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道平 楊建 陳乃嘉





摘 ? 要: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任務,在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逐步推進的背景下,對村民參與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意愿的研究具有重要價值。本文使用四川省彭州市530戶農村居民的調研數據,基于因子分析和回歸分析方法,實證分析了村民心理因素對其參與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意愿的影響。研究發現,村民的風險感知對其參與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意愿有顯著的負向影響,村民的改革認知、面子形象對其參與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意愿有顯著的正向影響,中國文化背景下村民的價值觀(中庸之道、人際觀念和自我實現)對其參與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意愿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在這些心理因素中,按影響重要程度從高到低依次為改革認知、中庸之道、自我實現、面子形象、風險感知、人際觀念。本文的研究結果為提升村民參與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意愿提供了新的思路。
關鍵詞:集體產權制度;風險感知;價值觀;改革意愿
中圖分類號:F320.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2697(2022)03-0028-08
一、引言
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是農村集體經濟改革的重大制度創新,是鞏固社會主義公有制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必然要求,各級政府部門高度重視,近年來也引起了學術界的高度關注。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是一項系統而復雜的工程,其實質是建立資產轉化為資本的新產權機制。對于這樣一項關乎農村居民切身利益的重大工程,村民的改革意愿將直接影響改革的穩妥推進。研究發現,村民的人口統計特征[1]、改革宣傳效果[2]、村落文化[3]等客觀因素對村民參與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意愿產生重要影響,但少有文獻研究村民主觀心理因素對改革意愿的影響。
主觀心理因素形成人們的價值觀、信念、態度等,人們對風險的感知、對事物的認知以及價值觀對其行為或行為意愿必然產生影響。Dahl & Simon(1957)認為價值觀對決策行為產生影響[4]。高玉平等(2014)認為儒家價值觀對彩電購買行為產生顯著影響[5]。易娜等(2020)在對農業轉移人口土地承包經營權退出意愿的研究中,認為心理感知是其中重要因素之一[6]。李瑞等(2019)對生態補償政策對居民生態文明建設意愿的研究認為,心理變量對居民生態文明建設意愿產生顯著影響[7]。這些研究證實了主觀心理因素(比如感知、認知、價值觀等)是影響人們行為或行為意愿的重要因素,但在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領域,心理因素發生作用的方向和大小尚不清楚。因此,本文將對此進行探索。第一,村民對改革的風險感知、村民的面子形象和村民對改革的認知對其參與改革的意愿有怎樣的影響?第二,中國文化背景下村民的價值觀(中庸之道、人際觀念和自我實現)對其參與改革的意愿有怎樣的影響?
二、研究假設
(一)風險感知對村民參與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意愿的影響
風險感知是指人們對事件的不確定性所可能帶來的風險的感知,這種不確定性或者是預期目標的不確定性,或者是由可能的不利結果所帶來的不確定性。當人們在不確定性環境下做決策感知到風險時,其自然反應是在收益一定的情況下使做出的決策的風險盡可能小,因此風險感知對人們的決策行為產生影響。人們感知到的風險有多種類型,財務或經濟風險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種。村民在參與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中,可能會有集體資產沒全部納入量化范圍、集體股的權屬關系不清、集體經濟組織變更或重組時重新確權時股權變少等擔心。這些擔心構成了村民感受到的不確定性因素,這些不確定性因素可能給村民帶來經濟損失,因此構成了村民感知到的風險。徐慧清和蔡淑燕(2007)研究認為,現代農村已進入風險社會,農村居民風險意識顯著增強[8]。向麗和胡瓏瑛(2019)在研究西部民族地區農民的生計風險感知與其參與電商扶貧意愿的關系時,認為風險感知與其參與電商扶貧意愿顯著正相關,農民的生計風險感知越強,其越愿意參與電商扶貧[9]。方蕊和安毅(2020)在對農業風險管理策略選擇的研究中,認為農戶對市場價格類風險感知越強,則越傾向于選擇合作社及訂單合約等事前風險管理策略[10]。這些研究表明,風險感知是影響農村居民決策的重要因素。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關系到村民的切身經濟利益,村民對改革的風險感知可能影響其對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參與意愿,風險感知越甚其參與改革的意愿可能越弱。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設H1:
