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鈞選

摘 ? 要:公共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是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中具有鮮明的特色。本文以廣東省供銷合作社系統的公共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模式為例,對其特殊優勢、典型成效和存在問題進行了分析,提出相關對策建議:發揮體制優勢、組織優勢、網絡優勢、經營優勢、平臺優勢,夯實公共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三大支撐——以小農戶為主體的組織支撐、以綜合性服務為主要內容的功能支撐、以公益性與經營性融為一體的機制支撐。
關鍵詞:廣東供銷社;小農戶;公共型農業社會化服務
中圖分類號:F324.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2697(2022)03-0022-06
一、引言
我國憲法規定,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實行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在家庭分散經營的“分”方面,中辦國辦的《關于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的意見》明確指出小農戶家庭經營很長一段時間內是我國農業基本經營形態[1]。在集體統一經營的“統”方面,國家先后通過壯大集體經濟、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和推進農業產業化,促進小農戶家庭經營適應市場經濟、規模經濟,始終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2]。要實現統分最佳結合,必須做好將農民組織起來和建立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兩項基礎性工作,不斷擴大農業社會化服務覆蓋面,特別是面向小農戶家庭經營、適度規模化的服務供給,提高小農戶生產組織化和規模化的程度[3]。
20世紀90年代初國家正式提出建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以來,在農業發展方式逐步由粗放型向集約式轉變過程中,現代農業規模化生產、現代化技術、科學化管理等現代科學技術成果和現代管理手段并未有效對接服務小農戶,建立高效運轉的銜接機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在土地流轉背景下,土地規模的擴張及供需結構的雙重分化使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造成小農戶“擠出效應”[4],“扶強不扶弱”小農戶無法得到充分服務。二是土地改革的滯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的不規范以及長期以來對小農戶生產問題的不重視,導致小農戶在不同程度上仍處于人格依附和市場依附的狀態,在與現代農業銜接中仍存在不平等、不穩定問題[5]。三是在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進程中,一直存在供需結構差異的問題,如公益性服務體制機制不健全、公益性和經營性服務融合程度難等問題[6],營利性服務因無序競爭缺乏有效監管,公益性服務因供給不足存在空白。四是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部門化”及因部門化競爭導致的多種服務不能銜接、效率不高[7]。
2020年以來,為面向小農戶提供綜合性的農業社會化服務,結合省情農情,廣東供銷合作社發揮綜合性合作經濟組織的獨特優勢,開展了構建公共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實踐探索。本文在總結供銷合作社公共型農業社會化服務做法成效的基礎上,探索性提出基于供銷合作社系統的公共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模式及運行機制,以期為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構建提供參考。
二、廣東省供銷合作社系統公共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獨特優勢
供銷合作社系統與其他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相比,具有一系列的獨特優勢:聚焦為農服務主責主業,通過組織轉型、網絡轉型、服務轉型、功能轉型、效率轉型,進一步加強體制優勢,組織優勢、網絡優勢、經營優勢、平臺優勢,成為建設公共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主導力量。
(一)具有多種所有制的綜合性合作組織,具有體制優勢
