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婧
周曦遇到的挫折,是理解云從科技高速發展的關鍵。這不僅展示了他的成色,也印證了叔本華的那句名言——“挫折可增長經驗,經驗能豐富智慧”。
2022年5月,云從科技上市,創始人周曦收到了很多祝福。 人工智能(AI)獨角獸公司創始人,董事長,這些是榮譽,是功名,但這并不是周曦身上最動人之處。 一張他和已故博士生導師黃煦濤教授合影的老照片中,他眼中有光。
1999年,周曦考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晚自習回寢室后,他興致不減地通宵搗鼓編程。 1999年到2006年,他主要在學習模式識別和人工智能。
這一時期,經歷了不少挫敗:編寫的星際爭霸AI程序,總有莫名其妙的BUG;為了攢錢買人工智能相關書籍,有一陣子每天只能吃青菜;申請微軟亞洲研究院實習生,三個月寫了上百封郵件,都石沉大海;在語音領域拿到世界大賽冠軍,又轉行去了計算機視覺……
昔日微不足道的周曦,從不同的挫敗中,汲取不同的經驗,這些都值得紀念。而技術創業的迷人之處才剛剛露出端倪。
技術創業成功是技術創業者的中國夢。有錢沒錢,有權沒權,富二代&窮屌絲,在計算機技術面前,都處在同條起跑線上。周曦憑借著這樣的一種公平,完成了對階層、權利、金錢以及自身的超越。
周曦睡前總喜歡在腦海里編程,這是從小就養成的習慣。
小學畢業那年,為了開發兒子的智力,家里重金購入一臺“學習機”,周曦從那時候開始接觸編程。 很快,他著迷了。
少年的他把時間全省下來“研究”IT程序,跑去圖書館翻遍相關書籍,甚至連去澡堂洗澡都在“思考”。
1999年,宿舍熄燈了,他躺在床上,眼睛直勾勾盯著漆黑的天花板。他的大腦飛速運轉,一遍遍地排除程序中的BUG,解決困擾許久的問題讓他興奮。
這一年,周曦讀大一。他見識了一款叫“星際爭霸”(以下簡稱“星際”)的神奇玩意,徹底改變了他的作息。
從此,他夜里大部分的時間不再是躺在床上睡覺,而是用來通宵研究“星際”的AI程序。
周曦至今還記得當時的目標:他想在原版的基礎上對算法深入改造,使得游戲在針對玩家不同的玩法時更加靈活,更加難纏。
為了搗鼓編程,周曦總是在回寢室的時候迫不及待地奔跑,校園的路燈下,他的影子拉得忽長忽短。
此時,他種下了一個遙遠而模糊的目標:在科技領域,闖出一片自己的天地。
誰能想到,十六年后,他成了一家AI上市公司的老板。
彼時,周曦的一些特質開始顯露出來:他研究的時候,入迷沉醉,不惜忍饑挨餓;遇到困難時,犟脾氣就上來了,不依不饒,愿意反復嘗試不同路徑。
這些很像為創業埋好的伏筆。
2004年,周曦的勤奮刻苦,讓學業成績顯山露水,他不僅獲得NIST SRE( Speaker Recognition Evaluation)國際說話人識別評測的冠軍,也是學校唯二獲得研究生個人創新基金的學生之一。

他不再滿足于此,做學術研究要有更高的追求。
于是,他把目標放在了微軟亞洲研究院(MSRA)的實習機會上。直到今天,對于計算機專業的學生來說,那里依然是令人向往的研究機構。
可是,周曦周圍沒有熟人引薦,該如何獲得實習的機會呢?