H1:村民的風險感知對其參與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意愿具有顯著的負向影響。
(二)面子形象對村民參與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意愿的影響
面子形象是個體為了維護自己或與其利益相關者所積累的、同時也是一個社會圈內公認的形象,它代表了個人從他人處獲得的社會尊嚴,或經他人允許和認可的公眾形象。潘煜等(2014)研究認為,面子形象是中國人自我表達的縮影,屬于一種自我意識[11]。許多研究認為,面子形象影響了人們的決策行為或行為意愿,比如面子形象影響了農戶對綠色農業技術的采用[12],面子中的道德性成分影響了消費行為決策偏好[13]。一個在公眾面前好的形象有助于提升個人的社會地位,因此那些有社會地位追求動機的個體更可能產生親環境行為,也就越注意面子形象[14]。村民在參與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中,為了獲得他人認可、贊許,自然會產生親環境行為。面子形象可能是影響村民參與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又一重要因素,村民越在乎其面子形象,其參與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意愿可能越強。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設H2:
H2:村民的面子形象對其參與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意愿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
(三)改革認知對村民參與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意愿的影響
認知是心理加工信息的過程,它包括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想像、語言等。認知學習理論是認知理論中最為重要的理論之一,該理論認為個體的行為不僅受環境因素的影響而且受個體主觀因素的影響。當村民面對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信息時,他們不論從客觀上還是主觀上都會積極主動地接受該信息并對其進行深度加工。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關系到村民的核心利益,他們會通過多種渠道了解改革內容從而加深對改革的認知。村民對產權制度改革的認知是逐步擴展的學習過程,從關心改與不改、改革與自己的關系到關心改革對農村發展的意義。隨著對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認知的深入,村民會體現出對參與改革行為意愿的變化,改革認知可能對村民參與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產生重要影響。曹志立(2019)在對農地三權分置改革的研究中則認為,在不同農地產權敘事下,人們基本形成了與政策敘事特征相關的政策認知和行為選擇,但由于制度設計存在著不少模糊之處,導致了人們認知上的分歧和實踐上的偏差[15]。王凱(2010)在對農地產權制度改革的研究中認為,村民對改革的認知會影響到改革中制度效率的發揮[16]。劉法威(2012)在對統籌城鄉改革的研究中,發現農戶土地產權認知水平對農戶土地股份合作制的參與意愿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17]。總之,村民對改革的認知是影響產權制度改革的重要因素。據此,本文提出假設H3:
H3:村民的改革認知對其參與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意愿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
(四)中國文化背景下的價值觀對村民參與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意愿的影響
