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青島大學成立于1930年,當時青島的文化積淀還很缺乏。楊振聲、聞一多等先生卻以三四十歲的少壯之年,克服時局動蕩,經費短缺及學生浮躁等重重困難,充分發揮個人感召力,并利用青島的地緣優勢,延攬了一批年輕有為、學貫中西的文史名家,僅用兩年時間,就讓這座海涯小城的文化芬芳傳遍了全國。在國立青島大學基礎上組建的國立山東大學,繼承并發揚這一文史傳統,在青島山東大學復校后,使文史專業再度輝煌。當年的經費短缺狀況,從楊向奎先生主持創辦《文史哲》面臨的困難,即可窺知一二,青島的文化雖也仍有欠缺,但“五岳并立”“八馬同槽”的文史盛況,至今仍為人所津津樂道。這是青島高等教育發展非常重要的一段歷史。
本欄目對6位親歷這段歷史的文史名家展開回眸,對他們在青島的人生軌跡進行梳理。從他們多在青島短暫停留即北上入京的經歷,探尋學者與城市的因緣;思考聞一多、楊向奎主持院系工作的經驗;遙想黃孝紓和老舍兩位著名作家在大學課堂的風采;仰望游國恩先生楚辭研究和殷煥先先生語言學研究的成就,既是對前輩學者的緬懷,也不乏現實的啟示意義。
今天,各高校對學術團隊建設的重視及相應經費的支持,都已遠遠優于當年。充分利用這些客觀的有利條件,汲取聞一多等前輩的智慧,總結歷史遺憾,以回應民族文化復興的時代呼聲,對于青島以及身處像青島這樣非文化中心的文史研究者而言,尤其值得深思。
——劉懷榮(中國海洋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20世紀30年代的國立青島大學,是中國海洋大學與山東大學共同的發展源頭,其文學院首任院長是聞一多。對聞先生在青島時期的學術、教學及“酒中八仙”等生活趣聞,已有不少文章論及。我們更關注的是1930年8月至1932年7月短短兩年間,聞先生為院系建設作出的重要貢獻和取得的成績,聞先生工作的重點是延攬人才,而當時他交游圈的朋友們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尤為關鍵。
1912年冬,14歲的聞一多考入清華學校,這是一所留美預備學校,學生入校學習八年,畢業后全部資送美國留學。聞一多因故留級兩次,直到1922年7月才赴美。在清華學習的十年中,他擔任過清華“游藝社”(后改“新劇社”)、“文學社”等多個學生社團組織負責人,參與《清華學報》《清華年刊》等刊物的編輯工作。與羅隆基、潘光旦、吳澤霖、吳文藻、顧毓琇、梁實秋、梁思成、饒孟侃等同學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到美國后,他先后在芝加哥美術學院、科羅拉多大學和紐約藝術學院學習三年。結識了趙太侔、余上沅、熊佛西、張嘉鑄等留學生。就讀于美國科羅拉多大學時,還與羅隆基等人共同發起成立大江會。1925年6月回國后,當月即在《現代評論》發表詩歌《醒呀!》,因此與楊振聲結交。不久即加入新月社,與徐志摩一見如故,與饒孟侃、余上沅、張嘉鑄、潘光旦等友人有了更多的往來。
聞一多后來幾年任職高校的同事,有不少名人,其中有些即為上述同學。如他在擔任北京藝術專門學校(后改國立藝術專門學校)教務長期間(1925.10-1926.3),與趙太侔、余上沅、鄧以蟄為同事;任上海國立政治大學教授兼訓導長期間(1926.9—1927.3),與潘光旦、吳國楨等清華校友為同事;任南京第四中山大學文學院外國文學系副教授、系主任(1927.9—1928.7)時,與陳源、湯用彤、雷海宗、宗白華等為同事,陳夢家、方瑋德、費鑒照則是他在該校的學生;任武漢大學教授兼文學院院長期間(1928.8—1930.6),與楊樹達、鄧以蟄、陳源、朱東潤、游國恩、譚戒甫、費鑒照等為同事。
1930年6月,聞一多辭去武漢大學文學院院長之職,7月被清華大學聘為中國文學系專任教授,但他最后應新建國立青島大學校長楊振聲的聘任,與好友梁實秋一起選擇了青島大學。以上所述,既是聞一多此前的基本履歷,也可發現他的交游圈相對單純,主要是同學和同事。新月派同仁雖比較特殊,但實際上也是以同學為主。