供銷合作社在長期為農服務的實踐中,逐步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組織體系和服務體系,展現出組織成分多元、資產結構多樣、地位性質特殊的特點。一方面供銷合作社體現政府政策的導向性,另一方面供銷合作社又承擔了政府委托的公益性服務,建設以農民為基礎的合作經濟組織,開展市場化經營和農業社會化服務,成為政府以合作經濟組織形式推動“三農”工作的重要載體。近年來,省政府將供銷合作社改革發展作為全省重要工作部署,依托供銷合作社作為推動和服務“三農”工作的重要抓手和主要力量,出臺《廣東省進一步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打造為農服務生力軍行動計劃》等系列政策文件,推動供銷合作社系統成為公共型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的主導力量。
(二)五級機構遍布全省各地市縣鎮村,具有組織優勢
廣東省供銷合作社系統由20個地市社、101個縣級社、1175個基層社組成,同時還聯結全國總社和31個省級社。各級供銷合作社通過建立社員代表大會、理事會和監事會“三會”制度,實行成員社與聯合社的“雙向”考核評價工作機制,以及成立合作發展基金等措施構建了較為緊密的行業指導體系。據統計,截至2020年底,全省系統經營網點36834個,其中基層社經營網點16131個,連鎖企業網點20703個,從業人員119284人。供銷合作社各類組織遍布全省,基層社基本實現涉農鄉鎮全覆蓋,成為全省最大的合作經濟組織。
(三)主要經營服務體系覆蓋城市鄉村,具有網絡優勢
經過多年發展,廣東省供銷合作社系統已形成農業生產資料、農產品、冷鏈物流、日用消費品、再生資源、農村社區綜合服務六大現代經營服務體系。據統計,2020年全省系統新增農村綜合服務社2229家,新增連鎖經營網點5709家,在各地形成了以縣城為中心的區域化三級連鎖經營網絡。近年來,供銷合作社加快專業化農資農技服務網絡建設,2020年擁有農業生產資料經營企業223家,對接終端客戶超過2萬家,業務基本覆蓋全省范圍。一體化推進全省公共型冷鏈骨干網絡建設,帶動市縣供銷合作社和供銷農場發展田頭冷庫,全省系統冷鏈物流營業額躍升,成為全省網點數量最多、庫容量最大、輻射范圍最廣的冷鏈流通組織,成為農村冷鏈流通的骨干力量。
(四)經營業務覆蓋生產生活全過程,具有經營優勢
2020年廣東省供銷合作社系統擁有各類法人企業1305家,經營業務基本覆蓋農業生產經營和城鄉居民生活全程,橫跨一二三產業,具備城鄉雙向服務功能。2020年全系統實現銷售總額1438.26億元,實現利潤11.8億元,成為廣東經營規模較大、服務鏈條較長、業務范圍較廣的綜合性經營服務組織。2020年全省供銷合作社系統建成糧油倉儲總庫容超過30萬噸,對接實體門店5000多家,推動256家單位建立穩定產銷對接關系,直接購買貧困地區農副產品5754萬元,幫助銷售貧困地區農產品超6億元。
(五)內部治理機制不斷完善,具有平臺優勢
由于歷史原因,廣東供銷合作社的物業資產和儲備土地大多位于城鄉黃金地段,隨著城市化和城鎮化的推進,資產地段優勢逐步顯現,資產增值潛力不斷釋放,資產規模優勢日益增強。截至2020年底,全省系統擁有資產總額503.8億元,所有者權益163.8億元。當前,省供銷合作社系統立足為農服務的綜合性合作經濟組織屬性,持續深化綜合改革,加強和規范供銷合作社“雙線運行機制”——以聯合機關為主導的行業指導體系和以社有企業為支撐的經營服務體系,完善省供銷合作聯社理事會、監事會、社員代表大會“三會”制度,逐步成為集聚各種社會力量和優質資源共同參與推動鄉村振興的綜合平臺。
三、基于廣東省供銷合作社系統的公共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構建
2020年以來,廣東省供銷合作社系統實行聯農擴面五項工程,開展服務提質專項行動,實施運行增效創新機制,推動供銷合作社實現組織轉型、網絡轉型、服務轉型、功能轉型和效率轉型,打造公共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2021年全省供銷合作社系統開展面向小農戶的供銷公共型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規模近2000萬畝次,培育發展直接服務農民的供銷合作經濟組織超7000個,帶動服務小農戶超360萬戶。
(一)實施聯農擴面行動,以農戶為主要對象推動組織轉型
一是開展縣鎮村供銷合作社聯農工程。在具有一定人口規模的中心村,由各級供銷合作社以“村社共建”等形式和村集體共建村級供銷合作社;分步分類改造提升鎮級供銷社;依托社有企業,集聚整合各類涉農企事業單位等社會服務資源,升級賦能縣域城鄉融合綜合服務平臺。按自愿原則吸納農民和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入社,帶動服務農戶近300萬戶。二是開展農民專業合作社聯農工程。優化提升供銷合作社創辦領辦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培育、引導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圍繞當地特色產業,強化農資農技、冷鏈倉儲、加工銷售等服務功能,采取共同出資、共創品牌、共享利益等方式,帶動農戶超過40萬戶。三是開展農業產業化聯合體聯農工程。構建“社有企業+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戶”等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牽頭建設3個省級農業產業園,累計對接服務省級農業產業園超過40個,通過“訂單收購”“保底分紅”“二次返利”“股份合作”“吸納就業”和“村企對接”等多種形式,吸納帶動小農戶參與適度規模經營,帶動服務農戶超10萬戶。