基于文化背景考察價值觀對人的行為的影響是行為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一方面,價值觀基于人的態度和信念形成又通過態度和信念間接影響人的行為,另一方面,文化影響了人的動機、偏好及行為。因此,在考察價值觀對人的行為的研究中必須考慮人的文化背景,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的價值觀存在顯著差異,其行為自然有很大不同。中國文化背景下人的價值觀源于中國傳統文化及其核心精神要義,這形成了中國人文化價值意識的思維定勢。張天舒(2017)把中國文化背景下人的價值觀概括為處世哲學、人際觀念、自我實現三個方面[18]。本文在對中國文化背景下村民的價值觀對其參與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意愿影響的研究中將基于這三個方面展開,其中處世哲學考慮到測度的可能性使用中庸之道代替。
1. 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有不偏不倚、中正平和、理性適度的內涵,其深刻影響了中國古代民眾的個人修養、精神生活、為人處世等[19]。中庸反映了中國人力爭上游的心態,同時也體現了中國人的辯證思維[11]。中庸之道不僅是古代中國人的理念和行為準則,更是逐漸演化成扎根于中華民族內心的文化傳統和社會行為準則[20]。作為一種價值觀,中庸之道涵蓋了中國人對人、對物以及對自我的價值評判和行為取向。據此,中庸之道的價值觀很可能對村民參與集體產權制度的改革意愿產生影響,并且,當村民越同意中庸之道的價值觀可能越愿意參與集體產權制度改革。
2. 人際觀念
人際觀念是對人與人及人與社會關系的主觀與客觀認識的系統化的集合體,中國文化背景下的人際交往注重人情關系、禮尚往來等人際觀念。中國人情社會的氛圍濃厚,處于人情社會中的中國人人際觀念強烈,其行為容易受社會輿論、他人觀點的影響[18]。因此,中國文化背景下的人際觀念可能是影響村民參與集體產權制度的重要因素,而且,村民越注重人際觀念可能越愿意參與集體產權制度改革。
3. 自我實現
按照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自我實現是指高層次的需求或是崇高的、理想的人格取向。由于人們在自我得到某種實現時會產生價值感,因此人們存在自我實現的內在需求,比如,人們會把終身學習作為不竭的動力來達成自我實現。張天舒(2017)認為自我實現對綠色消費意愿具有顯著影響[18]。自我實現體現了人們的一種積極心態,在產權制度的改革中,一個有強烈自我實現需求的村民可能傾向于參與產權制度改革,反之則參與產權制度改革的意愿可能較弱。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假設H4、H5和H6:
H4:中國文化背景下村民價值觀的中庸之道對其參與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意愿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
H5:中國文化背景下村民價值觀的人際觀念對其參與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意愿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
H6:中國文化背景下村民價值觀的自我實現對其參與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意愿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
三、實證研究
(一)問卷設計與問卷調查
為獲得研究所需要的數據,基于需求層次理論和理性行為理論及相關文獻,我們設計了調查問卷并進行了預調查。在預調查的基礎上,對問卷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修改完善并形成最終的調查問卷,使用最終問卷進行正式調查。下面對問卷設計和問卷調查進行描述與說明。
1. 問卷設計
調查問卷內容:(1)人口特征變量,包括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婚姻狀況、職業、家庭人數和家庭經濟狀況,具體見表1;(2)可能影響改革參與意愿的預設的四個心理因素維度,風險感知(V1)、面子形象(V2)、改革認知(V3)、中國文化背景價值觀(中庸之道(V4)、人際觀念(V5)、自我實現(V6));(3)參與意愿(Y)。V1-V6和Y的每個題項使用李克特5點刻度進行測度,每個問題用“1-5”分別示“很不同意、不太同意、一般同意、比較同意、非常同意”。
風險感知(V1)使用7個題項進行測度:(1)擔心經營性、非經營性和資源性集體資產沒全部納入量化范圍,在集體資產量化時吃虧(V11);(2)擔心集體股的設置會產生集體股的權屬關系不清(V12);(3)擔心集體經濟組織變更或重組時重新確權時股權變少(V13);(4)擔心缺少財產意識和外部資本進入后造成集體資產被侵蝕(V14);(5)擔心集體經濟組織與村委會或社區的公共管理職能及其相應的管理費用并未明確分開,兩者關系混淆不清,資產受損(V15);(6)擔心改革的稅費優惠政策少,改革后收益少(V16);(7)擔心沒有專業技術人才和經營管理人才,改革后集體經濟組織經營管理不好,收益不好(V17)。
面子形象(V2)使用5個題項進行測度:(1)參與集體產權制度的改革幫我給別人留下好印象(V21);(2)參與集體產權制度的改革使我贏得更多的贊許(V22);(3)參與集體產權制度的改革幫我樹立積極健康的個人形象(V23);(4)參與集體產權制度的改革可以改善別人對我的看法(V24);(5)參與集體產權制度的改革讓別人覺得我非常有社會責任感(V25)。