1930年8月,32歲的聞一多正式入職國立青島大學,任教授、文學院院長兼中文系主任。這所新建大學于1932年7月被解散并重組為國立山東大學。聞一多于1932年8月,回到清華大學中文系任教授。作為學院首任院長,教師隊伍建設是聞一多面臨的首要問題。他在任兩年間網羅的教師,為學院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梁實秋在《談聞一多》一文中說:“一多除了國文系主任之外,還擔任文學院院長。在中國文學系里,一多羅致了不少人才,如方令孺、游國恩、丁山、姜叔明、張煦、譚戒甫等。”(《梁實秋自傳》,江蘇文藝出版社1996年版,P157)據相關史料,丁山、姜叔明、張煦來校,當在聞一多辭職之后,但梁實秋是當事人之一,他的說法當有依據。丁山等人的引進,或與聞一多任院長時所做的工作有關。聞黎明《聞一多年譜長編》引《青島大學一覽·職教員錄》說:
這學年(筆者按:指1931年),青島大學文學院新聘講師有趙少侯、游國恩、楊筠如、梁啟勛、沈從文、費鑒照,兼任講師有孫承謨、蘇保志、孫方揚、張金梁、劉崇璣,教員有譚紉就。(聞黎明《聞一多年譜長編》,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P369)
張洪剛《梁啟超胞弟梁啟勛與國立青島大學文學院》也說:
當時(筆者按:指1932年)文學院還有教授趙畸、杜光塤、譚葆慎、程乃頤、馬師儒、郭斌龢、宋春舫(兼),講師游國恩、趙少侯、沈從文、黃淬伯、方令孺、薛彩鳳、李方琮及教員、助教30余人。他們擔任各門課程主講,一時在國立青島大學形成了名家云集的強大陣容,對當時國內文壇影響頗深。(《山東大學報》第31期2018年10月31日第7版“校史鉤沉”)
文學院最初設中國文學系、外國文學系、教育系。上述教師,程乃頤、馬師儒為教育系(教育系于1931年2月獨立為教育學院)教授,其他主要是中文和外文系教師。其中,趙畸(趙太侔,1889—1968),戲劇家,畢業于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國立青島大學教務長,后兩度任青島山東大學校長。杜光塤(1901—1975),哥倫比亞大學法學碩士,青島大學文學院教授,后任青島山東大學教務長。他與楊振聲、趙畸都是國立青島大學籌備委員。宋春舫(1892—1938),浙江吳興(今湖州)人,王國維表弟,劇作家、戲劇理論家。游國恩(1899-1978),著名楚辭學家。沈從文(1902-1988),著名小說家。方令孺(1897—1976),著名詩人、散文家,畢業于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和威斯康星大學,與林徽因同為“新月派”著名的兩大女詩人。這些學者在當時皆為一時之選。
其他學者也不乏名家,如梁啟勛(1879—1965),字仲策,梁啟超胞弟,畢業于哥倫比亞大學,是著名詞人、詞學家、翻譯家,現代詞學建構的奠基人之一。1931年12月受聘,1932年2月到校,任國立青島大學文學院中國文學系講師,講授古典詩詞和音韻學等課程。1951年,入選中央文史館首批館員。楊筠如(1904—1946),畢業于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師從王國維,著有《九品中正與六朝門閥》(上海商務印書館1930版)、《荀子研究》(上海商務印書館1933版)、《尚書覈詁》(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版)等。
郭斌龢(1900-1987),字洽周,哈佛大學西洋文學碩士,“學衡派”重要代表。著名語言學家,精通中文、英文、希臘文、拉丁文,并通曉法文和德文。1931年為國立青島大學文學院教授,后歷任清華大學、中央大學、浙江大學外文系教授,1986年在南京大學退休。譚葆慎,字敬甫,廣東新會人,美國加州大學政治學學士。曾任武漢大學教授、北京政府外交部、國民政府外交部秘書。1930年至1932年1月,任青島大學文學院教授。譯著有肖伯納著名劇作《兵器與人》(文明書局1932年版)。
