剛開始幼兒都爭先恐后地觀察、實驗,幾次記錄后便明晰了各個物品的屬性,于是幼兒的興趣開始減弱。此時教師就可以投放新材料讓幼兒在原有基礎上感受更高的難度與挑戰,始終保持新鮮感。
此外,材料與課程是密不可分的,幼兒在科學活動中獲得的粗淺經驗應在區域中得到鞏固與強化,不定期更新活動目標與材料,滿足幼兒各個階段經驗的同步提升。
材料投放與幼兒探究水平有著直接且密不可分的關系,教師應該從幼兒視角出發,投放幼兒感興趣、滿足不同層次幼兒的探究水平、符合幼兒已有經驗的游戲材料,這樣才能吸引更多幼兒參與科學區游戲,進而讓他們的探究更加深入,讓其知識經驗得到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