改革認知(V3)使用4個題項進行測度:(1)認為產權制度改與不改二者有很大區別(V31);(2)認為產權制度改革是一件對農村發展很有意義的事情(V32);(3)認為產權制度改革與我的生活的關系十分密切(V33);(4)會關注產權制度改革,有興趣詳細地了解它(V34)。
中庸之道(V4)使用3個題項進行測度:(1)凡事應掌握分寸,不要走極端(V41);(2)在意見爭執不下的情況下,應該尋找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折中方案(V42);(3)個人的行為須合乎社會道德規范和準則(V43)。人際觀念(V5)使用2個題項進行測度:(1)有人脈關系的話,辦起事情來更順利(V51);(2)懂得人情世故有助于個人的成功(V52)。自我實現(V6)使用2個題項進行測度:(1)我渴望展現自己的能力(V61);(2)我渴望向外界表達我的觀點(V62)。
參與意愿(Y)使用3個題項進行測度:(1)愿意收集和學習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更多信息(Y1);(2)愿意將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介紹給我的親戚朋友并希望他們參與集體產權制度改革(Y2);(3)愿意將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介紹給我的家人并希望他們參與集體產權制度改革(Y3)。
2. 問卷調查
本文數據是基于對四川省彭州市的調查。為了推動彭州市經濟社會發展,彭州市制定了“一三三六”發展戰略,其中一個“三”指三個組團區域,其目的是要以產業為紐帶,推動城鎮組合布局、集群發展,形成優勢互補、互動融合、競相發展的城鎮格局。三個組團包括城市經濟組團、山地旅游組團和都市農業組團。城市經濟組團包含天彭、麗春、致和、隆豐等鎮,其是城市工業、物流、商貿、現代服務業的承載地;山地旅游組團包含龍門山、通濟、小魚洞、新興、丹景山、桂花、白鹿、葛仙山、磁峰等鎮,按照一鎮一品思路,該組團將形成文旅產業集聚區,建設宜居、宜游、宜業、宜文的特色小城鎮群;都市農業組團包含濛陽、三界、九尺、軍樂、升平、敖平、紅巖等鎮,該組團將打造集種子種苗、農產品加工、種養殖、農產品物流和休閑觀光為一體的都市農業功能區,大力發展鄉村旅游。
為獲得具有代表性的數據,本研究采用分層隨機抽樣的方法,從三個組團的每個組團中選取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較為典型的鄉鎮作為調查的區域。具體包括隆豐、新興、白鹿、丹景山、葛仙山、小魚洞、濛陽、三界、敖平、紅巖10個鎮。每個鎮隨機選取53戶農戶家庭,每戶家庭推舉1名熟悉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的村民進行問卷調查。調查時間為2018年7月至2019年8月。總計發放530份問卷,收回問卷530份,剔除數據不全的問卷88份,最終獲得有效問卷442份,問卷有效率為83.4%。各變量的描述統計見表1。
(二)信度與效度分析
1. 信度分析
信度指采用同樣的方法對同一對象重復測量時所得結果的一致性程度,本文采用常用的Cronbach的α信度系數法對所得調查問卷的信度進行測度。α的值在0-1之間,數值越大表明問卷內部一致性程度越高,α系數的適切性標準為0.9以上為優,0.8-0.89之間為好,0.7-0.79之間尚可。風險感知(V1)-自我實現(V6)和參與意愿(Y)變量題項共26個,基于調查數據計算得到的總體α信度系數和各變量的α信度系數呈現在表2中。由表2可以看出,總體和各變量的α信度系數均在0.7以上,表明問卷總體和各變量內部各題項間具有較好的一致性,數據是可信的。
2. 效度分析
效度是測量問卷的有效性程度,在效度分析中,通常采用 KMO(Kaiser-Meyer-Olkin)值和 Bartlett球形檢驗來考察調查所獲得的樣本數據的效度。當KMO值在0.9以上則認為問卷的結構效度極佳,當KMO值在0.8-0.89之間為良好,而在0.7-0.79之間為中等。
通過計算,參與意愿(Y)變量3個題項的KMO值為0.771,這表明3個題項具有中等的結構效度。Bartlett球形檢驗的結果為x2(3)=1159.636, p<0.000,這表明3個題項內部具有極好的相關性,測量是有效的。風險感知(V1)-自我實現(V6)共6個變量23個題項的KMO值為0.922,這表明23個題項具有極佳的結構效度。Bartlett球形檢驗的結果為x2(253)=10172.970, p<0.000,這表明23個題項內部具有極好的相關性。總體而言,問卷的題項較好地測量了各變量的特質,測量總體有效,可以進行進一步的分析。
(三)探索性因子分析
從前面的效度分析可以知道,測度風險感知(V1)、面子形象(V2)、改革認知(V3)、中庸之道(V4)、人際觀念(V5)和自我實現(V6)變量的23個題項適合進行探索性因子分析。表3對部分初始因子和經過方差最大旋轉后的因子的特征值及其貢獻情況進行了列明。從表3可以看出,前6個因子解釋了總方差的84.342%,接近85%,總體解釋力度較好。
為探索V11-V62共23個題項的內部結構,表4呈現了經過方差最大化旋轉后的6個因子F1-F6的載荷矩陣。