陳夢家(1911—1966),是聞一多在國立第四中山大學任教時的學生,他在大學期間即已發表了不少新詩,受到徐志摩和聞一多的賞識。1931年1月,《夢家詩集》由新月書店出版,七月由新月書店再版。陳夢家因此成為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之一。1932年3月底至7月初,在青島大學任助教。費鑒照,聞一多在國立第四中山大學(后改名為中央大學)外文系任教時的學生,著有《現代英國詩人》(新月書店1933年2月初版?)和《浪漫運動》(商務印書館1933年初版),聞一多曾為前者寫過序。
《國立青島大學教職員名錄》載錄文學院教師23位(未含陳夢家),其中趙太侔、杜光塤兩位是建校籌備委員,黃淬伯于1929年10月到校,其余教師外加陳夢家共21位,均為聞一多任院長期間引進,于1930年7月至1932年4月入職(錢國旗主編《青島大學校史》,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年版,P97)。可見聞先生在人才隊伍建設方面的關鍵作用。更為重要的是,這些教師中當時有聲望且后來成就突出者,多與聞一多交游圈的清華大學和新月派有關。這也正是國立青島大學文學院在一年多的時間里,能吸引了這么多的名家加盟不可缺少的前提條件。
與學術界的交流是院系建設非常重要的一環。聞一多任文學院院長兩年間的學術交流,也與清華同學及新月派密切相關。
由胡適主持的中華教育文化基金董事會下屬的編譯委員會,是國立青島大學文學院與學界交流的重要平臺之一。1930年7月2日,中華教育文化基金董事會第六次年會在南京召開,會議決定改科學教育顧問委員會為編譯委員會,聘胡適為委員長、張準為副委員長。編譯委員會分為自然科學和文史兩個組。當年 9月,中華教育文化基金董事會第29次執行委員會,通過了胡適推薦的丁文江、趙元任、傅斯年、陳寅恪、聞一多、梁實秋、陳源、姜立夫、丁西林、竺可楨等13位編譯委員。編譯委員會計劃“選擇在世界文化史上曾發生重大影響之科學、哲學、文學等名著”,陸續請名家翻譯。其中,莎士比亞全集翻譯的專門委員會,由聞一多、徐志摩、葉公超、陳源、梁實秋五人組成,聞一多任主任。因時局動蕩等各種原因,這項工作后來由梁實秋一人獨立完成,其起點則不能不追溯到1930年。為商討翻譯莎士比亞著作事,胡適曾在1930年8月、1931年1月數次來青島,每次都會與楊振聲、聞一多等人交流雅聚。他在1931年1月25日的日記中寫道:“我同一多從不曾深談過,今天是第一次和他深談,深愛其人。”(曹伯言整理《胡適日記全編》第6冊,P43)他還產生了將楊振聲、聞一多、梁實秋調入北京大學的想法。
新月派是聞一多與國內名流交往的有一個重要平臺。1927年7月創辦于上海的新月書店,是新月派的重要陣地之一。胡適是書店的董事長,胡適、徐志摩、聞一多、梁實秋、葉公超、饒孟侃、張嘉鑄、潘光旦、余上沅、丁西林、劉英士等11人為董事,余上沅為經理兼編輯部主任。聞一多、梁實秋均為新月派中堅,據1927年6月27和28日《申報》所刊《新月啟示》,與聞一多同在國立青島大學工作的宋春舫是新月書店的創辦人之一,方令孺、陳夢家等為新月詩人。因此,國立青島大學的學潮,有“新月派包辦青大”之說,并非空穴來風。從積極的意義而言,正是以聞一多為核心,以包括胡適在內的多位新月派為主力和外援,支撐了國立青島大學文學院的半壁江山,也使得該院能夠在起步階段即處于學術前沿。(參見聞黎明《聞一多傳》增訂本,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P218-228)
此外,如著名學者北京大學顧頡剛教授,山東本地名流趙孝陸、山東省立圖書館館長王獻唐、青島市市長沈鴻烈等,因學術及工作關系,也是聞一多交游圈的重要人物。他們對聞一多及國立青島大學文學院的建設,都產生過積極的影響。
聞一多所成就的“青島功業”,不僅在當時產生了很大影響,也為后來在國立青島大學基礎上重新組建的山東大學文學院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這與該校辦學思想、校院負責人的同心同德及青島地緣的吸引力都不無關系,但聞先生朋友的加盟和支持,更是不可缺少的。如果再考慮到時局動蕩及經費短缺等客觀困難,我們不難發現,在院系建設方面,剛剛30歲出頭的聞一多實在已傾盡全力,把工作做到了極限。回顧這一段歷史,我們在崇敬之外,也應獲得諸多啟迪。
(作者系中國海洋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