(二)開展服務提質行動,以強化綜合性服務推動網絡轉型
一是完善專業化農資農技服務網絡。以供銷合作社系統農資骨干企業天禾農資公司為主體,開展面向中小農戶、運行高效的綠色農資行動,推動由單純農資銷售向專業化農資農技服務轉變。2021年全省供銷合作社系統建設區域、縣、鎮農業生產服務中心,在臺山等16個市、縣實施農業面源污染防控,土地全托管面積近190萬畝,開展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規模近2000萬畝次,供應農藥、化肥約占全省市場50%以上。二是建設公共型農產品冷鏈物流基礎設施骨干網。以供銷合作社冷鏈物流龍頭企業天業冷鏈集團公司為主體,統籌省市縣三級供銷合作社,一體推進構建公共型農產品冷鏈物流基礎設施骨干網絡,覆蓋全省特色優勢農產品的主產區和主銷區,實現從田頭到餐桌全程冷鏈。2021年全省19個市55縣(市、區)布局冷鏈骨干網項目約60個,規劃庫容約160萬噸,庫容量位居全省第一。三是構建放心農產品產銷對接網絡。以省供銷合作社農產品經營龍頭企業天潤糧油集團公司為載體,打通絲苗米產、購、儲、加、銷全產業鏈,輻射帶動農田約10萬畝,服務帶動農戶超4萬戶。省市縣三級聯合社組建直供配送省級平臺,建設區域配送子平臺,推動業務聯動,助力農產品上行。貫徹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省部共建惠州粵港澳大灣區綠色農產品生產供應基地,促進保大灣區重要農產品應急保供、綠色食材供應和聯農帶農。2021年9月首期生鮮集配中心建成并投入運營,首批55家共3萬畝優質蔬菜“供銷農場”認證入庫。四是拓展農村合作金融服務網絡。省供銷合作社系統發揮聯農帶農組織體系和經營服務網絡優勢,聯合金融機構,將信用合作、生產合作與供銷合作緊密融合,逐步建立起供銷合作社搭臺、金融機構授信、擔保公司增信的“政銀擔”合力支農金融服務機制,貫穿產前、產中、產后全程農業社會化服務。2021年全省供銷合作社聯合金融機構累計協助1596戶社員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實現貸款7.8億元,戶均49.42萬元。
(三)提供準公共服務,以解決農民急難愁盼問題推動服務轉型
一是開展面向農民的技能教育和實用技術培訓。落實省政府2021年民生實事部署,開展面向農民群眾供銷特色“粵菜師傅”工程。依托省聯社主導、系統5所職教院校為平臺、聯合市縣鎮供銷合作社力量的“1+5+N”模式,重點對接農村人口,開展廚藝培訓約8000人。二是拓展消費幫扶。結合構建放心農產品產銷對接網絡,聯合14個省級供銷合作社發展東西部協作供銷聯盟,2021年開展消費幫扶“五進”活動180場,設立農產品銷售專區300多個,幫助脫貧地區銷售農副產品約35億元。三是參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以城市供銷合作社為主體,參與再生資源回收處理工作,在廣州、東莞等地市開展試點工作,建設再生資源回收網點和分揀加工中心,推進再生資源網絡與農村環衛網絡“兩網融合”。2021年全省系統再生資源經營企業233個,城鄉回收站點3948個、分揀中心52個。
(四)創新合作經濟組織運行模式,以優化治理機制推動功能轉型
一是開展生產、供銷、信用“三位一體”綜合合作試點。選取韶關、江門、肇慶市供銷合作社和南雄、斗門、臺山、懷集等15個以上縣(市、區)供銷合作社開展公共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改革試點,推動供銷合作社職能從單純流通服務向全程農業社會化服務轉變,從供銷合作向生產、供銷、信用“三位一體”綜合合作轉變。二是完善“雙線運行機制”。加強和規范供銷合作社機關主導的合作組織行業指導體系和社有企業支撐的經營服務體系建設,推動各級供銷合作社完善理事會、監事會、社員代表大會“三會”制度。2021年全省供銷合作社系統100%的市級社、98.96%的縣級社建立理事會和監事會,95%的市級社、98.96%的縣級社已按期召開社員代表大會。三是推進社有企業改革發展。發揮省供銷集團社有資本和股權持有管理平臺作用,按照權責清單對出資企業實施戰略、財務、資金、項目、人力、品牌六大統籌管理,發揮省級社有企業帶動引領作用,與12個地市政府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圍繞農資農技、冷鏈物流、糧油全產業鏈、農產品直供配送等公共型農業社會化服務網絡建設,強化產權、業務、項目聯合合作,帶動市、縣供銷合作社聯合合作發展。
(五)開展農業全程數字化應用,以科技賦能推動效率轉型
一是推動農業社會化服務全程數字化。面向小農戶需求,圍繞農產品生產、流通、銷售等環節,搭建農資農技、冷鏈物流、農產品產銷對接等經營服務數字化應用平臺。推進“云供銷農服”農業社會化服務系統建設,實施數字田塊和電子簽名,推進農產品與零售系統平臺對接,建立散集市場現場交易系統和農產品分揀作業過程管理,打造從田頭到餐桌全程數字化服務。二是推動服務需求端和生產端數據精準對接。布局建設涵蓋省市縣鎮村五級的公共型農業社會化服務數字平臺,綜合運用農產品生產、流通、銷售等環節數據,建立聯農組織核心數據資源庫,實現小農戶需求與農業社會化服務的精準對接。三是推動農業社會化服務資源共建共享。探索提升整合數字化平臺功能,融合實施農業物聯網、智慧冷鏈物流、農產品直供配送平臺、農村合作金融等服務,實現公共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數據互聯互通、共建共享。