從表4可以看出,因子F1在V11-V17上有較大的載荷,基于題項的具體內容,F1可命名為“風險感知”;因子F2在V21-V25上有較大的載荷,基于題項內容,F2可命名為“面子形象”;因子F3在V31-V34上有較大的載荷,基于題項內容,F3可命名為“改革認知”;因子F4在V41-V43上有較大的載荷,基于題項內容,F4可命名為“中庸之道”;因子F5在V51-V52上有較大的載荷,基于題項內容,F5可命名為“人際觀念”;因子F6在V61-V62上有較大的載荷,基于題項內容,F6可命名為“自我實現”。進一步地,使用SPSS25.0軟件可獲得F1-F6因子的得分。
(四)回歸分析
首先,對參與意愿(Y)變量的3個題項如前一節類似進行因子分析,可獲得“參與意愿”因子的得分。然后,使用F1-F6共6個因子對參與意愿因子進行回歸,表5呈現了回歸結果。模型(1)是未設置控制變量的回歸結果,模型(2)是把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婚姻狀況、職業、家庭人數和家庭經濟狀況設置為控制變量的回歸結果(主要目的是考察模型的穩健性和減輕遺漏變量所造成的估計偏誤)。各回歸系數估計值下方括號內的數值為對應系數的t檢驗統計值。
從表5可以看出,模型(1)和(2)的R平方的數值分別為0.613和0.622,表明模型擬合得較好。模型(1)和(2)的F檢驗的統計值分別為114.835和54.188,其對應的概率值均小于0.000,這表明模型具有統計意義。在未設置控制變量和設置控制變量的模型(1)和(2)中,回歸系數符號完全一致,可以判定模型的設置是合理的,模型的估計是穩健的,可以基于回歸結果作進一步分析。
在模型(1)和(2)中,風險感知的回歸系數分別為-0.145和-0.142,符號均為負,且均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統計顯著,這表明村民對改革的風險感知對村民參與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意愿有負向影響,村民感知到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風險越大則其參與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意愿就越弱,這支持了假設H1。面子形象的回歸系數分別為0.162和0.175,符號均為正,且均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統計顯著,這表明村民的面子形象對村民參與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意愿有正向影響,村民越注重自己在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中所體現出的形象則其參與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意愿越強,這支持了假設H2。改革認知的回歸系數分別為0.670和0.680,符號均為正,且均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統計顯著,這表明村民對改革的認知對村民參與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意愿有正向影響,村民對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認知越深入則其參與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意愿越強,這支持了假設H3。
在模型(1)和(2)中,中庸之道的回歸系數分別為0.254和0.261,且均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統計顯著,這表明中國文化背景下村民價值觀的中庸之道對村民參與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意愿有顯著的正向影響,村民越同意中庸之道的價值觀則參與改革的意愿越強,這支持了假設H4。人際觀念的回歸系數分別為0.115和0.111,且均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統計顯著,這表明中國文化背景下村民價值觀的人際觀念對村民參與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意愿有顯著的正向影響,村民越注重中國文化背景下的人際觀念則越愿意參與產權制度改革,這支持了假設H5。自我實現的回歸系數分別為0.196和0.194,且均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均統計顯著,這表明中國文化背景下村民價值觀的自我實現對村民參與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意愿有顯著正向影響,村民的自我實現意識越強則越愿意參與產權制度改革,這支持了假設H6。
綜上,假設H1、H2、H3、H4、H5、H6均獲得了支持。此外,從表4的模型(1)和(2)還可以看出,顯著影響村民參與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意愿的因素中,改革認知的回歸系數的絕對值是最大的,其次為中庸之道的回歸系數,然后依次為自我實現、面子形象、風險感知、人際觀念的回歸系數,這表明村民對改革的認知是最重要的影響村民參與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心理因素,其次為村民的中庸之道的價值觀,再次為自我實現,隨后為面子形象、風險感知,最后為人際觀念。
