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西安市碑林區小雁塔幼兒園 趙 曼
民間故事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文化價值。將民間故事運用到幼兒園教育活動中,既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也符合幼兒教育的特點。本文就以“老鼠嫁女兒”教學活動為例剖析民間故事在幼兒教育教學活動中的應用。

大班幼兒勤學好問、求知欲強、喜歡動腦筋、有較強的表現欲,喜歡將學到的東西展現出來,從而獲得滿足感和成就感。針對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我們選擇民間故事需要遵循語句優美、情節性強的原則,同時故事語言要簡練易懂,便于幼兒進行復述。大班幼兒已經有了初步的性別意識,對“結婚、新娘、新郎”等非常好奇和敏感。“老鼠嫁女兒”是我國非常經典的民間故事,內容詼諧幽默,學習這個故事可以幫助幼兒理解我國傳統的婚禮過程。每個民間故事都有多個版本,教師應反復篩選,選擇便于幼兒理解、記憶的版本來展開教學活動。
民間故事主要是通過口口相傳來傳承,所以教師在進行民間故事教育活動的運用和開發時可以從語言領域開始,再向其他領域進行整合與滲透,融入到一日生活中,形成以民間故事為主線的教學內容。
民間故事生動形象、語言簡化,如“老鼠嫁女兒”的語句“敲鑼鼓、吹喇叭,老鼠的女兒要出嫁……”朗朗上口,吸引了幼兒的關注。“烏云要遮我,烏云來了我害怕。”“大風要吹我,大風來了我害怕。”簡潔好記的對話便于幼兒對故事進行復述。我們還可以將幼兒表演作為故事教學的一環,考慮到幼兒的個體差異,主要角色由語言能力強的幼兒扮演,其他角色則由多個幼兒一起表演,使得語言能力弱、不善于表達的幼兒也有展示的機會。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中指出:“幼兒園的教育活動,是教師以多種形式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幼兒生動、活潑、主動活動的教育過程。”在語言活動“老鼠嫁女兒”結束后,我們挖掘故事的內在線索,對各個領域進行整合與滲透,形成主題活動。首先,教師將民間故事和主題活動相結合,滲透到不同領域之中,在藝術領域讓幼兒學習傳統的婚嫁音樂、制作花轎、創作連環畫等;在科學領域讓幼兒通過實驗理解為什么太陽害怕烏云、烏云害怕大風、大風害怕圍墻……了解一些科學常識;在社會領域讓幼兒了解嫁娶的古今風俗。其次,教師將民間故事融入到幼兒的區域活動中,讓幼兒在表演區進行表演;在美工區制作故事中的花轎和道具,將自己再創作的民間故事用圖畫形式展示出來,引申到現在設計新娘的服裝等;在語言區創編故事人物對話,豐富表演的內容,用表情動作表現故事人物的心理活動;在音樂區用音樂、樂器渲染嫁女兒的熱鬧氣氛。
幼兒正處于語言發展的敏感期,在學習、復述、表演民間故事的過程中通過聽、說、讀、練有效融合,可以養成良好的傾聽習慣和表達意愿,提高語言水平。
1.培養正確發音的習慣
《綱要》中指出:“語言表達能力是在使用過程中不斷變化發展的,因此要給幼兒創設一個想說、敢說、有機會說、喜歡說并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幼兒在聽故事的過程中理解故事的思想內容及故事中詞句的含義,掌握正確的發音習慣,然后復述故事、表演故事。教師將枯燥乏味的講故事改變成動靜交替的游戲活動,讓幼兒在游戲中進行語言交際,矯正幼兒發音不到位的地方。在理解故事內容后,幼兒用自己的動作或語言把一些美好的詞匯表達出來,從而達到對語言學習的有效反饋。
在活動中,我利用錄音的形式讓幼兒欣賞“老鼠嫁女兒”的故事——優美的音樂、押韻的對話、愛女心切的鼠爸鼠媽、神氣的貓咪等,讓幼兒在表演中體會不同角色,引導幼兒討論“如何在表演故事中給抬花轎的轎夫加上適合的語言”“鼠爸鼠媽見到太陽、烏云、大風、圍墻應該說點什么”。孩子們你一言我一語爭著把想法說出來——在活動中,孩子們聽了故事以后想說、有話說,形成了一個良好的語言環境,提高了語言表達能力。
2.豐富詞匯量