四、基于廣東省供銷合作社系統的公共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完善路徑
在建設公共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過程中,由于廣東供銷合作社改革發展還不平衡不充分,基層社聯農帶農還不夠緊密,服務方式和內容還不夠多樣,對小農戶的“擠出效應”、小農戶“人格依附和市場依附狀態”“公益性和經營性服務融合不夠”“服務不充分”“效率不高”等情況還不同程度存在,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效銜接機制還不完善,需要進一步的進行完善。
(一)進一步發揮綜合性合作經濟組織作用,促進小農戶成為主體
充分發揮基層社聯農帶農作用,讓占絕大多數的中小農戶通過合作制原則進入服務體系,成為服務主體,成為體系強有力的支撐。一是優化經濟合作模式。通過與小農戶開展勞動合作、資本合作、土地合作等多種途徑,采取合作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種形式,廣泛吸納小農戶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入各級供銷合作社,加快把基層供銷合作社辦成以農民為主體的綜合性合作社,建成與農村黨支部、村委會一樣重要的基層部門。二是提高小農戶話語權。建立健全基層社“三會”制度,加強科學管理、強化民主監督,提高農民社員在基層社經營管理事務中的參與度和話語權。三是完善利潤分配機制。規范基層社財務管理,健全按交易額返利和按股分紅相結合的分配制度,合理設定小農戶在農業社會化服務各環節中的利潤分享模式,讓小農戶分享農業社會化服務過程中的利潤,不斷強化基層社與農民的利益聯結,真正做到農民出資、農民參與、農民收益。
(二)進一步整合各方資源促進資源一體,強化綜合性服務功能
進一步拓展服務體系面向小農戶所需生產技術、生產資料和產品銷售、信貸等多種服務功能。通過聯合不同類型的服務主體,綜合開展生產、金融、流通、科技和文化等各類合作,形成綜合合作,增強體系綜合性服務功能。一是成立產業聯盟。發揮供銷合作社綜合性經濟合作組織作用,凝聚農戶、農民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科研院所等各類主體,為農戶提供農產品生產技術、流通信息、加工儲運等綜合服務,帶動農戶發展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生產,搭建農產品博覽會、展銷會、交易會等平臺,推進產銷對接,實現多種形式的產業融合[12]。二是推進資源下沉基層。引導省、市供銷合作社社有企業資金、人才、服務、項目、政策等資源要素下沉縣及縣以下基層一線,強化系統內部聯合合作,建立縣鄉一體推進機制,將鄉鎮超市、電商服務站、寄遞物流網點等建設與基層社發展統籌起來,實現“一點多能、一網多用、雙向流通、綜合服務”,有效組織農民、帶動農民、服務農民。三是以數字化賦能。加快推進農業數字化推廣應用,組織小農戶共同參與,探索建設新信息技術與農業機械、農業生態、農業土肥等各種深度融合的試點試驗基地,推進建設農產品全產業鏈大數據中心,以農業數字化推動農業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實現技術、物流、服務、體驗等功能的有效提升和資源的進一步整合。
(三)進一步完善運行機制提升運行效能,實現公益性與經營性互促共生
公共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把農民組織起來,把土地集中起來,把生產要素整合起來,優化體系運行機制支撐,將體系中公益性服務與經營性服務融為一體,使全產業鏈中各個主體均能受益,廣大農戶分享產業鏈的增值收益,形成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全鏈利益共同體。一是堅持合作金融引領。通過合作金融的方式,將農民社員發展成為股東,在公共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中,小農戶成為全鏈條服務的所有者,也成為全鏈條服務的使用者,在體系中實現農戶自我服務和自我增值。二是完善財政投入機制。將國家財政支農資金由重點從直接補貼生產者和生產環節轉到對公共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投入,使其成為國家財政支農資金下達的主渠道,以此增強體系實力和綜合服務功能。三是公益性與經營性互相支撐。堅持公益性服務與經營性服務融合發展,加強體系內部相互協作與融通,在體系中用經營性服務的利潤來支撐公益性服務,利用全鏈條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縱向支持和橫向互補來做到高效服務,構建開放協同高效可持續的公共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參考文獻:
[1] 新華社.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的意見》[EB/OL].中央政府網,2019-02-21.
[2] ?新華日報.新華日報評論員:追求統分結合的最佳結合點[EB/OL].中國共產黨新聞網,2013-03-17.
[3] ?林少俊.持續推進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打造公共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J ].中國合作經濟,2021(06):91—92.
[4] 周娟.土地流轉背景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重構與小農的困境[ J ].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06):141-151.
[5] 葉敬忠,豆書龍,張明皓.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如何有機銜接?[ J ].中國農村經濟,2018(11):64-79.
[6] 韓慶齡.小農戶經營與農業社會化服務的銜接困境——以山東省M縣土地托管為例[ J ].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02):20-27.
[7] 仝志輝.我國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的“部門化”及其改革[ J ].理論視野,2007(08):15—18.
(責任編輯:董 ?濤)
Analysis on Construction Mode of Public Agricultural Socialized Service System Based on Guangdong Supply and Marketing Cooperative System
LIANG Jun-xuan
(Guangdong Supply and Marketing Cooperative Association,Guangzhou 510080)
Abstract: Since 2020, Guangdong supply and marketing cooperatives have promoted the action plan of Guangdong Province to further deepen the comprehensive reform of supply and marketing cooperatives and build them into a new force in agricultural services, integrated the construction of agricultural socialized service networks covering the whole province, such as cold chain logistics, direct supply and distribution, agricultural materials and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and initially built a comprehensive platform to serve farmers' production and life.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construction results of the public agricultural socialized service system of Guangdong supply and marketing cooperatives, analyzes the main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the following countermeasures: give full play to the advantages of system, organization, network, operation and platform, and consolidate the three supports of the public agricultural socialized service system - the organizational support with small farmers as the main body, the functional support with comprehensive services as the main content Supported by the mechanism of integrating public welfare and business.
Key words: Guangdong Supply and Marketing Cooperative;Small Farmers;Public Agricultural Socialized Serv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