四、結論及政策建議
(一)結論
本文基于四川省彭州市530戶農村村民的微觀調查數據,研究了心理因素對村民參與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意愿的影響。結果發現,村民對風險的感知對其參與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意愿有顯著的負向影響,村民對改革的認知和面子形象對其參與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意愿有顯著的正向影響,中國文化背景下村民的價值觀(中庸之道、人際觀念和自我實現)對其參與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意愿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在影響村民參與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意愿的心理因素中,按重要程度從高到低依次排序為改革認知、中庸之道、自我實現、面子形象、風險感知、人際觀念。這一結論不論是添加了人口特征變量作為控制變量還是沒有添加控制變量都是成立的,這說明結論是可靠的。
(二)政策建議
依據所獲得的研究結論,為了確保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穩妥推進,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議。第一,加大對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相關政策的宣傳學習力度,進一步提升村民對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認知。通過制作簡易的宣傳畫冊、動畫視頻等生動的宣傳媒介,有組織的入村入戶進行有效宣傳,把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可能帶來的實惠宣傳到位。同時,通過政府組織的培訓班、村民學習小組、網絡自主學習平臺等渠道開展多種形式的學習,幫助村民深入理解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掌握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政策的核心要點。第二,加強對村民價值觀、面子觀等的積極引導,提升村民對事物和行為的價值評判力和效用評判力。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融入現代治理理念,形成較系統的與中國人思維習慣、行為方式相協調并與集體產權改革相關的主流價值,通過公益廣告等傳播主流價值;同時,開展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集中誦讀、重要節慶日開展道德實踐等活動,弱化村民功利主義行為,幫助村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促進村民參與集體產權改革的內生動力。第三,建立健全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村級監督體系,減少村民對改革的感知風險。在村黨組織的領導下,加強對村委會、村集體經濟組織等村級組織的建設,建立有村民代表參加的監督委員會,做到村務財務公開,確保在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中,流程規范,依法依規,公平公正,科學有序。
參考文獻:
[1] 張曉敏.浙江省農村集體資產股份流轉實踐、意愿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杭州:浙江農林大學,2017.
[2]黃靜晗.村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意愿及影響因素研究——基于對福州市城中村的調研[ J ].福建農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20(04):5-10.
[3] 林火水.城中村集體資產產權制度改革村民意愿研究[D].福州:福建農林大學,2014.
[4] Dahl R A&Simon H A.Administrative Behavior: A Study of Decision-Making Proceses in Administrative Organization[ J ].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57, 2(02):244.
[5] 高玉平,王麗娟,張小強.V-M-BBI模型下儒家價值觀對消費行為的影響[ J ].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6(01):28-33.