周曦突然想到電影《肖申克救贖》主人公服刑期間通過不斷寫信,最后建起監獄圖書館的橋段。
于是,他開始給微軟亞洲研究院寫郵件,從最初每周一封到后來每周兩封,三個月后,他居然真的拿到了實習通知。
周曦回憶:“后來才知道,我申請實習的那個組,中途發生了人事變動,新來的負責人無意中看到信,才有了后來的機會。”
這次經歷,讓周曦體會到堅持帶來的改變。
彼時,微軟中國研究院升級為微軟亞洲研究院也不過僅僅兩年。誰能想到,這段重要實習經歷,不僅為周曦去美國讀博埋下了種子,更為他投身AI事業打下了基礎。
這年夏天,周曦買了一張硬座票,獨自坐上了開往北京的綠皮火車。
在微軟亞研院,周曦遇到了新的難題。
周曦回憶:“以前只會用前人的成果來搭建基礎,沒有思考過公式是怎么產生的。實際上從推導數學公式到最后電腦上的實驗,需要經歷一系列復雜的過程。而實驗結果基本上都會很壞,因為假設可能有錯,程序、推導都可能出錯,這么長的鏈條,很多時候根本不知道錯在哪里。”
盡管這是一個痛苦的過程,周曦卻從中找到了做原創技術研究的樂趣。
他的說法是:“原創性才能在科研上做出點貢獻,之前的辦法是在走捷徑,風險都被前人承擔了。”
此后,周曦始終認為不能只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進,要能摸透基礎技術的邏輯。多年后,這也是云從科技的技術追求,是使得云從科技擁有眾多核心人工智能技術的理念基礎。
時至今日,微軟亞洲研究院為中國科技的發展培養出大量的技術領軍人物,而作為最早開始機器學習研究的機構之一,它同樣也向外輸出了眾多的人工智能大牛,因此也被稱為中國AI界的黃埔軍校。
從這里走出的創業者們,打開了中國的AI格局,這里20年衍生出的“黃金一代”創業公司——撐起了中國人工智能半邊天。
而彼時的周曦還沒意識到,他身處這大軍的前排。
2006年,周曦來到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UIUC),成為“計算機視覺之父”Thomas S.Huang(中文名,黃煦濤)教授的高足,也是當年全球招收的三個學生中的一個。黃煦濤教授是四院院士(美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工程院雙外籍院士,臺灣中研院院士)。3FA12E99-F287-4D39-993E-DE4659BD49DE
離開中國前,父親在床邊跟周曦促膝長談了一番,說到他從16歲就開始承擔起養家的重責,還要趁著一點空閑時間努力學習,最終才改變自己的命運,也談到他這期間的萬般艱辛。
談話一直持續到后半夜。總而言之,他希望周曦能夠理解,知識可以改變命運。
周曦徹底聽進去了教誨,這是不善言辭的父親第一次給他講這么多,此后的十幾年里,勤奮、樸素、刻苦、堅持,這些優秀的品質正是他從創業中熬過來的關鍵。
師從黃煦濤教授這幾年,周曦成長為IBM TJ Watson 研究中心、微軟雷德蒙總部研究院、NEC美國加州研究院的訪問研究員。
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六次獲得人工智能類世界大賽冠軍,在國際頂級會議和學術期刊上發表60余篇文章,被引用上千次,儼然已經成為一名優秀的科學家。
2011年的夏天,重慶迎來一件大事,中科院綠色智能技術研究院在兩江新區揭牌。這是重慶科技領域第一次“迎來”最高級的科研院所,急需頂尖人才。
院長袁家虎三次飛往美國拜訪黃煦濤教授,希望能引進優秀人才回國工作,推動中國科技事業發展。袁院長的赤子之心,拳拳誠意,讓黃煦濤教授深受感動。這也讓周曦做出了人生最重要的決定——回到國內,來到重慶。
從零開始,首缺專業人才。回國后,周曦用半年時間,在全國招攬了20多位專業人才。
就是這樣一支年輕的團隊,本著對科學技術的熱愛和執著,成為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中唯一的人工智能團隊。
此后的兩年內,團隊先后開發出智能換發換衣、人臉屬性分析、大規模人群統計分析等人工智能系統。成績的背后自然是周曦超于常人努力和堅持。成功的花兒,人們只驚羨它綻放的美麗,殊不知當初它的芽兒浸透了奮斗的淚水。
有一次,周曦不得不留在雪山的帳篷里過夜,邊疆的曠野漫天繁星,耳旁是風吹過帆布的呼呼聲。為了持續觀察到AI系統的運行效果,這一切似乎都和忍耐無關。
這一時期,國家大力推動原創技術研究,重視科技成果的產業化。周曦團隊在科研領域和重大課題領域取得的成果,當時的實驗室規模已經無法承載。
思忖許久的周曦,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放棄在中國科學院的穩定,帶領團隊再次創業。
周曦說:“前沿尖端技術的創業,如果研究人員不能親力親為,成功機會等于零;親力親為,也只有很小的幾率成功,即便如此,我愿意一搏。”
此時,34歲的周曦從滿身光環的科學家,轉變為背著雙肩包的普通創業者,在客戶公司學業務,聊需求。