民間故事通常會使用大量的比喻、擬人、夸張等修飾手法以及常用的成語和俗語,優美豐富的語言在視、聽、讀的過程中能有效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和表達欲望。民間故事的語言詞匯豐富且涵蓋范圍廣,有描述自然現象、動植物、人的外貌等方面的名詞、代詞等;有具有抽象意義的形容詞,例如神氣、勇敢、誠實、光榮等;也有表達各種動作的動詞,例如飄落、手舞足蹈等。不同的詞匯有助于豐富幼兒語言經驗和生活認知。“老鼠嫁女兒”結構鮮明,語言朗朗上口,我們通過討論“神氣”“遮”“堵”等詞語,讓幼兒憑借自己的已有認知和經驗進行理解;通過夸張的表情動作,讓幼兒體會“害怕”、表現“害怕”。幼兒在聽故事、講故事、演故事的過程中,不斷積累詞匯。
陶行知說過:“處處是創造之地,人人是創造之人。”民間故事蘊含著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通過豐富的想象對自然界進行解釋,有著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與幼兒喜歡幻想的心理特點相符合。幼兒在表演民間故事時要不斷地創編對話和情緒表達動作、制作道具等,這樣能有效發展創造性思維。教師在民間故事教學中深挖可以創新的因素,根據幼兒的好奇心創設疑問情境,啟發幼兒去思考,培養其獨立思考的能力。“老鼠嫁女兒”故事中設有鼠爸爸找太陽、大風、烏云、圍墻的過程和問話,我們讓幼兒思考“鼠爸爸什么都不給太陽說,太陽就知道鼠爸爸找他干什么嗎?”,然后讓幼兒根據故事情節創編問話“太陽你最神氣了,我把女兒嫁給你!”“烏云你最神氣了,我把女兒嫁給你!”。通過思考問題——“鼠爸和鼠媽帶著鼠女兒在找太陽、大風、烏云、圍墻的過程中什么臺詞都沒有,是不是可以加點什么?”,孩子們將故事中的情節“敲鑼鼓,吹喇叭,老鼠的女兒上花轎,一抬抬到貓咪家”改變成“敲鑼鼓,吹喇叭,老鼠的女兒上花轎,一抬抬到太陽家”。在創編、改編的過程中,幼兒的思維和想象不斷活躍著。
在區域表演中,教師通過引導點燃幼兒內心深處創新思維的火花,讓幼兒通過協商合作,共同制作道具、服裝、背景,最后形成集體舞臺劇。
民間故事充滿幻想色彩,為幼兒提供了豐富的想象空間,也滿足了幼兒的幻想心理。“老鼠嫁女兒”中的老鼠、太陽、烏云、大風、圍墻都被賦予了人的特性,讓幼兒不受定式思維的影響。在表演故事的過程中,幼兒體會角色的情緒,并通過肢體動作、語言聲調、表情神態進行表現,如,用不同的方式體現出太陽、烏云、大風、圍墻的害怕;表現貓咪吃了鼠女兒的感覺。
在學習民間故事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關注到每一位幼兒,讓不同性格的幼兒都有所成長。在“老鼠嫁女兒”的表演中,有表現力的孩子愿意演鼠爸爸、貓咪等角色;而有一個在班上從來沒有大聲說過話的、特別內向的孩子,她不愿意在人前表現自己,教師邀請她演鼠女兒,因為鼠女兒不需要過多的表演,只需要坐在花轎里就行,既滿足了幼兒表演的欲望,又不會讓幼兒感到害怕。活動結束后,這位幼兒回到家里將故事中的人物都畫出來并貼在墻上,還將故事完整地講給媽媽聽。媽媽將幼兒講故事的過程錄下來并發在了班級群里,對于幼兒在學習民間故事的過程中發生的變化表示認可。
民間故事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點,適合在大班教學活動中進行。培養幼兒對民間故事的喜愛,既可以保護和傳承民族優秀文化,又增強了幼兒對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凝聚力。

《綱要》指出:“幼兒園應與家庭、社會密切配合,共同為幼兒創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教育不是幼兒園單方面的工作,而需要社會各方面大力支持的,其中家庭的配合尤為重要。幼兒將學習到的民間故事講給家長聽,家長給予支持和配合,可以有效提升幼兒的各方面能力。家長在尋找、講述民間故事的過程中,親子共讀,可以使幼兒更好地傳承民族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