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平漢

制度建黨、制度強國是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和獨特優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制度的理論研究,總結我國制度建設的成功經驗,構筑中國制度建設理論的學術體系、理論體系、話語體系,為堅定制度自信提供理論支撐。崔祿春教授撰寫的《中國共產黨百年制度史》(以下簡稱《制度史》)一書在這方面進行了積極有益的探索。該書按照歷史順序,分階段研究黨在不同歷史時期制度建設的重要進展和突出成就,揭示百年制度建設的深層次邏輯,脈絡分明、一目了然,既使讀者清晰地看到百年制度史的縱剖面和橫剖面,也深切體會到制度建設的一脈相承和與時俱進。該書可以看作是國內第一部整體性研究中國共產黨百年制度建設歷史的專著,導向鮮明、內容翔實、結構嚴整,為相關研究提供了有益參考。
制度治國是現代國家的標志,意味著將國家發展系于制度保障上。中國的現代國家建構一波三折,近代以來各種名目的改良主義、舊式農民戰爭以及資產階級革命派等帶來的各種治國方案和不同制度模式,都不能為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提供制度保障。直到中國共產黨成立后,才走上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國家建構之路。《制度史》正是以貫通百年的整體視角,系統論述了中國共產黨在長期的革命、建設和改革中不忘初心、矢志不渝,接力探索、改革創新,建立了適合中國國情的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從而引領具有5000多年文明歷史的中華民族全面邁向現代化國家的輝煌歷程。該書忠實記錄了黨在不同歷史時期、不同領域制度探索的實踐成果,充分證明了中國共產黨從來都是高度重視制度建設,始終保持高度的制度自覺和強大的治理能力。比如,黨在成立之初制定綱領章程等制度治黨的探索;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在紅色根據地和抗日根據地的局部執政過程中建立了工農兵代表大會制度、“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權等創舉。再比如,新中國成立后,黨領導人民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對社會主義制度和與之相適應的各項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改革進行了艱辛探索。作者用詳盡的歷史事實和客觀的分析闡釋,深刻揭示了百年大黨成功的制度密碼,有力回擊了歪曲、否定黨領導人民進行制度探索的歷程和成就等錯誤觀點。
當然,在封建歷史漫長、經濟不發達的中國建立社會主義制度、建設現代化的治理體系,是一個艱難的過程,必然會經歷曲折。該書堅持實事求是原則,記錄制度建設輝煌成就和偉大創造的同時,亦不回避失誤和教訓。任何歷史行為和人物活動都會受到歷史條件的限制。作者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為指導,拒絕歷史虛無主義,把探索中的不足和失誤放在具體的社會背景和歷史條件下進行研究,作出符合實際的分析判斷,以史為鑒、面向未來。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在中國的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漸進改進、內生性演化的結果,是黨和人民在長期實踐探索中形成的科學制度體系。《制度史》一書較為全面地呈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開創與發展、堅持和完善的歷史過程,重點論述了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制度建設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提出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一重大命題,著力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偉大實踐;詳細梳理了新時代黨的領導和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軍事、外事等各方面制度建設所取得的重大進展和重要成就。總體看,做到了既探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歷史本源,也展現這一人類制度文明成果的時代氣象。
《制度史》一書既有清晰的歷史邏輯,又具有鮮明的政治邏輯和嚴謹的理論邏輯。在忠于原典的基礎上,以鮮明的政治立場和精煉的理論分析,揭示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好”在哪里、“新”在哪里,為什么被人民所擁護、為歷史所選擇,為什么要堅定制度自信、制度自信又緣何而來。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首次從理論上系統概括的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13個方面顯著優勢,是經過實踐檢驗、契合中國國情、順應時代潮流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之所以行得通、真管用、有效率,是因為它植根于中國的社會土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以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為價值取向,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這些制度建設的重大課題、制度優勢的深層特征在該書中都得到旗幟鮮明的體現和全面充分的論證。
《制度史》一書指出,中國共產黨百年制度史的研究范疇是100年來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人民進行的制度創造過程和取得的重要成果。從時間上講,涵蓋了從黨成立到根據地局部執政時期進行的各方面制度建設,再到新中國成立至今黨對社會主義制度的探索和完善,縱觀百年;從內容上看,囊括政治、經濟、文化、社會、軍事、外交等多方面重要制度,當然也包括黨的自身制度建設。百年制度史屬于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范疇,研究領域寬泛、時間跨度大。該書不追求包羅萬象、面面俱到,而是抓綱匯總,聚焦于起關鍵作用的制度,按照黨的領導制度、根本制度、基本制度以及各方面重要制度的邏輯層次進行研究探討,從而建立了富有特點的研究架構。
總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不僅是重大理論問題,而且是重大政治問題。對制度建設進行歷史考察、對制度優勢進行準確闡釋,不僅需要深厚的學術理論功底,而且需要深厚的政策實踐功底。作者以長期的積累和成果為基礎,完成了這本具有開拓性、富有特色的制度史研究專著,為深化這方面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作者系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共黨史教研部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