云從科技的月歷,一頁頁撕下,落英繽紛,不負韶華。
2015年3月,云從科技集團成立。2015年5月,重慶中科云從成立。
云從科技馳入快車道,研發人員從40余名上升到200余名,業務網點遍布北京、上海、廣州、成都……
周曦選擇的第一個人臉識別落地行業是銀行,他很快遭遇到科研以外維度的挑戰。
初期,投標一家銀行的人臉身份認證業務。為了拿下這個項目,做出方案,云從科技的科學家在一起憋了好多天,寫了十幾頁的方案,自覺非常詳盡,而實際情況卻讓人大吃一驚。
銀行方說:“從來沒有見過供應商提交十幾頁的方案,最少都三百頁起。”
周曦說:“我們算是幸運的,這個行業非常嚴肅認真,也非常尊重技術行業,挑戰來自對銀行業的認識不足。”
經此一事,團隊迅速意識到對銀行認識不足。只有了解整個銀行的信息技術架構,才能考慮周全產品的解決方案。
當時,云從創始團隊幾乎清一色科研人員,缺少一支成熟的銷售服務團隊。在這種情況下,周曦只好從科研團隊里選出一位同事,只身一人從重慶出發,前往北京建銷售團隊。
選擇北京的原因是中國大部分銀行的總行在北京,這也開啟了云從科技成長史的下一個階段。
北京的第一個辦公室租在中水大廈,恰好在中國銀行總行對面。中國銀行總行大廈位于北京西單街口,曾被貝聿銘稱為“收山之作”。拿下中國銀行總行是科技公司發展金融客戶的里程碑。
“僅僅隔了60米,云從花了兩年的時間走完。”這是云從與中國銀行簽下合同當天,云從同事的朋友圈狀態。
周曦讀到這個朋友圈,心中萬分感慨:“做到了,不容易。”
接下來是中國農業銀行總行。
周曦回憶,當時,北京同事打電話給他,告知農業銀行總行最終選擇了云從科技。這位負責人決定當晚看個電影慶祝下,但這也沒能成行。只好在電影院旁邊找了一個咖啡廳,繼續加班。
這只是云從創業狀態里的一個縮影。
2017年3月,國家發改委頒布2017“互聯網+”重大工程擬支持項目名單,人工智能平臺僅有四家公司入圍,分別是百度、騰訊、科大訊飛和云從科技。
2017年5月,云從科技成為中國銀行總部人臉識別平臺的供應商。 2018年1月,國家發改委確定云從科技承擔“人工智能”重大工程——“高準確度人臉識別系統產業化及應用項目”建設任務。
那一年,全國100多家銀行,30個省市的公安部門,各大城市的樞紐機場都用上了云從科技的人工智能系統。 “發展”不是從天上白白掉下來的。云從抓住機會,踩準節奏,穩穩立于人工智能快速發展的潮頭。
人工智能的遠景就好比是打造一個機器人:軀干、四肢是硬件基礎,是服務器、攝像頭、通信網絡設施;大腦和神經系統提供聽說讀寫和思考的能力。
過去這些年,服務器算力增長,5G網絡架設,攝像頭部署,硬件基礎設施的快速建設,催生出科技巨頭。而中國現在更加聚焦大腦和神經的建設,軟件的重要性就不斷凸顯。
周曦提出未來三年的核心目標,是圍繞操作系統開拓一條人機協同產業鏈,從而成為AI行業的Tier1廠商。這將會使云從更具有不可替代、話語權強和利潤空間高的特點,并加大在未來實現高增長、高盈利、高穩定的第二曲線的信心。
2021年,美國國會參議院商務委員會通過《無盡前沿法案》(Endless frontiers),旨在增強美國科創能力。人工智能是中國科技的最前沿,是基礎技術。
這也是為什么“十四五規劃”中將人工智能放在關鍵核心技術首位的原因,這個領域也必然出現科技巨頭。
2022年一聲鑼響,云從科技從某種意義上成為科創板AI平臺第一股。周曦說自己就像金庸筆下的郭靖,笨拙,是努力和一些好運氣使團隊實現了目標。
有時候,他想象過另外一種生活,不用經歷這么多失敗。
“我內心比較喜歡東邪黃藥師的灑脫,也不用在意別人那么多的看法,很飄逸的一種人物。但是我并不后悔。我覺得我已經經歷了最好的人生。”
云從科技聯合創始人姚志強回顧這七年的時候說:“周曦是一個一致性很強的人,不會因為外界帶來的沖擊而變形,這就是一個科技創新者應有的樣子。”他看到周曦身上有一點絲毫未變,那就是創業熱情,一如他剛踏入這個行業的第一天那樣,充滿斗志。
周曦憑一己之力將技術創業拉到一個新高度,并且,這是最為干凈的那種成功,寸功寸進全靠本事,憑實干。為理想而創業的人都會經歷一段漫長而幽暗的甬道。失敗歷練人的品質,也讓周曦的成功更為動人。
“云從把AI玩得很熟了,應該把精力投在產業里,吃透產業,切入到客戶最核心的業務板塊中去。這和天天說要做人工智能攝像頭完全是兩個生意。
所以,我認為以后不再會有‘AI四小龍這種提法。”與周曦有深厚交情的元禾原點合伙人樂金鑫感慨,這家公司創業所花費的努力和毅力無法言喻,科創板是新篇章。
深邃的天空里,信仰的本質是托付,有信仰的心會得到安頓。知識性創業者給中國商業環境帶來清新之風。
沒料到會站在時代的風口浪尖,沒想到憑一腔孤勇來建造后人的基業。站在四十年改革開放、七十年技術積累的肩膀上,云從科技等科技創新企業的功業不再是個例。
“如果有一天我離開產業了,也會繼續研究深度學習,這里面還有很多黑匣子。”周曦說。3FA12E99-F287-4D39-993E-DE4659BD49DE