[6] 易娜,彭丹,譚昭輝.農業轉移人口土地承包經營權退出意愿及其影響因素分析——以江西為例[ J ].農村經濟與科技,2020,31(14):184-187.
[7] 李瑞,芮佳雯,張躍勝.生態補償政策對居民生態文明建設意愿的影響效應[ J ].改革,2019(06):114-122.)
[8] 徐慧清,蔡淑燕.農民風險意識與規避能力分析[ J ].攀枝花學院學報,2007(01):13-15.
[9] 向麗,胡瓏瑛.生計風險感知對農民參與電商扶貧意愿的影響及代際差異研究[ J ].農業技術經濟,2019(05):85-98.
[10] 方蕊,安毅.糧食種植大戶的農業風險管理策略選擇——基于風險感知視角[ J ].農業現代化研究,2020,41(02):219-228.
[11] 潘煜,高麗,張星,等.中國文化背景下的消費者價值觀研究——量表開發與比較[ J ].管理世界, 2014(04):90-106.
[12] 王璇,張俊飚,何可,等.風險感知、公眾形象訴求對農戶綠色農業技術采納度的影響[ J ].中國農業大學學報,2020,25(07):213-226.
[13] 施卓敏,鄭婉怡.面子文化中消費者生態產品偏好的眼動研究[ J ].管理世界,2017(09):129-140+169.
[14] Noppers E H, Keizer K, Bolderdijk J W, Steg L. The Adoption of Sustainable Innovations: Driven by Symbolic and Environmental Motives[ J ].Environmental Change,2014,25:52-62.
[15] 曹志立.中國農地產權政策變遷中的國家政策敘事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9.
[16] 王凱,張文秀,黃友財.農戶的農地產權認知調查結果分析——以成都城鄉統籌試驗區為例[ J ].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0,31(05):46-50.
[17] 劉法威.產權認知、組織信任與農戶入股意愿——成都市統籌城鄉改革的實證研究[ J ].渤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34(04):41-44.
[18] 張天舒.中國文化背景下消費者價值觀對綠色消費意愿影響機制研究——基于環境意識與綠色消費心理的分析路徑[D].長春:吉林大學, 2017.
[19] 劉樹升.中庸之道的當代價值[ J ].河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7(04):76-81.
[20] 戴夢思,李寶艷.儒家“中庸”思想的核心要義及其當代啟示研究[ J ].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9,20(07):45-48.
(責任編輯:董 ?濤)
Study on Villagers' Willingness to Participate in the Reform
of Collective Property Right System
——Empirical Research Based on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CHEN Dao-ping1,YANG Jian1,2,CHEN Nai-jia3
(1.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Chongqing 401331;
2. People's Government of Aoping Town,Pengzhou City,Chengdu 611931;
3. Key Laboratory of Modern Teaching Technology,Ministry of Education,Shanxi Normal University,Xi'an 710062)
Abstract: The reform of the rural collective property right system is an important task to implement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gradual promotion of the reform of the rural collective property right system, the research on the willingness of villagers to participate in the reform of the collective property right system is of great value. Using the survey data of 530 rural residents in Pengzhou City, Sichuan Province, this paper empirically analyzes the impact of villagers' psychological factors on their willingness to participate in the reform of collective property rights system based on factor analysis and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villagers' risk perception had a significant negative impact on their willingness to participate in the reform of the collective property system, the villagers' reform awareness and face image had a significant positive impact on their willingness to participate in the reform of the collective property system, and the villagers' values (the golden mean, interpersonal values and self realization) had a significant positive impact on their willingness to participate in the reform of the collective property system under the Chinese cultural background. Among these psychological factors, from high to low, they are reform cognition, golden mean, self realization, face image, risk perception and interpersonal concept.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provide a new way to enhance the willingness of villagers to participate in the reform of collective property rights system.
Key words: Collective Property Right System;Risk Perception;Values;Willingness to Refo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